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列王纪上第十九章

以利亚上何烈山(十九1-10

(一)

无论从什么观点看,以利亚都是圣经人物中的一个巨人,同时,他与耶利米一样,都是我们随时想加以认同的。到达胜利顶点之后便出现绝望的深渊。而正是在这种深渊里,我们才更能够领受十分重要的功课。

在试真伪的试验中,以利亚可能只是上帝的副手;但在斗拳者队伍中,所有队员都分享到胜利的一部分荣耀。我们已经留意到他怎样奔在亚哈前头直到耶斯列(十八46)。(在上帝结束了苦旱之后,还有那个地方比这里更值得去──因为耶斯列意即‘上帝播种’。)但是现在,以利亚既没有力气,也没有勇气去抵挡耶洗别的愤怒。

我们自然会觉得难以决定,到底他是为了做完那件工作感到筋疲力尽,再无法面对甚至是比较小的任何挑战,或是在烈怒的耶洗别面前,连他这样的一个以利亚也感到畏缩不前。‘王座背后的操权者’,不论是他的妻妾或其他大臣,常是比君王本身更难应付。她与身为君王的丈夫不同,不必受法律及宪法的细节所约束,有时甚至还操了生杀大权。

耶洗别的身分尤其难以应付,因她是异邦人。圣经传统对外邦人抱持那分普遍性猜疑的说法,特别令人折服。箴言大谈与异邦妇女交往的诱惑。耶洗别这人物令这普遍性的猜疑更显得有力及具体化。

(二)

以利亚向南面逃跑,直行或经过犹大,来到别是巴,那是从前他们的祖先所得为业之地。从摩五章四至六节的记载,我们知道那里像伯特利和吉甲一样,也有祭坛。开始时他为了逃避耶洗别的愤怒而逃走,现在转为以朝圣的性质回到他的老家。这是一段属于私人性质的个人旅程。他将仆人留下,自己继续向南面旷野前进。耶稣也要远离日夕相随的门徒到空旷遥远的地方去。

摆脱了被耶洗别所杀的命运后,他现在向上帝引颈求死!他承认自己并不胜过他的列祖(4节)。人在万念俱灰时所说的话极值得倾听,但是常常不能按照字面来理解。值得一问的是他说的‘我的列祖’是什么意思。可能是他在迦密山上已开始认为他有特别才能,而现在在耶洗别面前心怀恐惧以致令他感到无地自容。可能是他甚至将自己的信心列为超于别是巴的列祖之上。蓄意自杀可能不会被接受。他只是筋疲力竭、智尽技穷罢了。他躺在树荫底下,作了类似约拿当日在尼尼微城心情颓丧时用的祷告?(拿四3),那是一篇日后许多人默默地重复的祷文──‘死了比活还好’。

上帝回应的开头(5节)既不是解释亦不加以说明,其后的含义就深长了!以利亚的最大需要只是别人的关心与食物的供应。(这也是大多数人求上帝赐与的。)他现在在南面旷野得到照顾,正如他在约但河东边及北面异邦人的港口一样(十七章)。这处的叙述在许多人的思想中出现相同的问题,到底服侍以利亚的是自然力量或是超自然的差使?为了帮助了解背景,我们必须对标准修订本第五及七节及其他记载所用的‘天使’译词有所质询。虽然在这些经文中这个字眼的希伯来文只是‘使者’这个普通名词,在圣经里不论是人或神的密使甚或普通的仆人都用这个字眼。‘天使’一词容易令人想起长了翅膀穿白袍的外来分子,虽然有人对我们表示意想不到的爱心与关怀时,我们也会感激地用‘天使般的可爱’去形容。

旧约圣经谈及‘上帝使者’的时候,往往像这里一样,没有提供仆人的背景,只是表示上帝在背后行事。其中的神学含意与上一章结尾部分(39节)颇相似。现在百姓所信服的只是上帝──以利亚的角色彻底并不包括在内。‘荣耀完全归与上帝。’

(三)

吃第二餐的时候(7节),以利亚知道他不仅是藉此恢复体力,且是为前面的旅程作了准备,但没有说明地点。这饮食所供给的力量,足够支持他走到旷野的遥远路程──即是先由摩西(出三)然后由以色列全体百姓(出二十)直接受上帝命令要到达的那座何烈山。以利亚到了目的地后,便住进一个洞中,直等到耶和华终于对他说:‘你在这里作什么?’(9节)情形就像是在军队中学骑马,地面有骑兵队长官对不幸的骑兵大声问:‘谁准许你下马?’以利亚解释他到何烈山的缘故,不将责任推向耶洗别,而是归咎以色列的凄惨处境,还说忠心于耶和华的先知只剩下他一个人。

这段路程可能是偏离了正路,但上帝确定他往何烈山之路并不完全轻松。

以利亚站在何烈山上(十九11-21

(一)

旧约圣经中典型的(亦即有著作的)先知,以阿摩司、何西阿、以赛亚及弥迦为始,与圣经指为理想型或原型的先知摩西之间,无论在时间、空间、情况及作风上,都有很大的空白,但这空白并不是完全的,其中有些空间出现了撒母耳及以利亚两位过渡性的人物,他们以不太明显的途径,继承摩西的职责成为民族领袖。撒母耳将职责交给大王;以利亚实际上负责君王的策立(15-16节)。极为关心民族行为的典型先知拥有的统治权不大。还有,这些少数先知一向是对与上帝直接交往及只对听命于上帝感兴趣。

摩西得见上帝的背(出卅三19-23)的故事是最适合我们拿来与以利亚作比较的一点──

耶和华说,‘我要显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经过,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又说,‘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耶和华说,‘看哪,在我这里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我的荣耀经过的时候,我必将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过去。然后我要将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见我的背,却不得见我的面。’

两位先知在遭遇恐怖事件时都需要洞穴躲避。他们能领略到上帝的荣耀或曾在烈风、地震和火之前抖缩,他们并不完全了解上帝。摩西只见到他的背,以利亚是在暴风过后的静悄中听见上帝对他说话。

笔者认为分歧之处就在这里。要是摩西在同一部分见得更清楚,若他看到的不仅是上帝的背,他可能已经丧命了。古老的降临节圣诗用类似的字眼去表达这心境(The Church Hymnary)第三版,一六五首第二节)──

来吧,来吧,大能的上帝,
你古时在西乃山上,
于云层、荣耀及奇异中,
向你的子民颁布律法。

但是上帝并不用令人畏惧的方式向以利亚显露自己。事实上,上帝并不存在于可能具摧毁性的力量之中:上帝不在风中,也不在地震或火中。

参照较为后期及较为吹毛求疵时代的神学观点,这里的经文认为较清楚地说明上帝不在那里,而不是上帝那里,是较为审慎的。从消极进入积极的说法是等于将明确的说明变为暗示与提示。第十二节末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指明上帝是在‘微小声音’之中。但是,在‘有声音’对他说话的时候(13节),所用的话语相同(14节),也与‘耶和华的话临到他’所得到的反应完全相同(9-10节)。前面的句子也显示出经文不愿意直指是上帝对以利亚说话。

(二)

钦定本及标准修订本都企图用那人们熟悉的‘微小的声音’去表达希伯来文所想把握的几个字,即许多人都体会过的经验,但都感到难以用文字表达。这希伯来字的字面解释是‘微弱细小的静默的声音’。是那么含义深长的静悄,连针落地的声音也可以听到,但(更重要的是)那种环境令一个人感到自己面临挑战,听到有声音对他说话。那是一种绝对但又可以听见的静悄,是与上帝交往的必备环境的一部分。

我们都熟悉灵性伟人及真正了解上帝之人的见证,他们证实了他们与上帝最密切的交往是在经过了一段冗长的艰苦或严厉挣扎之后的平安与静默之中。肃静是真正崇拜(包括公众崇拜在内)必备的一个重要条件。崇拜必须与所用的言词、音乐及表达方式配合,但是这些部分得来不易。

(三)

耶和华的回应(15-18节)与以利亚不断诉苦的事实并不相关。他问过:‘以利亚阿,你在这里作什么?’接又指示这位英雄一条偏离他原有的责任而不太受欢迎的‘神圣使命’。膏立、哈薛耶户及以利沙是否代表了上帝立刻对以利亚所报导的以色列背教细节作回应,这一点就不清楚了。现在倒是上帝要以利亚参与他的计划。

上面所谈的只有第十八节需要稍作修饰。上帝告诉以利亚说,即使经过哈薛、耶户和以利沙,在以色列人遭蹂躏之后,仍然有七千人没有背弃耶和华而向巴力屈膝。对笔者来说,这似乎是对以利亚所作的可怕分析──只剩下他一个人仍然对以色列的上帝示忠──作了一个快捷但坚决的反驳。

等待整个使命的完成,仍需要一段时间──列王纪下八至九章与最初的两事件有关。但第三件事做起来比较快捷。以利亚在工作地点招募他的侍从与承继者,就像耶稣对跟随的人所做的一样。他将全部责任放在以利沙身上。这个年轻人真正了解到接受以利亚外衣是等于奉召。但以利亚撇开他与父母告别的请求,说没有向他作什么。事实上,路加福音九章五十七至六十二节对这一段经文作了清楚的引述,拿以利沙这事件中被接纳的情形相比,这里要求于耶稣门徒的是要更直截了当的与已往隔绝──也与马太福音八章十八至廿二节作比较。──《每日研经丛书》

赞助商链接

返回基督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