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Ⅱ 扫罗:第一位王(撒上十三~三十一)

A 扫罗作王期间的关键事件(十三~十五)

i. 约拿单攻击非利士人的防营(十三1~23)

  1. 既然即将开始叙述扫罗的统治,就插入撒母耳记与列王记伴随每一位君王之记录的格式语(如:撒下五4~5;王下十一21,十二1),却少了必须有的数字,如现中注、RSV 旁注所说明的。这资料有可能从一开始就脱漏了,或是受到误解,所以后来的抄写者认为原有的数字不正确,而将它删掉了。101

  2. 扫罗作王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建立一支由精选之战士组成的常备军,希望倚靠他们的专业能力。他自己指挥两队(「千」),约拿单指挥一队。约拿单有权采取行动,而扫罗也认同他。

  3. 约拿单打败了非利士人在迦巴的防营,因而促发了一场危机。这地名与基比亚类似,后者有一非利士人的防营已经驻扎在该处(撒上十5),而约拿单与他的部队却驻扎在那里,遂引起一些人提议说,这里的经文应该也是基比亚(参:思高)。这两个城镇之间的距离大约只有四哩(6.5公里),而密抹又在迦巴之外偏北方两哩(约3公里)。虽然崎岖的地形需要格外的卖力,却也为游击战提供了绝佳的条件。扫罗要充分利用约拿单的得胜,遂吹起号角来发布警报:要使希伯来人听见。或者这也可能是非利士人的喊叫:「希伯来人叛变了!」(参:思高、NEB 的译修,是根据 LXX)。

  在这段上下文,「希伯来人」(希伯来:ʿiḇrîm)究竟意味什麽?以色列人通常不用这字眼称呼指自己的百姓,而由于4节接着的话:「以色列众人听见……」──这句话会促使我们问:「听见谁?」──可假设有第三个团体。事实上,迦南居民仍然住在这地,有些还占据战略要城(如:耶路撒冷),他们与以色列人一样,都受到非利士人入侵的威胁。此外,还有山上未受奴役的战士,他们随时准备受雇担任佣兵。从非利士人的观点看来,这些地区的居民全都视为效忠于非利士大君主的臣民,非利士人优越的组织与技术,赢得控制权与影响力。迦南山区的所有居民全都可能成为奴隶,生产食物,并担任受雇之劳工或佣兵。根据哥特瓦尔德(N. K. Gottwald)的说法,这就是「希伯来人」的意义──从社会、政治因素来区分,而不是从种族或经济因素区分的社会族群。102然而其他人却主张这词语有种族上的含义,代表希伯来的后裔(创十一16),所以是指比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后代更广泛的一群人,但也将他们的后代包括在内。103这符合此处的含义,因为属于扫罗的人有许多都擅离职守,现时格外需要他们,一听见号角召唤,这些部队都回来,重新投入作战的行列。

  4. 一般人都推崇扫罗为英雄,所以当他一动员部队集结在吉甲(他曾在那里被立为王,撒上十一14),就有很多人支持他。

  5~7. 非利士人压倒性之优势军力──在装备与数量上都占优势──取得了扫罗曾经占据的有利阵地,控制了伯特利(这是伯亚文的另一个名字,参:何四15)以东的山区。扫罗的部队受到极大威胁,甚至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躲藏在许多山洞中,以及其他岩石穴中。

  「或是渡过约但河渡口」(吕译、思高、现中、今圣、RSV)是个修订后的读法(参:吕译注、RSV 旁注),和合、AV 的有些希伯来人过了约但河……则是根据希伯来经文。正如我们所主张的,这些「希伯来人」既然是受扫罗吸引来跟从他、不受约束的新兵,特别提及他们的行动就可以理解了;没有必要修订经文。佣兵逃之夭夭了。

  8~10. 扫罗照着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这几乎绝不可能是暗示撒母耳记上十8,而是假定这一次也作了类似的指示;可能撒母耳保证在遭逢任何危机时,总会在七日之内前来。约拿单奇袭迦巴时,并未受到任何这类约定的束缚,或许因为那不是一场全面的战争。

  扫罗知道:如果不想让整个军队溃散,就必须要迅速采取行动。他坐立不安,焦急不耐地等待撒母耳前来献上作战前应献的祭物,这祭物是表明以色列人信靠耶和华。这是一次试验。当撒母耳还没有出现,扫罗就动手献上燔祭。他才刚这麽作,撒母耳随即就抵达了;扫罗上前问安,彷佛没有发生过什麽事情一样。要不就是扫罗对属灵的问题感觉迟钝,不然就是他厚颜无耻,因为他的不顺服正是向撒母耳的属灵权柄挑战,所以也就是向耶和华的权柄挑战,因为撒母耳乃是祂的先知。

  11~12. 扫罗回答撒母耳的问题时,宣告自己是有罪的。他的确是处在进退维谷中,发现自己无法逃脱,所以就招认了,而讽刺的是,他竟然说自己还没有「求主的帮助」(今圣、吕译、思高、现中);他当然大可在私底下如此作(像哈拿一样),而不干涉撒母耳的特权。无疑地,他当时的焦虑是解除了,信心也更新了,但正确的仪式才是重要的。

  13~15a. 你作了糊涂事了:是远比我们料想更为强烈的定罪,因为在圣经中,糊涂愚昧的人在道德上与属灵上均是可咎责的,不只是在智慧上有所缺欠而已。扫罗曾经见过耶和华在亚扪人之战中为他负责,他曾经听过耶和华藉着撒母耳所说的保证言语(撒上十二14),但他才刚开始受到压力,就不顺服耶和华他的神。刑罚是严厉的:你的王位(现中:王朝)必不长久,也就是说,扫罗必定不能建立一个王朝。这是个严厉的审判,我们可能会认为撒母耳反应过度了,他使扫罗陷于没有必要的长久等待中,为的就只是要定罪他。104撒母耳费尽苦心想要一次即永远建立起来的,乃是以色列人要与列国的君主政体在本质上的不同。在以色列,耶和华是王,顺服祂乃是最重要的;因此,想要独立行动的任何迹象都是不合格的;它就等于是背叛耶和华。耶和华已经拣选了扫罗的继位者,他乃是一个合祂心意的人,准备让耶和华藉着祂的先知所说出的旨意,成为他生活的引导。

  撒母耳的离去,象征他与扫罗之间已决裂,扫罗被弃绝了,得不着任何指引打败非利士人,祭物的献上只完成了一半,也就让他自行其是了。

  15b~18. 在这之前,扫罗已经又取得了靠近迦巴山区的有利阵地,约拿单与他的军队驻扎在那里,他们所有的兵力算起来只有六百人。在他们与非利士人之间有一道极深的峡谷屏障,非利士人安营在山谷另一边的密抹,但从附近的有利地点,却可以轻易发现敌军的一举一动。非利士人分批往三个方向出发突袭:向北往俄弗拉,向西往伯和仑与他们自己的领土,向东南往死海附近的洗波音(创十四2~3)。最后这条路线是跟着险峻的峡谷穿过群山。

  19~22. 这几节经文描绘出非利士人先进的技术知识──最新的兵器与维修知识,他们慎重而尽可能长久地独占这种知识。以色列人还处在青铜器时代;而他们的仇敌来自地中海的爱琴海区,在赫人独霸的局势于主前第十二世纪被打破之后,就成功地从赫人那里学会发展最新的铁器。非利士人显然将兵器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并工具,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迫使以色列人与山区的其他居民要依赖他们。在圣经中就只有这里提及锉,重1/4盎司,或7、8公克(重量从它们上面所刻的字可以发现),约值三分之二舍客勒;舍客勒是用来秤金和银的,在钱币于主前第六世纪通用以前,就是以金银来交易的。顾客既然别无选择,非利士人就可以要求高价。结果是只有扫罗与约拿单配有刀与矛,敌军也知道他们的军队拥有的兵器是那麽少。

  23. 非利士人在密抹的隘口建立了一个防营,对以色列人进一步构成威胁。此地就在隔开两军的峡谷边;情势变得愈发紧张。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