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以西结书第廿八章

iii. 推罗王的败落(二十八1~10

  这首诗弃隐喻不用,猛烈攻击推君王(英译本:王子;希伯来文 nāḡîḏ,「统治者」)以土巴二世,因为他自称为神。这并不是说,推罗有君权神授的思想,因为这里发出的攻击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对整个城邦的猛烈挞伐。推罗看自己是全能的、超人的,而且简直是恒久的;她充满了财富与智慧,远过于其他城市,所以导致推罗狂妄自大,甚至到了无人不知的地步。这个神谕的开始是推罗王的自称我是神。这句令推罗王受谴责的自称,间或在神谕中重复出现(2a、6、9节)。但该君王不是神,只是人(2、9节)。他声称拥有智慧,虽未被否认(3~5节),却极为不智地使他心高气傲了。因此他将死在外人的手中,其惨状与他堂皇的自夸完全不符。因为我是说了(吕译;和合:因为这是主耶和华说的);最后的裁决一向都在于神。

  第3节的但以理与十四章14、20节中的但以理必须理解为同一人。虽然十四章强调他的公义,此处强调他的智慧,两处都用了不寻常的拼法(Daniʾel),似乎是要表达一位先贤的形像。我们不可武断地说,这就是乌加列文的 Daniʾel,但是二者亦非完全无关(参十四14的解释〕。有趣的是,公义和智慧都是圣经中的但以理具备的特质(参:但一17~20,二47,四18等),而且他也是不会因成功冲昏头的最佳榜样。

  列国中最强横的人(7节,新译)是指巴比伦人,一如三十章11节,三十一章12节,三十二章12节。

iv. 为推罗王哀挽(二十八11~19

  这段经文多处采用创世记二、三章与伊甸园的典故。两处的关联无疑是亚当和推罗都犯了骄傲的罪。不过我们不清楚,究竟以西结心目中指的是什么。伊甸是神的园子(13节,现中),也是神的圣山(14、16节),后者并不见于创世记。(留意此处用的是一般的 meleḵ,以西结避免把这个字用在以色列王身上)被描绘为一个太初的完全人或亚当,但他穿戴了各种宝石,使人联想到大祭司的胸牌(出二十八17~20)。马索拉经文只提到九种宝石,而七十士译本列出了十二种,而且可能是正确的。护卫者被膏的基路伯(14节,吕译)与上述的完全人同在伊甸园中,但是一直到将完全人从发光如火的宝石中除灭掉(可能指第13节的宝石,不过其字面意思是「火石」),才发挥作用(译注:这是吕译与 RSV 的译法。根据其他中英版本,推罗王被形容为基路伯〔亦参第14节吕译与其他中译本的不同〕,因此和合译作:遮掩约柜的基路伯啊,我已将你从发光如火的宝石中除灭)。因此,这里的意象不能单单凭创世记去了解;其实这里与创世记的故事有很大的分别,与其假定有另一个伊甸故事版本流传,不如假定更可能的情况,就是以西结的想象力自由发挥,取用各种背景不同的象征,与推罗王败落的资讯编织在一起。那些宝石比喻推罗的富庶,而临到推罗的犯罪试探,不是从外面来的,乃是发自内心的贪欲和骄傲(15~17节)。他的惩罚是被逐出伊甸园,而且被摔在地上,令众目共睹(17节)。此外,有火(火焰的剑?)从他里面发出,把自己烧成灰烬(18节)。国家灭亡的祸因通常由本身而起,而那旁观者再次说,你已经遭到可怕的下场(参:二十六21,二十七36)。

v. 论西顿的预言(二十八20~26

  这是对西顿发出的非常简短的神谕,其中还加入了一些关于以色列家未来的事(24~26节)。形式近似对亚扪人的神谕(二十五1),只是少了「因为……」的句子作为开头。这里并没有表明西顿的罪,文中也用了典型的以西结用词,描述耶和华审判西顿是显明祂的荣耀(22节)。当神这次与其他所有的审判成就,以色列家就会自由地生活,不再受邻国的伤害(24节)。刺人的荆棘,伤人的蒺藜不再困扰他们。他们(和合:)以及受了惩罚的国家,就知道耶和华是神。

  25、26. 最后,瞻望被掳之后回归的日子,以西结预告分散的被掳之民将会重聚,安然住在自己的故土。神如此行,是要在列国面前,借着祂的百姓,也在祂百姓身上彰显祂的圣洁。圣洁的子民是圣洁的神藉以启示自己的管道。这里没有提到降与以色列的审判,可能是被视为已经过去的事。这些神谕论及的国家,将会受到审判,而以色列在简单却丰足的农耕生活中安然居住。

170尼布甲尼撒的军队围困推罗的时间很久,大约由西元前五八七年到西元前五七四年。关于这些经文的历史详情,可以参考 S. Smith, 'The Ship Tyre,' Palestine Exploration Quarterly, LXXXV, 1953, pp. 97~110.

171一位早期旅行家在一百年前巡访推罗;他写道:「这个岛不到一哩长。由地峡向南伸展的部分,或许有四分之一哩宽,而且多石不平。如今除了渔夫,并无人居住,是『晒网的地方』。」引述于 W. M. Thompson, The Land and the Book, 1910, p. 155n.

172Pritchard, ANET, pp. 296f.

173更详细的资料可参 NBD, p. 366; May, IB 列举之处。

174参 W. F. Albright, 'New Light on the Early History of Phoenician Colonization', BASOR, LXXXIII, 1941, pp. 17~22.

175参 A. Millard, 'Ezekiel XXVII, 19: The Wine Trade of Damascus', JSS, VII, 1962, pp. 201~203.

 

──《丁道尔圣经注释》

赞助商链接

返回基督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