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圣经注释

罗马书   注释 

  十二 1 至十五 13 福音和生命的改变 

  保罗已经清楚说明,他所传的福音有能力将基督徒从罪恶和死亡的领域,转移到公义和生命的范畴。但正如保罗曾经指出(六 11-23 ,八 12-13 ),基督徒并不因这种转移而免去他在生活中活出义的责任,这义是神在福音中白白地赐予他的。神正动工将我们改变成祂儿子的形象(八 29 ),可是,当我们真实地在每天的生活中活出这种改变,我们便有份参与这个改造的过程。因此,保罗在传讲福音时,十二章 1 节至十五章 13 节便自然成为当中的一部分,事实上,若没有了这部分,他所传的福音便变成不全面了。信徒过新的生活,并不是福音所带来的后果,却是福音的其中一部分,福音的目的正是要叫人「信服真道」(一 5 )。 

  保罗发出的第一句劝勉,便道出了甚么是活出基督徒生命的核心(十二 1-2 )。接着所提出的具体劝勉,是有关合一和运用恩赐(十二 3-8 )、对信徒和非信徒均以爱相待(十二 9-21 )、对政府的态度(十三 1-7 ),以及再论及爱(十三 8-10 )。到了十三章 11 至 14 节,保罗再次回到最初在十二章 1 至 2 节所提出的劝勉,重新提醒信徒要认识他们如今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保罗在这部分的结尾,用了颇长的篇幅斥责罗马教会中分别属于「刚强」和「软弱」的信徒(十四 1 至十五 13 )。保罗在这个结尾部分,显然是想到罗马基督徒的实际情况而有感而发。最初的劝勉(十二至十三章)不是那么明显地指向罗马信徒的处境。不过,尽管保罗在前面那个部分只是概述基督徒生活的某些基本守则,但仍然有某些地方是暗指罗马教会中的需要和问题。 

  十二 1-2 新生活的核心:心意更新 

  保罗劝我们要改变自己的生命,这并不是一种空穴来风的呼唤。惟有当他「以神的慈悲」劝我们,他的劝告才能切合我们的生命,而我们才有依从的可能。当我们明白神在祂儿子身上为我们所成就的一切(「慈悲」的希腊文是复数式的)──正如保罗在一至十一章所描述的──我们才领悟到将自己「当作活祭」地献给神,实际上是一种「理所当然」( logikēn )的敬拜行动(参新国际译本对这句翻译的旁注)。「活」这个字可以提醒我们,神已经使我们成为何等样的人:我们如今是「向神在基督耶稣里……是活的」(六 11 )。保罗鼓励我们要将整个基督徒的生命看作是一种敬拜的行动。对神「构成意义」的活动,并非单单是我们在星期日的教会建筑物内所做的事情,而是我们在神和世人面前每时每刻的生活。 

  第 2 节虽然在语法上跟第 1 节近似,但实际上却是更详尽地说明如何将自己献作活祭。它所要求的,是整套世界观的完全改变。我们再不是从「这个世界」的角度来看自己的生命,那是属于罪和死亡的领域,我们已经靠着神的能力迁离(参五 12-21 );反之,我们是站在一个崭新的领域去看生命,那个领域是由公义、生命和圣灵所掌管的。我们虽是在世界中生活,却不再是「属于世界」(约十七 15-16 )。要过一个得胜的基督徒生活,精义在于「心意更新」,以致我们能「察验何为神的旨意」──也就是在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境况中,明白和实践神的旨意。神没有将一套详尽的诫命给予基督徒作为生活上的指引,但祂却已经将圣灵赐给我们,圣灵会在我们的心中动工,改变我们的心思意念,以致我们可以自然和自发地顺从神(参七 6 ,八 5-9 ;耶三十一 31-34 ;林后三 6-7 ;弗四 22-24 )。 

  十二 3-8 谦卑和恩赐 

  保罗写这段的目的,是希望鼓励信徒保持一种个人的谦卑和彼此尊重的态度──特别是在拥有和运用属灵恩赐的事上──藉此培养信徒之间的合一精神。保罗劝我们不要自视过高,却要以诚实和客观的态度来看自己。我们不是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而是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 metron

  pisteōs )来作出真实的衡量。有些人以为这词句是指神将不同大小的信心给予我们各人(参新国际译本和修订标准译本)。然而,依据上下文的意思,保罗这里所说的是我们作为基督徒的一般信心,我们每个人都要用这种信心来衡量自己(耶路撒冷圣经:「信心的准则」),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将自己与其它信徒的比较便变得相对地不重要了──特别因着神已经将不同的恩赐给予教会──基督身子──的不同肢体( 4-5 节)。信徒需要承认的,就是教会中充满了神所赐予的各样美好恩赐,而在圣灵的带领下,信徒的恩赐虽各有不同,却可以互相补足(参林前十二 4-31 也强调了同一个道理)。 

  虽然保罗在这里并没有明确谈论到圣灵的角色,但从他提到「恩赐」( charismata ;比较一 11 ;林前十二 7-11 )一事上,却已经暗示有圣灵的参与。保罗在其它两处地方具体地谈论到恩赐(林前十二 7-11 、 28 ;弗四 11 ),只要将这些经文互相比较,便可显出保罗一直没有打算将各样恩赐全面地列出来。反而,保罗在每处都有选择性地列举出一些合适的例子,来配合他当时的目的。保罗在此处,是要鼓励每个信徒殷勤而适当地运用本身的恩赐,不要为别人所拥有的恩赐,或别人运用恩赐的方式而产生不安的感觉。「说预言」( 6 节下)的恩赐,是神向众先知启示的真理,传递给其它基督徒认识(参林前十四 1-32 )。作先知的必须「照着信心的程度」来运用他的恩赐,这词句跟第 3 节的「照信心的程度去衡量」意义相同(也许是指他在教会整体工作中所担任之角色)。「作执事」( 7 节上)可能是指教导或带领敬拜的具体事奉,但更可能是表示一般性的各类事奉岗位(参林前十二 5 )。「教导」( 7 节下)包含了基督教教义的传递(参提后二 2 );「劝化」( 8 节)包括了各类透过说话来进行的服侍。当我们发现神将「怜悯人」( 8 节下)也列为恩赐之一时,就明白到神是透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带领人去服侍祂和服务周遭的人。 

  十二 9-21 爱 

  这段经文并非讨论一个单一的主题,因为保罗正探讨神「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在各方面的组成要素,是基督徒要用更新了的心意去察验的( 2 节下)。不过,它们也有一个中心要旨:就是第 9 节所宣示的要爱别人;因此,这里便以它为本段的标题。我们不可能为此段划出严格的界线,但还可以概略地将它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就是 9 至 16 节和 17 至 21 节。第一部分的焦点较侧重基督徒彼此之间的责任,而第二部分(在第 14 节已暗埋伏笔)的关注点,则放在信徒与教会以外的人之关系。保罗在这里所教导的,有很多地方与耶稣的教导相似(特别将 14 节与太五 44 ,和 21 节与太五 39 作出比较),暗示这可能是初期基督徒经常采用的道德指引。 

  「不虚假」的爱,是出于真诚和没有矫情伪饰的(亦参林后六 6 ;林前一 5 ;彼前一 22 ),人必须先心意更新才可以生出这种爱。「恶要厌恶,善要亲近」( 9 节)可以用来说明甚么是不虚假的爱,不过,它们本身很可能是独立的命令。保罗在第 10 节开始,便一直劝勉基督徒要追求真诚的爱,与其它信徒保持美好的关系。「要彼此推让」就如保罗在腓立比书二章 3 节的教导:「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从这句劝勉与第 3 节那句近似的话,暗示出保罗已经注意到罗马教会出现了纷争的问题(参十四 1 至十五 13 )。对神和对服侍神的事情经常抱有「殷勤」的态度( 11 节),必须成为基督徒的特征,正如我们的主那样(参约二 17 )。接着的命令正是使我们保持这种热心的途径,它最适当的翻译应该是「让自己被圣灵的火燃烧」( Cranfield ;新国际译本有不同的译法,它没有将 pneuma 译为圣灵)。这种由圣灵燃点的火热,将会带领信徒真正地服侍主。保罗在罗马书的较前部分曾分别说到盼望(五 2-10 ,八 18-30 )、患难(五 3-4 )和祷告(八 26-27 );他现在再次简略地提醒基督徒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处理这 3 方面的事。真诚的爱会驱使人用实际的方法来帮助其它有需要的信徒( 13 节;亦参约壹三 17-18 )。 

  第 14 节岔开了原本的主题,抢先提出了将会在 17 至 21 节详述的劝勉。保罗教导信徒要为逼迫他们的人祝福,明显是依从耶稣在登山宝训中的教导(太五 44 )。耶稣的命令大概已成了初期基督徒守则的基本内容(亦参彼前三 9 )。 

  到了第 15 节,保罗再次回到信徒之间的关系。感同身受地分尝其它信徒的喜乐和忧伤,正是对弟兄姊妹流露出真诚的爱的标记( 10 节)。问题是在于信徒总是「志气高大」。保罗再次提醒罗马信徒要留意这个问题(亦参 3 、 10 节下),并且劝他们甚至要向「卑微的人」给予真诚的关注。保罗在这里所用的词( tapeinos ),是指许多第一世纪的基督徒,仍会对自己属世的优胜之处或社会地位,稍微有自夸的表现(参路一 52 ;雅一 10 )。 

  在本段的最后一个部分( 17-21 节),保罗劝勉信徒要用真诚的爱( 9 节)去对待那些逼迫他们的人。保罗的教导再次与耶稣的教训互相呼应(太五 38-42 ;参帖前五 15 ;彼前三 9 ),禁止信徒存以恶报恶的心态( 17 节上;参 19 节上)。反之,他劝勉信徒以积极的态度作出响应:「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美事」的直译是「好事」;参十二 2 下)。基督徒要特别留意与每个人──包括信徒与非信徒──保持融洽的关系(参箴三 4 ;林后八 21 )。不过,保罗也承认,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也有一定的限制,就是在于别人的态度,而我们不能出卖本身作为基督徒的正直品格。信徒绝不能为了与别人保持和睦的关系,而对本身的信仰和见证作出妥协,作为交换的条件。因此,保罗在此加上了「若是能行」这个先决因素。 

  保罗提出了第二项禁止的事后( 19 节上),对信徒为何无须自行报复作出了解释。我们要记着,我们所事奉的,是一位掌管一切和公义的神,祂承诺要报应那些在世上作恶的人(申三十二 35 )。因此,我们无须自行去承担起报复者的角色,反而「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希腊原文没有清楚指明愤怒是出于神,不过,这显然是保罗的意思。)保罗引用了箴言二十五章 21 至 22 节来加强他的劝导。 

  第 17 节再次重申基督徒要用以善报恶的态度来对待仇敌。我们透过这种以德报冤的行动,就能「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这个可以指将来神所施行的惩罚:我们的仇敌若没有因我们的善行而悔改,那么,我们那些出于爱心的行动便会换来神对我们的仇敌发出最大的烈怒。不过,保罗劝勉我们借着善行把炭火堆在仇敌头上的真正含义,是希望我们能运行爱心,使仇敌产生羞愧和悔意。 

  第 21 节「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不单很贴切地成为这个部分( 17-21 节)的结语,还可间接地总结了 3 至 20 节的劝勉。 

  附注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