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圣经注释

诗篇   注释  

  第六十九篇 真敬虔的代价、目标和实践 

  大卫又再面临生死边缘,仇敌众多( 1-4 节)。敬虔的人在地上蒙羞受辱( 6 节),受家人轻蔑形同陌路( 8 节),并且他对信仰的执着和热诚,也成了笑柄( 10-12 节),此情此景,诗人难免怨尤疑问,以为神已掩面不看他( 17 节),他心碎之余,友伴也不再同行( 20 节)。四围传说他的操守有亏(可能涉及金钱?)( 4 节),实质上乃是因为他敬畏神( 7 节),也爱谒神的居所──其实,真正受攻击的对象还不是大卫,乃是神自己( 9 节)。本篇诗篇下笔之日,危机仍未见曙光( 29 节)。 

  A 1  ( 1-4 节) 祷告倾诉致命的危机 

  B 1  ( 5-12 节) 亟待保护的一群 

  A 2  ( 13-18 节) 祷告展示神的性情 

  B 2  ( 19-29 节) 应受报应的人 

  A 3  ( 29-36 节) 祷告成赞美 

  这篇诗歌的情况与大卫的生平是否吻合,无从考究。但以他的生平来配合本诗,较诸套用其它人物来得适合。大卫曾经想为圣殿大兴土木,有鸿图伟略(代上二十八 11-21 ),也为建圣殿而筹备财物(二十九 2-5 )。财富往往惹人嫉忌,还有人会认为国中贫困的人不少,国家也有种种需用,而皇家醉心于建殿的梦想,也削弱了国家的资源分配。来自各方面的指责,说王处理失当,想求的必定是难于应付的事,因此诗中甚至提到有人想将他置诸死地( 4 节)。本篇是主耶稣在新约引用得最多的诗篇: 4 节(约十五 25 )、 9 节(约二 17 ;罗十五 3 )、 21 节(约十九 28 ;参太二十七 34 、 38 )、 22 节(罗十一 9 及其后经文)、 22 节(徒一 20 )。其它经节( 12 、 20 节)也十分近似主所经历的苦待和羞辱(太二十七 27-31 、 39 、 44 ;可十四 50 )。 

  第 1-4 节 倾诉致命的危机 (参四十 3 )、大水( 2 节)等都是比喻现实中的急难。他长久祷告也未见神响应,甚至眼睛也要失明( 3 节),而「仇敌」「多」如头发,无故地谋害他,有人甚至要他偿还他没有欠的债( 4 节)。 

  第 5-12 节亟待保护的一群 「罪愆」:尤指(利五)在某些情况下,要向人赔偿的罪过。所以 5 节是回顾 4 节的。若神来鉴察大卫,就会看出他的「愚昧」(不智),迫使他赔偿给别人。可是他察觉不到自己有甚么「罪愆」。第 6-12 节大卫行事好像真的犯了罪一般,自然有被人抨击的可能。同样,一切真正信靠神,与神同行的人也可能受苦待( 6 节)。要知道神的百姓是一体的,一人受攻击,一定连累他人也吃苦。大卫自己失去了家人的支持( 8 节)──可以想象情景如下:他们或者以为兄长一朝青云致富,为何不待兄弟们阔绰一点?而诗人的信仰生活和个人名望,也被公开批判──甚至「坐在城门口」的要人( 10-12 节;申二十一 19 ;得四 1 )要判断他,连醉酒的人也作歌讥讽他。然而一切都毫无根据,诗人不过为信仰热心( 7 节上;参撒下六 14-21 ,大卫的热心也被人误会),为神的「殿」而奉献( 9 节上)。不过他也晓得辱骂主的人,他们的辱骂都转而落到他们自己的身上( 9 节上)。 

  第 13-18 节 祷告展示神的性情  留意来自 1 至 4 节同类的比喻(深水、淤泥、大水),另外还有「恨」他的人。现在第 1 节的一次呼求已成为持续的恳求,以神的「悦纳」、「慈爱」和「拯救的诚实」( 13 节)为起点,结束于「慈爱 …… 美好 …… 丰盛的慈悲」(参王上三 26 )。第 18 节「亲近」(参「近亲」,利二十一 2-3 ,二十五 25 ;得二 20 )。「救赎」:为近亲采取的行动,以近亲的安危为己任(利二十五 25 ;得三 12 ;赛四十一 14 ,四十三 14 ;参诗十九 14 )。「赎回」:付赎金,不论任何代价都付出,以营救亲人(三十一 5 ,五十五 18 )。 

  第 19-28 节 应得报应的人  参导论的咒诅诗。 19 至 21 节让我们晓得仇敌的遗害有多深, 23 至 28 节说出他们该受的报应。正如一般的代求诗,其原则来自申命记十九章 19 节。若有人作假见证害弟兄,便要待他如同他想要待的弟兄。现在这个祷告(纯是个人祈祷,只向神奉献立志,并不涉及私人的恩怨)是求神审判。恶人使他疲乏,尝苦胆毒物( 21 节):现在他们的「筵席」自成「网罗」( 22 节),他们令诗人体力枯竭( 3 节);他们必受苦( 23 节);他们令大卫经历的神隐退:如今他们也切实的受苦( 24 节),失去神的同在;他们使大卫一家疏远( 8 节):现在他们的住处成为荒场( 25 节);他们曾诬陷指控大卫( 4-5 节);现在他们罪上加罪( 27 节);他们辱骂神、人:神也要把他们从生命册上涂抹掉( 28 节)。 

  这是神审判人的可畏原则。我们且慢批评这个祷告。我们也当看见自己也曾落在这样的苦难之中。要扪心自问,特别留意自己的良心是十分敏锐的,许多时候明知甚么是错。而我们可以自问,一旦发出这类的祷告,到底是否出于基督的心肠,因为这诗歌其实带我们面对面看见祂的苦难,并知道祂是以祷告来响应苦难的。这是唯一的出路。但不只如此,主耶稣自己也宣布过「祸哉」(太二十三 13-36 );祂曾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太二十五 41 );有一天,人要逃避羔羊的愤怒(启六 15-17 );祂的册子要展开(启二十二 12 )──那日再没有人可以求赦免,只有按永远的公义来判断。换句话说,这是纯正的愤怒,借着一个渴望公义临到的人物发出,旧约不少经文反映基督这方面的性情。第 28 节(参出三十二 32 ;但十二 1 ;路十 20 ;腓四 3 ;启三 5 ,十三 8 ,二十一 27 )。 

  第 29-36 节 祷告变成赞美  「困苦」不止住,「赞美」也不止息。对神的喜悦也带来鼓舞人心的见证。诗人深信祷告必蒙垂听,因此诗歌成为所有受造之物的赞美诗,因为眼前的苦难一旦成为过去,升平的局面便因「爱他名」之人的缘故,在地上重新出现( 36 节)。 

  附注   

  第 31 节 「角」、「蹄」:角说出牠的年龄,蹄(利十一 3-4 )表明牠的「洁净」:即一颗对主感恩的心,胜似献上合规格的祭牲。 

  第 33 节「被囚的人」:参 26 节。即使敌人以为我们落在他们手里,我们的捆锁正是祂的慈绳爱索(弗四 1 ,六 20 ;腓一 13 )。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