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约翰福音第四章

四1~6
耶稣经过撒玛利亚
  约翰福音四1~42记载,耶稣跨越了严格文化界限,越过种族(按一般的定义,指文化不同的民族)、性别、道德地位分野,指向在灵里新的合一,也是最终的合一。

四1~2 关于耶稣的 * 施洗,参三章22~23节的注释。
  虽然在犹太教里,洁净的礼司空见惯,但在一些犹太人的眼中,入教的洗礼(即加入某个犹太团体的入团礼仪)等于加入异端组织。

四3~4 旅行的时候可以绕过撒玛利亚,不过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人,有许多走快捷方式,直穿过撒玛利亚。* 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敬拜同一位神,也都使用摩西的律法(不过撒玛利亚人作了一些修改)。可是他们互相瞧不起对方的敬拜地点,历世历代皆彼此敌视。

四5~6 雅各布井的地点不详;它应当在基利心山可望见之处,而撒玛利亚人视该山为圣山。这个地点流传一个 * 故事,强调其地理的神圣(尤见四20)。虽然「圣地」的观念对西方现代的读者很陌生,但古代的人常很看重某些圣地──而此处显明耶稣比它们更超越。
  「第六个小时」通常指中午(和合本:午正);因此,耶稣和 * 门徒可能已经走了六小时。(根据另一种时间的计算法,「第六个小时」可以指下午六点──参十九章14节,若是如此,耶稣和他的门徒当准备在那里过夜,住下来──四章40节;不过这种可能性较小。)当地的妇女不会在中午日头正烈的时候出来打水,但这位妇人必须如此,因为她只能独自前来(她的理由,见四章7节的注释)。
四7~26
给撒玛利亚罪人的礼物
  在第四福音书中,耶稣所赐的礼物──* 圣灵──超过了施洗约翰水的洗礼(一26、33)、洁净的礼仪(二6)、* 皈依的 * 洗礼(三5),和圣殿节(七37~39,九7)。它显然也超越其他以水来表明、与圣地相关的宗教象征,如圣所的医治之地(五2~8)和雅各布的井(四7~26)。对约翰的读者而言,他们拥有圣灵,但缺乏反对他们之人所有的许多礼仪,而这种对比的说法,会带给他们鼓励。

四7 这位 * 撒玛利亚妇人独自前来,没有别的妇人为伴,或许暗示叙加的妇女都不喜欢她,可能系因耻于她的性行为(参四18的注释)。犹太教的教导警告人,在一般情况下不要与妇女多谈,他们对撒玛利亚妇人更是避之惟恐不及,因他们声称,这些人生下来就不洁净。有些古代文献记载,向妇人要水喝会被视为调戏她──尤其如果她是因有放荡之名才单独行动。耶稣在此打破了所有犹太人敬虔的作法。此外,艾萨克(创二十四17)和雅各布(创二十九10)都是在井旁遇见他们的妻子;这种先例造成「井边之会」带着暧昧的色彩,而敬虔的宗教人士都会避开这种场合。

四8 * 法利赛人认为,许多 * 撒玛利亚人的食物都不洁净。

四9 在这次邂逅中,这位妇人首先从种族的角度作回应:按照犹太律法,甚至她的水罐(与二6同一词)也被视为不洁,是犹太人不能喝的。而在约翰福音中,只有非犹太人指认耶稣是犹太人(此处及十八33~35),这是一种反讽。

四10 「活水」只是指「新鲜的」或「涌流的」水,与死水或井水成对比,不过约翰惯用双关语(见三5),因此这个词的意思也许指「生命的水」。
  有些学者指出,* 拉比曾说妥拉(即 * 律法)是神的礼物,是活水。不过约翰对这个象征的用法则不同,是指 * 圣灵(七37~39)。此处的背景为:神是真正生命的供应泉源(赛十二3;耶二13)。

四11 耶稣没有水罐可以放入井中;而即使他有水罐,也不可能从井里取到「活的」(即:新鲜或涌流的)水(见四10的注释)。

四12 她所说「我们的祖宗雅各布」冒犯了犹太人的教导,因犹太人才是雅各布的子孙,* 撒玛利亚人最多不过是杂种。但这位比雅各布更大的人并没有与她争辩这一点;他想要她明白的事更加重要,这只不过是枝节问题罢了。

四13~15 水与井的意象,常被古人用作象征;不过,她就像约翰福音中其他的人物一样,从字面来解释耶稣的象征用语。

古代的水井


四16~17 由于当时的状况有些暧昧(参四7的注释),当她说:「我没有丈夫」,也可能意思是「我可以应召。」耶稣则除去了这种暧昧,他的行止乃是不墨守成规,打破种族与性别的偏见,但绝对不含任何调戏的成分。

四18 耶稣将她模棱两可的话作了澄清:她已经结过五次婚,而现在她和同居的人则没有结婚。* 撒玛利亚人没有犹太人那么敬虔、严谨,但按她的行为来看,撒玛利亚有信仰的团体(大概应包括整个撒玛利亚群体)应该会把她撵出去。

四19 一般认为,先知能知道别人的意念(参一42的注释)。这个常加在耶稣身上的头衔(四44,六14,七40,九17),虽然分量尚不够,但至少将对话从四章17节再往前推了一步。不过,撒玛利亚人所等候的并非普通的先知,而是那最伟大的先知,就像摩西一样(申十八15~18);见:约翰福音四25。

四20 基利心山,即 * 撒玛利亚人的圣山,相当于犹太教的耶路撒冷,从雅各布的井清楚可见。她用过去式讲「崇拜」,正因为她对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种族的隔离十分敏感:大约两个世纪之前,犹太的一位王摧毁了那座山上撒玛利亚的神殿,直到当时仍是一片废墟。撒玛利亚人嘲笑犹太人的圣地,有一次,在黑夜的掩护之下,他们甚至企图污秽耶路撒冷的圣殿。犹太人也同样嘲笑基利心山,而许多 * 会堂在盖造时,要让崇拜者能面向耶路撒冷。

在撒玛利亚通往希律神殿的梯级


四21 「时候将到」是先知常用的言词(撒上二31;王下二十17;耶三十一31);因为她接受他为先知(四19),因此便听进了他的信息。

四22 耶稣并非采取中立;他接受犹太人正确的立场,但却不容这立场成为种族之间和好的障碍(四23)。本卷福音书是写给被自己* 会堂所赶出来的犹太基督徒(参导论),因此这一点十分重要。

四23~24 耶稣说到,「用圣灵和真理(和合本:心灵和诚实)敬拜」,或许是采用一般人的理解,将 * 圣灵与 * 古代犹太教的预言相连,也与 * 旧约所提到的被灵所充满、先知式的敬拜相连(尤其撒上十5;代上二十五1~6)。一般人相信,先知的灵已经不再出现,因此耶稣的话会让当代人大为吃惊。那要来的时刻(四21)可以将现在与未来都包括在内;耶稣使他的 * 门徒在今生便可以得着来世的特质(参三16的注释)。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都是受压制的百姓,期待未来的应许实现,而这番话则足能震撼人心。

四25~26 后期 * 撒玛利亚的文献解释了撒玛利亚的 * 弥赛亚观:Taheb,或复兴者,乃是一位像摩西的先知(申十八15~18)。

四27~42
在撒玛利亚人当中收割
四27 犹太式的敬虔警告男人不可与女人多谈话(有些 * 拉比甚至补充说,和自己的妻子也不可多说话!),一方面是因为避免试探,一方面也是要避人口舌。* 门徒虽然惊讶,但仍能信任他们的老师,而没有对当时的景况提出质疑,显出他们对祂的尊敬,这被视为忠心的门徒应有的态度。(有些后期的犹太文献报导,拉比用眼睛将不恭敬的门徒化为灰烬,不过这类故事只是要刻画出一个原则,即:弟子不应该向自己的老师挑战!)

四28~30 犹太教不太看重妇女的见证,而淫妇的见证就更没有价值了;* 撒玛利亚人可能也相仿。不过,她的见证却像腓力一样(一46)。她不顾自己原来到井旁去的目的(四28),把水罐留下,暗示对她而言,耶稣的水已经取代了雅各布井的水。

四31~33 古代的教师有时会用食物作为属灵食物的比方(参六32的注释)。在* 旧约里,这个比方有时与人的蒙召有关(耶十五16;参:结二1~3)。

四34 犹太教师认为,从一个角度而言,神的工作已经完成了(祂的创造之工,创二2),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祂仍然在继续工作(祂维系宇宙之工;参:约五17的注释)。耶稣在此是指神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耶稣要在十字架上完成父的工作(十九30;参十七4)。

四35 「举起眼目」(KJV、 NASB)是旧约常用的词,不过后来的希伯来文比较少用;它的意思通常只是「观看」。麦子收成的时期,主要是从四月中到五月底;会使麦田「发白」(按字面,如 KJV、 NASB;参「成熟」,NIV、 NRSV)的大麦,则在三月收成。有些学者认为,耶稣在此是引用犹太的格言,指种植到收割之间有四个月。

四36~38 从上下文看,耶稣与 * 撒玛利亚妇人撒了种,而 * 门徒则将看见收成(39节)。第37节似乎是用一句俗语,其根据可能是传道书二18的思想──将哀伤的意象改成喜乐。

四39~42 撒玛利亚人能相信,是因为他们遇见了耶稣(参一46~49),不过这位妇人和她家乡之人的关系也改变了,因为她成了祂在当地的第一个见证人。
  耶稣住在那里,吃 * 撒玛利亚的食物,并教导撒玛利亚人(40节),几乎等于犯了美国在一九五○年代种族隔离的禁忌,或违犯了一九八○年代南非的分离主义──让人震惊、处境困难,甚至会遭危险。福音书中的耶稣对人的关怀,超过文化的习俗。
四43~54
在加利利的信心与医治
四43~45 参马可福音六4的注释;不过此处的「本地」显然是犹太地(参:约一11)。

四46 有关迦拿,请参二1的注释。从那里走到迦百农,大约需要一天。「王的官员」(NASB、NIV;和合本:大臣)可能指这人是希律安提帕宫中的官员,不过希律正式的头衔其实是「分封的王」(tetrarch)而不是「王」(king)。耶稣很不喜欢安提帕(路十三32,二十三9;理由可参:可六17~29);这个前来找耶稣的人一定是有钱有势的人,可能受到希腊罗马文化很深的影响,按巴勒斯坦犹太人的标准而言,并不太敬虔。

四47 「下去」(KJV、NASB、NRSV)的译法比「来」(NIV)更准确,因为迦百农在加利利海边,地势比迦拿低。

四48~49 有关耶稣的拒绝与祈求者的坚持,参二章4~5节的注释。

四50~54 按 * 旧约以及其他犹太、希腊罗马文献来看,远距离的神迹很少出现;一般人认为,先知和希腊的术士若来到当事人面前,比较容易行神迹。既然远距离的神迹较少,古代的读者便会认为,这类神迹的能力更大。对耶稣而言,这类神迹惟一的先决条件,是祈求者要相信祂的能力。——《圣经背景注释》

赞助商链接

返回基督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