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马可福音第一章

115
前言:引进圣灵的那一位
  古代的作者常会在前言中提到整卷书的主题。马可福音一开始就介绍马可如何呈现耶稣:祂是宣讲及引进* 神国度的那一位。在这一段中,圣灵降在耶稣身上,祂与撒但相争而且得胜;在福音书接下来的记载中,耶稣赶出邪灵,医治病人,而被撒但操纵的宗教与政治首领则与祂作对,最后祂以* 复活胜过撒但的权势。由这一段可以看出,耶稣会将同样的圣灵赐给跟随祂的人,因为他们在宣讲神的国时,会遇到同样的争战。

1 希腊文译为「福音」的字,是指一位先锋传来的好消息,而以赛亚书的希腊文译本用相关的动词来描述神的好消息,就是要重建祂的子民,带来 * 神的国。(犹太读者常以一本书的头一个字或前几个字作为书名,所以有些学者建议,马可福音原来的名称为「耶稣基督的福音」;但是在写这样一本书时,也可能很自然用这几个字起头。)

23 犹太教师通常会把几处经文,或经文的一部分放在一起,特别如果其中有同样一个钥字的话(此处为「预备道路」)。因为他们对圣经非常熟,所以常不提引用经文的出处,同时因假定大家都知道上下文,也不附加说明。所以马可此处引用了以赛亚书(四十3)和玛拉基书(三1),却只提以赛亚书。以赛亚提到要为神预备道路,祂要来重建祂的子民;玛拉基提到神来要行审判,在祂的百姓中定夺一切。马可将这些论到神的经文用在耶稣身上。

45 犹太人就像许多古代民族一样,有洗濯的礼仪。不过,他们只举行一辈子一次的洗礼,就是非犹太人要归信犹太教的时候,必须受浸。非犹太人归入犹太教,必须在一位专业的宗教人士督导之下浸入水中。约翰的 * 洗礼符合这个模式。
  犹太人在做错事、求神赦免、决心改变时,也要「* 悔改」。(* 旧约先知常把这种希伯来观念讲成从罪「回转」过来;不只是「改变心意」──这里希腊文的字面意义──而已。)不过,真正的悔改(或离开错误、以正确的方式生活),乃是指一位非犹太人决定要顺服以色列之神的教诲。
  若对犹太人说,他们需要受洗或悔改,就像非犹太人一样,会激怒他们,因为这样讲无疑是挑衅犹太人的得救观。大部分犹太人认为,只要他们出生于犹太人的家,而且没有违背神的律法,就会得救;约翰却告诉他们,他们必须和非犹太人一样,才能来到神面前。约翰的洗礼表明,凡要到神面前来的人,都须履行同样的条件。
  约但河很自然成为约翰要百姓受浸的地方,不过这个地点也许亦让人想起以色列得救的历史(书三~四章)。约翰到「旷野」,或许也让人想起以色列的历史,尤其以赛亚书四十3预言,在那里将出现新出埃及的先锋,同时许多犹太人也期待,* 弥赛亚会像新的摩西一样出现在那里。

乌瞰约但河注入加利利海

6 当年也有一些穷人穿着与约翰相仿,吃蝗虫野蜜度日(* 死海古卷甚至教人怎样吃蝗虫)。但是这里最重要的一点为,旧约强调伊莱贾是如此穿着,且不靠社会的供养过日子,而约翰就像他一样(参:王上十七49)。大家都期待在末日之前伊莱贾会先回来(玛三1,四56)。
  许多犹太人相信,自从玛拉基之后就再没有真正的先知,而在末日临近之前,不会再有先知出现。但马可要我们明白,约翰真是先知。

7 门徒服事老师,有时就像奴隶侍候主人一样,除了最卑贱的杂事──如为主人脱鞋──之外。约翰觉得自己连当 * 弥赛亚的奴隶都不配。

8 旧约有些经文提到,* 圣灵会如水浇灌下来。这些经文多半是谈到 * 神的国出现时的光景,那时神要洁净祂的子民,赐给他们能力,为祂说话(赛四十四3;结三十六2527;珥二2829)。在耶稣的日子,犹太人的传统仍然强调,到了末日圣灵会洁净百姓,并膏人说预言。

910 天裂开或许暗示 * 国度临近了(赛六十四1,六十五17)。虽然古时的作者用鸽子象征各种不同的东西,这里或许暗示神对新世界的应许(创八1012)。

11 犹太教师认为神不再透过先知说话,他们相信,如今祂会从天上(bat kol)直接用声音对他们说话,不过他们认为,* 预言比这种话语更重要。马可在此显示,不单有天上的声音,还有约翰对耶稣直接的预言为耶稣作见证。
  在犹太人的故事中,天上的声音有时会引用圣经,大部分学者认为,这里的声音提到的经文有两、三处:诗篇二7,论到掌王权的 * 弥赛亚,* 神的儿子;以赛亚书四十二1,论到受苦的仆人;创世记二十二2,论到亚伯拉罕献上他的爱子为祭。与马可的经文字句最接近的,是诗篇二7和创世记二十二2

1213 一般相信,魔鬼群聚之处为澡堂、墓园和旷野。由此读者可以感受到,耶稣在* 撒但自己的地盘内与牠争战,是何等紧张。与野兽同处而能安然无恙,显示神的保护(结三十四25;但六22)。

1415 耶稣信息的总纲也是马可* 福音(或好消息)的总纲(一1):倘若相信这项好消息,就是相信神即将实现祂给百姓的一切应许,就应当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祂(有关 * 悔改,见一45的注释)。
  犹太人承认,神在统管宇宙,但他们每天都祈求,盼望 * 祂的国(或祂的治理)早日临到,到那时祂将管辖地上万族的人。他们相信,那时人人都将顺服神。但是福音书声明,耶稣的来临分为两次,国度的临到分为两个阶段:神未来的治理现在已经实现在顺服之人的生命中;而当耶稣再来的时候,必会在全世界实现。但是当时约翰还无法看出这样的区别。
1620
放下的动力与耶稣的呼召
  古代的作者常把教训与榜样放在一起,马可亦不例外。提到耶稣呼召人归向神之后,他就记载了一个例子,描述真有跟随耶稣的人这样实践。
  巴勒斯坦有钱的犹太人很少,大部分人都很穷。渔夫则介乎富人与穷人之间(与全国其他地方比较起来,加利利的区分还不算太明显)。雅各布与约翰必然不是穷人──他们还有「雇工人」(20节),有钱人才能如此(这个名词也可以指租用的奴隶,不过最可能是指受雇的自由人)。彼得和安得烈可能与雅各布、约翰同行同工(路五710);我们知道当时有些渔民会组团合作。这段经文显示,* 门徒离开工作,不是因为事业失败;乃是放弃了收入丰厚的职业。
  在耶稣的时代,许多犹太教师认为,最大的诫命便是孝敬父母。突然离开家人与家庭事业,是很大的牺牲,也与民风相悖。
  * 门徒常会自己去拜师。由于作门徒常必须暂时离开平日的生活,告别妻子、孩子,因此一般人常在深思熟虑后才选择老师,若老师不是留在一个地方教导,而会游走各地,顾虑就更多了。
2128
权柄超过魔鬼
  渔夫的故事说明了耶稣的权柄彰显在跟随祂的人身上,而下面这几节则说明,祂的权柄超过邪灵(参一1213)。* 旧约中只有一次提到赶鬼,是戴维所行(撒上十六23)。犹太人的文学里常提到魔鬼的出没,而在福音书里(除 * 撒但之外──可一13),邪灵只出现在附着的人身(其次的选择则为猪群──12)。耶稣第一次赶鬼的地点,或许让马可的读者大吃一惊:竟在敬拜神的地方。

21 大部分 * 会堂都是群众集会的地点,也是祷告、研经的地方。若有外地教师来访,会堂的带领人常会请他们讲演,尤其是在安息日之时。考古学家发现了迦百农的会堂,用黑陶石块筑成。后期的会堂比较华丽,但在这所第一世纪的加利利会堂内,大部分人可能只是铺张席子,坐在地上。

22 会堂的崇拜或由祭司带领,或由我们所谓的「平信徒」带领,而在讲解旧约的时候,必然是由对经文最熟悉的人来分享。许多本地教师都是乡里的 * 文士,他们也为乡人写法律文件,或作解释;有些会教孩子圣经。大部分教师都会尝试讲解 * 律法(通常是按所读的经文来讲),说明正确的翻译应当为何,如何应用,或说明其传统。耶稣的教导比这种讲解方式更进一步。

迦百农会堂遗址


2324 魔鬼(有时亦称为「污秽的灵」,如:* 禧年篇十1)常与法术相连,术士会指出灵界势力的名字,以制服牠。有些学者认为,此处魔鬼是要用这个办法来制服耶稣(「我知道你是谁」,在术士的教科书里,是用来制服灵界权势的术语),若是如此,这一招就不管用。古人常以为魔鬼有超然的知识;这些魔鬼会认出耶稣真实的身分,并不希奇,而在场的人则无法辨认。「圣者」通常是神的称号,但是此处「神的圣者」可能是「神右边的使者」之意;在犹太文学中,魔鬼承认自己无法伤害与神亲密同行的人。

2527 「不要作声」(* 所罗门之约)这类命令可以斥责魔鬼,并将其制服;在* 新约与其他古代文学中,斥责从来没有正式的声明,如「我斥责你」。无论是谁在赶鬼,魔鬼出来的时候,通常会制造骚动,表明牠们正在离开。
  虽然驱魔人──要帮人赶鬼的人──有时也会用「某某,出来!」之类的话,但必然包括在冗长的咒语之内。一般赶鬼的方法有二:(1) 让魔鬼不舒服,或受惊而离开(如:把很难闻的菜根放在被鬼附之人的鼻孔下,希望魔鬼受不了);(2) 求告权势更大的一个灵,来赶走力量较小的灵。但耶稣只简单的吩咐邪灵离开,就有效果,因此周围的人莫不大感惊讶。犹太文学中曾称赞从律法中得到新亮光的教师,有时也会说,某些大受欢迎的教师有能力行神迹;但是耶稣似乎别树一格(「新道理」)。

28 加利利的乡镇靠得很近,因此消息很快就会传开。

2934
医治者的名声
2931 新婚夫妇通常住在丈夫的家中,等到赚够了钱,才搬出去。许多父母在孩子成年不久就过世了,所以西门和安得烈可能承受了父母的家。西门的岳父或许已经过世,西门和妻子就把成为遗孀的岳母接到家里来住。当时照顾岳家的情形,比现代要普遍得多。

3234 安息日到周六的日落结束。马可提到「日落之后」,让我们知道安息日已经结束了,因为安息日背人或抬人是违反规定的。
  全镇的人都聚集「在门前」,因为迦百农一带多数房屋都只有一个房间,再大的家也容不下多少人。门前或许通到大街,或许面对一个和邻居合用的院子,加利利许多城镇都是如此。能行神迹的教师,很快就会吸引大批的群众。
3539
独自祷告
3537 聚集的人群带来另一个问题:在古时的这种乡镇里,几乎找不到可以独处的地方,因为街道很狭窄,有时一大间屋里住了十几、二十个人;镇上大部分是四栋房子共享一个院子。加利利的人口众多,乡镇一个连一个。不过,如果起得早,在镇边的山丘地还可以找到安静无人的所在。一般人太阳升起就去工作,因此耶稣必须在黎明之前就出门,才找得到安静祷告的地方。

3839 「乡村」一字是指较大的农村,按普通自治村的架构治理的地方;这些地方还没有听过耶稣。最多人聚到祂那里的情况,是开市的日子或安息日,在会堂中,而工人下午放工的时候,或傍晚,人也会很多。
4045
洁净长大痲疯的
  大痲疯是很难看的皮肤病,圣经要病人与社会隔离(利十三4546),不过圣经并没有像许多犹太教师一样,指责病人是因犯罪(常为诽谤罪)才染此疾。因此,大痲疯病人是被社会遗弃的人,健康的人多半对他们不屑一顾。触摸大痲疯病患是不许可的,一般人想到这种情形都会作呕。
  这位患者用非常谦卑的姿态来到耶稣面前,在* 旧约里,这是向神祈祷应有的姿势,而他竟敢到耶稣面前来,也显示他具神圣的勇气。承认神有权拒绝人的祷告,表明完全仰赖神的怜悯,并不是缺乏信心的话(创十八273032;撒下十12;但三18)。
  律法规定,若大痲疯得到了医治(利十四132),必须献上特定的祭物。耶稣遵照这些规定,没有违反律法,或触怒祭司。(后来的犹太律法坚称,大痲疯患者必须先由地方上的祭司检查,才能到圣殿去,不过在耶稣的时代,这些规定是否已经实行,则不清楚。)
  若有教师能行神迹,必定会有一大批人跟随,因为病人很多;这一点从加利利的温泉可以看出,据说这些温泉能治病,所以有许多人前去。耶稣行神迹不像一般异教徒使用咒语,而聚到祂那里的人非常之多,有一段时间甚至连一整个乡镇都容纳不下。—— 《圣经背景注释》

赞助商链接

返回基督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