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约翰福音第十一章

Q 耶稣叫拉撒路复活和后续事件(十一1-54)
   耶稣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的事件,在第四卷福音书中占着关键性的地位,它是作者所记录的最后也是最伟大的神迹,可说是耶稣当年在世所做圣工的最高潮(一19-十二50)。然而拉撒路的死与复活也预表耶稣的受死与复活,它是本福音书后半部的着重点:耶稣回到父神那里去(十三1-二十31)。这事不仅预告这些后边要发生的事,就人的观点而言,它也促成了它们的发生。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的消息,如野火燎原般在民间传开,犹太首领们打定主意,必须除掉耶稣这心头大患,因为祂的人气指数已威胁到他们的地位(45-53、57节;参十二10-11)。作者以六幕剧的方式写成拉撒路复活的故事。
   i 耶稣听到拉撒路生病的消息(十一1-6)
   1-3. 作者开始下笔,有一个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马利亚和他姐姐马大的村庄。这是作者第一次提到拉撒路,他并没有期望读者认识他,就解释说他是伯大尼人,那是马利亚和马大的村庄,后来又加上一句说他是这两姊妹的兄弟(2-3节)。作者认为读者已知道马利亚和马大是谁,或许他们读过路加福音(路十38-42)。可是他对马利亚又多加了一些介绍,这马利亚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头发擦他脚的;患病的拉撒路是他的兄弟。在第四卷福音书中,马利亚用香膏抹耶稣的脚的事,要到下一章才出现(十二1-8),所以第一次读这本福音书的人,应当还没读到这件事。因此作者认定他的读者,或许从传言或许从马太福音二十六1-13和马可福音十四3-9相关的经文87,已知道了用膏油抹主耶稣的事。
   解说完拉撒路与马利亚和马大之间的关系后,作者继续说,他姊妹两个就打发人去见耶稣说:“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这信息中带着请求耶稣来医治拉撒路的意味(参十一21-22、32),而这请求所依据的理由是,耶稣爱拉撒路(参5节)。
   4. 耶稣对此消息的回答充满疑团:耶稣听见就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神的荣耀,叫神的儿子因此得荣耀。”如此说让人觉得,当耶稣接到此消息时,拉撒路还没断气(“这病不至于死”),若读者是第一次读这段经文,就会以为拉撒路的病不至于死,可是继续看下去时,这解释就会被剔除掉(11-14节)。拉撒路肯定会病重不治,可是将他起死回生会使耶稣得到荣耀,并且因而更能增加神的荣耀。耶稣的行为能荣耀神,是因从这些神迹里,众人得见神的大能和慈爱(40节)。
   5-6. 耶稣接下来的行动令人大惑不解:耶稣素来爱马大和他妹子并拉撒路。听见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两天。两姊妹送来的消息中隐含着请求耶稣去医治她们的兄弟,而这请求是基于耶稣对拉撒路的爱(3节),在十一章5节作者又重申耶稣对拉撒路和他姊妹的爱,这表示当耶稣没立即动身,反而在原地多留了两天,是超乎寻常的举动,可是这绝不是因为祂不爱正濒临死亡边缘的拉撒路,也不是不爱以限时专送将消息送来的两姊妹。NIV本圣经翻译为“可是当祂听见”,好像意味着耶稣的拖延与祂对他们的爱互相矛盾,可是这会令人发生误会,原文(hōs oun ēkousen)应当翻译为“于是当祂听见”(一如RSV),显示耶稣的拖延与祂的爱不相冲突,反而是受到爱的策励。这怎么可能呢?因为当耶稣抵达他们家时,拉撒路已去世四天,就算当时祂立即上路,拉撒路也已断气两天,也于事无补。然而多等两天才上路就能得到益处,因为那时代的犹太人认为,人断气后,他的灵还会在身旁盘桓三天,在那期间仍有救活苏醒的希望。可是拉撒路是断气四天后活过来,就清楚显示那是神荣耀的作为(4节),因而坚固两姊妹的信心。
   ii 耶稣决定回到犹大地区(十一7-16)
   7-8. 多停留两天之后,耶稣然后对门徒说:“我们再往犹太去吧。”当耶稣接到消息时,不在犹大地区,也许仍在约翰以前施洗的地方(十40)。祂的门徒对回到犹大地区却怯步不前,门徒说:“拉比,犹太人近来要拿石头打你,你还往那里去吗?”他们提醒祂说,修殿节时“犹太人”企图用石头砸祂(十31、33),意味着回犹大将会遇到危险。
   9-10. 然而祂不会因为怕对头下手而改变祂的行动:耶稣回答说:“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时吗?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为看见这世上的光。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为他没有光。”犹太人的白天是从日出到日落,夜晚是从日落到日出,二十四小时被划分为两份,白天十二小时,晚上十二小时。白天走路不会跌倒,因为他有光线,晚上走路则会跌倒,因为“他没有光”。耶稣将祂做圣工的期间看为“白天”(九4),必须趁着白天不跌倒地完成父神的旨意,即不因想起“犹太人”以前想砸祂的事,或若去犹大地可能会再被砸的事,避而不行神的圣工。虽然祂的门徒心中害怕,可是祂已下定决心,在自定的时间,回应马利亚和马大的请求。
   11-13. 作者接着写道,耶稣说了这话,随后对他们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耶稣虽然说拉撒路是“我们的朋友”,可是能“叫醒他”的只有耶稣。耶稣是用比喻的方式说话,门徒却不明白,门徒说:“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拉撒路若只是睡了,耶稣就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去犹大,时候到了他自然会醒过来。可是作者将耶稣所说的比喻解释出来,且描述门徒的误解:耶稣这话是指着他死说的,他们却以为是说照常睡了。旧约圣经常将死亡比喻为睡了(参:王上二10;王下八24;代下九31,NRSV版)。
   14-15. 为了让门徒弄清楚,耶稣就明明的告诉他们说:“拉撒路死了。”然后接着说,我没有在那里就欢喜,这是为你们的缘故,好叫你们相信。耶稣不是说祂很高兴拉撒路死了(那将真是冷酷无情!),而是说为了门徒的缘故,祂不在那里防止他不死而高兴,因为祂知道祂会将拉撒路起死回生,当门徒看见祂做此事时,信心会得到极大的鼓舞。当耶稣说如今我们可以往他那里去吧,就是邀请门徒来看神荣耀的彰显(参十一4)。
   16. 看到耶稣不顾危险,心意已决地要回到犹大去,多马,又称为低土马,就对那同作门徒的说:“我们也去和他同死吧。”在对观福音书中,多马只出现在十二门徒的名单中,从第四卷福音书我们能对他有多一点的认识,他总共出现四次:此处十一章16节他鼓励同窗,即使送命也要跟随耶稣一起去犹大;他在十四章5节代表其他门徒告诉耶稣说,他们不知道祂要去哪里;在二十章24-29节,他表示除非亲眼看见耶稣,否则不相信祂已从死里复活;在二十一章2-3节,他也与彼得和其他门徒一起去打鱼,耶稣在复活后又一次向他们显现。
   当众门徒试图说服耶稣不要去犹大时(8节),多马却劝他们跟随主一起去共生死,使他有鹤立鸡群的感觉。从一个层面来看,多马误解了耶稣的意思——祂不是邀请他们陪祂去执行一项自杀式任务,而是去看神荣耀的显现并且相信祂(4、15节)。然而从另一层面看,多马所说的是对的,这是耶稣最后一次去犹大地区并且将在那里丧命。多马虽然拍着胸脯说愿与耶稣同生死,可是到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和其他门徒没有两样,离弃耶稣逃之大吉(十六32;参:太二十六56;可十四50),最后只剩下“耶稣所爱的门徒”和一些妇女在十字架旁陪着耶稣(十九25-27)。无论如何,耶稣的受死是举世无双,且没有人能“与祂一起死”。
   iii 耶稣见到马大(十一17-27)
   17. 耶稣告诉门徒说拉撒路死了后就启程前往犹大地去,耶稣到了,就知道拉撒路在坟墓里已经四天了。当拉撒路生病的消息传到耶稣那里时,他还活着(4节),可是他一定是不久之后就撒手尘寰。耶稣等了两天才开始上路,去犹大要花两天的时间,因此当他们抵达时,“拉撒路在坟墓里已经四天了”。
   18-19. 作者解释道,伯大尼离耶路撒冷不远,约有六里路。有好些犹太人来看马大和马利亚,要为他们的兄弟安慰他们。伯大尼位于耶路撒冷的东部,在橄榄山的另一边,不到两哩(原文是15 stadia)的路程。
   拉比律法米示拿写道,在丧礼时,“即使是最穷的以色列人家,也至少会请两个吹笛之人和一个唱哀歌的女子”(Ketubot 4:4)。马大和马利亚肯定家境不错且是知名人士,因为有“许多犹太人”从耶路撒冷来慰问她们。要紧的是,注意到此处是以正面的态度描述“犹太人”,他们来安慰失去亲人的耶稣的门徒,这提醒人记得第四卷福音书绝无像有些人认为的反犹情结,它对“犹太人”不是清一色的看待。
   20-22. 耶稣还没抵达伯大尼,可是祂来的消息已先传到,马大听见耶稣来了,就出去迎接他;马利亚却仍然坐在家里。两姊妹对耶稣来到的消息为何有如此不同的态度,书中没解释。马大对耶稣说:“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马大的话带着责备的口吻:耶稣为何不在她兄弟去世以前来呢?马大虽然失望,可是仍然继续说,就是现在,我也知道,你无论向神求什么,神也必赐给你。无论马大对耶稣怀有怎样的信心,她都没指望耶稣会立即将她兄弟起死回生,这可从她后来对耶稣话语的回应中看出(24节)。她似乎表现出相信耶稣与神有亲密的关系,而且神会垂听祂的祷告。
   23-24. 耶稣回答她说,你兄弟必然复活。这话可作两种解释,一个是“你兄弟必然在末日所有人复活时复活”,另一个是“你兄弟必然立即复活”。马大没领会到耶稣是说立即复活,于是马大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这是正统法利赛人(不是撒都该人)的信仰(太二十二23/可十二18/路二十27;徒二十三8),也是耶稣的信仰(五21、29;路十四14,二十35-36)。马大说这话,表示她完全不明白耶稣是什么意思,祂即将使她兄弟起死回生,象征末日时所有人都会复活。
   25-26. 为了使她的信心超越正统法利赛人,耶稣对他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88。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段经文中包括第四卷福音书中七个不同的“我是+述语”这公式其中的第五个(六35、48、51,八12,十7、9,十11、14,十一25,十四6,十五1、5),“我是复活与生命”(原文)。它涉及三项宣告:(1)耶稣本人是复活与生命,即父神已将自有永有的生命赐给祂,而且祂有权利将复活的生命赐给任何人(五21、26);(2)信祂之人即使断了气(像拉撒路一样)也会活过来——在末日,耶稣会使他们从死里复活。祂即将为拉撒路做的事,是预表在末日的复活;(3)最后一个世代的人中,活着相信祂的人不会经历死亡,至于其他世代的信徒,这事意味着死亡不能切断他们与神的关系。耶稣以这些宣告将自己变成犹太人对复活与永生盼望的中心,祂问马大,你信这话吗?是要鼓励她领悟这点。
   27. 马大以一个告白形式回应祂,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她已超越她原来的信仰(22节:“就是现在,我也知道,你无论向神求什么,神也必赐给你”),和法利赛人的信仰(24节:“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她坚信耶稣在末日引进复活的事上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并接着说她相信祂是基督,神的儿子,是父神差入世间的那位。现代学者已发现,一世纪的犹太人用“神的儿子”这头衔作为弥赛亚的头衔(参一34注释)。马大的告白与拿但业的告白(一49)遥相呼应,作者盼望在他读者的心中和思想中,也能生发出同样的信心(二十31)。
   iv 耶稣见到马利亚(十一28-37)
   28. 说完这告白后,马大需要去传个话:马大说了这话,就回去暗暗的叫他妹子马利亚说:“夫子来了,叫你。”她必须告诉马利亚耶稣在叫她,马大“暗暗的”叫他妹子马利亚,或许是不想惊动来慰问她们的亲朋好友,让马利亚悄悄地溜出去见耶稣。事实证明这不可能(31节)。马大虽然方才承认耶稣是“基督,神的儿子”,可是现在却只称祂为“夫子”,这也许因为他们姊妹间习惯了以这方式称呼耶稣,不该用来解释马大又反悔自己所说的话,说她刚才的告白并不真心。
   29-31. 马利亚立即作了回应:马利亚听见了,就急忙起来,到耶稣那里去。作者接着写道,那时,耶稣还没有进村子,仍在马大迎接他的地方。意味着马大离开家和村庄去见耶稣,可是她想让马利亚单独见耶稣的意愿未能达成:那些同马利亚在家里安慰他的犹太人,见他急忙起来出去,就跟着他,以为他要往坟墓那里去哭。那些“犹太人”以为她要去墓地,觉得有义务陪马利亚一起去哀哭。
   32. 马利亚当然不是去墓地,而是去见在找她的耶稣。马利亚到了耶稣那里,看见他,就俯伏在他脚前,说:“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马利亚做了两件事,第一,“俯伏在他脚前”,或许作者要我们看见马利亚的俯伏是敬拜的举动。第二,她似乎做了一件与敬拜不相配的事,她像马大一样(21节)责备耶稣没在拉撒路断气前来到,可防止她兄弟撒手尘寰。这两件事同时并存,或许反映出她对耶稣的信心和当时她绝望的心情。
   33. 作者接着写道,耶稣看见她哭,并看见与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悲叹”的原文是embrimaomai,是不常见的字,在第四卷福音书中只在此处和十一章38节出现,在对观福音书中则只在马太福音九30马可福音一43和十四5出现。在马太和马可福音它都是“责备”和“严厉警惕”的意思。因此十一章33节的embrimaomai可作两种解释。第一,当耶稣见到马利亚十分伤心时,与她一样地“心里悲伤”。第二,祂生气地“心里悲叹”。有几种解释说祂为何生气:(1)祂是因为马利亚和“犹太人”没信心的哀恸而生气——他们的忧伤是如使徒保罗所说的“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帖前四13);(2)祂对死亡生气,罪的结果带来如此痛彻心肺的伤痛;(3)祂对自己没能早点来医治拉撒路,使他不死这事生气,可免了马利亚和马大经历痛不欲生的忧伤。最后这个建议不太可能,因为耶稣知道祂会将拉撒路起死回生。第一个建议最好,因为经文说到,当耶稣看到马利亚与其他人一样地哭泣时,祂就生气了——她与他们一样没有信心地伤心。
   34-35. 耶稣问马利亚和与她在一起的“犹太人”说,你们把他安放在哪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然后作者简单地写道,耶稣哭了。耶稣是怎么样的哭,要看祂在33和38节的“心里悲叹”是如何解释。祂若是同情的“心里悲叹”,祂的哭泣就表示对拉撒路的去世和所引起的亲友的伤痛难过,可是这与祂知道立即就会使拉撒路复活的事实不符合。祂若是因生气而“心里悲叹”,祂的哭泣就反映出对马利亚和“犹太人”缺乏信心的伤恸失望透顶。
   马利亚和“犹太人”的哭泣希腊原文是klaiō,在新约圣经总共出现四十次,在第四卷福音书八次,常是在痛哭流涕的经文中。在所有四卷福音中另外只有一次记录耶稣哭泣的事:祂为耶路撒冷和即将临到祂的审判哭泣(路十九41),那节经文也是用klaiō这希腊字描写耶稣的哭泣。可是作者在第四卷福音书十一章35节,用了另外一个不同且罕见的字dakryō描绘耶稣的哭泣,在整本新约圣经,它只出现过这么一次,应当具有相当意义。他特别选用这字,也许要表示耶稣的哭泣与马利亚和“犹太人”的哭泣有区别,祂不是陪着他们一起哭泣,而是对他们的缺乏信心痛心疾首。
   36-37. 看见耶稣哭泣,犹太人就说:“你看他爱这人是何等恳切。”他们认为耶稣是因爱拉撒路而哭,伤心他与世长辞。可是作者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他将他们的评语写下,是因它正确解释耶稣哭泣的原因呢?还是因为“犹太人”误解了祂的意思,不赞同他们?“犹太人”有没有领会耶稣是因他们的不信而哭,不是因为拉撒路的去世呢?看见耶稣哭泣,其中有人说:“他既然开了瞎子的眼睛,岂不能叫这人不死吗?”耶稣在住棚节治好一个生来瞎眼人的事,在“犹太人”当中已广传开来,这些人问的问题也是马利亚和马大心中问的问题(21、32节):祂若早点来,能让拉撒路不死吗?
   v 拉撒路复活(十一38-44)
   38. 耶稣在十一章34节说:“你们把他安放在哪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作者继续写道,耶稣又心里悲叹,来到坟墓前;那坟墓是个洞,有一块石头挡着。当耶稣来到坟墓前时,心情仍然十分激动,此处又用了“心里悲叹”(embrimaomai)这字,也许表示当祂看到周围之人无信心的哭泣时,气愤之情仍在胸怀。
   这坟墓被形容为一个山洞(spēlaion),显示是个天然洞穴,并非人造的岩石坟墓(在来十一38和启六15,spēlaion这字都指天然洞穴)。当拉撒路断气之后,被放在这洞里,有一块大石头堵在洞口。后来耶稣埋葬时也是同样情形(二十1)。
   39. 耶稣站在坟墓前面说,你们把石头挪开。可是这命令带来一些问题:那死人的姐姐马大对他说:“主啊,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马大早先虽作了个信仰告白(23-27节),可是她并没有指望会有神迹发生,她担心的是尸体在第四天时已开始腐烂发臭。在犹太信仰中,这第四天也是个重要点,如前所述,死者的灵魂会在他身边盘桓三天,希望仍有救活的机会。可是在第三天,死者的面容开始变色时,灵魂就会永远离去,那人才真正死透。拉撒路在坟墓里四天,表示已无救活的希望,因此更凸显耶稣即将行的奇迹的伟大性。
   40. 耶稣对马大的反对不为所动,只提醒她记得祂说过的话(可是作者并没有记录下来):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祂是对马大一人说的(用第二人称单数),且让她记起祂以前说的话,为的是鼓励她不将眼光注视在兄弟去世的绝望情况上,而是在即将显现的神的荣耀上。
   41-42. 耶稣的回答足以满足马大的质疑,他们就把石头挪开。现在一切准备就绪,可是在耶稣行神迹之前,祂先作个祷告:耶稣举目望天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耶稣的这次祷告不是为祂自己,而是为站在祂周围的人。祂作这样公开的祷告,是要清楚表明,祂即将做的事与祂被神差到人间有关。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人们、祂的门徒、马利亚、马大和“犹太人”相信祂是被神差遣来的。
   43-44. 接着神迹就发生了:说了这话,就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耶稣在五章28-29节说:“你们不要把这事看作希奇。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祂是指在末日时将发出命令,使所有去世之人都复活过来。祂对拉撒路发出的命令,预表末日时祂会发出的命令,在拉撒路身上发生的作用,也预表在末日将发生何事:死人就出来了!
   作者描绘当拉撒路从坟墓里出现时,是什么模样:手脚裹着布,脸上包着手巾。拉比律法米示拿中也提到埋葬时逝世者尸体上包着怎样的“衣服”(Sanhedrin 6:5)和“裹布”(Kil’ayim 9:4;?abbat 23:4;Ma‘aser ?eni 5:12),用来包着拉撒路的手和脚的,是后面这裹布。包着他脸的“手巾”(keiria),与后来在耶稣埋葬时包脸的手巾是同一字(二十7)。有人说,拉撒路从坟墓中出现时,手和脚仍被裹布包着,这是“奇迹中的奇迹”。其实也不必这么说,因为棉布条也许只松松地缠在他身上而已。
   当拉撒路从坟墓现身时,因有裹尸布缠着,只能碎步走动。耶稣对他们说:“解开,叫他走!”祂不是一直沉醉在自己的作为所带来的荣耀中,而是关心死里复活的人。在路加福音八51-55也一样,当耶稣将睚鲁的女儿起死回生后,就对祂身旁的人说:“给她东西吃”(八55)。
   vi 决定杀耶稣(十一45-54)
   这段描述拉撒路复活后,随之而来的两种后果:许多“犹太人”信了耶稣(45节),和杀耶稣的阴谋(46-53节)。
   45. 这节描写随之而来的第一个结果:那些来看马利亚的犹太人见了耶稣所做的事,就多有信他的。耶稣所行的这伟大奇迹,促使许多人相信祂。本福音书前面的一些经节证明,因看神迹而来的信心是肤浅的(二23-25,六14、66,八31-38),可是作者这次一点都没暗示本次也是同样情形。相反的,这些犹太人可作为看见神迹而信之人的表率(二十31)。他们的信心再次提醒人记得,在第四卷福音书中,并非所有的犹太人都反对耶稣。
   46. 作者在这节开始形容拉撒路复活后所带来的第二种后果。虽然来看望马利亚和马大的许多“犹太人”,因看了拉撒路复活的神迹而信耶稣,但其中也有去见法利赛人的,将耶稣所做的事告诉他们。一如在毕士大池子旁边被耶稣医治的瘸子去通报“犹太人”(五15),现在这些人也急忙将拉撒路复活的消息去通报法利赛人。他们肯定晓得这些法利赛人是耶稣的敌人。
   47-48. 听到这报告后,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聚集公会。第四卷福音书虽然多次提到“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开会(七32、45,十一57,十八3),可是这里是惟一的一次明确提到犹太公会。犹太公会由七十位委员组成,大祭司则是公会主席,这是仿效摩西与七十位长老的模式,它是犹太人最高的治理团体,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大省,负责管理当地的犹太人,职责包括调查被控违反摩西律法的罪名,和评估自称为先知或弥赛亚的人。在政治上,犹太公会有如履薄冰的感觉,一方面需对罗马政府交账,一方面又要得到大部分犹太人的民心。
   在犹太公会本次会议中有一紧急事项需要讨论:他们说:“这人行好些神迹,我们怎么办呢?若这样由着他,人人都要信他,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公会委员面对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耶稣在耶路撒冷城和附近地区所行的许多神迹(二23,三2,七31,九16,十一47,十二18、37),使许多犹太人相信祂是弥赛亚。此事若持续下去,大部分的人都会效忠于祂,这事自然逃不过罗马政府的眼目,会被视为对罗马帝国在犹大地区的威胁,会招致罗马军队的镇压,犹太公会认为将包括把“我们的地土”(圣殿)和“我们的百姓”(犹太人)夺走。当人民承认耶稣是弥赛亚时,他们若袖手旁观,罗马人则会将他们革职,他们就会失去对圣殿和人民所享有的特权。可是因为民众对耶稣的支持率日益高升,使犹太公会越来越难对祂采取不利的行动。
   49-50. 会议主席提出一个解决困难的激烈办法:内中有一个人,名叫该亚法,本年作大祭司,对他们说:“你们不知道什么。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该亚法是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那年的大祭司——其实他在主后十八至三十六年也做过大祭司。看到公会委员夹在两难之间,他就提出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除掉耶稣!他的理由是,让耶稣一人死,总比让罗马军队来镇压,使整个犹太民族灭亡好得多吧!该亚法的办法可说是合理且冷酷无情。
   51-52. 作者对该亚法提出的“最后解决之法”做了些评语,他这话不是出于自己,是因他本年作大祭司,所以预言耶稣将要替这一国死。约瑟夫的作品中有证据显示,大祭司具有先知的功用,且认为“真祭司”肯定也是个先知89。拉比作品中也有证据显示,他们认为有些人在自己不自觉的情况下说预言(Str-B 2,546)。无论如何,作者解释道,当该亚法说耶稣要替全国死时,他这话不是“出于自己”。作者接着解释说耶稣不但替这一国死,并要将神四散的子民都聚集归一。有些人认为这是指耶稣的受死不仅使圣地的犹太人蒙福,也使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蒙福。另外一种较打中红心的说法是,这经节不仅指犹太人,也包括外邦人。这种将各种族群招聚在一起的事在十章16节已先预表了,耶稣以好牧人的身分在那节说:“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先知以赛亚也提到,将来有一天神会将外邦人也聚集在祂的子民中(赛五十六6-8)。
   53. 该亚法的提议被公会按字面照单全收,认为是该除掉耶稣,从那日起他们就商议要杀耶稣。“商议”(ebouleusanto)这字应当翻译为“敲定”更好,它是犹太公会的一个正式决定。犹太公会的决定与耶稣自己定意要做的事截然不同,犹太公会决意为了保全他们自己在国家的地位而牺牲一个无辜者,而耶稣则是为了将四散的神的儿女召回而预备好牺牲自己。
   54. 耶稣虽然不容惧怕犹太官员的心来决定祂的行动(7-10节),可是祂也采取适当的举措保全自己的性命(参七1),按着犹太公会的动作而有所应变:所以,耶稣不再显然行在犹太人中间,就离开那里往靠近旷野的地方去,到了一座城,名叫以法莲,就在那里和门徒同住。除了此处外,以法莲城(村)这字再没有出现在旧约或新约圣经里,旧约圣经提到约瑟的儿子以法莲,许多经节也提到以法莲支派和以法莲山区,可是从没提过以法莲村。然而当约瑟夫记录维斯帕先征服犹大地区时提到这句话:“他征服了伯特拉(Bethala )和以法莲这两小镇”(Jewish War iv.551)。这个以法莲村已被指认为现今位于伯特利东北方四哩处的泰伊贝(Et-Taiyibeh)。耶稣隐退到这村庄,或许是因为有人提供祂住处,它离耶路撒冷还有一段距离,就可回避一下那城里的“犹太人”,可是离得又不算很远,可以来得及赶回去那里过逾越节(55节,十二1)。
R 耶稣的时辰已到(十一55-十二50)
   i “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时找耶稣(十一55-57)
   55. 这节提供了耶稣当年的生平和圣工的最后场景——祂被出卖和钉十字架的逾越节: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有许多人从乡下上耶路撒冷去,要在节前洁净自己。这也许是耶稣做圣工期间经过的第三(二13、23,六4,十一55)或第四个(五1)逾越节,是祂亲自参加的第二或第三个逾越节。许多犹太人在节庆前提早来耶路撒冷参加的洁净礼,是在圣殿南面台阶入口处举行的米克瓦浴(Mikvah baths)90。逾越节期间平信徒必须行利未人的洁净礼,因为男士们要将他们的羔羊带入祭司院献祭,需要洁净后才得进入。这必行的洁净礼在逾越节前举行,为期七天(参十二1)。
   56. 作者说当朝圣者来到耶路撒冷时,他们就寻找耶稣,站在殿里彼此说:“你们的意思如何,他不来过节吗?”这问句在原文(以ou mē开头)表示期待一个正面的答复:“祂会来过节,不会吗?”不久之前,耶稣去拜访离耶路撒冷只有二哩之远的伯大尼,将拉撒路起死回生,这消息在耶路撒冷不胫而走(45-48节),于是当人们聚集在圣殿区时,大家都望眼欲穿地等待耶稣的出现。
   57. 并非所有的人都以正面的态度等候祂的来临,那时,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早已吩咐说,若有人知道耶稣在哪里,就要报明,好去拿他。作者在十一章47-53节告诉我们,犹太公会为了对付耶稣所带来的“威胁”,召开了一次会议,会中决议要除掉祂,为了执行这项决议,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就吩咐人民,一旦发现耶稣在何处露面,要立即通报他们。这是耶稣最后一次来耶路撒冷庆祝逾越节时,所面临的危险情势。—— 《丁道尔圣经注释》

赞助商链接

返回基督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