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约拿书

1.约拿书背景简介
约拿是主耶稣提到的旧约先知之一(其它为以利沙、以利亚及以赛亚)。据王下14:23~25,他是在北国耶罗波安二世时代的先知。耶罗波安二世曾与父王约阿施共同执政十二年(793-782B C),后单独执政二十四年(782-753B C)。约拿可能是在耶罗波安二世独揽大权后不久蒙召的(780 B C)【注1】。
约拿是往亚述传道的先知。据亚述国史记载,在亚述王亚述旦三世(A ssurdam III)年间曾有二次大瘟疫(765、754B C)及全日蚀(763B C),亚述人视为天神降灾之征兆,人心惶惶,故听到约拿的信息,全国上下便迅速悔改。这虽是臆断,然可信性颇高,并约拿蒙召之时日亦合此历史【注2】。不少学者视本书是归回时代的作品(如唐佑之;D ouglas-Stuart【W ord B ible C om m entary】;V on R ad)。但书中甚多描绘性之细节,似是亲历其境的见证,非三百多年后的回忆录。
本书中心思想浅近易明,作者冀图持有狭窄民族主义的以色列人不要自以为义,要清楚神的救恩乃普及全地,因为神不仅是犹太人的神,也是外邦人的神(罗3:29 是本书最佳之主题诠释)。
2.约拿真的死去吗?
经文:拿1:17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
约拿被大鱼吞在腹中三日三夜而没死,导致不少科学家在不同情况下寻觅证据,谓在什么时代、什么人,被什么的鱼吞吃,在鱼腹仍可安然度过等等(如杨浚哲;赖若瀚;JohnH annah)【注3】。更有谓约拿若死了,他怎可以在第二章发出那样求生的祷告。
另有学者认为,约拿是真的死而复活,理由有三:
⑴耶稣认为约拿之死是他死的预表(「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三日三夜在地里头」太12:40),约拿若没死,就不能成为主耶稣死之预表。
⑵耶稣称约拿在大鱼里三日三夜为神迹(称「约拿的神迹」太12:39)。若约拿没死,他的经历只可算「奇遇」,不能算为「神迹」。
⑶约拿在第2 章的祷告,是死亡前的祈祷,接着便死了(彷如主在十架上说「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随之神吩咐大鱼将他吐在地上,使他复活过来。
3.是否约拿的预言「不灵」?
经文:拿3:4、10
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
拿3:10于是神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
约拿在尼尼微城中宣告「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3:4 原文只有五个字),但他的预告后来并未应验(3:10),是否约拿发预言的权柄「不灵」了?原来预言分两类,一类是「无条件」(unconditional)的预言,无论对方态度如何,那预言必定应验,因为成就预言的权柄乃在发预言者的手中(如创15 章)。另一类是「有条件性」(conditional)的预言,预言的成就与否要视对方的态度,如效果达到,发预言者可收回其预言,不必再待应验。
约拿的预言是属后者「有条件性」的,因尼尼微全国上下真诚悔改,所以神将「倾覆」收回,尼尼微遂免了一次大灾祸(可惜尼尼微国嗣后犯滔天大罪,终在612 B C亡于巴比伦手中,这是后话了)。
4.神作事会后悔吗?
经文:拿3:9~10
或者神转意后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至灭亡,也未可知。于是神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
后悔是人发现作错事,而产生认错的情感。但神不是人,他绝不会作错事,为何此处指他「后悔」(3:10),且不降下所说的灾(4:2)?
圣经明说神是永不改变的,在他那里没有转动的影儿(雅1:17)。故这里所说的「后悔」,并非说神承认先前所作有错,如今后悔,乃是指神的作为有所改变。因为「后悔」基本的定义乃是改变,神改变他处理世事的方式。先前他定意要降灾尼尼微人,但在他们悔改后,神亦随之改变其作为,将灾祸收回。亦可说是神向他们的态度改变,而不是神的本质有所不同。
5.为何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甚至宁可死去?
经文:拿4:1~3
这事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就祷告耶和华说:耶和华阿,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么;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华阿,现在求你取我的命罢;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神不降灾尼尼微是他的恩慈,也基于人的悔罪,可是却成为约拿发怒的原因。约拿无法接受神对待外邦人满有恩慈的事实,这是从爱国心所生出的自私心。因亚述乃恶名昭彰的残暴国家,要往尼尼微传道已是他不愿意作的事,但在他降服后,又不见自己所安置的「预言定时炸弹」爆发。于是约拿「旧性复发」,对消弭尼尼微灾祸大为不悦,且迁怒于神,认为神出尔反尔。但毕竟神是神,约拿知道自己斗不过神,欲求死而得解脱。
约拿的情绪反应值得同情,只是他的神学观念大大错误,他由始至终不明白「神爱世人」的基本真理,以至于他对仇人的恨,胜于神的慈爱与怜悯。他该知道自己也是罪人,若不是神的拯救,早在万劫不复之光景里,此乃他的愚拙。唐佑之说得对,约拿就像那恶仆,自己得着债主的宽恕免去债务,却追究那欠他小额贷款的人,毫无悲悯之心(太18:23~35),正如主耶稣说「你不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么?」(太18:33)【注4】。J.F.M acA rthur 亦说,约拿的态度正如浪子回头故事的大儿子一般,见其弟后悔回家,心中不悦竟埋怨父亲(参路15:28)【注5】。
6.为何本书结束得那么突兀?
约拿书以神的问话作结束,而我们很想知道故事如何发展,约拿再次降服下来?还是更加生气?
作者于此成书布局是故意的,他以自己的经历见证神爱世人的真理,意欲读者反思神的恩典普及万民,甚至万恶不赦之民,神的爱真是超乎人情感与理智所能接受的。他欲读者思考神是天地的神,不是专属于某一国家的(如当时选民的「神观」)。此外,神是满有恩典慈爱怜悯的神,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正如书中的结语问句:「我岂能不爱惜呢」(4:11)?答案是肯定的,且书中之文法句语乃期待肯定之回答。
书目注明
【注1】E .H .M errill,K ingdom ofPriests,B aker,1987,p.375.
【注2】同上书388 页;H .E .Freem an 上引书167 页。
【注3】杨浚哲,约拿书讲义,宣道,1969,5~6 页;J.H annah, Bible
K now ledge C om m entary,V ictor,1985,p.1467。
【注4】唐佑之著上引书卷三,280 页。
【注5】J.F.M acA rthur,M acA rthurStudy B ible,W ord,1997,p.1295.

——旧约圣经难题-马有藻

赞助商链接

返回基督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