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以西结书第十七章

H 两只鹰的比喻(十七1~24

  本章的主题是西底家的诡诈,他原是尼布甲尼撒用来代替被掳的约雅斤作傀儡国王。这次玩弄诡诈的结果是,尼布甲尼撒终于挥军去围困耶路撒冷,并将其毁灭(西元前五八七年),由于这件事在第20节中是以西结的一个预告,显然这个比喻的宣告需要在此事发生前一两年,即大概西元前五九○年。这个年期与本比喻在全书的位置也很配合,因为上一次记载的年期(八1)是西元前五九二年,而下一次记载的年期(二十1)是十一个月之后。

  本章分为三个段落:(a)比喻(1~10节);(b)它的意义(11~21节);(c)关于将来大日子的应许(22~24节)。

  1~10.  两只鹰。以西结所诵读的诗既是一个谜语(2节,各英文版本;希伯来文是 ḥîḏâ),又是一个寓言(RSV、合和本;比喻,AV、RV;希伯来文 māšāl),前者的意思是任何谜样的和需要解释的东西,后者的意思与十二章22节中译作「俗语」的字一样。māšāl 是个包罗万象的文学形式,简单的警句到长篇的寓言或诗篇无一不有。它的字根意思是「好像」及「比较」等动词的意思,但这不能限制它作直喻或比喻的用法。希伯来诗的精髓是平行句法(parallelism),即用稍微不同的语句复述同一意境,如下面的诗句:

  「我的眼因忧愁而衰弱,
  又因我所有的仇敌而昏花」(诗六7)。

在箴言一书中,这种平行通常引出相对的意思,例如

  「一个坏的使者使人陷入困难中,
  但一个忠信的使臣却带来医治」(箴十三17)。

  然而,上述两个例子的平行都等于一个「比较」的形式,所以希伯来文 māšāl 一词可以应用在这里。māšal 这个由名词变化出来的动词事实上可以译作「用诗的句子讲述」。

  在以西结书中本章对寓言有详细的运用145。第一只大鹰是尼布甲尼撒,他与他的庞大军队来到犹大(由利巴嫩代表),劫走皇亲贵胄(香柏树梢,3节,RV、RSV),迁去了巴比伦。诺克斯翻译为:「他将它带去了经商之地,放置在交通之城。」然后他取去了那地的种子,就是王室的一个成员,约雅斤的叔叔西底家(参:王下二十四17),把如插柳树一样146栽于一块肥田上(5节,字面意思是「一块种子的田」),那田只能够指他的本土──耶路撒冷,他就在那里茂盛起来。然而,他从来就只是一棵蔓延矮小的葡萄树(6节),只有有限的权力与影响,且要倚赖他的巴比伦主人,他的枝子要卑屈地朝向他的主人。第二只鹰(7节)是埃及,葡萄树转向它求支持,但先知认为这举动无任何希望。葡萄树将会枯萎,且被巴比伦王轻易地连根拔起(9、10节)。

  第8节有一个解释上的困难。AV、RV 似乎暗示,在尼布甲尼撒的权柄之下,西底家的国家是快乐的。这里的用词实在是重复了第5节所用的,似乎是要表明,西底家与埃及要好是如何的不必要和不智慧。RSV 的翻译是他将它由原来所栽种的地方移植了,或许采用旁注的翻译会更好,它被移植了。RSV 的翻译表示,西底家帮助于埃及就好像将这棵幼嫩的葡萄树再移植,结果会使它更软弱,更容易受攻击。这个翻译很吸引人,处理马索拉经文合情合理的,但它却混乱了这里的图画。本来,西底家的栽种是在多水肥沃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就是「溪水常流的地」(申八7,十一11),他可以倚靠巴比伦在那里滋长。这棵葡萄树生长的方向改变了,与它被移植去了另一个环境是非常不同的两回事。后者的意思可能是,西底家将他的朝廷由耶路撒冷移去埃及,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这样激烈的事从未被人想象过。使 RSV 的解释可以逻辑地被辩护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将第五节解释为,将王室种子(约雅斤还是西底家呢?)栽种于巴比伦的多水之地,即在他的忠顺范畴之内。这也是侯伊对第5节的解释,但他把问题弄得更复杂,因为他将第一个枝子解释作约雅斤在被掳之地繁盛起来,而第7节中的葡萄树则解释为西底家,忠顺的心已经移到了埃及147。总括来说,AV 及 RV 的解释与这里所说的比喻更一致。

  11~21. 解开比喻。在先知的解释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显明了,尼布甲尼撒强加于西底家身上的从属关系形同慎重的约法,从属的一方若毁约就会遭难。无论异教国家的标准如何,无疑地尼布甲尼撒的政策是要使他的邻国软弱,且要维持他们的软弱状态(14节),因此西底家别无选择,惟有顺从他的主人。透过打发使臣去埃及,他轻看誓言,背弃盟约(18节),而耶和华说,这是我所起的誓,我所立的约(19节)。这样的反叛不但使巴比伦不悦,更招致神的审判──虽然在运行上前者与后者相同(20节)。

  这种态度的意义非常深远。它表明,敬拜神的人所同意的合约及其应该承担的责任都是有约束性的,就好像这些盟约是亲自与神立的。西元前六世纪应用于中东诸小国之间的基本国际政治原则,必可同样有力地应用于今日更开化(?)之世界的国际公约上。在国家的层面可以应用的,相信也必可以在社会和个人关系上有约束力。破坏协约、合同、应许或任何的盟约都牵涉到神,也牵涉到毁约的受害人。

  这几节经文所勾画出来的历史处境可以从耶利米书三十七章的记叙得到光照,一支埃及军队显然朝着耶路撒冷的方向开来,当时可能是西元前五八八年的夏天。这支军队是应西底家的请求而来,结果暂时解除了耶路撒冷的受困,因为巴比伦的强悍军队在同年的一月已经开始围城(王下二十五1;耶五十二4)。我们对于埃及人的遭遇一无所知,但可以假定他们的努力并不成功,他们也可能不是全心来帮助犹大的,因为围城很快又恢复了,直到一年后,西元前五八七年七月耶路撒冷终于陷落了。一项有趣的参照资料发现于拉吉的信函中,那是在拉吉考古废墟中发现的二十一块瓦片文(拉吉即现代的 Tell ed-Duweir),其中包括了一些由一个在外执勤指挥官寄给当地军政府的报告,内容是关于抵抗巴比伦军的进展情况。其中一项可以追溯到大概西元前五九○年,内容说:「以勒拿单的儿子哥尼雅,军队的指挥官,已经起程下埃及去了」148。他离开去埃及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只能够猜测,但很可能是要向森美忒库法老二世(五九三~五八八)寻求帮助。

  22~24. 另一个关于香柏树的比喻。这一次是耶和华神采取行动。两个大鹰要在他们的权力保护下建立以色列国,但功败垂成。其后神说,我自己(着重的)会将它种在一个高山上,它在那里生长且成了大树,吸引了空中的鸟在它的保护下住宿。香柏树梢的嫩枝(22节,RSV)是指大卫王朝中的一个成员,但是以西结根本不知道这会如何应验。但与一切迹象相违,王室后裔会兴旺,而且其他国家会在它的安定和广阔的统管下联合在一起。这样,耶和华会将事情的次序倒转过来,强国如巴比伦和埃及(高大青树)会枯干,矮树和枯树会因祂的话而变得茂盛(24节;参:撒上二4~8;路一51~53)。

145见 R. S. Foster, 'A Note on Ezekiel xxvii 1~10 and 22~24', VT, VIII, 1958, pp. 374~379.

146希伯来文是 ṣap̄ṣāp̄â; RSV 对此稀有之字的翻译得到德莱弗(G. R. Driver)的支持,见 Biblica XXXV, 1954, 152页之注脚。

147Howie, pp. 44f.

148DOTT, p. 214.

──《丁道尔圣经注释》

赞助商链接

返回基督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