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哥林多后书简介

编者序

  原先的丁道尔圣经注释是为了帮助一般的圣经读者而编,着重经文的意义而不涉入学术性的钻研,尽量避开「过度专业性及蜻蜓点水式两种极端」。许多使用过这套注释书的人都认为它达到了编写的目的。

  然而,时代改变了,这套曾经服务优良、造就多人的注释书,似乎已不如以往贴切了。新知识陆续发现,对圣经批判的讨论不断进行,一般人读经的习惯也改变了。在编写原先的丁道尔注释时,一般人普遍使用钦定本圣经,因此我们可按钦定本来注释;但是目前情况不复当年。

  重修这全套注释并不是项轻易的决定,然而就目前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因为新的需要得由新书来提升服务品质,至少需要全然重修旧书。所以我们保留了原先注释的目标,新的注释不致太精简或太冗长,其解经性重于讲道性。我们不含括全部的圣经批判问题,然而作者对新约学者们一般注意的问题也都加以留意。当他们觉得某些问题必须正式提出时,就会在引言或注脚中予以讨论。

  新的注释书其意不在于作批判式的研经,而在于帮助非专业的读者更明白圣经。我们不假设每位读者都具有希腊文的知识,所以书中讨论的希腊文都有音译;每位作者都必须使用希腊原文圣经作他们注释的根据,但作者可自由选择他使用的现代译本,我们也要求他们在选用的译本之外注意现行通用的各种译本。

  我们谨推出新丁道尔圣经注释,希望它和原先此套注释书一样,蒙神赐福使用,帮助一般读者更完满、更清楚地明白新约的意义。

莫理斯
Leon Morris

作者序

  感谢校园出版社和丁道尔新约注释的总编辑,因着他们的邀约,使我有机会对这套书的修订版贡献一点心力。这本书虽是取代塔斯克(R. V. G. Tasker)教授所着哥林多后书注释,但愿它配得过作为该书的延续。

  本书的主要部分都是我在一九八五年过安息年假时写成。我要特别感谢雷理学院董事会放我假,使我能专心写作;同时也感谢在坎特伯利的圣奥古斯丁基金会在经济上支持我,帮助我在海外生活、研究的额外花费。我也很感激剑桥丁道尔研究院的总监哈里斯博士(Dr. Murray Harris),还有其它在一九八五年后半年一起在那里研究的人,他们的友谊和鼓励令我难忘。我也要谢谢我三个儿子,当他们的父母、姊妹都到坎特伯利时,他们留在家里自己照顾自己;我更要感谢内人,我在剑桥停留两个月的期间,她全心全力照顾家人的生活。

  谨将本书献给我的母亲,同时也记念我的父亲,我知道我多么亏欠两位老人家。

  我的盼望和祷告是:愿这本小书能帮助基督徒,更了解保罗所写的哥林多后书。也透过这个过程,帮助他们更看到他们所事奉的上帝那测不透的恩典。

柯鲁斯(Colin G. Kruse

Ⅰ 哥林多城

古哥林多城位于连接希腊半岛(Peloponnesus)与希腊大陆的地峡上,约在现今哥林多西南方三哩半之处。此古城是建在一梯形的台地上;此台地位于一称为阿克罗哥林多(Acrocorinth)的大岩石山岗的山脚下。此山岗高出海平面一八八六尺,是这地区最耀眼的风景。

哥林多城据以建立的地峡正好将西北角哥林多湾(Gulf of Corinth)和东南角撒罗尼湾(Saronic Gulf)的水域分开。位于地峡的西北边,与哥林多湾为邻的,是立加姆港(Lechaeum);而位于东南边,与撒罗尼湾为邻的,是坚革哩港(Cenchreae)(保罗乘船往返哥林多所用的港口,参,徒十八18)。两港之间的陆路旅程大约十哩,但若绕海路经由半岛〔马来角(Cape Maleae)〕南端,则大约两百哩。马来角地区以惊涛骇浪闻名,因此古代水手常引用史达波(Strabo)所记载的谚语:“走两趟马来角,保证回不了家。”为了避免冒险经过马来角,古代水手都在地峡的一边卸货,而经由陆路运到另一边。若船不太大,也可以把船绑在套轮的车上,经由一条称为狄奥可(Diolkos,由希腊文的动词“拖曳”一词演变而来)的铺石大道,拖曳过地峡的狭窄地段,船长就在另一边装货,继续航程。

由于航行绕过马来角的危险性,加上卸货、装货和拖曳船只的费用昂贵,因此早在帕连得(Periander)(主前586年)的时代,就计划要钻运河贯穿地峡。主后六十七年尼禄王(Nero)曾认真考虑开始此工程,但他死后又中断了,直到一八八七年才重新挖掘,并于一八九三年完工。

古哥林多城因此是位于两条重要商道的交叉口;第一条是在阿狄加(Attica)与半岛之间,经由地峡的商道。第二条是在立加姆与坚革哩之间,贯穿地峡的商道。从地中海西端来的船只泊满了立加姆海港,从亚细亚和地中海东端来的船只则鱼贯进入坚革哩港。哥林多就在这要略地位上,靠它所监管、掌握的货物交流税收,而变得相当富有。

古哥林多不只因商业重要性闻名,它也负责筹办两年一次的地峡运动会(Isthmian Games)(古希腊四大赛会之一),吸引不少游客。除此之外,哥林多也因为崇拜女神亚富罗底特而臭名远播。在阿克罗哥林多的顶峰上就矗立着一座亚富罗底特(Aphrodite)神庙,而山脚下就是哥林多城。史达波(Strabo)告诉我们,亚富罗底特的祭祀富有到一种程度,居然号称有一千位献身给女神的庙妓。他说有很多海员将钱财都浪费在这些庙妓身上,因此有谚语云:“不是每个男人都可以游览哥林多。”1

主前一四六年,路求曼妙(Leucius Mummius)领导罗马人侵略哥林多城。他将城市夷为平地,很多宝物被掳到罗马或遭破坏。城里的居民,那些老哥林多人,不是被杀就是被卖为奴。城市变成一片废墟,有百年以上无人居住。直到主前四十四年,才在该撒犹流(Julius Caesar)一声令下重建起来。并派自由人入内居住。

包撒尼亚(Pausanias)在大约主后一七四年写道:“哥林多再也没有老哥林多人居住其中,住的都是罗马送来的殖民。”保罗时代的哥林多已不再是个希腊城市,而是罗马殖民地了,可能也颇有大都会的型态。虽然最初罗马派来的自由人是义大利人,但我们必须认定,到了保罗的时代,由于哥林多的地理位置,加上它控制商业通道,有种种致富的机会,势必吸引很多不同国籍的人到此新城市。我们知道这当中也有犹太人的社群。斐罗(Philo)(Embassy to Gaius, 281)就证实哥林多有犹太人存在。同时在一块出土的石头上也看到刻有下列字样:“希伯来人会堂”。这石头的日期也属于这段时期(主前100年至主后200年之间)2,可能是哥林多犹太会堂正门上方的楣石。根据使徒行传十八4,保罗一到哥林多,可能就在此讲道。

根据包撒尼亚的描述,新哥林多显然成为很多古老希罗神明的敬拜中心。他提到献给波赛顿(海神)(Poseidon)、帕雷门(Palaemon)、亚富罗底特(Aphrodite)、亚底米(Artemis)、狄奥尼修斯(Dionysus)、赫力乌斯(Helius)、希耳米(Hermes)、亚波罗(Apollo)、宙斯(Zeus)、伊西斯(Isis)、爱洛斯(Eros)和其他神明的庙和祭坛。史达波记载在他的时代,阿克罗哥林多顶峰上只有亚富罗底特的一座小庙。而到包撒尼亚写作期间,上到阿克罗哥林多的路上,却有很多献给不同神明,包括伊西斯、赫力乌斯、底米特(Demeter)和伯拉真(Pelagian)等的崇拜场所,在顶峰上仍可看到亚富罗底特和赫力乌斯形像、爱洛斯(Eros)和亚富罗底特本身的神庙。

显然保罗时代的新哥林多城仍然是亚富罗底特女神的敬拜中心,正如主前一四六年遭毁灭前的旧城一般。但若说她就像史达波所描述的,有成千的庙妓,如早期的哥林多城一样,那是错误的说法。保罗时代的哥林多城充其量也只不过像其他大都会性的罗马商业中心一样,好坏不到那里去。

在保罗的时代,哥林多正在恢复她的财富与声望。她是罗马亚该亚省的首都。该撒犹流在主前四十四年重建哥林多时,也恢复了她主办地峡运动会的重任〔当哥林多在主前的146年被毁后,此运动会一直由西西安(Sicyon)城主办〕。到主后第二世纪时,哥林多可算是希腊最繁荣的城市。

另一件与保罗在哥林多传道有关的趣事是考古废墟中挖出的一大块演讲台。一般相信这就是保罗在迦流面前受审的公堂(徒十八12-17)。这是主后四十四年由蓝白大理石造成,是一又高又宽大的四方形平台。原先还有一上层结构,左右两边和后面都设有长椅。可是近年来有人怀疑这是否就是保罗在迦流面前受审的公堂。他们认为公堂只供重要正式场合使用,像犹太人对保罗不满这一类小事,可能只在一般供行政用的会堂审断。不管保罗是在哪里受审,这整个受审的场面似乎就提供了他写哥林多后书五10的景象:“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公堂)显露出来”。

在离古哥林多城中心点的北方约五百码处,挖出了亚斯克力皮乌斯(Asklepios)的神坛废墟,根据希腊神话传说,它是亚波罗神与人类母亲生的儿子。他后来成为有名的神医。在很多地方,包括罗马、别迦摩、古利奈、雅典和哥林多,都发现有此神医的祭坛。病人先在海水里洗浴后,再到神坛处象征性的沐浴斋戒,最后在祭坛上献上蜂蜜糕饼。在病人进入神坛的正堂之前,必须进一步沐浴斋戒,到正堂后要被迫入睡。在睡梦中,神明会在梦中显现,对病人施行医术。当病人醒来时,就发现已得医治。病人还要用陶瓦制成医治好的器官的模型,在神坛前献给神明,作为还愿感恩之祭。在哥林多已发现很多这类陶瓦模型(如手、脚、臂、膀、眼、耳、胸、生殖器),都展示在哥林多古城博物馆一特别陈列室中3

若是在哥林多的亚斯克力皮乌斯神坛都声称能行此医治能力,我们当能了解,为何哥林多对任何宣称能医病的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在哥林多敌对保罗的人就声称有医病能力,也暗示保罗在这方面不行。使徒保罗的回应是提醒哥林多人:“我在你们中间,用百般的忍耐,藉着神迹奇事异能,显出使徒的凭据来。”(林后十二12)。

一八五八年,哥林多城被一大地震摧毁,结果阿克罗哥林多山脚下的地区被遗弃,新城重建在东北方3哩半之处。

Ⅱ 保罗与哥林多人

保罗与哥林多基督徒的关系持续有几年之久(主后50-57年),是相当复杂的。使徒保罗拜访哥林多三次。保罗的使者也探访哥林多。当保罗在以弗所工作时,哥林多教会也有人来探访保罗。此外,在这段时间内保罗写了几封信到哥林多,也至少收到他们一封信。

由于我们有的资料都是零散的,因此很难肯定地重建保罗与哥林多之间历史性关系的种种细节。我们的一手资料(保罗现存的书信)与主要的二手文件(使徒行传)都只能提供部分资料。尤有甚者,我们主要的一手资料(哥林多前后书)又呈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文学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先解决,就无法进一步作历史的重建,但若要适当的解决文学问题,又非得回到正确的历史性重建不可。

为了提出一套供了解哥林多后书的架构,以下试着重建保罗与哥林多教会的关系,按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加以重组。这样的重建已经就文学和历史性的问题作了一些必要的假定,但为了让这些事件的始末清楚呈现出来,我们就暂时略过这些重要问题,稍后再讨论,到那时再提出作这些假定的理由。

A 保罗初次接触哥林多

根据使徒行传,保罗初访哥林多是在他第二次传道旅程的末期。他离开雅典后就到哥林多,在那里遇见一对犹太夫妇,亚居拉与百基拉,他们刚被赶出罗马来到此城。他们与其他的犹太人都是因革老丢的一道命令(一般相信是在主后四十九年发布),而不得不遵命离开皇城。保罗与这对夫妇从事同一行业,织帐篷(或制皮),因此在周间与他们一起工作。每到安息日则与犹太人和希腊人在会堂中辩论,说服他们顺从真道(徒十八1-4)。

过了一段时间,哥林多的犹太人排斥保罗的信息,反对他,辱骂他。保罗因此把注意力转向城里的外邦人,当中有很多人相信了,也受了洗。保罗显然感到软弱无助,而且惧怕,因为据称:“夜间主在异象中对保罗说:不要惧怕,只管讲,不要闭口;有我与你同在,必没有人下手害你,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之后他又在哥林多停留了十八个月,教导他们(徒十八9-11)。

最后犹太人还是同心起来攻击保罗,拉他到公堂,到亚该亚的方伯迦流面前,控告他,说他劝人不按着律法敬拜上帝。但迦流把犹太人撵出公堂,拒绝审判与犹太律法有关的事。保罗又在哥林多传道,“又住了多日”,然后坐船往叙利亚去,结束了初访哥林多的旅程。他在以弗所稍事停留,在会堂里讲道,但拒绝久留,只答应他们,上帝若许可,还要再回来(徒十八19-21)。当他回到叙利亚时,也结束了第二次传道旅程。

B 以弗所传道期间与哥林多的接触

在叙利亚的安提阿停留一段时间后,保罗又开始第三次传道旅程,“挨次经过加拉太和弗吕家地方,坚固众门徒。”(徒十八23)之后保罗就迳往以弗所,亚波罗正好比他先到此。他是个杰出的亚历山太犹太人,路过以弗所要往哥林多去(徒十八24-十九1)。

保罗到了以弗所就进入会堂,“放胆讲道,辩论上帝的事”(徒十九8)。他又碰到犹太人的敌对,而离开了他们,也将门徒带走。之后两年他天天在推喇奴学房辩论,“叫一切住在亚西亚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都听见主的道。”(徒十九10)这段时间不寻常的神迹也透过保罗显明出来(医病赶鬼),使很多人悔改信主,也烧毁了大量邪术的书。这些悔改信主的人使得以弗所那些靠制造亚底米神银龛养生的银匠们大大不安;之后由底米丢带头发动大暴乱(徒十九8-41)。因此,保罗在以弗所的传道工作,大有果效,也大受阻挠。也就是在这一段动荡不安的时间,保罗有很多机会与哥林多教会接触,而形成哥林多后书的历史背景,这时期保罗与哥林多教会的接触缕列如下:

i 保罗的“先前的”书信

我们知道保罗曾写了一封信到哥林多,劝勉他们“不可与淫乱的人相交”保罗的这一封信被哥林多人误解,他们以为保罗是要他们不可与非基督徒交往(林前五9)。

ii 哥林多来的访客

当保罗在以弗所时,有司提反、福徒拿都、亚该古来拜访他(林前十六15-18)。还有名为“革来氏”家里的人,向保罗报告哥林多教会中分争吵架的情事(林前一11-12)。

iii 哥林多人写给保罗的书信

在以弗所传道期间,保罗也收到哥林多人写来的信,问起保罗很多问题,希望保罗给他们指导(婚姻——林前七125;祭偶像之物——林前八1,属灵恩赐——林前十二2;捐献——林前十六112)。

iv 保罗与哥林多人之间的紧张情势

详读哥林多前书,就会发现保罗与哥林多人之间严重的紧张情势,当保罗在以弗所传道的早期就已开始出现了。这些情况都在哥林多后书十到十三章反映出来。从哥林多前书中就可以找到很多线索,兹举出三段话为例:“有些人自高自大,以为我不到你们那里去。然而主若许我,我必快到你们那里去,并且我所要知道的,不是那些自高自大之人的言语,乃是他们的权能(林前四18-19);“我对那盘问我的人,就是这样分诉。难道我们没有权柄靠福音吃喝吗?”(林前九3-4);“若有人以为自己是先知,或是属灵的,就该知道,我所写给你们的是主的命令。若有不知道的,就由他不知道罢。”(林前十四37-38)。

v 寄哥林多前书

在以弗所期间,保罗写哥林多前书,就是为了澄清他“先前的”信的动机,回应司提反和革来氏家人带来的消息,回答哥林多人来信中询及的问题,并解决一些渐出现的,对他的人格与事奉的批评。他也趁机教导有关“为圣徒捐钱”的事(收集外邦人信徒的捐献,以帮助耶路撒冷的穷信徒),并让哥林多人知道他有意造访他们。保罗计划经由马其顿去拜访哥林多,在那里停留一些时候,然后上耶路撒冷。若是可行的话,也与送捐献的人同行。

vi 提摩太拜访哥林多

保罗派提摩太到哥林多(林前四17,十六10-11),虽然我们没有确切资料说明提摩太到了以后到底发生什么事,但显然保罗迫切地等待他的归来(林前十六11)。当保罗开始写哥林多后书时,提摩太已经回来(林后一1),而保罗与哥林多人的关系又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时期。

vii 保罗“痛苦的”造访

当提摩太回到以弗所时,显然他带回来的是哥林多教会中令人沮丧的消息。这个事实改变了保罗原本在哥林多前书十六5-9订好的行程计划。他不再通过马其顿到哥林多,再上耶路撒冷。而是直接航向哥林多。这次他立定心意,先造访哥林多教会,再北行到马其顿,然后在上耶路撒冷途中又回访哥林多。他如此作是希望给哥林多人“双倍的喜乐”(林后一15-16)。但是当保罗从以弗所抵达哥林多时,他发现自己成为某一个人中伤攻击的目标(林后二5,七12),而哥林多教会全体也未曾想到要支持保罗(林后二3)。这确是令保罗椎心刺骨的一次探访经历,他再也不愿看到同样的事。他又再一次改变行程计划,到过马其顿之后,他没有再回访哥林多,而直接回到以弗所(林后一23,二1)。

viii 保罗“严厉的”书信

一回到以弗所,保罗就写了所谓的“严厉的”书信到哥林多。这封信可能已不存在,但有些人认为有部分或全部保存在林后十至十三章(见后面的讨论)。这信呼吁哥林多教会采取行动,对付那位深深伤害保罗的人,以证明他们在这事上是无辜的,也深爱保罗(林后二3-4,七812)。到底是谁把这一封“严厉的书信”带到哥林多,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是提多。无论如何,是提多造访哥林多回来后,保罗盼望从他那里得知哥林多人对这封信的反应。保罗显然有信心,相信会有好的反应。在提多前往哥林多之前,保罗就曾向他表明这种信心(林后七14-16)。他甚至可能要求提多关照哥林多人收捐献的事(林后八6)。他们也事先说好要在特罗亚会面。因此保罗离开以弗所,往特罗亚去,他发现那里有一道为福音敞开的门,但由于提多还没有到,也因为保罗急着见他,就离开特罗亚到马其顿去,希望中途能碰到他(林后二12-13)。

C 在马其顿期间与哥林多的接触

保罗到达马其顿后,发现自己也卷入马其顿教会本身所经历到的严厉迫害中(林后七5,八1-2),这更加深他的忧虑。

i 提多到了马其顿和保罗安慰的信

当提多终于抵达时,保罗大得安慰(林后七6-7)。当他又听到提多说起哥林多人急于显明他们对保罗的爱与忠诚,而惩罚了那个使保罗深受伤害的人时,保罗更加得安慰。保罗听到这好消息后,又写了另一封信,即哥林多后书一-九章(见后文的讨论)。信中他说到他多么高兴知道他们对那一封“严厉的”信的反应。而提多的造访也证实他以他们为荣是不错的,特别是他也在派提多去哥林多之前,夸奖了他们(七41416)。他也详细解释为何改变行程计划(一15-1),又是在何种心情之下,写下了那一封“严厉的”书信(二3-4,七8-12)。虽然保罗极为兴奋,看到哥林多人急于表明态度。但他更劝勉他们,要饶恕那位引起痛苦的人,与他复和,“免得撒但趁着机会胜过我们。”(一5-11)。

这封安慰的信也颇详细地论到两件事。第一,此信详细说明保罗使徒职份的事工如何在他从亚细亚(以弗所)和马其顿(一3-11,二12-4)所经历的种种困苦、忧虑中,仍然得到坚固,满有能力。第二,我们也看到在为圣徒捐钱的事上,保罗也有详细的教导和劝勉(林后八-九)。哥林多人在“一年前”(八10)写信给保罗时,就开始此项捐献,保罗也回信就此事给他们一些基本原则(林前十六1-4)。事实上,保罗也已向马其顿人夸奖哥林多人预备乐捐的心。现在他却开始忧虑,恐怕哥林多人不能证明他所夸奖的事(九1-4)。

ii 提多回到哥林多

保罗要确保他和哥林多人都不要因为捐献的事未预备好而受窘,因此他派提多和其他二人到哥林多,希望在保罗抵达之前,把这事办妥。这同行的人中可能也有一些马其顿人,保罗就是向他们夸奖哥林多人的热心(八16-5)。

可是当提多和其他人到哥林多后,却发现情况变得很糟糕。有一些保罗称之为“假使徒”的人,针对保罗和他的代表提出种种控诉。显然哥林多教会也深受这些人影响,接受了他们的福音(十一1-4),且顺服他们一些过分的要求(十一16-20)。提多把此种恶劣情况的消息带回给保罗,当时他还在马其顿。

iii 保罗给哥林多人最后一封信

针对这种危机的情况,保罗写了一封最严厉,也显然是最后一封信给哥林多人,也就是哥林多后书十-十三章(见后面讨论)。这是为了答复那些“假使徒”的控诉,同时除去哥林多人心中因这些控诉而造成的疑虑。这封信念起来就好像要用尽最后的方法,使哥林多教会起死回生,重拾他们对基督单纯的委身,并重振他们对属灵父亲的忠诚。保罗在此信中警告他们,他计划第三次造访他们。如果必要的话,他会显出他的权威。当然他也希望哥林多人对这最后一封信的反应是好的,让他不必如此行(十二14,十三1-410)。

D 保罗三访哥林多

根据使徒行传二十2-3;保罗在马其顿之后去了希腊,在那里住了三个月。我们可以假定,他就是在这段时间告诉哥林多人要第三次造访他们。或许是因为他的信,或许是因为他三次造访了哥林多,显然哥林多教会中的问题是暂时平息了。我们可以从保罗给罗马人的信中看到这点,这信就是这三个月中从哥林多发出的。在那信中他写道:“但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给圣徒。因为马其顿和亚该亚人乐意凑出捐项,给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罗十五25-26)如果亚该亚人(当中应有大部分是哥林多人),已凑出捐项,那他们在哥林多后书十一7-11和十二13-18所反映出的焦虑应当已得到纾解。而若保罗在希腊住了三个月,以他能写出罗马书这样的心情,则哥林多教会的情况必已大有改善。

如果我们能说哥林多教会在经过这一切事之后学到教训,而力上加力,那是多么令人欣喜啊!很可惜,情况并非如此;从革利免一书(约主后九十五年写成)得到的证据显示,哥林多教会的不和谐又再次成为问题。

Ⅲ 文学问题

前一段我试图重建保罗与哥林多人关系的发展过程。在一开始我就提到,这种作法只能就某些文学问题作出假定后才行得通。那么上一段的重建工作只能根据与哥林多前后书有关的文学组合所作的某些假定,才能成立。接下去我就要叙述这些假定,并说明作此假定的理由;因为这些假定不只加强了以上事件历史重建的可信度,也影响下面的经文注释。

A 保罗给哥林多的信件:有多少封?

在保罗与哥林多人的关系中,一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是:他到底写了几封信?是不是所有的信都保存下来?(部分或全部)有各种不同看法。本注释书所采取用以作事件重建的观点是:保罗写了五封信给哥林多教会。第一封是林前五9所提“先前的”信(已失传),然后就是哥林多前书。第三封就是林后二3-4,七812所提到的“严厉的”信;第四封就是哥林多后书一至九章。第五封,也就是最后一封基本上就是哥林多后书十至十三章4

但还有很多别的看法。有人认为只有三封:“先前的”信(已失传),哥林多前书(就是哥林多后书二3-4,七812所提到的“严厉的”信),和哥林多后书5。还有人以为是四封:“先前的”信(哥林多后书六14-1有时被当作是此信的片段),哥林多前书,“严厉的”信(大多保存在哥林多后书十至十三章)和哥林多后书一至九章6。除了这些主要的,比较直截了当的看法之外,还有人以为至少有四封信(或多至六封)的片段,其中包括“先前的”和“严厉的”信,都分散在哥林多前后书中。这样的观点是根据在哥林多前后书中,有一些明显的不连贯之处7。如上所述,本书采用的观点是保罗写了五封信到哥林多,以下分别讨论每一封信,并提出采此观点的理由:

i “先前的”信

保罗在写哥林多前书之前,已写了一封信到哥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哥林多前书五9就提到这一封“先前的”信。此信至少部分提到与行事不道德的基督徒相交的问题。很多注释书相信此信已失传;但也有人认为此信部分保存在哥林多后书六14-18。这段经文乍看之下似乎打断了上下文的思想脉络,也因此有人当它是一段插入的文句,认为这就是保罗“先前的”信的片段。但这种说法有一基本的困难。保罗“先前的”信确实受到哥林多人误解,以为他们不应当与任何行淫乱的人接触。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五9-13回答他们说,他那一段话只适用在“若有称为弟兄,是行淫乱的”人身上。他不希望他们也应用在未信者身上。但哥林多前书六14-1,也就是有人认为是“先前的”信的片段;这一段经文清楚说到是与不信的人接触:“不与不信的人同负一轭”。如果这是“先前的”信的片段,保罗就难逃自相矛盾的罪嫌。

ii 哥林多前书

大多数学者都接受哥林多前书的整体性,且赞同这是保罗写给哥林多的第二封信。有少数人怀疑此信的整体性,而认为有些段落原本属于“先前的”信9。但是他们的论点难令人信服。而这事本身并不直接影响哥林多后书的解经,因此暂略不表。

iii “严厉的”信

林后二3-4,七812清楚提到保罗写了一封“严厉的”信。本注释采取的观点是:这封信已经失传。有些学者仍坚持较古老的传统观点,说这封“严厉的”信事实上就是哥林多前书10。他们还论到因为写了那一封信,不但保罗流了不少眼泪,就是收信的人看了也很忧伤。保罗不得不因诸多理由责备他所引领信主的人,但特别是因为他们对不道德的行为所表现的放纵态度,这是他们当中某些会友引进的。有一个支持传统看法的因素是:哥林多前书确实有针对不守规矩的人发出管教行动的命令(林前五3-5713)。而我们知道“严厉的”信中至少也包含此命令,当中保罗也盼望读他信的人要顺从此命令(林后二5-11)。但今天大多数注释书都拒绝哥林多前书就是“严厉的”信的说法,理由是:尽管哥林多前书要求对行淫乱的人采取管教行动,也严词谴责在公众崇拜中分裂的灵、放荡不拘、不守秩序;但它读起来就是不像是一封“心里难过痛苦,多多流泪”写成的信(林后二4)。它实在不像是一封保罗写了后又后悔,并造成受信人忧伤难过的信(林后七8-9)。

一个持续多年的主要看法是:“严厉的”信是保存下来了,至少也有部分保留在哥林多后书十至十三章11。为了支持此观点,他们首先认为保罗在心理上不可能同时对同样的人写下哥林多后书一至九章和十至十三章。从八至九章鼓励受信者要完成他们最初开始的捐献的事,这种热情的声调,一下子转变成十至十三章中高亢的责骂,无情的为个人辩护,这种心理转变未免太大了。其次,他们认定一至九章中有不少经文所提到的事已经在十至十三章中提过(如:参,一23/十三2,二3/十三10,二9/十6,四2/十二16,七2/十二17),这就表示一至九章是在十至十三章之后写成。第三,在十16,保罗说他期望把福音传到“你们以外的地方”。这么说他就不可能是从马其顿写到哥林多(如果哥林多后书是整体的才可能如此),而应当是从以弗所写出来(就是写“严厉的”信的可能地点)。第四,他们也论到若哥林多后书是完整的一封信,那么保罗在同一封信中就有很多矛盾的说法(参,一24/十三5,七16/十二20-21)。

认为林后十至十三章大部分内容就是保罗“严厉的”信,这样看法也有它可取的一面;因为这样就可以解释十1突然改变的语调,也可看到这几章的内容的确是由于“心里难过痛苦”而写成的。而且无疑的造成受信人许多痛苦。但这个观点也有不少弱点。第一,十至十三章没有提到保罗“严厉的”信所论到的,要求管教不守规矩的人的事。第二,保罗在十二17-18问道:“我所差到你们那里去的人,我藉着他们一个人占过你们的便宜么?我劝了提多到你们那里去,又差那位弟兄与他同去,提多占过你们的便宜么?”这似乎是指前面八616-24和九3-5所作的安排。若我们认定八至九章原本属于一至七章(大部分持十至十三章就是保罗“严厉的”信者都这样认为,但也有例外),那么十至十三章就是在一至九章之后写成的。第三,保罗没有照早先所应许的回访哥林多,却写了“严厉的”信,以免引起他们心中痛苦(一23-4)。而十至十三章写的时候,保罗却已预备要拜访他们(十二14),且逼他们要进行严厉的管教行动(十三1-4)。

因此,本注释书所持的观点乃是:“严厉的”信既不在哥林多前书,也不在哥林多后书中,它早已失传了。

iv 哥林多后书一至九章

最近有愈来愈多人同意哥林多后书一至九章就是保罗第四封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12。这种一致的看法乃在于接受两项假定:第一,八至九章属于一至七章。第二,一至九章与十至十三章不可能在同时写给同样的人。

第一项假定已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被提出。有说第八章原本是一封独立的信,而第九章原本是紧接第七章之后;也有说第九章原本是一封独立的信,以后才附加在第八章之后13

有三项基本的论证支持这种质疑。第一,根据九1的用字:“论到”(peri men gar),而且详细说到主题:“供给圣徒的事”;这表示保罗要开始讨论一件新事,而非接着讨论第八章所说的。保罗在别的地方虽也用类似的(但不尽相同)方式转入一新主题(如:林前七1,八1,十二1,十六1),但这并不表示一有这种方式出现,我们就认为一定有新主题。再说“供给圣徒的事”这么详尽的主题陈述,也不尽然要我们非认为第九章是独立于第八章的信不可。我们也可以说第九章是更简略地接续第八章所讨论的。九1详述主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从八4开始就不断提到捐献的事。

第二,若八、九章是一体的,那么保罗在八1-5用马其顿的榜样来激发哥林多人,又在九1-2提出哥林多人来激发马其顿人,显然自相矛盾。但是这样的矛盾是明显的事实;保罗在第八章是以马其顿人已完成的行动来刺激哥林多人,要他们也完成他们起始要作的事。而在第九章,保罗是一开始就用哥林多人的热心来激励马其顿人已经采取的行动。基本上这两件事并没有矛盾存在。

第三,八、九章对派“弟兄”先到哥林多的目的,说法不同。在第八章,保罗说他派相当信得过的代表去,为的是避免在收捐献的事上,出现一些不当的指控。而在第九章,派他们去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当保罗到的时候,捐银都预备妥当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这两种目的是互补的,不需要因此把八、九章分开。

为了说明八、九章是一体的,我们可看到前一章所论的事,清楚渐进的引入后一章的讨论中。在第八章,保罗开始引用马其顿人(1-7节)和基督舍己(8-12节)的榜样,刺激哥林多人采取行动。同时他向他们保证,他不是要加重他们的负担,而使别人轻省(13-15节)。然后他就说到对捐献之收受的各种安排,为的是让人从这整件事上,清楚看到一个好榜样(16-24节)。到了第九章,保罗继续说(因为他曾向马其顿人夸奖哥林多人的热心),因此如果有些马其顿人到了以后,发现哥林多人尚未预备好,那他们该有多羞愧啊!保罗用此来激发哥林多人采取行动(1-5节)。他接着强调上帝喜悦甘心乐意奉献的人,并且“多种的多收”(6-7节),以加强哥林多人行动的意愿。最后保罗提醒他们,上帝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加给他们,使他们凡事充足,能多行善事。若他们对捐献的事有积极的回应,就足能证明他们对福音的顺从(8-15节)。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证明八、九章是连贯的,因为保罗在九3提到“打发那几位弟兄”,这表示他们已知道这就是八16-24所说的那几位弟兄。此外,九3-5也表示哥林多人了解他们对捐献应负的责任,这也是保罗在八6-15强调他们要负的责任。

总而言之,我们找不出足够的理由,说明八、九章不是一体的,也没有那一个手抄本将这几章经文分开来放,这种传统的事实也足以支持八、九章的一贯性。

第二个假定是认为十1的语气转换太大,在心理上似不可能同时对同样的人写下一至九章和十至十三章。在前几章,特别是七至九章,使徒表现他的喜乐与安慰;因听见哥林多人仍对他忠心耿耿,要管教那些攻击他的人(七6-11),使他更肯定哥林多人的信心(七14-16),也再一次提出捐项的事情(八-九章)。但在十1,信中的语调突然大变。保罗转而警告他们,他会不惜采取管教行动(十25-6,十三2-410),以对抗加诸他身上的控诉,哥林多人还为此幸灾乐祸呢!(十9-11,十-7-11,十二6-18)。他也对哥林多人乐意接受别的福音而感到愤怒(十一3-4);同时大力攻击那些唆使他的信徒来敌对他的人(十一12-15)。因此我们在一至九章所看到的,基本上是保罗对一项已纾解之危机的回应(这危机乃由一人引发的)。而在十至十三章,我们看到的是使徒对一项新危机的反应。当他写信时,这危机仍未解除(这危机是由保罗所谓的“假使徒”的一群侵入者所引起的)。从这些事实,我们可以说,一至九章是保罗对提多带回来好消息的回应,因哥林多人对“严厉的”书信反应良好。而十至十三章是使徒接下去写的一封信,因他又听到哥林多的“假使徒”挑起了更严重的危机。

但仍有学者拒绝这种观点,为此书信的一致性辩护14。他们也看出十1语气的转变,但不以为这就一定是分开的两封信。有人认为就在使徒写充满安慰和喜乐的信时,他接到从哥林多来的消息,说又有一项新危机发生,因此他又加上十至十三章作为回应。又有人认为十1的语气的转变并不像大家所认为的那么严重。他们指出两部分书信都有一共同主题:从软弱中得刚强。他们也指出,使徒在两部分书信中都为个人辩护。最后,他们也指出没有任何现存的手抄本与我们现有的哥林多后书在形式上有何差别。

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说法,需要我们细察。首先我们必须要说的是,十1语调的改变有可能是因为使徒写安慰的信时,又接到令人困惑的消息而产生。但若果真如此,保罗是不是应该先作一些解释,说他刚才赞赏过他们的忠诚,但因为收到最新的消息,他现在不得不为他们对他、对福音的不忠而责备他们。

第二,的确在一至九章和十至十三章都出现从软弱中得刚强的主题,也都有为个人的辩护,但后者为自己辩护的强度远大过前者,而一至九章延用从软弱得刚强的主题,也与十至十三章延用的理由有所不同。在一至九章中,保罗藉此主题是为了表明,虽然他作使徒需要倍尝艰辛,但神的能力仍运行在他的事奉中。而在十至十三章,他是藉此主题,故意要扭转敌对他的人对评估使徒职份所立的标准。

第三,在现存的手抄本中,确实也找不到将此信分开为两部分的抄本。但我们可以想象,在历史的早期,在抄写经文时,原本是分开的两封信却被抄在同一卷轴上。

如果我们接受这两种假定(八和九章是一体的,与一至七章同属一封信;而十至十三章是比一至九章稍后写给哥林多的一封信),那么就没有理由说,一至九章不是保罗写给哥林多人的第四封信。

v 哥林多后书十至十三章

上面已经讨论过,此十至十三章原本不与一至九章连贯(见26-30页),也不是保罗的“严厉的”信。最近大多数解经者的看法是:十至十三章是保罗写完一至九章后15,又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五封信。这也是本注释书所采用的看法。

此看法的优点就如前所述,更能解释十1语气的改变。第二个优点是这样更能看出保罗是用十至十三章来为他第三次即时的造访铺路。因此在十19-十三10,他表示他说这么多的目的,乃是为了建造哥林多信徒,希望当他第三次造访他们时,用不着严厉的使用他的权柄。如此明说他的目的,正好切合十至十三章的内容——只要不把十至十三章看作是一至九章的一部分,因为一至九章并未暗示会马上采取管教行动。再者,如果不把十至十三章当作是“严厉的”信,也比较能理解保罗如此明说的目的。因保罗写下“严厉的”信,并不是为了去造访他们而铺路,乃是因为不去而写信。

此种看法的第三个优点是:更能说明为何保罗在十二17-18提到提多的行事为人。保罗在那里问起他所差遣到哥林多的提多和其他人,为了办理捐项的事,这些人是否站在保罗这边占哥林多人的便宜。这个问题显示十至十三章是在一至九章之后写成,他已先告诉他们,他要派这些人到他们当中(八616-24,九3-5

最后,这种观点也认清反对保罗的事实,在一至九章和十至十三章中是有所不同的。一至九章的敌对是来自一个人(二5,七12的敌对者)且哥林多人已解决此问题;十至十三章的敌对者是一群保罗称之为“假使徒”的入侵者。当保罗写信时,还正是敌对最激烈的时候。再者,这个敌对引起的危机所带来的后果,也还未明朗化。

B 哥林多后书中的插段?

在哥林多后书中,有两段经文在初看之下,似乎打断了保罗写信的思路。因此,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些经文原本不是在此信中。这整个问题也与保罗到底写了几封信到哥林多有关,又这些信有多少保存在现存的哥林多前后书中。我们所要看的经文就是二14-4和六14-1

i 14-4

保罗说到当他在等待提多时,因为心里焦急,使得他无法好好利用机会,将福音传给门户大开的特罗亚。写至此,信就告一段落(一1-13)。他的确是离开那里往马其顿去了(二12-13)。在这里,信的内容有一突然的转变。接下来的二14-4基本上是详细描述上帝如何在许多困难和别人的批评声中,仍赐他力量,使他的工作有果效。只有在七5,保罗又回头说到与提多见面的事。事实上,如果把二14-4整段略去,从二13直接跳到七5,读起来还是相当通顺。对这种现象,有多种解释。

第一,有人认为二14-4绝对是插入的段落,是保罗所写另一封信的全部或部分,由一位编辑其信件的人放在这里的。因此也有人认为二14-4与十至十三章正好构成二3-4中提到的“严厉的”信16。还有人说这是一封暂时的信,比“严厉的”信更早写好,也就是在哥林多信徒还未落入保罗的敌对者掌握之先就写了17。这些看法有些严重的问题。首先说到将二14-4与十至十三章连在一起,这种看法根本没有注意到保罗在这两处经文中采取的不同态度。在二14-4中,他表示对哥林多人的忠诚极有信心(七1416)。而在十至十三章,他却相信他们已降服于他的敌对者(十一2-419-20)。这两种看法也无法适切地解释七4和七5以下紧密连贯的关系。七5以下又谈到患难的问题,而且希腊文是以连接词gar(因为)接在七2-4之后。而且,这两种看法也未曾考虑到七5以下一再重复前面说过的事(如七4:“我因你们多多夸口”;七1-1416:“我对提多夸奖你们的话成了真的”;“我……能在凡事上为你们放心”)。

第二,反过来说,有人认为二14-4是哥林多后书的一部分。为了维护这样的立场,他们必须解释二13至二14以下,其中转换不顺畅的地方,他们有以下多种解释:

(a)在二14-4,保罗故意偏离正题,表示他对上帝的感恩,因为他终于会见提多,除去焦虑,得着安慰。保罗会如此离题是因在二13提到提多的名字18

(b)在二14以下,保罗提到他跟随上帝走属灵道路的经历,以平衡他早先所说的(一8-11,一23-1,二12-13),由于“人事物的压迫”而使得他行路进退两难,饱受挫折的经历19

(c)一8-11说到人的软弱与上帝的能力的对比。保罗在二12-13承认他的软弱之后,接着在二14以下就又说到在主里夸胜,重复了一8-11的主题20

(d)保罗说完他在特罗亚期间相当焦虑之后(一13),又恐怕引起误解,因此他或是强调他个人在属灵方面并没有失败21,或说他所传的道到处都有果效(包括特罗亚)22,正如往常上帝带领他一路夸胜一样。

(e)因为二13说到提多,使得保罗暂时不顾七5以下所揭示的目前的过渡阶段,而迫不急待的跳到以神学的表达方式,陈述他与哥林多人得以复和的信仰根据23

(f)最近又有一种说法论到,虽然二13和二14有不连贯之处,但并不能据以证明后段是插入的,反而是保罗第二次以传统式的感恩形式(二14-16),来作为下一段的引言。这一段感恩的话,就带出下面要详细讨论的事。保罗大部分的感恩都有这种作用24

最有利于说明二14-4是属于哥林多后书的主要论点是:在一1-13,七5-16和二14-4(参,一3-11,七5-712-13和四7-8,六1-10,七4)都出现苦难中得安慰的观念。这个观念如一条主线,把前七章串连起来。此外,这个论点也考虑到七4和七5之间合理的关联。从这两方面而言,只要能找到一些对从二13到二14突然转换的恰当解释,我们就可以说,二14-4不是插入的段落。我们前面已看到是有一些恰当的解释,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应该随便说二14-4是插入的段落。

ii 14-1

很多人都认为这六节经文是插入的段落(属于另一较大的插段二14-4),这是很容易明白的。在二14-13,保罗强调他使徒职分的本质和行事方式,明显地他是在为自己辩护,以对抗那些攻击者的控诉。他以衷心的恳求为自己辩护:“哥林多人哪!我们向你们,口是张开的,心是宽宏的……你们也要照样用宽宏的心报答我。我这话正像对自己的孩子说的。”(六11-13)。这个恳求突然又被打断,接下去是劝勉他们不要与外邦人相交(六14-1)。到了七2,才又提到恳求哥林多人向保罗敞开心胸的事。

近代的注释家都看到六14和七2当中突然改变了主题。也有人作了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六14-1是不出于保罗手笔的插段25。他们引用的证据有如下数端:这段经文中出现有类似昆兰古卷的、启示文学的二分法(公义对邪恶;光明对黑暗;基督对彼列);也出现hapax legomena(在保罗著作中,只在此出现的用字);保罗在这里表现的隔离主义也与哥林多前书五9-10比较开放的态度不相协调;同时将“身体”(sarx)与“灵魂”(pneuma)合并使用,也异乎寻常(通常保罗都将两者分开比对)。因以上的证据,他们相信这一段不是保罗写的。但大多数学者并不赞成此种论调。这里之所以会出现不寻常的启示文学的用字,以及只出现一次的用字(hapax legomena),可以说是因为要劝勉他们。六14-1所谓的隔离态度,也不见得与哥林多前书所谓的自由开放主义有冲突。即使在前书中,保罗对应该避免与偶像崇拜妥协的事,也有十分坚定的态度(林前十14-22)。他对与外邦人有社交生活和介入外邦人的偶像崇拜有清楚的划分。最后,保罗在神学论点上,的确常把“肉体”与灵魂/作了对比,而“灵”指的是圣灵(参,加五16-25)。但在这段经文中,“身体灵魂”是用来指全人而言。

因此,大多数近代的学者都接受六14-1是保罗写的。然而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后来的编辑者编入哥林多后书的插段。这些人中,大多数都以为这就是哥林多前书五9提到的“先前的”信的片段26。这种看法的一个问题是:六14-1要信的人在偶像崇拜的事上,与不信的人分开;而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五9-13表示,他在“先前的”信中所关心的,是要哥林多人避免与行为败坏的信徒相交。另一个很难解释的问题是:为什么那些后来的编辑者会故意把这段经文编插在这里(不可能是出于意外,因为在第一世纪要抄写保罗的信,必须抄在蒲草纸卷上,而不是稍后一页一页的古抄本上)27

根据以上所述,有许多学者还是认为六14-1一直都是属于哥林多后书,并且一直都存在现有的上下文中,虽然这些学者也看出语气转换相当不通顺(六13到六14和七1到七228。他们当然也需要解释为何在六14和七2会有这么突然的转变,以下是一些提出的看法:

(a)在保罗口述,由人抄写书信时,到了六13曾停顿下来休息29

(b)保罗在前几章确立他属灵的权柄之后,大胆地警告一直威胁哥林多人的异教主义。但这不是他好吹毛求疵,从六11-13(前文)和七2-4(后文)可看得出来30

(c)保罗明知哥林多人也与其他传布不同福音的使徒们打交道,却仍敞开心胸,表明他渴望与他带领信主的人恢复和好关系,并盼望他们有所回应。但他同时提醒他们:“如果你们愿回转向上帝,回转向我——上帝的使者,就表示你们要从世界中分别出来。”31

(d)保罗主要关心的是恢复与哥林多人的关系,这从六11-13的插入,然后又在七2-4提出可明显看出。但是,他了解到这种关系恢复的主要障碍是:哥林多人不愿意弃绝对异教主义的妥协态度。这就是为什么六14-1插入六13和七2之间的原因。32

达尔(N. A. Dahl)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看法。他说六14-1,这一段与昆兰古卷的某些特征极为相似的经文,原本不是保罗写的;但保罗(也有可能是后来的编辑者)拿来放在此上下文中,用以警告哥林多人,不要与假使徒同伙。加入假使徒“反对保罗,就表示与撒但或彼列同伙,敌对基督。”33达尔对谁先写下六14-1的看法还有商榷余地,但他对于这段经文与其现有上下文之间关系所作的解释,却相当吸引人。这种看法的优点是,能够把这段经文与一至七章所反映出来的,以及后来保罗写十至十三章时更白热化的,敌对保罗的暗流连贯起来。

Ⅳ 哥林多人对保罗的敌对态度

在我们重建保罗与哥林多教会之间关系所牵涉的事件时,曾经提到对保罗的敌对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反对主要是由某一个人发动的。保罗在一至七章显示他得到安慰与喜乐,这是因为他听到哥林多人对这敌对的人采取管教行动的消息。虽然这第一层面的敌对只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在一至七章却暗示,其背后还有一股敌对势力的暗流。

第二层面的敌对反映在十至十三章。保罗在此激烈反击那些他称之为“假使徒”的攻击。根据我们对事件的重建,这个层面的敌对只在保罗成功地对前面提到的反对者采取管教行动后,才显明出来。“假使徒”可能在第一层面的敌对期间,已经来到哥林多。而他们在背后对保罗的批评,更可能加强那一位敌对者的攻击力。但是,只有在这敌对者受到管教,而保罗鼓励教会会友以爱去挽回这位弟兄之后,“假使徒”的敌对行动才从幕后搬上舞台。

下面这段简介的目的就是要讨论哥林多反对保罗的人的背景,可简单区分为两段讨论。

A 一至七章反映出的敌对态度

如上所述,在保罗二访哥林多时,他成为某一个人(叫人忧愁的,二5;那亏负人的,七12)发动恶毒的人身攻击的目标。教会整体并没有理所当然的为她的使徒辩护(二3),使保罗感到不得不稍作让步。但他先说出严厉的警告,要施予惩戒(参,十三2)。

传统的说法认为这个人就是哥林多前书五章提到的那个犯淫乱的人34,那么保罗二访哥林多就是在写了所谓的“严厉的”信,也就是哥林多前书之前35。但这种看法已遭大多数二十世纪的释经者弃置,主要有两项理由:(a)保罗既然在哥林多前书五章强烈要求把淫乱的人赶出教会,怎么可能又在哥林多后书二章回心转意,要求教会接纳他。这个反证不算是最有力的,因为这样就低估了使徒本身带有赦罪福音的果效。(b)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二2所提到的不是道德上的犯罪行为,而是对他个人和他使徒权柄的攻击,这是更有力的反证。

另有学者认为攻击保罗的人就是保罗在十一12-15严词斥责的“假使徒”36,但这种看法也有问题。保罗不可能期望教会去管教一个非但不是教会会友,而且还有耶路撒冷的推荐信撑腰,并被教会接纳为基督使徒的人。另有人则只将这攻击保罗的人的确实身分问题放在一边,反正他就是一个因着某种原因,对保罗发动人身攻击的人37。但我们多少还是可以认识这个人,他可能就是保罗早先要求加以管教、犯淫乱的那人,现在他又犯了攻击保罗的罪行。为了支持这个看法,下面就说明事件发生的经过。

在哥林多自由开放风气的感染下(林前五、六章),一个会友与继母犯了奸淫(林前五1)。保罗听到这消息后忍无可忍,就要求教会务必管教犯罪的人,要他们“把这样的人交给撒但,败坏他的肉体,使他的灵魂在主耶稣的日子可以得救”(林前五1-5)。教会收到哥林多前书,并公开朗读,也听到这个命令。之后不久,保罗所差遣的提摩太(林前四17,十六10-11)到了哥林多。显然他看到教会很不对劲。保罗所要求的管教行动并未付诸执行,甚至那犯淫乱的人也反抗保罗的使徒权柄。提摩太就又回到以弗所,把实际状况告诉保罗。保罗就第二次,也就是“痛苦地”造访哥林多(林后二1),期待透过教会的支持,能解决这问题。但很不幸的是,这个犯淫乱的人不但没有因此悔改或有所惧怕,反而对保罗施加人身攻击,对他的可信度与使徒权柄提出质疑。教会会友也没有像保罗所期待的,站出来为他辩护(林后二3)。

对保罗的可信度与使徒权柄的质疑在当时而言,并非空穴来风。即使在写哥林多前书时,保罗也知道他的使徒身分在哥林多正受到严厉的批判(林前四3-5),有些对保罗感到反感的人也提出疑问(林前四18-21),很可能彼得曾访问过哥林多教会,之后就形成一个矶法派(林前一12),彼得本身是不可能对保罗的可信度有怀疑,但拥护他的矶法派却可能如此。不论如何,这群人背后似乎还潜伏着一些保罗后来提到的“为利混乱上帝的道”的人(林后二17)。他们那“暗昧、可耻的”行径是保罗所弃绝的(林后四1-2),但他们却靠推荐信撑腰,来到哥林多,并批评保罗没有人推荐(林后三1-3)。虽然这些人不见得赞同那犯淫乱的人所犯的罪,但他们针对保罗而发的窃窃私语却被敌对保罗的人利用,加强了他们攻击保罗的火力。若事实果真如此,我们就了解为什么哥林多教会整体不愿为保罗辩护。纵使他们同意保罗所说的,犯罪者该受管教;他们却同时乐于一探保罗权柄问题的究竟。这些问题是别人提出来的,却被敌对保罗的人接收,用以反对保罗。当会友在思考有关保罗的一些问题时,他们可能感到不知如何是好,因此也感到无力。结果就是他们不能像保罗所期待的那样,站出来支持保罗(林后二3)。

因此保罗发现没有人支持他,即使问题尚未解决,他也不得不退出哥林多,但仍警告他们,他会采取必要行动(林后十三2)。他回到以弗所,在“心里难过痛苦,多多的流泪”的情况下,写下了“严厉的”信(林后二4)。这是一封保罗写了以后又后悔的信,也是造成哥林多信徒诸多痛苦的信。在信中他显然严厉斥责他们,因为他们没有采取行动对付敌对者,也没有支持教会的使徒(林后二1-4,七8)。但是这封信毕竟收到效果,哥林多人终于采取行动。他们很厉害地对犯罪者施加管教,这人被赶出教会,交给撒但,如保罗先前所要求的(林前五3-513;参,林后七6-13)。当保罗从提多那里听到消息,说哥林多人已严厉地管教了犯罪的人,他深感安慰,也大为喜乐。因为他对哥林多人的信心终于得到证实(林后七6-16)。他同时又开始为这个受管教的人担心,恐怕他忧愁过甚;他也为教会担心,恐怕撒但趁机胜过他们。因此他又鼓励教会会友,要重新以爱来对待犯罪者,安慰他(林后二6-11)。

为了说明这个敌对保罗的人就是哥林多前书五1提到的犯淫乱的人,可提出下列数点,第一,在保罗与哥林多教会书信往来期间,一般性的不道德问题一直存在,这是很显然的。“先前的”信就曾劝勉他们不要与淫乱的人相交,保罗指的就是“若有称为弟兄,是行淫乱的”(林前五9-11)。当保罗写哥林多前书时,不道德的问题不但出现在这犯淫乱的人身上(林前五1-2),更有人嫖妓(林前六15-20)。当保罗写最后一封信到哥林多时,他仍然关心教会中不道德的问题(林后十二21)。在提到犯淫乱的人的罪之前与之后,教会中就一直存在着一般性的不道德问题。这显示出教会中的风气败坏,使得那犯淫乱的人没有马上屈服下来,反而反抗保罗要求的管教。

第二,我们必须看到,虽然哥林多前书要求对敌对者采取管教行动,但并没有迹象显示此书信说服了教会付诸行动。第三,因此,很可能当提摩太到了哥林多时,他必须面对这个不肯悔改的敌对者,还要面对迟疑不定,未能执行保罗要求的哥林多教会。

第四,哥林多后书二5说到这敌对者是一个使“你们众人”都忧愁的人。在哥林多前书五6-8,保罗说到犯淫乱的人的罪行所造成的后果。他提醒他们“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一个教会不可能长时容让一个犯淫乱的人存在其中,而不对所有会友造成某种程度的伤害。因此,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五6-8提出全团发酵的警告,和哥林多后书二5说到犯罪者对众人造成的伤害,两者很可能有关联。

第五,保罗一得知教会已对犯罪者采取严厉管教行动,他就开始想到,这位犯罪的弟兄可能会过度忧愁而跌倒。因此他劝哥林多人要坚定对他的爱,赦免他,安慰他,免得撒但有机可乘(林后二6-11)。这使人想到保罗最初要求教会要施予管教时,他说:“把这人交给撒但”。还有另一点可能的关联,就是哥林多后书二5,七12所说的那亏负人的人就是哥林多前书五1犯淫乱的人。保罗一开始就要求把这人交给撒但,但现在又看到众人强迫他悔改,因此要大家赦免他,恢复与他的关系,免得到了末日审判时,反而是撒但占了便宜,无限期地从教会中掳掠了其中的会友。

B 十至十三章所遇见的敌对态度

保罗在十至十三章所遇见的是第二层面的敌对态度,这牵涉到一些保罗所称的“假使徒”对保罗的人身攻击。如上所述,当保罗在写哥林多前书时,他可能已感受到这些人的影响力。他们背地里所发的批评也可能被那犯淫乱、敌对保罗的人用来作为攻击保罗的藉口,特别当保罗“痛苦地”拜访哥林多时。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保罗在反驳这个人时,他必须提到他不像别人有推荐信,而拿事实来为自己辩护(林后三1-3)。同时,因为知道这些“假使徒”以犹太人传统夸耀(林后十一22),我们也就可理解保罗拿新约与旧约执事的荣光加以对比的重要性。

i “假使徒”与他们对保罗的攻击

这些“假使徒”对保罗攻击的事实都反映在十至十三章中,这是保罗对他们激烈的回应。他们控告保罗,见面时显得谦卑温柔,但一旦有了安全距离,人不在场时才那么勇敢(十1)。他是“凭血气行事”(十2)。他惯于从远处写厉害的信吓唬人,但却不能当他们的面发号施令,用言词说服他们(十9-10)。他们批判保罗的使徒职份,认为远不及他们;一方面是因为他言语粗俗(十一5-6),再就是暗示他的事奉缺乏使徒的凭据(十二11-12)。最恶毒的是,他们利用财务的事,攻击保罗的人格。他们指桑骂槐,以保罗拒绝接受哥林多人的经济援助(他们自己却接受)作为口实,指证保罗其实并不爱他们(十一7-11);不过是他故布疑阵,想要用捐献的诡计,为自己获取更多财富(十二14-18)。

以上所列乃“假使徒”针对保罗而发的批判。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也要试着了解这些人自认为是好的一面,如此我们才能更进一步看到保罗在十至十三章写作的背景。我们还是要倚赖十至十三章保罗对他们的回应,从中得到一些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下列几项:他们以自己是属基督的为荣(十7)。他们所传的福音与保罗传的不同(十一4),也以他们的口才自傲(十一6)。他们向哥林多人表示(可能只在开始时),他们也像保罗一样是来作传道工作的(十一12)。他们先在哥林多取得权柄地位,然后用他们的权柄强加在教会身上(十一19-21)。他们以身为犹太人,又是基督的仆人而引以为傲(十一21-23)。他们强调享有见异象之经历,并得到神启示的重要性(十二1),也强调行神迹奇事,认为这才是真使徒的凭据(十二11-13)。他们也强调自称是基督使者的人,必须有基督藉着他说话的凭据,这凭据包括大能的彰显(十三3)。

从十至十三章中各种提示可见,保罗的反对者乃是犹太基督徒38,他们以犹太人身分,又是基督的仆人为荣。如果真如以上所说,保罗在三1-3所回应的,要求要有推荐信才算数的就是这些人起首提出的话,那很可能这些人是自己带着推荐信来的;最大可能是来自耶路撒冷。在此情况下,他们很自然的会依附矶法派。这一派已在哥林多形成,且倾向与彼得有关的,带有犹太色彩的基督教形态。

保罗所关心的是,这些人根本就不是基督的真使徒。事实上,他就控告他们传另一个耶稣,传不同的福音(十一4)。这让我们想起加拉太书,保罗在那里也攻击那些传另一个福音的人(加一6-9)。保罗在那里的反对者是归化犹太教的人(Judaizers),这个名称是专门用来描述那些想要将犹太律法责任强加在外邦信徒身上,并强迫他们受割礼的犹太基督徒。但我们在哥林多后书却看不到保罗在哥林多的反对者也试着作同样的事。

除了律法与割礼之外,加拉太书那些归化犹太教者与保罗在十至十三章所面对的敌对者,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保罗在哥林多的敌对者很强调口语表达技巧(十一5-6)。这并不是耶路撒冷使徒们所强调的(徒四13)。也不是代表他们的归化犹太教者所拥有的。此外,哥林多的“假使徒”强调异象经验和启示的重要性(十二1),强调大能的彰显以证明基督透过他们讲话(十三3),并所谓的使徒凭据(十二11-13)。据我们所知,这些事也不是归化犹太教者的特色。在希腊化的世界中,他们强调口语表达技巧的重要性,也深受那些以异象和启示来证明他们功效的行异能者所吸引(参,西二18),并醉心于大能作为的表演(参,徒八9-13)。可能在哥林多敌对保罗的犹太基督徒也从希腊化世界引进这些事,甚至用这些方法塑造出哥林多教会的前景。从哥林多前书可以清楚看到,哥林多的信徒以这些事情为傲,甚至还需要保罗警告他们,不要太重视这类事情(林前一5,四8-10,十三1-2)。

这样看来,保罗的反对者可能是犹太基督徒,因为生活在希腊化世界中,受其影响,而把希腊化的观念融入他们对使徒职份的理解中。他们也可能是从耶路撒冷母会来的犹太基督徒,却适应了流行在哥林多人当中的观念,因此更容易影响哥林多,以反对保罗39

ii “假使徒”与“超级使徒”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讨论的,都假定保罗在十至十三章中,只针对一群人而言。在这当中他攻击这些敌对他的人,也拿他自己与别人相比。因此有人认定保罗所谓的“假使徒”(十一12-15)和他又提到的“超级使徒(最大的使徒)”(十一5,十二11)乃同一群人。但并非所有解经的人都同意这一点。以巴瑞特而言,他认为“假使徒”是指那些活跃于哥林多教会,保罗的敌对者。但“超级使徒”则不然。后者指的乃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包括彼得在内的使徒们。虽然保罗自以为不在这些“超级使徒”之下,他并不像他对待“假使徒”那样,批评、攻击他们40

这种看法有一点好处,就是使我们能将保罗在哥林多所碰到的问题与他在加拉太所面对的问题对照来看。保罗在加拉太的信徒是受了归化犹太教的人搅扰,要求外邦信徒负起律法的轭,并守割礼。当初期教会为此问题争论不休之时,彼得在安提阿表现的模棱两可的态度,又使这问题更难应付。假若哥林多那些敌对保罗的人诉诸于包括彼得在内的“超级使徒”的榜样与教导,那么保罗势必陷在两难之间,进退不得。一方面他必须攻击他的反对者所提出的观点。另一方面他又不能随便批评彼得或其他“超级使徒”,因为他们是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也是他们认可保罗的传道工作和所传的福音,并与他行右手相交之礼(加二1-10)。因此保罗虽然出于无奈,不得不说他一点也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之下,如此才可加强他在这些利用超级使徒来反对他的人心目中的地位;但他却不愿像对待那些“假使徒”那样,批评、攻击这些“超级使徒”。

这种对十至十三章中的“假使徒”与“超级使徒”加以区分的说法是很吸引人,但却与一些事实不符。第一,保罗在十一1-6第一次用“最大的使徒”这名词时,从上下文来看,他的用意是要责备哥林多人接受了另一个不同的耶稣,领受不同的灵、不同的福音。保罗似不可能如此描述耶路撒冷教会“柱石”所传福音的内容;因为他与他们之间曾达成共识,互相认可彼此所传的,甚至对彼此当负责的传道区域也经过协调(加二6-9)。第二,在同一段经文中(十一1-6),保罗辩称他的言语粗俗,也许比不上“超级使徒”,但他的知识却一点也不粗俗。如果这里的“超级使徒”就是耶路撒冷的使徒的话,那么保罗在与他们比较时,他大可不必以口才优劣来比较。据我们所知,这些使徒没有一个受过正式教育(参,徒四13)。反观保罗,虽然可能对希腊的修辞学不甚精通,却有大好机会能在有名的犹太拉比门下受教(徒二十二3)。因此,当保罗提到他的口才比不上“超级使徒”时,他不可能是指耶路撒冷的使徒们。他指的应当是他在哥林多的反对者,这些人曾受教于希腊世界,懂得一些修辞艺术。

看到保罗把“超级使徒”与不同的福音、不同的耶稣、不同的灵连在一起,并说他的口才确实比不上他们;如此说来,“超级使徒”不太可能就是耶路撒冷的“柱石”。最好是把“超级使徒”与“假使徒”当作同一群人,只是两种不同称号。这群人就是保罗在哥林多要反对的人,也是他控告他们,引诱他的信徒偏离对基督单纯的奉献的人(十一2-6),这是大多数近代注释者所采取的观点。

iii 保罗与“假使徒”之间神学观念的差异

如果把保罗论到他的敌对者的教导有关的资料收集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在神学观念上有两大范畴是与保罗不同。第一是与福音本身有关的,我们已看到保罗认为他们所传的是不同的福音,当中包括传讲不同的耶稣、领受不同的灵。

第二方面的不同与整个使徒职分,以及对那些宣称是基督使徒的人的评价标准有关。这种评价标准是有其必要的,因为在初代教会,除了十二使徒之外,还有很多人宣称有“使徒”头衔。因此基督徒需要懂得如何评价。有关保罗的反对者,至少保罗让我们从他的书信中看到,他们所指的观点可称之为“凯旋主义”的观点。他们心目中的使徒是会给人好印象的,能当面发号施令,口才好(十10)。对待他手下的人有权威(十一20-21)。他自称是使徒是因为有见异象和得上帝启示的经历(十二1),还有行使使徒的凭据的支持(十二11-13)。他行事如同基督的代言人,透过他事奉工作中有大能的明证,别人也知道他确实是如此(十三2-4)。在比较正式的方面而言,基督的使徒要有恰当的犹太血统(十一21-22),要带有推荐信(三1),最有可能是从耶路撒冷母会的领导阶层发出的。

为了哥林多教会的好处,保罗感到有必要针对他的敌对者的错误,提出反驳。因此,他指出他本身的事奉有更美的荐信(三2-3),有智识(十一6),有权威(十一20-21,十三10);他也指出他有见异象、得上帝启示的经历(十二1-5),他也有显出使徒的凭据(十二11-13),并有基督在他里面说话的凭据(十三3-4)。但是,保罗却公然拒绝这种评价使徒职分的标准,和其中的凯旋主义。对保罗而言,真使徒职分的记号是他所结的果子(三2-3),他表现出的品性(也就是与基督的温柔谦和相称)(十1-2),和分享基督的苦难(四8-12,十一23-28)。凡是传基督是被钉十字架的主的福音的人,都要从他的事奉中显出基督被钉死的软弱,并彰显基督是死而复活之主的大能(四7-12,十二9-10,十三3-4)。

因此,就有两种不同评价真实事奉的方法。一种是凯旋主义,只强调大能与权柄的彰显,没有软弱,也不必受苦。另一种虽然也肯定大能与权柄的重要,却坚信这些不是出于使徒本身,而是完全倚赖上帝的作为。他定意使他的大能能表现在他仆人的软弱中,从愚拙的传讲福音当中,彰显祂的大能(十二9-10;林前一17-5)。

Ⅴ 写作日期

有关写作哥林多后书(包括一至九章和十至十三章)当时的历史背景,前面已有长篇大论。剩下的就是如何确定写作的日期。

要为保罗生涯的各个阶段定出日期,并确定他写信的时间,真是困难重重。论到他与哥林多人的关系,我们还可能找到一些参考的路线。首先,使徒行传十八2告诉我们,当保罗第一次旅行到哥林多时,他“遇见一个犹太人,名叫亚居拉,他生在本都。因为革老丢命犹太人都离开罗马,新近带着妻百基拉,从义大利来。”革老丢的这一道命令一般相信是主后四十九年发布的41。第二,在使徒行传十八12-17,我们看到当保罗初访哥林多时,他被带到亚该亚方伯、迦流的面前。在德非(Delphi)出土的镂刻残片中,发现有一封革老丢王发出的信的复制品。从其中的内容可以看到,迦流是从主后五十一年春天到五十二年春天任哥林多的方伯。但迦流的兄弟,犬儒学派的哲学家辛尼加(Seneca)却告诉我们,迦流并没有完成他的任期。因此保罗不可能在他任内的后半期才遇见他,那么这事必定发生在主后五十一年七月至十月之间42

从这些相关的资料,再加上使徒行传提供的,有关保罗行综的资料(再假定这基本上与保罗书信中所提示的相合),我们就可定出下列保罗与哥林多教会接触的年代表。他在主后五十年的早期初访哥林多。十八个月之后,他被带到迦流面前(五十一年后半年)。他被捕后又在哥林多“住了多日”,然后坐船往安提阿去。在那里“住了些日子”,保罗又旅行经由加拉太到以弗所。在以弗所住了两年三个月(主后52-55年)。他离开哥林多后,最有可能是当他停留以弗所期间,他写下了“先前的”信。到快离开以弗所时(主后55年),他写了哥林多前书,作了“痛苦的”访问,并写下“严厉的”信。之后保罗离开以弗所,行经特罗亚到马其顿,在那里遇见提多,并写下哥林多后书一至九章,之后不久又写了哥林多后书十至十三章(主后56年)。然后他三访哥林多,在出发将捐项送到耶路撒冷之前,在希腊住了三个月,并希望主后五十七年的五旬节之前能赶到耶路撒冷。

 

 

壹 保罗对一项已纾解之危机的回应(一1-15

    Ⅰ 序言(一1-11

      A 问安(一1-2)

      B 感恩(一3-11

    Ⅱ 回应的内容(一12-16)

      A 保罗改变计划(一12-4

        i 为自己人格辩护(一12-14)

        ii 为旅程变更辩护(一15-4

      B 饶恕挑衅者(二5-11)

      C 等待提多(二12-13)

      D 在胜利中前进(一14-17)

      E 荐信(三1-3)

      F 新约的执事(4-6)

      G 两种执事的对比(三7-18)

        i 讲解出埃及记三十四29-32(三7-11)

        ii 讲解出埃及记三十四33-35(12-18)

      H 保罗行使其职分(四1-6)

        i 瓦器中的宝贝(四7-12

      J 信心的灵(四13-15

      K 信心的目标(四16-10)

        i 我们不丧胆(四16-18

        ii 天上的居所(五1-10)

        L 和好的执事(五11-4

        i 对批评的回应(五11-15

        ii 神在基督里与人和好(五16-21

        iii 劝人和好(六1-13)

        iv 呼召过圣洁生活(六14-1)

        V 又劝人和好(七2-4

      M 保罗在危机纾解后的喜乐(七5-16)

    Ⅲ 捐献的事(八1-15)

      A 马其顿人的榜样(八1-6)

      B 保罗劝勉哥林多人要迎头赶上(八7-15)

      C 举荐接收捐献的人(八16-24)

      D 事先预备以免羞愧(九1-5)

      E 捐献要慷慨(九6-15)

贰 保罗对一项新危机的回应(十1-十三14)

    Ⅰ 回应的内容(十1-十三10)

      A 殷切的恳求(十1-6)

      B 保罗对批评的回应(十7-11)

      C 适度的夸口(十12-18

      D 哥林多人容易受骗(十一1-6)

      E 金钱酬劳的问题(十一7-15)

      F 愚妄人的话语(十一16-十二13)

        i 接纳我这愚妄人(十一16-21a)

        ii 保罗的犹太世系与作使徒的试炼(十一21b-33

        iii 异象和启示(十二1-10)

        iv 使徒的凭据(十二11-13

      G 保罗不愿加重哥林多人的负担(十二14-18)

      H 保罗像愚妄人讲话的真正用意(十二19-21)

      I 保罗警告在第三次拜访时要采取激烈行动(十三1-10

    Ⅱ 结语(十三11-14

      A 末了的劝勉与问安(十三11-13)

    B 祝福(十三14)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赞助商链接

返回基督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