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腓利门书导论

 

写作背景

虽然腓利门书是所存留的保罗书信中最短的一卷,它还是较当时多数世俗书信为长。腓利门书不是漫不经心写下来的便条,而是运用了技巧、反喻,仔细雕琢,细腻用字的文件。毫无疑问是保罗亲手所写。

但他为何写这封信?特别是他真正在对谁发言?他请求的又是什么?腓利门似乎是收信人(1节)。但另一看法也有它的道理:居住在老底嘉而非歌罗西的腓利门,是所有吕家山谷地区教会的总监督,而他只不过是将这封信转交给阿尼西母的真正主人亚基布罢了(2节)。亚基布的家是歌罗西教会,或教会的一部分,聚会的地方(2节)。歌罗西教会要念的“从老底嘉来的书信”(西四16),根据此说指的就是“腓利门书”;而亚基布所要尽的“职分”(西四17)就是应允保罗向他对奴隶阿尼西母的请求。创始这项看法的学者诺克斯(John Knox1并将顾思壁(E. J. Goodspeed)的建议并入其学说内,说腓利门书的本质尽管十分个人性且又不具神学内涵,但它还是被保存下来,乃因它对第一位收集保罗书信的阿尼西母意义重大。据伊格那丢(Ignatius)自己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一3(日期约在主后110-115年间)所言,阿尼西母是以弗所教会的会督。

顾思壁的理论既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推翻,它是有可能的,但果真是真相吗?阿尼西母年轻时就受保罗培育,是很可能说明主后五十五年时的年轻奴隶(或60-62年,若此信写自罗马)会在主后一一五年变成了受人敬重的年长教会人士;但“阿尼西母”这名字并非不普遍,且伊格那丢的以弗所书信,对腓利门书的讨论十分贫乏,我们也没有任何证据证实阿尼西母——奴隶也好,会督也好——是收集保罗书信的人。即使将以弗所书与腓利门书两卷合成一套,以弗所书是头卷,占有优势,那也无法证实什么。顾思壁或许对,但他也可能错,这个论证不具任何历史或神学的重要性。

倒是诺克斯较急进的假说(亚基布是真正的收信人)制造了不少问题2(a)我在歌罗西书四16-17的注释中已经说明过,可用更自然的方法解释这几节经文。(b)虽然“腓利门书”同时正式写给教会和个人,而收信人是教会的一个肢体,且信函本身读起来是一对一的请求,很不可能是要读给老底嘉和歌罗西所有的会众听的。(c)第2节中亚基布的名字虽紧接在“你家的教会”之前,并不证实亚基布就是教会的领导人或真正的收信人。拿这封信与古时用不止一项问安来开头的信相比3,显示出这封信头一个提到的名字就是信件的主要收信人。所以我们可以很放心的断定,这封信是保罗在狱中(可能在以弗所,那么时间约在第一世纪50年的早期到中期)写给住在歌罗西、负有监督家庭教会之责的腓利门的。推基古和阿尼西母不但携带了主要的歌罗西书(西四7-9),也携带了这封个人信函给一位教会领袖。

Ⅱ 请求的原由

保罗请腓利门做什么?这个问题变得出人意外地复杂。从信本身看来,阿尼西母从腓利门家中逃跑,而且走的时候或许还偷拿了一些钱(看18节的注解)。这种情形在古时并非少见。许多奴隶冒着主人发怒的危险(并有严苛的法律为支持)企图逃亡。

这时阿尼西母可能加入另一批逃亡的奴隶行列中,躲在大都市的黑社会里,又或许他奔向外邦的庙宇以求护庇4。但不知是计划好还是有神的助佑,他遇着保罗且成为基督徒。

保罗现在处身于微妙的地位。我们没有当时亚洲地区足够的奴隶法规来探知保罗的法律地位为何(看司图马克,23页下),但收藏一逃跑的奴隶绝无法替保罗招来好名声,更无法帮保罗自己取回自由之身(22节)。然而这里还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保罗面对的是两位疏远了的基督徒,他们俩人在神恩典下欠保罗救恩的债(19节)。如果这两位接受的福音是和好的信息(西一18-20,三12-17;参,林后五17-21),那么它一定能够使为奴的和自主的和好,就像它使犹太人、希腊人,或男的、女的和好一样(西三11;加三28)。保罗面临光能讲高言大智而无法在需要时付诸实践的考验,因此他把阿尼西母送回歌罗西给腓利门,尽他所能的在信中要求、确保一完全的和好。

但他们的和好是保罗主要的目的吗?有人建议这封信真正的目的是请腓利门将阿尼西母送还给保罗,因此第1314节说虽然保罗愿意留下阿尼西母,但他必须先征得腓利门的同意才愿如此行5。这种看法有四个难处:

第一,它没有留余地给第21节(“知道你所要行的,必过于我所说的”)。这一节指出保罗(a)提出了第一个请求,且(b)暗示进一步未指明的要求。但如果这第一个请求是将阿尼西母永远的还给保罗,那还有什么“更多”可要求的呢?

第二,第15节强烈的建议阿尼西母和腓利门至少得预备再度生活在一起,如果这是保罗第一个基本的要求,那么“更多”的则是微妙暗示腓利门在与阿尼西母完全和好之后,还阿尼西母自由之身,或可能(这几乎是同一回事)将他永远的“借给”保罗作助手及旅行同伴。

第三,此封信从头到尾讨论的重心不在于阿尼西母将来可能对保罗的事奉,而在于保罗所寄望的和好的产生。保罗直接的命令:收纳他(17节),将任何亏欠都记在我账上(18节),如此行使我心得畅快(20节),并给我预备住处(22节)等等;都指向这一目的。

第四,支持这项请求的论点同样指出和好是主要的目的。表面上与腓利门书十分相似的皮里纽(Pliny)写给他朋友沙比尼纳Sabinianus)的信,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平行对照。沙比尼纳的佣人(比奴隶高一级)来求皮里纽帮忙(EP 921),皮里纽根据自己的利益(“当有正当原因发怒时,施怜悯可赢得最多赞美……发怒只折磨你温和的自我”),站在沙比尼纳一边责怪那倒霉无助的佣人(“我已经严严的责备他,并重重警告他我不会再作如此的请求”)。皮里纽向沙比尼纳所作的请求不是要他全心全意与佣人和好,而是要他“因其年轻无知流泪悔过,又因你自己慈善的心,作一些让步”6。保罗的动机和请求则全然两样(这点为那些认为腓利门书既不含神学,又不配出于使徒之手的早期教父提供了答案)7。保罗并非请求腓利门以为父之心让过去成为过去,他也不是向他献出自己善全的忠告,教导他如何不为情感、怒气所动,保持庄严的姿态。保罗所寻求的乃是特殊的以爱心饶恕他人的基督徒美德,这美德要求双方都虚己——阿尼西母需求饶恕,而腓利门需应允这饶恕;阿尼西母必须抛下惧怕,而腓利门必须放下骄傲8。驱使双方如此行的是一神学实际,即属于基督的人之间的团契(koinōnia)。

那么,如果基督徒的和好是保罗的目标,则全封信的推动力就是第6节的祷告。这个祷告虽然表达的含义深长,但就书信整体来看,还是可以明了它(看注解以明细节)。腓利门要从实践中去学习团契(koinōnia)的意义,它就是基督徒之间彼此的“交换”9。保罗在这封信中首先印证自己和腓利门的关系(1-7节),然后他以最亲密的方法,说明自己和阿尼西母间的联结(10-14节),这样“交换”的结果是,阿尼西母和腓利门因保罗再被拉在一起(17-20节)。路德看出保罗在此扮演了基督的角色,将他自己与罪人和受害人认同,因之成就了和平10(参,林后五16-21,那里含有许多这样实践出来的神学观念),结果是教会一同成长“进入基督里”(6节),而非分门别类。世界上总有各种力量欲将教会分裂,但福音总是能替教会指出道路——谦卑、饶恕、和好——藉此,合一就可以稳固地建立起来。

为何保罗不简单地请求腓利门解放阿尼西母的奴隶身分呢?为何(仅就事论事)他不吩咐所有拥有奴隶的基督徒释放他们全部的奴隶,而不要从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中取利?奴隶制度是古时一大恶,在这制度下大量奴隶人口隶属于他(她)们的主人,或好或坏命运未卜,他们没有权利,没有将来,并可能遭受性虐待,因小事而被毒打至死。某些奴隶运气好,有慈善大方的主人,然此制度在第一世纪末期已饱受不齿的世俗作家攻击。对多数人来说,生活最好不过是服贱役,最坏则免不了“无情的剥削”11。那么为何保罗不抗议整个非人道的制度呢?

保罗有其他的选择吗?他献身于新世代的生命和标准远胜于旧的规条(西三章)。但在那时刻的社会历史中,大声抗议也不过是根据旧世代的层次运作而已:他的抗议只会被认为是社会的一部分,批评另一部分的说辞而已(保罗本身不拥有奴隶,没什么好损失的)。所以毫无疑问,若保罗大声抗议必弊多于利,使身为奴隶的基督徒们生活更艰苦,并使执政掌权的对幼嫩的教会采取不利、错误的看法。如果保罗被下监是因传讲“另一位王”(徒十七7),那必然很明显,他所传的国度有别于凯撒的王国。此外,猛烈评击奴隶制度将会完全无效;在西方现代社会里,一个人也照样可以抗议抵押制度而不起作用。即使保罗时代的基督徒全部释放他们的奴隶,我们也无法确知奴隶本身,或社会整体而言,会得到益处:在古时这么多人突然同时失业,他们能真正享受自由的快乐吗?

保罗的方法比较敏锐。他当然知道(林前七21-23),原则上自主总比为奴好,和耶稣一样,他改变世界的方法是栽种一粒芥菜种,这芥菜种一开始不引人注目,却长大成为展开的树。同时(看西三22-1的注释)他教导奴隶和主人彼此以“人”互相对待。保罗就像艺术家或诗人,不用直接陈述的明显方式来完成他最好的作品,而用隐约的引述及幽默式的暗示去完成它。

Ⅲ 腓利门书在新约中的地位

此信为何被保存?我们无法得知。腓利门自己可能珍藏了它,阿尼西母可能保留了一份抄本,如果伊格那丢后来提及的以弗所会督果真是阿尼西母,那么很可能“他的”信,与其他的信,一同被保存在以弗所城里。我们或可确知一件事。就是若这封信没有照作者的意思被接纳,它绝不可能被保存下来。所以假定这故事有美满的结局是错不了的。腓利门和阿尼西母的和好演出了福音的比喻,将耶稣基督所启示的神救恩的目的、人的完全,及爱和饶恕的团契的好消息散播到充满罪恶、猜疑、愤怒、自大,和惧怕的世界。

腓利门书似乎触及了释经学中一个敏感的问题——今天的我们如何应用其中的教训?这封私人信函是针对他家庭中一份子的特殊情况来讨论,虽然题材离我们很遥远,但新约中没有任何其他一卷书比它更清楚的刻画出基督教思想和生活的结合。它是保罗的特征——爱、智慧、幽默、温和、机智——的综合,是基督徒人性成熟的最佳表现。这书信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一则有关奴隶的单张,事实上其用意根本不在此。它是一封讲到“团契”的信,基督徒的团契,互相参与,才是那原则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更深层次。它所传讲的,它也做出榜样。这封信是基督化生活一个活生生的范例,它发生在与我们相去甚远,却和我们十分类似的人身上。或许我们在此需要的唯一释经原则,是那声清脆的吩咐,即耶稣在习俗和信心抵触时,发出的吩咐:“你也去照样行罢!”(路十37

Ⅳ 大纲

将腓利门书分析成几大部分并不困难,只有一件事比较难为,是我们已从歌罗西书看出来的:保罗的思想并不朝着整齐、安排好的部分前进,反而,它从蕴含的叙述里(在此指4-7节)成长,并发展至较完满的解释(8-22节)。我们将此书的大纲归纳如下:

Ⅰ 开头的问安(1-3节)

Ⅱ 谢恩及祷告(4-7节)

Ⅲ 请求(8-22节)

  A 阿尼西母和保罗(8-16节)

  B 阿尼西母和腓利门(17-22节)

   Ⅳ 末了的问安(23-25节)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赞助商链接

返回基督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