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路加福音第十四章

L 与法利赛人一起吃饭(十四124

  路加可能是把一些筵席故事一起放在这里,就像一些学者所主张的一样;但若说他是在叙述一次筵席中所发生的事,而不是经常发生的一些筵席,那也不是绝无可能的。

1. 医治患水臌的人(十四16

  我们再次读到在安息日治病的记载(见四31及下的注释)。就像枯干了一只手的那个人的故事一样(六6及下),耶稣先问在安息日治病究竟可以不可以,将他们批评的武装给解除了。

  1. 这里既未说明地点,也没记载时间(除了是安息日以外)。请耶稣吃饭的主人是个重要人物,希腊文的意义可以是首领(可能是议会的一员,参,吕译),他也是法利赛党的一份子(RSV及中文译本都是如此),或者也可以表示一个居领导地位的法利赛人(NEB);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重要人物。安息日的晚餐似乎都是比较特别的一顿饭(食物已经全部事先预备好了),邀请客人也是常见的事。耶稣的敌人也在场,非常有势力,他们就窥探祂。他们显然是希望发现祂所做的一些事,可以因此而控告祂。

  24. 这个患水臌的人所以在场,可能是敌人预设的陷阱,他们希望耶稣会因此违背律法。使用动词「回答」(apokritheisAV是正确的;RSV及和合本︰……;参,吕译︰「应时对……说」)就可以支持这个看法。没有人说甚么话,所以耶稣所回答的,可能是敌人的动作,也可能是他们的意念;或者,这人可能是进到屋子里来寻求帮助的,所以他的出现就是一个无言的恳求,耶稣所「回答」的就是这个人的祈求;事实究竟如何,路加并没有明说。他只是记载说︰「看哪,有个人在那里。」(和合︰「在他面前有个……人」)当然,我们必须记住,有时在希伯来文含义里,「回答」这个词只是在开始一段叙述。但似乎较有可能的,耶稣在此所「回答」的是敌人的反对。在采取行动以前,耶稣问在安息日治病究竟可以不可以(参六9)。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棘手问题。根据拉比的规定,这当然是不可以的,只有在有生命危险之时,才可以在安息日治病。在这件事中,就算拖到日落之后,这个人也不可能会死;若同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治病,他们一定会受指控为在运行律法上过于「宽大」。但是,在另一方面,可以(思高︰「许」)的意义有可能是指「包含在摩西律法中」(参,现中︰「我们的法律准不准许……」),在圣经中从未禁止人这样治病,这禁令的来源是拉比对圣经的解释,公开坚持这种解释可能会被指责为对人类的痛苦漠不关心。所以他们却不言语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他们在神迹之前的沉默,就使他们难以在事后再埋怨。耶稣医治了那人,叫他走了。

  56. 祂接着就诉诸他们自己的处理方法,来证明祂的行动是正当的。我们无法肯定耶稣所提到的究竟是「儿子」(思高、吕译注、RSV)或是(和合、吕译、现中、RSV边注),抄本分作两种读法。如果我们接受后一个读法,耶稣是在诉诸于他们对待动物的行为。的确,至少昆兰群体的人在某些情形下,是拒绝在安息日把动物从坑里拉上来的181;但这似乎不是一般犹太人的习惯,他们比较是以关心动物而出名的。我并不知道有任何的规定是特别处理耶稣所提的案例,虽然可以证明在安息日可以把床或类似的东西丢到坑中,使动物能以攀爬上来(Shabbath 128b),也有人在讨论在安息日如何把某些动物拉出来才是正当的(Shabbath 117b)。耶稣的意思可能是︰没有规定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找到某种方式来证明他的处理方式是正确的,他一定不会在安息日把动物留在坑里。但整体说来,经文的要点似乎是支持儿子的,这时这句话的意义将会是︰「你们中间谁有儿子,什至牛……?」若一个人的儿子不小心在安息日掉到井里,即使是昆兰群体的人也不会教导人任凭儿子留在井中。这一切的含义很清楚︰怜悯的作为在安息日是合理的。批评耶稣的人不能对答这话。想象中,他们可能会辩称,耶稣正在谈论的是不寻常的紧急事件,而他们所抗议的却是例行的医治,但他们可能已经领悟到祂的情形是以这个事实为基础的︰安息日是为了人的益处而设立的,他们的紧急事件处理方式正是为这个作见证,正如耶稣怜悯的工作所作的一样。

2. 受邀参加筵席(十四714

  筵席中客人的行为,给了耶稣一个机会,教导有关谦卑的功课。

  7. 筵席中基本的摆设是三面的卧榻(triclinium)。许多的三面卧榻(triclinia)都是环绕一张矮桌摆设成U字体。客人靠在他们的左手肘上。最尊贵的位子是在U字体底部卧榻的中间位置。第二与第三位是那些在主客左边(也就是说,躺在他后面的)与右边(也就是说,头部靠在他怀中)的人。然后,似乎是先安排左边的榻(位置的安排跟第一张榻一样),接下来则是第一张榻右边的那一张,依此类推182。许多解经家采纳蒲隆模的观点,认为根据犹太人、希腊人、罗马人,和其它人非常不同的习惯,我们无法确知座位的安排。当然,有所不同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对于拉比资料所叙述之犹太习俗,就算比我们研究的这个时期要晚,我们却毫无理由可以怀疑这些资讯的准确性,不容置疑的,一个居领导地位的法利赛人也应该会依从犹太人的习俗,而不是外邦的习俗。在这次特殊的筵席中,发生了争坐最高位的不光彩事件,耶稣就对此提出解释。

  89. 祂开始时提及受邀请去赴婚姻的筵席,这可能是比大部分的正餐还要更为正式,但这些话语也可以应用到任何的筵席上。耶稣指出争夺高位的危险。当任何人坐在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尊位上时,他就冒着一个危险,就是一个后来的客人比他更有资格坐在上面;然后当主人坚持他应该让出他的座位时,他可能会发现其它的座位都已被人占去了,甚至只有一个地方可供他去坐的,那就是去坐在末位上,这意味着羞愧与失面子(参,诗二十五7)。

  10. 较好的方式是先去坐在最低微的座位上,上到顶部去的道路是从底部开始的。如果一个人选择最低微的位子,他唯一可能的就是上升。据报导,拉比亚基巴(R.Akiba)建议客人坐在次于指定之座位二或三个位子上︰「最好是让人对你说︰『上座,请上座。』而不是对你说︰『下来,快下来。』」(Leviticus Rabbah I. 5);但耶稣并不是给人属世的建议,祂是在教导众人真心的谦卑。祂提醒我们︰真正谦卑的人必要完成他该完成的工作,接受他所配得的尊敬。郭得特指出︰依从耶稣的建议,「除了被高举以外,我们不会冒其它的险」。

  11. 应该控制我们行为的原则,以略有不同的形式出现许多次(十八14;太二十三12;参,太十八4;彼前五6)。自高意味着终必被降为卑,真正升高的道路是谦卑。

  12. 耶稣对主人提出一些建议︰不要把宴客名单局限在自己的朋友、亲戚和富足的邻舍;如果他慷慨宴请的对象就只有这些人,他将会接受回请,而这是可怕的命运,因为会得了报答。耶稣并不是在禁止正常的社交生活,这是差不多不需要指出的;但祂是在强调︰施恩给那些会回报你的人,并不是慷慨。

  1314. 反向的,应该邀请的是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这些人不能报答他们的主人,为他们摆设筵席才是地道的慷慨。这种事将会在义人复活的时候获得赞赏,而不是在富裕的同伴间互相庆祝宴乐时。

3. 借口(十四1524

  这个筵席的故事所强调的真理是︰人之所以得救,是因为回应神的邀请,而不是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反之,如果他们失丧了,那是因着他们自己的过错。可悲的是,人是有可能拒绝恩典的邀请的。这个比喻与大筵席的比喻有些类似的地方(太二十二114),有些人认为这是那个故事的变体;但是差异之处与类似之处同样的显着,更好是把这两个故事看作不同的来处理。

  15. 耶稣提起复活,激发同席的一个客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虔诚的话语︰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无论其它人的命运如何,他显然对于自己会在那里毫不置疑;耶稣的比喻向他的纯真发出挑战︰当那重要的时刻来到时,他真的会接受神的邀请吗?或者他会太过忙碌于一些直接与他目前利益有关的活动呢?

  1617. 耶稣的故事是关于一个人,他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他们似乎都接受了邀请,无论如何,这里没有说他们有哪一个谢绝了邀请。当筵席预备好了的时候,一个仆人奉差遣去传达这个消息。在一个没有手表的时代,时间相当有弹性,花费了很长的时间预备筵席后,事前的通知一定会对所有人有帮助。我们在旧约圣经中可以看见两次的邀请(斯五8,六14);而在米大示的杰里迈亚哀歌注释中有一段评论,证明很久之后耶路撒冷人仍非常慎重其事︰「除非接到两次的邀请,没有人会参加筵席」(哀四2注释)。

  18. 但这些预请的客人都开始借口推托(希腊文的意思可以是一口同音的或「马上」),耶稣举出他们所说的一些借口。头一个人说他买了一块地,必须去看看。这借口显然是造的,没有人会在事前不经过仔细的视察就买下一块地的;万一已经买了,也不急于一时,那块地明天还会在那里。显然是这个人不想要来。

  19. 第二个人也是如此。他买了五对RSV︰「五轭」),他说必须去的意思是「刚要去」(现中)、「我正在途中」,他所用的动词dokimasaiRSV︰「检查」)可能应该解释为「要试验牠们」或「要检验牠们」)。没有人买牛,是不先证明牠们能作令他自己满意的工作的。他若已经买了,试一试也不急于一时呀!牛可以留着以后再试。

  20. 第三个人的借口显然是独创一格的,他可以诉诸圣经来支持它,因为旧约圣经明文规定︰结婚的第一年间,一个人应该留在家中(申二十四5);但这个规定的目的是豁免他服兵役的义务,而不是让他断绝社交生活、离群索居。这个托辞跟其它人的一样容易被识破。婚姻当然涉及新的义务,但并不是把其它义务给删除掉了,尤其是那些已经有过适当通告的事。

  21. 主人对他仆人的报告相当忿怒,他显然决意要如期举行他的筵席,不容那些托辞不来之人破坏他的计画,所以他就打发他的仆人出去,到城里的贫民区去,把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这正是第13节所列举的那些人)领来。

  2223. 但找遍了整座城,却找不到足够的客人;仆人照主人所吩咐的办妥后,回来报告说还有空位;所以他的主人就打发他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也就是城外的主要道路,以及沿着路旁的篱笆(被遗弃之人可能会在那里找到避风雨的地方)。在那里一定不容易找到人,因为分布的地区太过广阔了;将寻找的范围扩展到这种没有甚么希望的地方,正可以证明主人是当真的;用勉强anagkason)这个字也是如此,它并不是鼓励人使用武力,他只有吩咐一个仆人去,不可能用武力把人带来;用这节经文来证明「逼迫是正当的行为」,是不合理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些地方的流浪汉,一定得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说服他们相信自己真的受邀参加城里的筵席,仆人得到的答复不能是「不」,屋子必须要坐满。几乎不容置疑的是,我们可以用这段话来论及教会的使命,神的邀请曾经藉着先知送达给人,现在在耶稣里面发出第二次的邀请,当那些宗教名流拒绝这邀请时,教会要把那些在城里的人(犹太人)和那些在城外的人(外邦人)都带进来。这里没有说这仆人已经完成了把那些在城外之人带进来的托付;当耶稣说这段话的时候,在外邦人中带领人仍然是将来的事;当路加写这些话的时候,在大部分地区正在进行这件工作。

  24. 这比喻的退出,是针对先前所请、却借口推托的人发出严肃的判决,这些人再没有第二次的机会了,他们已经浪费了他们的机会,不会再有另一个机会了。我们再次看见耶稣强调处境的急迫;神是恩慈的,愿意接纳所有就近祂的人,但人却不可以吊儿郎当地浪费时间。那些先前所请的人可以不接受邀请,但其它人却愿接受,无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神的旨意可以被拒绝,但却不能被推翻。

181在大马色(或撒都该)文件中,见 T. H. Gaster, The Scriptures of the Dead Sea Sect ( London , 1957), p.87.

182SB 4, p.618.

M 门徒(十四2535

1. 作门徒的代价(十四2533

  25. 耶稣仍然在祂的旅程途中。有极多的人跟从祂,这可能可以用来支持这个观点,即耶稣的旅行正经过比利亚,照我们所知,祂先前不曾到过这个地区,在那里看见这位从拿撒勒来的教师一定很令人好奇。但路加并没有说这个教训是在甚么地方讲的,只说耶稣转过来(参七9,九55,十23,二十二61,二十三28)对群众说话。

  26. 门徒(discipleship)意味着献上一个人最高的忠诚。在耶稣的教训中,丝毫找不到可以按字面意义来解释(小字)的地方。祂命令跟从祂的人甚至要爱他们的仇敌(六27),所以祂在这里不可能是告诉他们,要照字面来恨他们地上的亲人(参八2021)。但是,恨的意思可以是爱得少一点(创二十九3133;申二十一15,这几处的希伯来文意思是「恨」,而不是「不喜欢」,就像RSV的译法一样)。耶稣的意思肯定是︰门徒对祂的爱必须大到一个地步,相较之下,地上最大的爱甚至就跟恨一样(参,太十37);列出至近至亲之人,正是严肃地说明这一点。一个人甚至不该看重自己的性命(参,约十二25)。奉献给基督,绝不能比全心还少〔「门徒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自己的方便所定下之间歇性的自愿工作」,卡利斯(R. J. Karris),引用于Talbert, p.203〕。

  27. 关于这句话,请见九23注释,那里是以积极的方式,这里则是以消极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背十字架是门徒的精义。

  2830. 耶稣不愿门徒们不知道,他们自己要的究竟是甚么。计算代价是很重要的,祂用了两个比喻(这是祂常用的方法)来使他们明白这一点。一个人决定要盖一座楼(这个字的意思可以是了望塔或农家建筑物,BAGD)之前,必须事先考虑,若是除了建地基之外毫无进展,会招惹别人的讥笑。所以,这人必须先坐下(不可匆匆忙忙决定事情)算计花费。只有这样,他才能期望成功。

  3132. 第二个例证是取自打仗的国王。用一万个兵是不容易打败那领二万个兵来攻打他的。一个国王落入这种处境,想必相当难堪;就算他觉得不能解决问题,他也不会没骨气地等着被人打败,而会趁着他的敌人还远的时候,赶紧求和。

  这两个比喻很类似,但要点却略有不同。盖楼的人可以随自己的选择盖或不盖;但这个国王却是正遭侵略(另一个王来攻打他),他一定得做点事。参亨特(A. M. Hunter)︰「在头一个比喻中,耶稣说︰『坐下来计算,看看你到底能不能付代价来跟从我。』在第二个比喻中,祂说︰『坐下来计算,看看你到底能不能承担拒绝我要求的后果。』」183两种计算的方式都是重要的。

  33. 这个功课很清楚。耶稣不要跟从祂的人一头栽进门徒的行列中,却没有想清楚它意味着甚么。祂对于代价了如指掌。任何一个来到祂这里的人,都必须撇下一切所有的。我们第三次看见这个严肃的叠句︰就不能作我的门徒2627节)。这些话定罪所有不认真的人。当然了,耶稣并不是在泄门徒的气;祂是在警告门徒,要提防一个考虑不周、懦弱的追随,为要叫那些跟从祂的人可以知道事情的真相。祂要他们计算代价,为祂的缘故算一切为有损的,以致他们能以进入纯正之门徒的喜悦中。

2. 盐(十四3435

  耶稣附加了一个小比喻,是关于盐的。盐本是好的,虽然祂并没有说明祂是指哪个性质,解经家指出它具有保存与调味的价值。对盐(氯化钠)来说,当然是不可能会失了味;但第一世纪在巴勒斯坦所用的盐非常不纯,普通用的、不纯的食盐中的氯化钠非常有可能会被溶解掉,以致剩下来的就缺乏盐味。照字面来说,它就是没有用了。它既不能叫田地肥沃,甚至不能用来分解粪堆,只好丢在外面。对门徒素质的要求是严谨的,如果任何人缺少了它,那么无论他可能有甚么别的素质,以门徒来说,他是没有用处的。

183A . M. Hunter, Interpreting the Parables (SCM Press, 1960), p.65。中译本︰亨特着,《譬喻阐释》。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赞助商链接

返回基督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