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出埃及记第十九章   Ⅲ 盟约和律法(十九~三十一) 

  A 立约的准备(十九 1 ~ 25 ) 

  十九 1 ~ 15.  指令 

  1.   在第三个新月 。鉴于下半节开首“当日”两字,这译法似乎比直译意思模糊的“三个月”为佳(和合本将两句话合起来,译作“满了三个月的那一天”)。颁布律法和七七节之间可能有关系,详情请参看海厄特的讨论。 

  2.   西乃的旷野 。惯常译作“旷野”的字眼并不是指沙漠,而是无人烟的牧原。本节清楚显示这个西乃的“草原”( steppe )正在西乃山前,离利非订不远;以色列已经远离汛的“草原”(出十七 1 )。摩西山( G%ebel

  Mu^sa )、塞巴尔山( G%ebel

  Serba{l )、卡塔林纳山( G%ebel

  Katarina )是这一带最引人注目的三个山峰;西乃山大概是其中之一。对于地形的详细解释,得视乎将哪个山当作是西乃。本书所取的立场是传统的摩西山;然而神学要点并没有一个是和鉴定的准确性有关的。后世以色列人可能也不知道确实地点。 

  更重要的问题是,西乃山究竟是否位于西奈半岛南部。部分学者认为西乃山在东北面的加低斯.巴尼亚附近,或今日亚喀巴湾以东的阿拉伯半岛某处。将西乃放在加低斯附近的学者所持的理由,是他们以为出埃及记这几章记载的事迹(磐石出水、鹌鹑、叶忒罗的意见),都在加低斯一带发生。因为根据民数记,类似事件都曾在加低斯一带发生过。罗森伯讨论过哈拉尔山( G%ebel

  el-Halal )的可能性。这小山在书珥之路旁边,书珥之路连接埃及和加低斯,交通量颇大。其他学者则提出加低斯东面,巴兰草原一带以东山地(西珥)的某个山峰。他们引证后世诗歌提到神从巴兰或以东而来,帮助祂的子民(哈三 3 )。然而,这个巴兰( pa{~ra{n )亦有可能是优西比乌( Eusebius )所述的法兰( Pharan ),即位于利非订附近,今日的费兰( Feiran )绿洲;若然,西乃山便是在西奈半岛了。以东正在摩西山和犹大之间,所以经文可能只是描述神跨越以东。然而反对西乃位于北部最有力的证据,却是这看法使得出埃及记和民数记中的路程表,变得毫无意义。这两卷书清楚记载,以色列在离开西乃之后才到达加低斯,两者之间有相当大的距离。申命记一章 2 节亦明言从何烈山到加低斯有十一日的路程。再者,这些位于北部的山丘,并无上述的三个西奈半岛山峰巍然独立的气概。 

  认为西乃山在亚喀巴湾以东的观点,是基于两个信念。其一,从圣经对神显现时一切迹象的描写,显示西乃当时必然是个活火山(挪士认为,这山在特布克, Tebuk 附近);其二,这山必定在米甸的心脏地带,而米甸人的家乡显然正在这个地区。然而亦有学者指出,要说服这样一群游牧民族停留在爆发中的火山附近,似乎不太可能。无论如何,圣经对神在西乃显现的描写,不一定是指活火山(部分细节可能借用火山的形容,作为喻象),而且十八章 5 节暗示叶忒罗长途跋涉才来到西乃山。再者将西乃山鉴定在亚喀巴湾以东(虽然没有鉴定在北方严重),同样使得细心记录的行程表变得没有意义。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接受西乃山的传统地点起码大致上是正确的(海厄特, 203 页以下的附论有进一步的讨论)。 

  3.   耶和华……呼唤他说 。一大段的教训(加上一些背景性的叙述)从本节开始,包括全本利未记,到民数记十章为止。经文显示全段教训都在相当短的时间之内,颁布于西乃山。圣经记载接着描写到加低斯.巴尼亚旅程沿途的事故,及当时和以后发生的事。漫长的“旷野时期”并没有什么细节留下(依照圣经的年代,这段时期约有三十八年,参申二 14 ),似乎很奇怪,其实这是圣经记载历史的方法。属灵上没有重要性的长时期从略,集中处理的是较短的日子。 

  4.   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 。参看申命记三十二章 11 节。本节所说的 鹰 相信是巴勒斯坦的兀鹰。这种鹰能够毫不费力地在高空盘旋翱翔,拉斯珊拉( Ras Shamra )的迦南文献经常提及。更令人联想起,申命记中神盟约是有条件的观念──“条件”只和“享受盟约”有关,因为神的盟约是无条件的赐予。惟有顺服才能带来祝福,以及保证在神面前的地位和特权( 5 、 6 节;参申十三 4 、 18 )。以色列最初只需接受神的救恩,便能从埃及得到拯救。现时引进的观念,是除了信心以外,他们还需要顺服。这不是自相矛盾,而是信心回应之本质更详尽的解释。这样的教训并不限于申命记,它是约书(出二十~二十三章)的中心,也是全套摩西律法的基础。 

  5.   属我的 ,这字指君王私有的“特殊珍宝”(如代上二十九 3 ),其含义包括了特殊价值和特别关系。申命记七章 6 节加上“子民”一词,用意就更明显了(出埃及记本节原文无“子民”二字)。本节最后一句“因为全地都是我的”的宣告,可说已经达到一神信仰的境界(参创十四 22 ),更令此字加重了精选和拣择的意思。 

  6.   祭司的王国 ,这句话旧约没再出现过(海厄特),只有以赛亚书六十一章 6 节意思有些相近。王国当然有君王,有资格作君王的只有耶和华(民二十三 21 和申三十三 5 都是摩西时代可能提到耶和华为王的经文)。士师时代公认的定理,是耶和华既然是祂子民的统治者,凡人便不得僭用“王”的称号(士八 22 )。然而这话的真正重点并不在此;君主制度可算是古时惟一的政制,“王国”今日大可译成“国家”(故此原文虽为“王国”,和合本却译成“国度”)。以色列有普世祭司的身分,才是经文的重点。当时以色列似乎还未有祭司的阶层,使这重点更为突出。这身分的基本概念,相信就是他们是特特分别出来,为神产业、作神事工,可以自由觐见祂的人。他们为世上万国作神的代表,又向万国代表神,是另一个不能抹煞的观念。不论他们当时能否领会,这就是以色列的使命(参创十二 3 对亚伯拉罕至终的应许)。神拣选以色列的“特殊”恩宠,是有其“普救”宗旨的。 

  称圣之邦 \cs8 ,主要是指从万国之中“分别”出来、归属于神的国家(和合本作“圣洁的国民”)。译作“邦”的 go^y 字后世通常只限于非犹太人的国家(外邦),至于神的选民以色列,则有另一个字代表;现代希伯来语也维持这个分别。截至此时为止,世上万民皆地位平等,“选民”要到西乃之后才开始存在。“圣”字最初无疑只有“奉献”给神的意思,在道德上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含义。“称圣”不但有感染力( 12 节),更可能有危险成分,甚或足以致命。后来神所启示的本性,才将浓烈的道德意味增添在这个对神“圣洁”的形容上。到了最后,神的圣洁对祂子民成了强而有力的道德要求(利二十 7 )。新的约亦再次强调神百姓称圣以及选民的祭司身分(彼前二 9 )。 

  这些话 ,这几个字听来几乎可说是十诫的引言(参二十 1 )。然而更有可能是指以上的应许,而非以下的诫命。 

  8.   凡耶和华所说的我们都要遵行 。百姓同意遵守条款,是立约的必经步骤(参出二十四 3 )。说以色列满口应承显出人类典型的幼稚性格,并没有不公之处。此后不久他们便一败涂地(出三十二章),对他们自以为能够遵守条款是一个讽刺。西门彼得也同样矢口否认他会有不认主的可能(太二十六 35 ;其他使徒其实亦同声附和)。他们和以色列一样未曾认识自己的软弱。约书亚时代的百姓虽然同样一口应承,作为领袖的却不再轻易接受了(书二十四 19 )。但那时他们亦已学会了更深的功课,就是即使失败,也能蒙神赦免(出三十二 14 )。然而最深的功课,却是人若不让神改变本性,便不能事奉祂(诗五十一 10 )。 

  9.   密云 ,依照希伯来惯用语,这词或可译成“云中最厚之处”。云和黑暗经常是神临在的象征。神在此时显现,似乎是要证明神真的向摩西传达了信息,使百姓相信摩西,又相信神。这乌云亦可能是雷雨云,若然,则 听见 二字便可照字面解释,形容他们所听到的雷声。雷声在旧约经常象征神的声音。 

  11.   第三天 ,可能表示洁净过程之完全。在礼仪上洁净就是向神分别为圣,手续包括了洗衣服(民八 21 )以及暂时不行房事( 15 节)。这并不是说后者有什么不妥之处,只不过依照摩西律法,行房后必须依照礼仪洗澡方为洁净(利十五 18 )。我们亦可参照保罗的话,基督徒为了专心祈祷可以暂时禁欲(林前七 5 )。 耶和华要……降临 。从神口中说出第三人称有点突兀。我们也许应当稍为修正希伯来原文,将“祂要降临”改作“我要降临”。戴维斯指出,本句的动词十分重要:以色列从来没有想像耶和华住在西乃山上,祂不过在此显现而已(反观希腊人,则相信他们诸神都居于终年积雪的奥林匹斯山巅)。族长时代不少地方,都同样和神的显现有关(如:创二十八之伯特利)。 

  12.   你要……定界限 。依照马索拉经文,动词的宾语是 百姓 ;以色列人可说是被关营内。然而在撒玛利亚五经,宾语却是“山”而非“百姓”,可能这读法才是对的。西乃山周围一带用某些标志“封锁”。山既然“圣洁”(只是暂时如此,山本身没有什么圣洁的本质,只是因神降临而变为圣洁),一切接触这山的,或人或物都要“称圣”归神。一切活物都要献为祭,换言之,就是要死亡。 

  13.   不可用手摸他 。免得施刑者也遭到同样命运。刑罚必须藉着石头或弓箭执行,不可碰触受刑之人。这概念加上以色列地到处是石头的事实,可能是以色列罪犯通常用石头处死的原因。 角 ,希伯来文作 yo^b[e{l (英语 jubilee 一词是自此而来),可能是绵羊角,后来以色列以吹角表示节期来临。然而在早期,宣告神的降临或许才是其宗旨。降临的目的可以是拯救,亦可以是毁灭(参书六 8 耶利哥城的角声,以及启八 6 毁灭的七角)。 

  十九 16 ~ 25.  神的显现 

  16.  姑勿论西乃是否火山,本节毫不含糊地提到 雷轰 、 闪电 、 密云 ,全都是随雷暴发生的现象。在这一带的山区中,雷雨在某些季节并不罕见。以色列人因为神彰显其临在而极之恐惧,是后来一再论及的主题。 

  18.   火 ,这是“神的火”(如,王下一 12 所言),或许亦即是闪电。山火在这干旱地带令人谈之而色变,因此也有可能是神的象征(如:王上十九 11 、 12 的地震和烈风)。然而经文虽然提到 烟气上腾 ,山火却似乎不是本节的原意。坚持事事吻合的人或会指出闪电能够酿成野火,但雷暴和大雨若果随之而来,火就当然烧不成了。圣经用 窑 (或熔炉)来形容全面性的现象:烟火从圆锥形的烟囱冒出。“米甸说”或“基尼说”的支持者大事吹擂,认为这个喻象和基尼人的冶金技术有关。亚拉巴有铜矿是已知的事实,这些矿藏大概在米甸境内。若然,摩西必然熟悉这种“熔炉”。但另一方面,这个喻象其实却和创世记十九章 28 节一般古老,该处经文以此形容所多玛被火山所灭的情景。 

  遍山大大的震动 。认为西乃是火山的人,指出有烟有火, 震动 ( 16 节形容以色列人“发颤”的,是同一个字)又表示地震,证明这真是火山。然而这些字眼可能都是喻象,是一幅描述大雷暴的“印象派”图画(参诗十八 1 ~ 15 )。在七十士译本(以及约九个希伯来古卷)中,“大大震动”的主词是“百姓”而不是“山”,解决了这个难题。这正是上面所论, 12 节之现象的相反。 

  19.   摩西……说话,神……答应他 。摩西被形容为与神“面对面”说话的人(出三十三 11 ),可能缘起于此。起码是在此时,神清楚用雷声回答。摩西是用绵羊角的号声说话,而雷声就是回应吗?经文可能不过是说,摩西在此时发言。 

  21.   恐怕他们闯过来 。恐怕百姓有“拆毁”环山安设之人工屏障的危险;控制群众自古已非易事。无聊的好奇心已足作为动机,他们未必是深切慕求亲近神。部分学者认为接下来几句重复冗赘,是不同来源对同一事件的描述。这样做是漠视五经多用拟人法,并且风格简朴的特质。叙述性的经文中,重复更是常见。 

  22.   祭司 。没有证据证明在西乃之前,以色列有我们心目中的祭司。出埃及记二十四章 5 节负责献祭的是“少年人”。本节所指的可能是前面已经提过(出十八 12 ),在宗教事务上有分的“长老”。若果坚持不论所指的是谁,这词是形容正式的“祭司”,本节的意思就是在这严肃的场合,即使和神关系最是亲密的人,也不可怠慢,必须自洁。 

  24.   你要和亚伦一同上来 。上山的通常只有摩西一人,但在二十四章 1 节以及此处,亚伦都和他一同上山(二十四章上山的还有拿答、亚比户,以及七十位族长)。 

  25.   摩西……告诉他们 。本句结束得很是突兀。摩西所说的话已经佚失(较正确的译法是“摩西……对他们说”),除非第二十章就是他说话的内容。──《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