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三章   捌.王宣称以色列的拒绝会带来一个过渡形式的国(一三) 

  附篇──天国的比喻 

  现在来到马太福音论到的关键事情。主曾表示地上的关系要被属灵的关系所取代,即是否生来是犹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顺服父神。文士和法利赛人既然拒绝王,也就必然拒绝天国。主透过一连串的比喻,让我们预先看见天国。这天国是在主被拒和祂将要以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显现前的期间出现的。其中六个比喻都以这几个字“天国好像……”开始。 

  为了正确地明白这些比喻,让我们先重温第三章所提到天国的事。天国是指神的统治被承认的范围。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解释:( 1 )外在的称信,包括所有承认神统治的人;( 2 )内在的真实,包括真正悔改归主,进入国度的人。圣经给我们看见,天国有五个阶段:( 1 )旧约的阶段,旧约曾预言的国度;( 2 )“近了”的阶段或王以人的身分出现的时候;( 3 )过渡的阶段,包括凡在世口称是耶稣子民的人,在王被拒、回到天上之后的时期;( 4 )千禧年时出现的国,和( 5 )最后、永远长存的国。圣经每一处提到国度的经文,都是指上述其中一个阶段。而第十三章所提到的,便是第三期“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国属于第二个层面:内在的真实(指真正的信徒),包括了从五旬节到被提时候的那些人,就是教会。这就是国度与教会唯一的共通点;除此以外,二者从没有被放在一起。 

  让我们谨记这个背景,现在来看关于天国的比喻。 

  一.撒种的比喻(一三 1 ~ 9 ) 

  一三 1   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 加利利 海边 。祂在那房子曾治好被鬼附的人。许多研究圣经的人把房子看为是指以色列国,把海边看为是指外邦人。所以,主的行动象征与以色列破裂;在“过渡阶段”中,国度要传扬到万国去。 

  一三 2  因为有 许多人 到海滩 聚集 , 他只得上船 ,然后用 比喻 教训众人。比喻是内含有属灵或道德教训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意思不能从表面得知,也不能立刻明白。以下七个比喻告诉我们,国度在耶稣第一和第二次降临中间的时候,是什么模样的。 

  首四个比喻是向群众说的;最后三个是特别向门徒说的。主向门徒解释了首个和第七个比喻,让他们(和我们)自己运用祂已给予的钥匙解释其余的比喻。 

  一三 3  第一个比喻是关于一个撒种的人。他把种子撒在四种不同的土壤上。当然,种子会有了不同的结果。 

  一三 4 ~ 8 

  土壤 结果 

  1 .坚硬的路旁 1 .种子被飞鸟吃掉 

  2 .土浅石头地上 2 .种子很快便发芽,但没有根; 日头出来一晒,就枯干了 。 

  3 .布满荆棘的地 3 .种子虽然发芽,但因为荆棘的缘故,没法长起来。 

  4 .好土 4 .种子发芽,长大 结实 ,收成有 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一三 9  耶稣以隐晦的劝诫结束这个比喻。祂说:“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祂用比喻,向群众传递了重要的信息,同时向门徒传递了另一个不同的信息。我们绝不能轻忽祂这番话的精义。 

  虽然我们很想知道这个比喻的意思,但因为主在第 18 至 22 节中亲自作了解释,让我们暂且按捺住我们的好奇心,稍后再看这个比喻。 

  二.用比喻的因由(一三 10 ~ 17 ) 

  一三 10   门徒 不明白为何主用隐晦的 比喻 对众人 讲话 ,所以便叫耶稣解释运用这种方法的因由。 

  一三 11  从耶稣的答话中,可见祂把不信的群众与相信祂的门徒显区别出来。很明显,群众──普遍的以色列百姓──是拒绝耶稣的,尽管他们的拒绝到耶稣被钉十字架才到达白热化的阶段。神不许他们明白 天国的奥秘 (秘密),却帮助真正的门徒去明白。 

  新约里的奥秘是指人从未知晓的事实。这些事若不靠属神的启示,是永远无法明白的。不过,神现在却把这些事向人启示。 天国的奥秘 是指在过渡阶段的国度中仍未为人明白的真理。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天国有一个过渡阶段是一个奥秘。这些比喻描述王不在地上时的天国的一些特征。故此,有人称其为“天国奥秘的形式”──奥秘不是天国本身怎样奥秘,而是指天国在那时以前从未为人所知晓。 

  一三 12  把这些奥秘向门徒启示,而把群众摒于门外,似乎是专断的做法。可是主解释说:“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因为门徒相信主耶稣,所以得更多。他们既接受了光,便要得更多的亮光。相反,犹太国拒绝世上的光,他们不但得不到更多的光,而且会失去仅有的亮光。拒绝光的结果是被光拒绝。 

  一三 13  马太亨利把比喻比作云柱和火柱,使以色列人苏醒、埃及人迷惑的。这些比喻要向真心而渴望明白的人启示,但“对于与耶稣为敌的人来说,这些比喻却惹起了他们的愤恨。” 

  所以问题并不在于主提出的是否怪念头,反而是他们的外在表现有问题。从他们的外在表现反映出内里生命的素质──法理上的盲目不过是出于内里的冥顽不灵。因为这个缘故,耶稣使用比喻向犹太人讲话。伍德宁这样说,“因为他们不爱真理,所以得不真理之光。 26 ”他们拒绝看见真理、认识真理。真理已经降临,并且在他们前面,他们却这样坚决拒绝看见祂。他们不听神的话。神带有生命力的道在他们中间,但他们却不听从祂。他们不愿明白神降世的奇妙大事;所以,明白真理的能力要从他们中间被撵走。 

  一三 14 , 15  他们的生命正应验了以赛亚书六章 9 至 10 节的预言。以色列的心给 油蒙了 ,他们的 耳朵 对神的声音毫不敏锐。他们一意孤行, 眼睛 闭。他们知道如果他们看见、听见、明白和悔改,神便会医治他们。可是,尽管他们有病,需要医治,却拒绝神的帮助。因此,他们要受惩罚。他们 听 是要 听见 却 不明白 ;看是要 看见 ,却不 晓得 。 

  一三 16 , 17  门徒得的是极大的权柄,因为他们看见了以前从未有人看过的。旧约的先知和义人何等渴望弥赛亚的到来,但他们的渴望都落空了。门徒却蒙恩活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能够看见弥赛亚,见证祂的神迹大能,并听见耶稣亲口的教训;祂的教训又是何等超凡、没人能媲美的。 

  三.解明撒种的比喻(一三 18 ~ 23 ) 

  一三 18  主解释了用比喻的因由,便解释四种土壤的比喻。祂没有说 撒种的 代表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撒种的代表了祂自己( 37 节),或是代表了传天国信息的人。祂把种子解释为天国的道理( 19 节)。土壤代表了听见信息的人。 

  一三 19  坚硬的路旁指拒绝接受信息的人。他们听见福音,但 不明白 ──不是因为他们没能力理解,是因为他们不肯理解。飞鸟是指撒但;他把种子从这类人的心里 \cs9 夺了去 。他不过是与这类人互相合作吧了,因为这类人自己根本已选择了荒凉贫脊之地。法利赛人正是这些顽梗的听众,是坚硬的土地。 

  一三 20 , 21  耶稣讲石头地时,是指这些石头地上有一层浅薄的泥土。这些土壤代表听见道而 欢喜 领受的人。撒种的人起初得意洋洋,以为他传的道是何等的成功。过了不久,他才汲取了教训,知道人们欢笑快乐地接受信息并非好事,首先,他们必须知罪、痛悔和认罪。看见一个寻求神的人哭丧脸走向加略山,总比看见他轻散浮夸地从楹间走下更有指望。肤浅的泥土孕育出肤浅的信,这种信心扎根不深。当遇到猛烈的阳光, 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 ,这种人便觉得不值,决心放弃信仰,不再跟随主基督。 

  一三 22  布满荆棘的土地代表听见道,但肤浅虚伪地领受的人。他们看来是天国真正的子民,但转瞬间,世上的 思虑 、对 钱财 的贪爱压住了他们对信仰的热诚兴致。他们的生命没有为神结出果子。凌耳以一个拥有庞大贸业、贪爱钱财父亲的儿子来阐释这点。这个儿子青年时听过神的话,但后来却在商场上打滚。 

  他不久便要选择讨好他的主,还是他父亲。所以,种子虽然撒下了,而且也发了芽,但土地长有荆棘;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贪恋已经在这里了。他作出妥协,满足父亲的愿望,把自己沉溺在商场上,视今生的事为最重要。他的生活过得挺惬意,但却忽略了天上的事。当他退休的时候,想懂得多点属灵的事,但神是不可开玩笑的。那人退休后,在短短数月间突然逝世。他遗下了当时的九万英镑和属灵荒废的生命。荆棘挤住了神的话,使人结不出果子来 27 。 

  一三 23   好土 代表真正的信徒。 人听道明白了 ,实行他所听的。虽然这些信徒结出不同数量的果子,但从他们结的果子,可见他们拥有属神的生命。这里的果实可能是指流露基督的品格,而不是为基督得回来的灵魂。新约中“果子”一词通常是指圣灵的果子(加 5 : 22 , 23 )。 

  那么这个比喻对群众来说是什么意思?很明显,是在警告听道而不行道的危险。同时,鼓励人们真心领受神的话,然后为神结出果子,以显出他们信仰的真实。对于门徒和以后跟随耶稣的人来说,这比喻让他们有心理准备,知道听道而真正得救的人是何等的少,好接受这个可悲的事实。这比喻把基督忠心的信徒从迷惑中拯救出来,藉福音的传遍,世界得以改变过来。同时,这比喻提醒了门徒要防避抗拒福音的三大敌人,( 1 )魔鬼(飞鸟──恶者);( 2 )肉体(猛烈的太阳──患难或逼迫);和( 3 )世界(荆棘──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贪恋)。 

  最后,门徒清楚看见,品格上的投资会带来极丰富的收获。三十倍是百分之三千的回报;六十倍是百分之六千的回报;一百倍是百分之一万的回报。其实,真正悔改归主的收获是无法衡量计算的。一个寂寂无名的主日学老师在慕迪身上经营投资。结果,慕迪抢救了许多的灵魂,获救的人又同样抢救了更多的灵魂。所以,那主日学老师所作的起了连锁的作用,这作用是长远不止息的。 

  四.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一三 24 ~ 30 ) 

  前面的比喻生动地指出了天国包括两种人,对王只逢迎的人和那些真正的门徒。三种土壤象征了广义的天国──外在的称信。第四种土壤代表了狭义的天国──真正悔改归主的人。 

  一三 24 ~ 26  第二个 比喻 ──麦子和稗子──同样以两个层面阐述天国的事。麦子代表真信徒,稗子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称信者。耶稣把 天国 比作 人撒好种在田里。及至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裹,就走了。 安格说,圣地的禾田,最常见的稗子是长有芒的毒麦──“一种有毒的草,与麦子相似。当谷地上同种植这两种植物时,通常很难把它们分辨出来。不过,当它们长苗吐穗以后,便可以轻易把它们分开。 28 ” 

  一三 27 , 28  由主的仆人看见谷场搀杂了稗子,便问主人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主人立刻便知道是 仇敌 作的。 仆人 准备好随时把稗子拔掉。 

  一三 29 , 30  但是主人吩咐他们等 收割 。那时收割的人会将稗子和麦子分开。麦子要收在仓里,稗子则要烧掉。 

  为什么田主要延迟分开稗子和麦子?原来麦子和稗子的根缠结,如果拔掉稗子,便会把麦同样拔掉。 

  我们的主在第 37 至 43 节中解释了这个比喻,所以我们稍后才谈论。 

  五.芥菜种的比喻(一三 31 , 32 ) 

  救主跟把 天国 比喻作 芥菜种 。祂称芥菜种是 百种里最小的 ,即听众经验中最小的。当人种下这样的种子,便长成为一棵 树 。种子的成长是不寻常的。一般芥菜长成后不过是棵灌木,但这芥菜种长成的树却足以让 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 。 

  芥菜种代表天国开始时是很微小的。天国开始的时候遭受逼害,所以显得较为微小和纯正。可是当它受到推动和保护后,在苦难中却不寻常地成长起来。然后飞鸟来到,宿在它的枝上。第 4 节也用了同样的字眼写这些鸟;耶稣解释说这些鸟代表恶者( 19 节)。天国成了撒但和他手下寄居之地。到了今天,基督教界包括了否认基督的机构,如唯一神教派、基督教科学会、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人和统一教会等。 

  主在这里预先提醒门徒,说祂不在地上时,天国会经历不寻常的增长。门徒不应受骗,也不要以增长来衡量成果。因为,这是不健康的增长。微小的种子会长成不寻常的树,这大树要成为“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启一八 2 )。 

  六.面酵的比喻(一三 33 ) 

  主耶稣接把 天国 比作 面酵 , 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裹 。不久,面全 团都发起来 。一般的解法是:面团是世界,面酵指福音传遍世界、直至人人得救。然而,这个观点与圣经教训、历史和近代发生的事情相矛盾。 

  面酵在圣经中通常是指邪恶。神曾经吩咐祂的民要把酵从他们的家中除去(出一二 15 ),那时的人是明白这道理的。任何人在无酵节的头一天起,到第七天的任何一天,吃了有酵的饼,便要从以色列中剪除。耶稣警告门徒要提防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太一六 6 、 12 ),也要提防希律的酵(可八 15 )。哥林多前书 5 章 6 至 8 节用恶毒和邪恶形容酵,而加拉太书五章 9 节中的酵代表假道理。总而言之、酵不是指邪恶的道理,便是指邪恶的行为。 

  所以,主用这个比喻提醒门徒要防备邪恶的势力渗进 天国 。芥菜种的比喻显示天国外在的特质充满邪恶;面酵的比喻则显示天国的内里将要腐化。 

  我们相信、这个比喻中的面代表神子民的粮食,正如圣经曾说的。 面酵 是指邪恶的道理。 妇人 是假的女先知,她要妖言惑众(启二 20 )。对于不少女人曾创立假的教派,这句岂不正合有独特意义么?圣经禁止女人在教会中教导(林前一四 34 ;提前二 12 ),可是有些女人却违抗神的吩咐,掌有教导的权柄,甚至把神子民的食物搀杂,成为具破坏性的异端邪说。 

  白洛克这样说: 

  如果认为基督不会把天国说成邪恶的,那么祂说天国里既有稗子、也有麦子,既有好鱼、也有坏鱼、便是以回答反对的言论了。天国容让恶的仆人(太一八 23 ~ 32 )、又容许没有穿婚礼的衣服和那些失丧的人在那里(太二二 1 ~ 13 ) 29 。 

  七.使用比喻应验了预言(一三 34 , 35 ) 

  耶稣讲的头四个比喻,是 对众人说的 。主用这种方式教导他们,正应验了亚萨在诗篇七十八篇 2 节的预言。在那节中,他预言弥赛亚要用 比喻 , 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 。这就是天国的过渡阶段带有的特点。这些事本是隐藏的,但到了时候,便为人所知晓了。 

  八.解明稗子的比喻(一三 36 ~ 43 ) 

  一三 36  主余下的讲论是对门徒说的,地点是在 房子 里。 门徒 也许代表了以色列国剩余的小部分信徒。神重新提到房子、让我们知道祂并没有长久弃绝祂预先知道的百姓(罗一一 2 )。 

  一三 37  耶稣在解释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时,把自己等同了撒种的人。祂在世上传道时,直接把种子撒下,祂且要透过众仆人在历世历代撒下种子。 

  一三 38  田地就是世界。必须强调,田地是世界,不是教会。 好种就是天国之子 。把活生生的人种植在地上,似乎显得古怪无稽。但这里针对的是把天国之子撒向世界。 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 。撒但对每一个真心相信的圣徒都有一套欺骗的技俩。他把外表、谈吐,甚至仪态像门徒的人撒向世界。这些人并非真正跟随王的人。 

  一三 39  仇敌就是撒但,他是神和所有神子民的仇敌。 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 ,也是天国过渡阶段的末期。那时候,耶稣基督要充满荣耀,满有能力的再来,祂要掌权作王。主不是在谈及教会时代的末期。如果这里是谈及教会,便会引起许多混乱不清的问题。 

  一三 40 ~ 42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参看启一四 14 ~ 20 )。天国在现今这个阶段,不必刻意分开麦子和毒草。它们得到允许,可以一同生长。可是到基督第二次来临时,天使会把罪的成因和作恶的人集合起来,一并 丢在火炉里 。他们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 

  一三 43  大灾难时生活在地上而属天国的义人会进入 他们父的国里 ,分享基督作王一千年的荣耀和快乐。他们要 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 ;换句话说,他们在荣耀中充满光辉灿烂。 

  耶稣再次作出含义深远的呼吁,“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 

  这个比喻并非证实地方教会要容忍不敬虔的人在他们中间,即或有些人的确错误地这样想了。我们要谨记,田地是指世界,而非教会。主很明确地吩咐过地方教会要赶走犯某类邪恶罪的人(林前五 9 ~ 13 )。所以,这个比喻只不过在教导说,天国的奥秘包括真心和假冒的人、真正和虚伪的人,而这种情况要一直持续,直到世界的末了。然后,神的使者便会把假的和真的信徒分辨出来。假的会被带去审判,真的要享受在地上作王的荣耀。 

  九.藏宝于田的比喻(一三 44 ) 

  直到这时候,所讲的比喻都在教导说天国里有好的也有坏的,义的和不义的。跟的两个比喻告诉我们,义的也有两种,( 1 )在教会时期之前和之后相信的犹太人;( 2 )在这个时代里相信的犹太人和外邦人。 

  在 宝贝 的比喻中,耶稣把 天国 比作 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 ,便把它藏起来,然后欣然 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我们认为那人是指主耶稣自己。(在第 37 节的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中,那人就是主。) 宝贝 代表少部分敬虔的犹太信徒,例如耶稣在世传道时的信徒,在教会被提后会再有这样的信徒(参看诗一三五 4 ,以色列被称为神特别拣选的宝贝)。这些人隐藏在田里,撒布在世界各地。他们寂寂无名,只有神认识他们。耶稣就像这节中所说,发现了宝贝,然后走上十字架,付上一切代价,为要买赎世人(林后五 19 ;约壹二 2 )。这世界就是祂发现藏宝贝的地方。得赎的以色列,就是藏被发现的宝贝,那时,她的拯救者从锡安而来,建立那等待已久的弥赛亚国度。 

  也有人把这比喻用于罪人。罪人放弃一切,为要找寻基督,就是那无价之宝。可是这种解释违背了圣经的教训,因为圣经说得救乃是恩典,救恩是不必付任何代价的(赛五五 1 ;弗二 8 , 9 )。 

  十.重价珍珠的比喻(一三 45 , 46 ) 

  天国 也 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 。当他遇见一颗极为 重价 的珍珠,就去变卖一切,为要买这珠子。 

  有一首赞美诗这样写:“我已找到最重价的珍珠。”意思说寻找珍珠的是罪人,珍珠代表救主。然而,我们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罪人不必卖掉一切来买基督。 

  其实,我们应当相信那 买卖人 就是主耶稣, 重价的珠子 就是教会。为要买这颗珍珠,祂在加略山上变卖一切。教会就好像蚌里的珠子,蚌受到刺激,承受极大痛苦,方能孕育出明珠,教会也要藉救主的身体被刺伤,方能建立起来。 

  有趣的是,在藏宝的比喻中,天国比作宝贝,但现在天国却比作买卖人,而不是明珠。究竟为何会有这种差别? 

  前一个的比喻强调宝贝──得赎的以色列。天国与以色列息息相关。因为天国最初是赐给以色列的,而犹太人将来也会成为天国主要的子民。 

  正如前文所言,教会有别于天国。教会中所有的人都是在天国里──过渡期的天国,但不是所有天国里的人都在教会里。教会不会在将来的天国里,但会与基督在新天新地里同掌王权。第二个比喻主要强调王自己和祂不惜一切代价迎娶的新娘,祂要与新娘一同在祂显现时分享荣耀。 

  明珠从海里出来,教会──有时称为基督外邦的新妇──大部分人也是从列国出来的。这并非忽略悔改归主的以色列人,只不过指出教会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教会是一群为主名从各国蒙召出来的人。使徒行传十五章 14 节,雅各确认这是神目前主要的目的。 

  十一.撒网的比喻(一三 47 ~ 50 ) 

  一三 47 , 48  这是最后的比喻,把 天国 比作筛或 网撒在海里 , 聚拢各样 的鱼。渔夫选择鱼儿,把 好的 收在器具里,把 不好的 丢弃。 

  一三 49 , 50  我们的主解释这个比喻,提到的时间是 世界的末了 ,即大灾难的末期。这是指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时间。渔夫指 天使 。好鱼指义人,即得救的人,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不好的鱼指不义的人,就是一切不信的族类。分辨的工作要进行,就如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所说一样( 30 , 39 ~ 43 )。义人要进父的国,而不义的人则被送到火炉里,要在那里 哀哭切齿 。这不是最后的审判,这审判要在千禧年开始的时候进行,而最后的审判则在千禧年之后才开始(启二○ 7 ~ 15 )。 

  盖伯林对于这个比喻作出以下评论: 

  正如前述的比喻,网撒在海里代表各国。这比喻是指在大灾难时传扬永远的福音(启一四 6 、 7 )。分别好与坏的工作由天使来负责。这比喻并非指现在发生的事,也不是指教会,而是指天国将要建立的时候。正如启示录清楚记载,那时天使要担起这分差事。邪恶之辈会被扔进火炉,正义之士则仍在地上居住,即在千禧年之国居住 30 。 

  十二.真理之宝库(一三 51 , 52 ) 

  一三 51  讲完了比喻,这位超凡的老师问祂的门徒是否 明白 。门徒回答说:“ 明白了。 ”我们或许十分奇怪为何他们会明白,也许甚至有一点妒忌他们,因为我们未必能像他们那样充满信心地说“明白了”。 

  一三 52  因为他们明白,所以他们有责任与其他人分享。门徒要作流通的管子,而非祝福的尽头。十二门徒现在为 天国 受训为文士,即真理的导师和诠释者。 他们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 在旧约里,他们有极丰富的 旧 真理。但基督用比喻的教导,让他们接受完全新的信息。他们从这庞大的知识库得了真理、现在理当把荣耀的真理传递给别人。 

  十三.耶稣在拿撒勒被拒绝(一三 53 ~ 58 ) 

  一三 53 ~ 56   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 ,就离开加利利的海岸,走到拿撒勒作离别前的探访。当祂在 会堂里教训人 ,众人都 希奇 祂的 智慧 和所行的 异能 。对于众人来说、祂不过是 木匠的儿子 。他们认识 他母亲叫马利亚……他弟兄们 名叫 雅各、约西、西门、犹大……他妹妹们 ──这些亲戚全都仍在拿撒勒居住!为何他们同乡成长的一个孩子能讲出智慧的话,行奇异的事,结果声名大噪?他们十分疑惑,似乎执愚顽,比认识真理更容易。 

  一三 57 , 58   他们就厌弃他 。这激发 耶稣 指出,真正的 先知 通常在异地声名远播,受人敬重,却不受家乡的人欢迎。在祂居住的地方,祂的亲人自恃与祂相熟,随意轻蔑祂。不信的人大大妨碍了救主在拿撒勒的事工。他只医治了少部分有病的人(参看可六 5 ),原因不是祂办不到这些事;人的恶不能限制神的能力。祂在不渴望祝福的地方施予祝福;在不知道需的地方给予他们所需的;又医治那些讨厌被称为病人的人。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