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腓立比书

252.腓立比在何处?与罗马帝国有何关系?
“腓立比”(PHILPPI),因纪念纪马其顿王大亚力山大的父亲腓力得名,颇像今日的菲律宾国亦因记念西班牙王腓力二世而得名。腓立比城在马其顿,位于罗马通亚洲的大路上。古名“革连尼德”(CRENIDES)意即“泉水”。东有尼亚波利城(NEAPOLIS),西有暗 妃 波 里 城( AMPHIPOLIS )及帖撒罗尼迦城(THESSALONICA),其西南则为通往亚该亚省的庇哩亚(BEREA)。因比腓立比城处在众大城中,甚被重视。
纪元前359年,马其顿王腓力即位后,即开始经营此城,认为此城可控扼欧亚大道,及守卫马其顿东界,以防“特拉西”族(TERACIANSS)侵略。又因腓立比地区产金,于是腓力王制金币,流行马其顿及欧洲,使马其顿变成富有国家。
纪元前168年,罗马帝国进军东侵,马其顿遂归入罗马版图,成为罗马的一省。以后被划分为“四个区域”,腓立比划入第一个区,罗马驻军也以腓立比为马其顿省的大本营。
使徒行传十六章12节的经文,提及保罗与同工们到达腓立比时,路加如此记载就:“腓立比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这样翻译可能不明白腓立比是历史背景,该节经文应译为腓立比是马其顿第一区的城,一个殖民地”,“殖民地”一词原文是KOL ONIA()1。此字原为拉丁文,英文采用之成为COLONY,即今称为殖民地者。但罗马帝国大军占领马其顿后,很久才称之为殖民地,罗马的殖民地与近数百年来英法荷葡等国的殖民政策不同,他们是要训练殖民地的居民成为罗马公民,所以殖民地中一切的风俗习惯与行政方法,都用半强迫方式使他就范,慢慢与罗马人同化。
“殖民地”一词,中文译为“驻防城”,是把腓立比的一件事实代替该城的性质,因为不是每个殖民地城市都有罗马兵驻守的,所以应更正而译为“殖民地”或“殖民地城市”,中文所译的“头一个城”实为“第一区”之误。
有人猜想作者路加是腓立比人,所以他对腓立比城的一切甚为熟悉,且以此为荣。
纪元前42年,马其顿曾有-次激烈的战事,当地的军事领袖(可能是马其顿人)有罗妥(BROTOS)与卡秀(CASSIUS)叛变,弑杀该撒犹流(JULIUSCAESAR),拟脱离罗马独立。但被渥太维安(OCTAVIAN)与安东尼(ANTONY)两位罗马将军所战胜。十五年后,渥太维安为帝,即以后闻名的该撒亚古士督(AUGUSTTOS)(AESAR)。之后,在腓立比城所铸的钱币广刻有四个拉丁义简字,即(COL(ONIA)IUL(AUG(USTA)PHILIP(PENSIS),括号内的字是表示该简字的完全写法。该四字为“殖民地?犹流?奥古士督.腓立比”。这也是奥古士督御赐腓立比城的一个荣誉名衔,并且下令腓立比居民可以享受罗马公民的权利,即:不受鞭打、不受非法逮捕、有权上告该撒及享受来往帝国各地的自由。
因此,保罗与路加在此传道时,曾利用这种特权,吓倒那当地的官长 。保罗说:“我们是罗马人,并没有定罪,他们就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又把我们下在监里。现在要私下撵我们出去么?这是入行的,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官长听见他们是罗马人,就害怕了(徒十六章37一38节)”。
路加在记录腓立比的事件上曾采用当地的罗马官衔,即徒十六章19节的“首领”,原文为ARCHONTAS(一x0vraQ是多数字,实即罗马人的DUOVIRI(民众首领)。20节的“官长”原文为STRAT EGOIS(ARPARIYOTQ多数字,即罗马人的PRACTORS(裁判官长),和35节的“差役”原文为RABDOUCHOUS(p*60以0吨)多数字,该字原意为“执杖者”有人解释为“执鞭打办囚犯者”,亦有人解释为“执罗马徽的官长侍从”,即罗马人的LIC-TORS(有人译为武官,不妥)。
保罗在写腓立比书时曾两次引用“公民”一词,中文是在三章20节译为“国民”(天上的国民),但在一章27节改译为“行事为人”,实为不妥。原意为“你们做公民,要与基督的福音相称”,保罗意指腓立比人是罗马公民,有种种特权,但不要忘记我们也是“天上的公民”,所以在生活表现上,要与基督的福音相称,腓立比信徒一听就明白,因为他们常以罗马公民自豪。
至于腓立比书四章8节所列举的种种美德,是罗马公民受训练的功课之一。保罗在第9节则列举他本人与腓立比人的关系,以作对比。
这就表示,腓立比人是罗马公民,但更应以为天国公民自豪,腓立比人受过罗马公民的美德训练,但更应注重从保罗所获得的属灵训练。

253.腓立比城与保罗布道事工有何重要关系?
腓立比城可说是保罗在欧洲所建立教会的第一个城市。所以腓立比城亦可称为“基督教在欧洲的诞生地或立足点”。
有关保罗在腓立比传道的详细记录是在使徒行传第十六章,保罗在马其顿省传道的详情则记于十六、十七章两章。第十六章是有名的“马其顿呼声”之章,记载圣灵如何引导保罗把福音从亚洲带到欧洲去,结果摇撼了整个罗马帝国。
保罗在传道初期,可能有一个狭窄的民族观念在他这热爱祖国与同胞的心中作祟,他认为只要对以色列人传扬福音就够了。他曾为同胞大发热心,说:“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罗九章3节)。他希望把福音传遍散居在罗马帝国各地的以色列人,便算完成被蒙召传福音的任务。
可是,正在他准备往庇推尼去传福音的时候,耶稣的灵却不许,所以他改变旅程下到特罗亚去,在那里便看见异象。有一个马其顿人求他“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徒十六章6一10节)。保罗那种“人为的界限”即被破除,神扩张他传福音的疆界,改变他狭窄的思想,使他明白,“全罗马帝国都是传道工场”,于是开始向欧洲进军,腓立比城便是他在欧洲传福音的第一个城市。
当保罗在腓立比传道时,首先带领一个卖紫色布的妇人吕底亚信主,她全家也归了主。之后,保罗曾赶出一个附在使女身上的巫鬼,以致被捕下在监里,被打许多棍,半夜与西拉一同在监里唱诗赞美神而震动监牢,结果引导禁卒与他全家信主。
保罗以后可能再有两次到过腓立比,那就是离开大暴动的以弗所城之后,“往马其顿”去,后来又从希腊回到马其顿,然后“从腓立比开始”回到特罗亚(徒十二章1、3、6节)。
保罗以后是否有四访腓立比之行,不得而知,但腓立比书二章19一24节曾表示他要再去(参提前一章3节)。保罗临终前曾吩咐提摩太把他留在特罗亚的外衣和书籍带到罗马,可能他再一次到过特罗亚而经过腓立比亦未可料(不过这次提到特罗亚可能就是上文所提使徒行传二十章1一6节的特罗亚之行)。
保罗所建立的腓立比教会,可说是一个相当完善的教会,因为教会多为外邦人(非犹太人),所以在真理上并没有加拉太、歌罗西这些小亚西亚教会的麻烦。腓立比城产金,所以腓立比信徒相信也相当富有,他们时常供给保罗的需要,不至有缺乏(腓二章15、16节)。当保罗在罗马被囚时,腓立比教会不但供给他物质所需,而且派一位弟兄以巴弗提去,在监牢里服事保罗,作为一种“活的礼物”(腓二章25节)。可能以巴弗提不能忍受在监牢中的生活,一方面也思家,所以在监牢中病了,病到几乎要死(二章26一27节),因此保罗打发他回到腓立比去,同时把腓立比书带去。
保罗与提摩太一同写这封信,当然腓立比人对于提摩太也非常熟悉。保罗曾打发提摩太到马其顿去,自已却等在以弗所(徒十九章22节, 以后他与提摩太和其它七位同工一同离开腓立比到特罗亚去,那是在逾越节的时候(徒二十章1-6节)。
保罗以后再计划打发提摩太到腓立比去安慰信徒们的心,因为他们都关心他在罗马下监的痛苦(腓二章19-23节)。
提多也可能到过腓立比,与腓立比信徒认识。保罗写信给哥林多教会时,曾提及他在马其顿有患难(可能指在腓立比被捕下监而言),神藉着提多来安慰他,这表示提多曾到过马其顿而认识腓立比的信徒(林后七章5一6节)。
保罗去世后,安提阿城主教伊格那修为主殉道时,曾路经腓立比到罗马去,腓立比信徒给他最安慰的款待。伊格那修离开腓立比后,腓立比信徒写信给波力甲主教,将伊格那修所的书信抄一份寄与腓立比教会诵读。伊格那修照办,而且自己也写一封信去勉励他们。

254.腓立比书著于何时何地?是一封完整的书信,抑由两三封信的材料编成?
腓立比书与以弗所书、歌罗西书和腓利门书称为四本“监狱书 信”,人家都承认腓立比书是著于狱中。但保罗曾在两个不同地点入狱,一个是犹太地的该撒利亚,那是记载在使徒行传二十四章的事,保罗在监曾有两年之久(二十四章27节)。另一个是罗马,那是保罗上诉后到罗马去的时候,他是住在自己租赁的房子作为“自由监狱”的(徒十八章16、20、30节),所以“陪监”的人很多,也容易服事他。
关于监狱书信,解经家一向有些争执,一派主张保罗的监狱书信是写于该撒利亚,因为有两年之久。另一派则主张一定是在罗马。腓立比书亦不例外,但对于本书的著作地点则有第三派的说法,认为本书可能著于以弗所。
一、主张本书著于该撒利亚监狱的人,无法解答本书一章的“御营全军”及四章的“该撒家里的人”等字句,但主张本书著于罗马城的解经家则认为,因为保罗在罗马坐监、及能自由传道,以至那些每日廿四小时轮流看守他的御林军都有机会听到主耶稣的福音。按着罗马帝国看守高级囚犯的规矩乃是:一个兵的右手与该囚犯的左手是有锁链相连的,以防囚犯逃上,但囚犯可以用右手自由写作及做事。罗马御林军每日廿四小时由十二班士兵轮更,每更二人,每二人看守二小时。这些御林军在保罗对人讲道时,他们非听不可。久而久之,他们也相信了耶稣,以至御营全军的士兵都有机会听闻福音。
当时逼迫教会的暴君尼罗(NERO)在位,保罗是在他面前受害的。暴君尼罗虽然是个疯子,但在他的宫中却有不少诚心相信耶稣的人,所以保罗对腓立比人说在该撒家里有人也问他们安(四章22节) 。据犹太历史家约瑟夫说,尼罗的皇后博佩雅(POPPAEA)也是一位诚心信耶稣的人。
据考古家指出,尼罗王时代,在罗马城一英哩外,有一御林军营,军士有一万人,军营占地四十亩,筑有坚固工事。尼罗王出巡时,御林军若干小队随行。使徒行传二十八章16节如此记载 :“百夫长把囚犯交给御营统领,惟有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这是指当时的罗马城外的御营而言。
英文圣经把腓立比书一章13节“御营全军”误泽为“皇宫”(PALACE),但最新的英文译本已改用PRAETORIAN,希腊文为PRAIT ORIONN(npotrUptov),拉丁文则为 PRAETLRIUM。
二、但有人主张保罗是在以弗所下监时写了这本腓立比书,其理由如下:
①保罗曾在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3节说他“多下监牢”,表示他不止在该撒利亚和罗马两地曾下狱,也在别的地方坐牢。在以弗所有否坐牢,圣经未有明文记载,但根据哥林多前书十五章30节及哥 林多后书一章8~10节所暗示,保罗可能曾在以弗所坐牢,而且有扔到斗兽场去喂野兽的危险。
②腓立比与小亚西亚的以弗所之间距离较近,亦有船只来往,送人带信或派人去做事,两地较易。腓立比离罗马则远得多(参阅圣经地图6或本书信研究首页的附图)保罗与腓立比信徒之间常通音讯,由以弗所至腓立比两三礼拜即可,但由罗马至腓立比,则有一个多月时间的旅程。所以无论是保罗要打发提摩太到腓立比去,或腓立比教会打发以巴弗提去服事保罗,以弗所较之罗马,方便得多。
③保罗对腓立比信徒说,他要打发提摩太去看他们,自己也快要在被释放后去腓立比,这与使徒行传十九章22节所记载的吻合。但如果保罗在罗马坐牢,得释放后,再到腓立比去,并不合他布旅程的次序,如果他是在以弗所坐监,便合程序了。
④至于本书所提及的“御营全军”和“该撒家里的人”未必专指在罗马的御林军而言,因为以弗所也有罗马帝国军队,也有皇家的公务人员,保罗也可能在以弗所监中带领了这些罗马人信主。
⑤在本书一章1节和二章19节证明保罗写本书时,提摩太是与他在一起的,但保罗在罗马被囚时,提摩太并不在身边。提摩太后书四章9一12节列出许多同工名字,提摩太不单不在身边,保罗还要他快些来看他。这就表示本书不可能写在罗马,但如写在以弗所,则甚合当时提摩太为同工的史实。
可是在圣经任何一处经文,均未曾表示保罗在以弗所有过很长久坐牢的记录,所以主张这一说的解经家在与人辨论时,总有技穷之感。在以弗所大暴动时,即使保罗曾被捕入狱,时间也很短(徒十九)。
因此,主张本书著于保罗在罗马坐牢的两年中,仍是多数解经家的看法,保罗以后在罗马曾获释,继续传道,等到他写提摩太后书时,已经是殉道前的再度被捕了。
最后的解释法是本书一定是著于保罗与提摩太在一起同工的时候,他-定是写在监牢中,那是毫无疑问的(一章13一14节)。从一章l节保罗所说的收信人,麦示腓立比教会已有了相当健全的组织,因为他们竟然有众监督(原文是多数字),如果本书是写在以弗所,可能是太早了。所以本书应该写在保罗在罗马首次坐监的后期,将近获释之时,即纪元后63或64年。

255.腓立比教会的“监督”是什么圣职,与当时的“长老”及今日教会的监督有何异同?(腓一章1节)
这里所说的“监督”,,原文是EPISKOPOS(*tafco7roQ,原意为“在上细心观察者”,英文应译作OVERSEER,但钦订本则译为BISHOP(即主教或监督),英文最新译本沿用之,用在注脚处则写OVERSEER。不过BISHOp一词也是从EPISKOPOS一字转变而来。
但监督一词引起了误会,以为腓立比教会已经有了“主教”或中文圣经所译的“监督”,但原文该处是用多数字,表示腓立比有许多“监督”或许多“主教”,那是难以使人相信的。
新约圣经除在腓立比书用过此字外,还有几处用过,即:
提前三章2节,保罗指示提摩太,作监督者的条件。
多一章7节,也是作监督者的条件。
彼前二章25节,彼得称主耶稣为“灵魂的牧人监督”。
以上均同用此字,只有在提前三章1节所说的“监督的职份”一词原文用EPISKOP E(*tolco7t*,与“监督”一词同一字根。此字在使徒补选一人代替犹大时也用过,是引用诗篇的预言而用的,中文译为“职份”,但不指明什么职份,其实原文与“监督的职份”同字。
保罗与以弗所的长老们的话别时,曾用过此宇,说:“圣灵立你们(众长老)作全群的监督”(徒二十章17、28节)。
因此,历来的解经家都同意,保罗当时所说的“监督”与“长老”是完全相同的,“长老”是表示在年龄上比一般人为大,“监督”则为长老的职责。腓立比教会有“诸位监督”亦即“众长老”之意,与今日有些教会采用监督制度,全教会不过只有一位监督不同。
保罗对提摩太说,“初入教的不可作监督”提前三章6节,但原文此节并无监督一词,不过语气与上文相接),这就表示保罗所说的监督与今日教会所采用监督制的监督大不相同,监督只是与长老相同而已。
有人称长老为管理行政的,监督则负责讲道的,两者相同,但在工作上有别。所以在提摩太前书五章17节所说可能指“长老与监督”职份之别,保罗说:“那善于管理教会的长老……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前者为管行政的长老,后者为负责传道的长老,即监督。
教父耶柔米(JEROwtE)、奥古士丁等均主张保罗所说的长老与监督相同。
至于今日有些教会所用的监督制度,则始于纪无后3世纪,他们以监督(或主教)为各教会或各教区的最高领袖。
腓立比教会的监督,亦即长老,相信是保罗与同工们在布道时所按立的(参徒十四章23节),保罗也按立不少同工接受圣职,是与众长老一同按立这些同工的,提摩太即其一例(提前四章14节)。

256.保罗在本书透露有些不良的传道人,似乎与保罗为敌,到底那些是什么人?
(腓一章1517节)
仔细研究腓立比书,可以看见记载多种保罗传福音的敌人,这些敌人未必是腓立比教会里面,保罗可能指着他在各地传道时所遇见的,以提醒腓立比教会要提防。但也有人认为腓立比教会最少也有一两种传福音的敌人在其中,企图破坏教会或信徒与保罗间的深切友谊。
一、动机出于嫉妒分争的传道人(一章15节)。他们嫉妒保罗传道的成就,于是“在台上讲真理,在台下讲是非”;今是教会也有这种传道人,这些嫉妒保罗的人,企图分化信徒的属灵力量,引起分争及另立党派(17节),并且反对保罗,不同意他的属灵见解,及因信称义的真理 。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这与在加拉太教会所引起的问题相同,那些信了耶稣又主张必须行割礼的传道人,到处与保罗作对,他们可能也到了腓立比教会。在本书三章3一5节保罗表示割礼不重要,劝勉腓立比信徒防备他们。
二、犬类与作恶的及妄自行割的人(三章2节)。当时人如果骂他人为“犬”,那是很大的侮辱。圣经中所记载的狗,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有如下的印象:
①狗是到处流荡的(诗五十九篇6、14节)。
②狗吃被弃之物(出二十二章31节)。
③狗舔死人的血(王上二十二章38节).
④狗也吃死尸(王上十一章14节)
⑤狗吃了桌子下的零碎(太十五章27节)。
⑥自称为狗,表示最卑贱(王下八章13节)。
⑦狗是不圣洁的(太七章6节)。
⑧狗回食所吐的(彼后二章22节)。
⑨狗是外邦人犯邪淫的方法之一(申二十三章18节小字)。
⑩犹太人轻视外邦人,称之为犬(太十五章22节,主耶稣在此则表示被轻视之犬亦可蒙恩)。
犹太人轻视他人称之为狗,与中国人骂人为猪相同。保罗是一个灵性高深的大使徒,何以也骂别人为狗?相信是不得己的,因为那些“狗”破坏教会,他们是作恶的和妄自行割的,应受咒诅。
这里的“妄自行割的”一词,原文是一个字,该字并非指”行割礼”,原文为KATATOM矿xaroroV初.指当时外邦人的一种恶习,那些崇拜假神的祭司和善男信女们时常割断自己的手或脚或身体某一部份以取悦假神(参加拉太书五章12节所说把自己割绝一语,亦暗指该种恶习而言)。这种“自割”的恶习毫无宗教的真正利益,不过自残身体,与亚伯拉罕因信的行割礼有天渊之别。
“割礼”一词原文为PERITOM矿lleptrotL初,保罗在此运用写作的“字技”,将此字与上文“自割”相对,该两字末一半是相同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保罗的第二种仇敌与第一种不同,这些是犹太教人士,他们虽然相信了耶稣,仍然提倡行割礼,甚至混合外邦邪教“自割”身体的恶习,在腓立比这纯洁的教会中引起混乱。
三、第三种敌人是三章18一19节的“放纵派”。他们轻视肉身,矫枉过正,他们认为身体既然不重要,不必像自割派那样用刀去伤害它,不如用放纵的方法,暴饮暴食来制服它(参林前八、十章所记,哥林多地方流行这种主张)。所以保罗说他们以自己的肚腹为神(颇似广东人所说的祭五脏庙,以饮食祭祀五脏)。因此他们无所不吃,毫无节制,保罗认为他们的结局是沉沦的,他提醒腓立比这个富有的教会人士勿入他们的圈套。
保罗统称这些人为“敌人”(一章28节),而且勉励信徒不怕他们的恐吓。
四、有人认为保罗在三章12一16节暗指另外一种自称为“完全人”的信徒,也是保罗的仇敌。他们自称为完全人,而藐视保罗及别人不是完全人。保罗在这里解释“完全”有两种:一是静的完全,一是动的完全。静的完全是“有完全人”的地位(15节),他们有一颗做完全人的决心。动的完全是“在一条达到完全的路程上前进”(12一14节)。正如一个小学生,入了学校,作了学生便有学生的地位,他念六年小学毕业的时候,便在小学的学业上已经“完全”了,这是静的完全。但他还要入中学和大学,这便是动的完全了。
可能有这一种自称为完全人而不努力在动的完全上追求的人,在腓立比教会中妄自称大,或轻视别人。保罗在15节所说“所以我们中间凡是完全人”一语,是勉励还是讽刺,是颇堪玩味的。
保罗对于头一种不良传道人的心胸是宽大的,他认为“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只要基督能够传开,保罗便不介意。这种肚里能撑船的宰相大度量,是每一个传道人所应具备的,但也是今日教会所缺乏的。

257.保罗所说“终必叫我得救”一语,如何解释?(腓一章19节)
显然的,这不是指灵魂得救,乃是指身体从监狱里得释放而言。圣经中亦有数次用“得救”一词表示身体得释,与灵魂无关。
一、保罗乘船往罗马受审时,船遇风险,他与许多人一同在米利大岛登陆,“众人都被救上了岸”(徒二十七章44节)。
二、保罗受苦难使哥林多信徒得慰、得拯救(林后一章6节),也是身体方面的拯救,与灵魂无关。
三、妇女在生产上得救,是在生产上母子均安之意(提前二章15节)。
四、挪亚全家得救,是避洪水之意(来十一章7节)。
五、保罗的得救,是暗示他快要从监牢中获得释放之意。

258.神的形像与奴仆的形像各有何意?(腓二章6-7节)
神的形像是肉眼看不见的,奴仆的形像是肉眼看得见的。所谓神的形像,是指神的“性情、荣耀与永远”而言。神照着他的形像造亚当,意即亚七带着神的性情、神的荣耀与神的水远存在。可是亚当犯罪后,便失去了神的这些形像,开始过痛苦的生活。
奴仆,在罗马帝国的阶级分得很清楚的社会里,乃是最低的一级。有奴仆的主人,不当奴仆是人 ,他们随意责骂、拳打脚踢奴仆们只敢怒而不敢言。奴仆的形像是难看的,因为别人不把他们当人来看。
基督在山上向三个门徒显出他“本有神的形像”,所以神的荣光从他脸上和身上放射出来(太十七章1一2节)。希伯来书说“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一章3节,也可能是指着他在“山上显像”的事实而言。
但基督虚己为人,卑微如奴,这种思想,可能取材于以赛亚书五十三章 2-3节,该章书被称为“弥赛亚受苦章”。有人曾问:主耶稣何时曾作奴仆呢?
答案是这样:
一、主耶稣被犹大出卖,卖了三十块钱,那是一个奴仆或是 个毛驴的价值。犹大用这个价值出卖耶稣,正如人们买卖一个奴仆一般。
二、按照摩两律法,奴仆如果爱他的主人,不愿离开,审判官就要带地到门前,靠着门框,用锥子穿他的耳朵(出二十一章5-6节),主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钉穿手足,正像一个爱主人的奴仆一般。而事实上,只有奴仆、强盗才被钉在十字架上。

259.“地底下的”一词是指什么地方?(腓二章10节)
保罗说,主耶稣被神升为至高,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都屈膝跪拜,称耶稣为主。在保罗的心目中所谓“地底下”是指当时在“地下坟场”的基督徒而言。罗马人的坟场是在山下挖一巨大的洞,死人的尸体用白布包裹,加以香料之后,即放置入这巨大的地下坟场中,尸体并不放置在棺木中。教会初期,罗马政府逼迫基督徒,所以他们往往利用地下坟场来作礼拜,他们在地底下屈膝敬拜,称耶稣为主。
时至今日,居住或工作在地底下的,则花样甚多。如在地下层开矿的,在地下室办公及居住的,战争时期在地下室久居的。还有,英美法等国的地下火车站, 有深至数百尺的,在该处均有人屈膝敬拜,口称基督为主。

260.以巴弗提是谁?是否即以巴弗?(腓二章25节)
“以巴弗提”(EPAPHRODITUS),意即“可喜悦的”,是腓立比教会的信徒,保罗坐监的时候,腓立比信徒差遣以巴弗提把腓立比信徒供应保罗的金钱与物质所需带去,并且在监牢中陪同保罗坐监。但因以巴弗提不习惯狱中生活,加以有思乡病,所以病了,保罗就打发他回腓立比去(27节),同时也带保罗这封信回去,并且向腓立比信徒报告保罗在狱中的一切情景。在本书四章18节又提到他。保罗称他为:我的兄弟,我的同工,一同当兵的,你们的使者,供给我所需的,为主不顾性命的(30节)。
有人从保罗写信给腓立比教会书信的口气中,觉得以巴弗提未必是腓立比人,因为保罗吩咐腓立比信徒“要欢欢乐乐的接待他”如果以巴弗提是腓立比的自已人,保罗不需用这种口吻。所以有些解经家认为以巴弗提是保罗的同工,正如提摩太、推基古一样。以巴弗提被保罗安排在腓立比教会作传道。以后腓立比打发他去在监牢中服事保罗。以巴弗提也可能是马其顿有名教会的巡回传道人,亦未可料云。
至于“以巴弗”(EPAPHRAS),则为歌罗西教会的信徒(西一章7节,六章12~13节)。这名字意义与以巴弗提同,但不要忘记歌罗西是在小亚西亚省,腓立比是在马其顿省,所以两者不是一个人。
以巴弗提是今日传道人的模范,他为主为人为同工都有值得效法之处。

261.“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和“得着基督耶稣所要我得的”两不同翻译有何不同?其真正意义为何?(腓三章12节)
这节圣经一向使解经家头痛,不知保罗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按照保罗在三章8一14节这一段,一共提到几方面的“得着”:
一、为要得着基督(8节),那是最大的得着。
二、①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或译作,
②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要我得着的”。这是次要的得着。
三、要得着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这是更次要的得着。
得着基督与得着奖赏,较易使人明白,但第二种得着,是一种秘密,因为有两种不同的翻译,如果依照②的翻译,可作图表如下:
所谓“基督要我得着的”是基督与保罗个人灵里的秘密,如保罗得着被提到三层天去,他得着许多方面的启示,也得着有关未来的预言(如有关主再来等)。都是基督要他得着的,也是别人得不到的。
但如果依照第二种①的翻译,其意义则可以用另一图表示如下:
所谓“得着基督所以得着我的”,即基督先得着保罗,那种得保罗的“方法”,已被保罗发现,而且保罗也得了这种“获得保罗的方法”,于是保罗与基督已成为“一”,从此不分,灵性达到了最高峰。
至于得奖赏,那是神的仆人良善忠心的结果,不是目的。传道不是为赏赐,乃是为爱主,但赏赐一定是有的。
根据原文,仔细研究,我觉得这节圣经是指用同一方法获得两个不同的目的物。
一是基督获得保罗,成为他自己的囊中物。
正如保罗获得其所得的,成为自己囊中物一样。
所以这句不妨如此译:“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我欲得之物,正如基督也为着那个而得着了我一般”,所谓“那个”,乃是基督与保罗的共同目标。

262.友阿爹与循都基是谁?她们何故不能同心?(腓四章2节)
“友阿爹”(EUoDIAs)意即优美之路,或一种香料之名。“循都基”(SYMTvcHE)意即同行者或幸运者。这两位妇女是腓立比 的信徒,有人猜想她们是教会的执事,也可能是在社会有地位的高贵妇人,可能两人都甚能干,各人也有各人不同的拥护者,因意见不同而失和。所以保罗劝她们和好,要在主里同心。
腓立比教会可能有不少妇女在教会中服务。根据保罗在腓立 比传道的情形,我们知道第一个蒙恩的乃是卖紫色布自勺女人吕底亚(徒十六章14一15节),以后那个被巫鬼所附的使女被保罗把鬼赶走,可能也信耶稣。保罗可能也以吕底亚这位女徒的家为腓立比教会的中心(徒十六章40节),吕底亚可能带领不少妇女来参加聚会。不要忘了,保罗初到腓立比传道会是对一班妇女讲道的(徒+六章13节),这些愿意祷告的妇女们可以后都信主耶稣。所以腓立比教会可能是女权发达的教会,因此我们有理由猜测友阿爹与循都基二人是在腓立比教会中有地位的领导人。
保罗说这两位姊妹曾与他一同劳苦,表示保罗在腓立比教会传道时,她们曾出过不少力量。至于她们究竟何事不睦,无法知悉,有人猜想她们争夺教会的领导权,有人猜想她们对于发展教会的方法有歧见;也有人往好处想,她们对于供给保罗的量上有不同的限度。但保罗褒贬齐下,说她们的名字均在生命册上,证明她们是为圣工而争吵,并非对私人的事有何纷争。
“生命册”,保罗只有此处用过一次,另外一次是约翰在异象中看见时记录下来(启二十章12、15节)。圣经它处在提到生命册的记录,不过无“生命”一词冠于册子之前(出三十二章30节;诗六十九章28节;赛四章3节;但十二章1节;路十章20节)。
至于本意3节所说的“真实同负轭的”人为谁,无法知悉。保罗劝他帮助友阿爹与循都基和睦,有人猜想这人就是腓立比的传道人以巴弗提。至于革利免,可能是监督(长老)之一。
(注:中文圣经把一个女人的名字译为(友阿爹),实不通之至,“爹”是男性用字,何以女人称为阿爹,为何早期译经长者们错用此字,其实可译为尤雅德。不要把这个第一世纪的革利免[CLEMENT]与以后的革利免当作一个人,那是纪元后215年亚力山大神学家革利免。)

263.保罗在监牢中为主受苦,还有甚么可喜乐之处?何以能吩咐腓立比信徒要喜乐?(腓四章4节)
“喜乐”为本书信常用的字句,所以本书被称为“喜乐的书信”,计开:本书用喜乐或同义字有喜乐,欢喜,欢欢喜喜,欢欢乐乐等,共十六次(中文圣经有十七次,其中一次在一章26节的欢乐,原文是夸耀KAUCHEMA寻们tla〕与喜乐不同)。
原文用同一字根的动词、名词与拼合字来表达喜乐的程度如下:
一、CHARA(Xapa)是名词,一章4、25节,二章2、29节,四章1 节。
二、CHAIR O(xa一川是动词,一章18节(2次),二章17、18、28节,三章1节,四章4(2次)、10节。
三、SUGCHAIR O(ouyxa中…是拼合动字,一同喜乐,二章17、18节。
保罗虽然坐监,但他的灵性已到了高峰,觉得坐监是一种享受,因为他的捆锁,以致基督在御营全军中被传开,他怎能不充满属天的喜乐呢?他喜乐的最大原因是因主的名被传开(一章13、18节);他坐监或任何的苦难,如果是使基督被传开的一种最佳的方法,保罗愿意为主多坐监而毫无怨言(林后十一章23节)。又,当他看见信徒们灵性长进,他也觉得十分快乐(二章2节),这正是每一位事奉主的人所应当效法的。

264.“该撒家里的人”是什么人?与保罗有何关系?(腓四章22节)
一、“该撒家里的人”,原文为KAISAROS OIKIAS(x*。apo仁0tIctaQ,与一章13节的御营全军是有密切关系的(见本书前文252条),多数解经家均同意保罗把福音向御营全军每一个士兵传开,这些御营全军被称为该撒家里的人。
二、但有人认为该撒家里的人是指罗马政府信主的官长或在各地为政府服务的公务人员而言,保罗曾向不少这一类人物传福音,而且带领他们信主。计开有:居比路的方伯(徒十三章12节),哥林多城中管银库的以拉都(罗十六章24节),腓立比的狱卒(徒十六章34节),帖撒罗尼迦的尊贵妇女(徒十六章4节),亚略巴古的官长丢尼修(徒十七章34节),保罗也向腓力斯大人讲道(徒二十四章24一25节),还有亚基帕王(徒二十六章24一28节)。至于与分封王一同养大的马念是否与保罗传道有关,则不得而知(徒十三章1节)。
三、不过保罗如果是在罗马写这封信,而提到该撒家里的人特别问候腓立比教会信徒的安,表示这些该撒家里的人与腓立比信徒相识。因为保罗在别的书信并未这样说过,所以该撒家里的人一定是在罗马因听保罗传福音而信主的人,他们可能是从腓立比城来的罗马政府机关中服务的人。
四、有人认为是该撒家里为奴仆的,他们相信了耶稣。不过这些奴仆何以要问候腓立比信徒的安,则难以解释。 ——新约圣经难题-苏佐扬

赞助商链接

返回基督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