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B 大卫作全以色列的王(五1~九13)

i. 大卫与以色列人立约(五1~5)

  押尼珥已经说服了北方支派的长老(包括便雅悯支派在内),使他们愿意以大卫为王(撒下三17~19)。虽然押尼珥不能活着看见举行立王仪式,以色列众支派的代表似乎一刻也没有耽搁,很快就聚集在希伯仑,要宣誓效忠大卫(3节)。他们解释他们的抉择有三个理由: i. 王与他们的血缘关系密切(参:申十七15); ii. 大卫在扫罗手下已经证明自己是个军事首领(撒上十八30),在扫罗寻索他的性命时也曾大显身手; iii.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有神的印证。现在,他已经赢得百姓的信任,在神的眷顾之下,事情也演变到这个局面,证实了先知的神谕,这神谕虽然本书前面没有记载,却似乎广为人知(参:撒下三9~10)。

  你必牧养(直译;今圣、RSV:作……的牧者)我的民以色列:以牧者的象征代表统治者的职责,为古代近东地区广泛使用。179在旧约圣经中,「牧者」(希伯来:rōʿeh)这词在早期诗歌如创世记四十九24(参:创四十八15)与诗篇中,是形容耶和华对祂百姓的眷顾;以耶和华为以色列人牧者的意识(诗二十三,七十四1,七十七20,七十八52,八十1,九十五7),表示在以色列人眼中,牧人具有信实、公义和慈爱之最崇高典范;他们是根据运用这些特质的方式而受判断的。

  大卫王……在……耶和华面前与他们立约:立约的协议是根据「牧者」的模式订立的,防止与王权普遍有关之压迫情形发生(撒上八10~18),但在百姓这一面,则是保证他们必效忠支持王。这种盟约的精确用词并没有存留下来。

  他们就膏大卫作以色列的王:事情很快就退出了,作者的叙述甚至还要更快,但却标示出恒久忍耐等候神的时间已经退出了,大卫在许多年以前暗中受膏要从事之毕生的事业,就正式展开了(撒上十六6~13)。公开的膏立将他分别出来,作「耶和华的受膏者」,是耶和华神亲自以呼召和恩赐来拣选并装备的,要作王治理全以色列民。

  年代的附注为大卫掌权期间的成就作了综览。三十岁被视为承担责任的理想年龄(参:民四3;路三23),而四十年的统治似乎已认为是个基准(士三11,五31,八28;撒上四18;王上十一42),但这数目可能也是大卫在位的精确年数。作者将他的作王划分为两个部分,显示有意照字面使用这数目。他先前并没有提及耶路撒冷,却趁这机会记录对大卫有深远影响的另一次行动──夺取到目前为止仍然独立的战略要城。

ii. 大卫使耶路撒冷成为他的城(五6~16)

  这件事可能是接在17~25节描述打败非利士人之后;一旦大卫受拥戴为全以色列的王,非利士人就不能再容忍他的勋业,认为他严重威胁他们的势力。他们应该会毫不耽延地前来攻击(17节),所以大卫未必能有机会先取得耶布斯人的根据地。180然而夺取耶路撒冷是那麽重要而影响深远的一件事,所以在作者心目中予以它最优先的地位,很重要的,是因为它扭转过去的失败(书十五63;士一8、21),表示神恩待大卫而已。

  难以解释大卫夺城所用之极创新的方法,然而耶布斯城遗址的挖掘成果略有帮助(见增注:古耶路撒冷城的挖掘,书版228页)。

  6. 「王」(吕译、RSV)和跟随他的人,暗示出大卫所带的是逃亡岁月中支持他的那一支比较小的军队;他们既忠贞又多谋略,无疑可以彼此竞争,达成不可能的事。

  耶布斯人是迦南少数民族的一支,提及时经常都是与耶路撒冷有关,后者也称为耶布斯(士十九10)。住那地方的,更好的是译作「那地区的」(参 NIV:住在那里的耶布斯人;希伯来 hāʾāreṣ 的意义极广,从「当地」到「大地」皆可,端视上下文而定)。守城的耶布斯人认为自己是难以攻破的,你……必不能进这地方。楔形的地形组成一个山脊,向北方隆起,有道斜坡向西下到泰罗波恩(Tyropoeon)谷,在东边甚至有一个更险峻而较长的陡坡下到汲仑溪谷。大石筑成的城墙保护着城堡,从顶上可以轻易将石头滚下以攻击来袭者,甚至由瞎子、瘸子防守就可以了,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7. 大卫攻取锡安的保障,扭转优劣之势;事实上,主导攻击行动的乃是他,据此看来,耶路撒冷应该变成他的财产,大卫的城。今日使用这名字,是与耶路撒冷东南方那座山的考古挖掘工作有关,就在圣殿山的南方。这地区先前以锡安的保障驰名(意义不确定,或许是「高处」),不应与现代的锡安山相混,后者较靠西方。耶布斯城是环绕城堡的坚强工事,城堡的水源供应是基训泉,靠近东边斜坡的底部。181

  8. 作者既然确定了最重要的事实──大卫使这座城成为自己的,就简略地叙述攻取保障所用的方法。遗憾的是,这里经文的精确意义无法断定。和合、吕译、思高、现中、RSV 皆将大卫的挑战解释为上水沟(希伯来:ṣinnôr),这是一个古老而有吸引力的译法,意义非常清楚,因为在石灰岩地区有许多天然水道,穿过水道就可以很方便地进到城内;但这个字极罕见,在圣经其他地方就只有出现在诗篇四十二7,译作「瀑布」。NEB 作「让他用铁钩」(参 NIV 随文注:攀登钩)是根据七十士译本的「短剑」;近来有学者宣称「Ṣinnôr …… 应该理解为要塞」。182传统的理解──「水沟」──仍是有可能的。译作「上去」(希伯来:nāgaʿḇ)的动词意义通常为「触摸」;所以这解释一定是德莱维(S. R. Driver)所谓之「可疑的改写」,183然而这动词在撒母耳记上十四10有「触害」之意(吕译)。整个局势一定得采不寻常的行动,所以我们也不必因为使用不常见的字而诧异,但事实上学者目前仍因这动词而未能确定所采取的是什麽行动。

  跟随大卫之人既然以某种秘密的方式进到城里,就开始对付敌人,形容他们的词语正是守城之耶布斯人所用的;我(大卫)心里所恨恶的必须要根据上下文理解,译作「到达那些『瘸子与瞎子』,那些大卫的敌人那里」(NIV)比较好。本节剩余的部分是附加的评注,大可放在括号里(如现中),是解释一句普遍为人接受之俗语的起源。屋,可以是指圣殿(吕译、现中)或宫殿,这两样在当时都还不存在,只是使人联想起与这件事有关的俗语而已。作者并未提及城堡里面原住民的遭遇如何。

  9~10. 大卫终于能够永久定居在他所征服的城市里了,而这城市不曾与任何支派有既定的关联。作为大卫城,它超越了支派的竞争,所以也就能够成为一个焦点、首都,形成一个新的统一概念,这首都直到今日仍然使亚伯拉罕的后裔着迷。但首先必须确保根基。米罗是希伯来字的音译,其意义可能是「支撑的平台」(NIV;现中:山东边的那块地)。耶布斯人的城墙建筑在山坡上,特别是西边的陡坡,所以必须要在平台上建立起坚固的扶墙,免得建筑物向下滑入溪谷里(甚至是不知不觉地);即使是在城里面,也必须作更多整平的工作,才能盖造建筑物。大卫显然早在占有耶路撒冷城时,就已经构想到建造这基础了。

  归根究底,大卫持续的进展并非归功于他真实的恩赐,而是他属灵的支持:耶和华万军之神与他同在。神的名字(Yahweh, ʾelōhê ṣeḇāʾôt)乃是(Yahweheḇāʾôt)的变体(参:撒上一3~8的注释)。大卫由于有全权、全能之神同在,不仅自己益形重要,他的城也愈来愈重要:「神在其中,城必不动摇……万军之耶和华与我们同在……」(诗四十六5、7、11)。虽然以色列人有时的确会误解这真理而利用它,以致先知必须发出毁灭的威胁(如:耶七1~4、13~15),真理仍然不变。「神与我们同在」──以马内利──绝不是空洞的成功主义(赛七14;太一23,二十八20)。

  有两个兆头使大卫更坚定固守新首都,一个与外交关系有关,另一个则是关于众子与继承人。

  11~12. 推罗王希兰,推罗是个重要的港口,在大卫时代已经在地中海东部从事贸易达数世纪之久,此时向大卫表示友好;大卫开始在以色列境外赢得尊崇。推罗的内地以出产香柏树闻名,其港口也以老练的木匠和石匠为荣,其中有些出借给大卫;他们带来香柏木为礼物,在耶路撒冷建筑宫殿。

  外国的承认的确是个新发展;大卫意识到这点能鼓舞人心,但作者评论道:大卫认为这是耶和华为自己的民以色列所作的,而不是为了大卫个人而已。「耶和华关注祂所有百姓」这意识,使大卫不致夸大自己的重要(申十七20),也使他不能采行涉及严苛征税的浪费政策。

  13~16. 如果大卫读过申命记十七17,那麽他解释的方式是容许自己按照东方君主的风俗而娶妻纳妾。

  又「娶妻妾」(思高),又生儿女:在平行经文中(代上十四3),没有提及妾(中文在两处未加区别),因为她们的儿子不能列在继承王位的名单中,那可能也是本节经文中把妾列在妻前面的原因(中文将次序颠倒),但将妾也包括进来,是为了使资料完整:不考虑她们(在代上十四3),是因为该处的主题是继承的顺序,那个顺序的头六个是列在撒母耳记下三2~5;这里提及的十一个人,只有两个重复出现。令人诧异的是,第十个儿子所罗门继位为王,而他的兄弟拿单却是列在约瑟的家谱中(路三31)。两人都是拔示巴的儿子(代上三5)。

增注:古耶路撒冷城的挖掘

  位在汲仑溪谷中的基训泉,是确认最早期城市的线索,城就建在这个水源地上方的山脊上。二十世纪初叶,为了要追溯与这个水泉有关的水道与通风孔,柏迦(M. Parker, 1909、1911)与卫尔(R. Weil, 1913~1914),致力于此地的挖掘工作;一九二三至一九二五年,由于巴勒斯坦探勘基金会(Palestine Exploration Fund)的赞助,先是在马卡李斯特(R. A. S. Macalister)与邓肯(J. G. Duncan),然后是在克罗弗特(J. W. Crowfoot)的指导下,作多方面的挖掘。为要确定古代城墙的位置,在山顶上与它面边的斜坡已经有些小范围的开挖,那时候的结果却不明确。这一切的挖掘工作,全都是在今天城墙外的山脊上,这山脊从南面城墙的东端约略向南方延伸,直到肥料门的东边;这个地区正确地推测为大卫征服之城堡的遗址。

水源供应

  最早期的水源供应地,在柏迦的探险期间,由文生(L. H. Vincent)确认出来。贯穿磐石的一个垂直通风孔,于一八六七年为华伦上尉(Captain Charles Warren)发现,可以从水泉的水道中取水,从上面有梯子可以到通风孔。平常妇女无疑是走到城外去取水,但一旦有危险威胁,尤其是在围城的情形下,就可以安心地就近取水,而不必冒生命危险。其他城市如米吉多、夏琐、基遍、基色,也都有类似的供水系统。这个系统开凿的日期难以确定,但一般都认为是在青铜器时代晚期。184

  在耶路撒冷,有两个通风孔从同一个开口通往山里,但其中一个忽然到了尽头,受到非常坚硬之岩层所阻;另一个则变成:

一层层的梯子,下到一个平台,导入一条水平线的半圆形水道,这一层大约在下列水泉的半路上。水道的尽头有另一个通风孔,更往下进到山中,这个通风孔尽头的底部,是一条充满了水的水道,通到基训泉……耶布斯人只要把水桶垂入后一个通风孔,就能取水。185

如果这项工程是由耶布斯人完成的(如 Shanks 所提议的),那麽一定是城市遭受到某种军事威胁,才会想到如此煞费苦心的工程技术;引发这样威胁的,可能是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由于耶布斯人受到攻击与围城期间仍能获得水源供应,遂于大约两百年后遭受大卫攻击时自觉安全无虞。再往下两百年,亚述人的威胁又迫使希西家开凿另一条水道,从基训将水导至西罗亚池,在那里把水收集,贮存起来。

  从基训泉开始,水道的头六十五尺(20公尺)是耶布斯人的工程,希西家再加以利用,如今仍可参观。希西家的水道在这里岔往左边,耶布斯人的水道则一直向前,通到耶布斯人的通风孔垂下来之处,然而现在已经堵塞了。这个通风孔深约四十九尺(15公尺),跟随大卫之人就是循着水道与上面的梯级来到这里,利用这通风孔攀登岩壁进入城内。虽然极度艰难,但却可以激发大卫的勇士开发战果;就像今天的突击队一样,他们需要机会达成「不可能」的事。肯扬(Kathleen Kenyon)的意见是:

我们有十足的理由可以认为,这就是耶布斯人在战争期间用来到达水泉的方法,也就是大卫用来夺取这座城的凭藉。通风孔的顶端位在城内,而水泉却是在城外。186一旦有人担任先锋,开出一条路来,其余的战士就能跟进,直到有足够的人数可以在城内发动奇袭。

城墙

  在耶路撒冷这个地区的早期挖掘工作中,找到一道城墙座落在山脊的顶部。这引发一个问题,是与水道和通风孔有关的,因为水道的入口在这道城墙之外将近三十码(27公尺)处;在诸多反常情况中,这一点令肯扬念念不忘,她于一九六一年在该处进行挖掘工作,于一九六七年再进行最后一次。她在更往东下到山坡超过五十二码(48公尺)处,找出这道古城墙的位置。「日期的证据很明显,它原先是在主前约一八○○年建造的,到主前第八世纪仍在使用,所以一定是耶布斯人被大卫夺取的城墙,后来大卫将之修复,作他自己的城墙。」187她推测:大约就在她正在挖掘之处有一个城门,可以通到水泉,靠近现在从山顶下到水泉的路上,但她无法证实这个可能。

  大卫城的挖掘工作又于一九七八年开始,由耶路撒冷之希伯来大学考古协会的席洛(Yigal Shiloh)指导。大约十二个地区已经开挖出来,其中有一个是继续挖掘耶布斯城墙:

  由于目前的探勘,城墙有90公尺长已经出现,肯扬又指出20公尺……这个位置很适合,主要是因为有岩床的地形;岩床在斜坡的中段这里形成一个陡坡,──城墙就建在它的顶上。188

  到目前为止,尚未进一步发现通往城里之城门的证据。

  由于挖掘工作仍在继续进行,可望澄清一些具争议的论题。这其间,毋庸置疑的是耶布斯城的遗址,它在水泉处的水源供应,以及它在山坡半路上的坚固城墙。泉源的水是在一个洞穴中涌出的,在战争期间可以保护水源免受敌人破坏,这是很合理的;一旦可以从城里取得水的供应,就算洞口被堵塞住也无所谓。大卫征服此城后,它就成为犹大诸王的首都,直到主前五八七年被强大的巴比伦人所毁。

iii. 大卫两度挫败非利士人(五17~25)

  大卫如果只是犹大人的王,非利士人就还能甘心忍受他在犹大地的治理;但是当他受拥戴为全以色列的王,就变得太过强大而不能信赖了;所以他们两度协调要瓜分他的领土,以削弱他的实力。利乏音谷在耶路撒冷的视线范围内,在城西南方陡峭的山丘中(见地图二,书版233页)。无论征服耶布斯人的城是不是已经发生,非利士人攻击的地点可证实为大卫国度最弱之处,因为这是以色列人从未能掌握的地区,而大卫还没有时间建立防御工事。再者,犹大北方的这个边界是与扫罗出身的便雅悯支派接壤,从敌人的观点看来,非常适合用来造成大卫新扩大之国度内部不能团结的因素。

  这两场战役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对那些战后存活的人是如此,对于将来世世代代的以色列人也是一样。如果在大卫一开始统治联合的众支派时,非利士人就能成功地打败他,他究竟能不能要求国内的百姓效忠,就成问题了,皆因使他能稳坐王位的正是他们的效忠。超过两个世纪之后,以赛亚还能够约略提及这件事,并且希望对他当代的人仍然具有意义(赛二十八21)。对以色列人而言,联想起这件事一定会令他们感动,就像英国人想起特拉法加海角*2一样,同时也令人对神的当权充满敬畏(像人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自敦克尔克撤退*3,并诺曼第*4的登陆行动一样)。这是以色列人特出的拯救经历之一。

  17~18. 非利士众人都联合起来攻打大卫,像他们过去攻打扫罗时的表现一样;但这次的着重点是在于他们全体动员,大卫是个甚至比扫罗更坚韧的敌人。上来寻索大卫:听起来彷佛他们仍然把大卫当成一个孤单的战士,只带着一小撮护卫,只要找到他就可以把他杀掉。事实上,大卫退到保障,暗示他想要采用拿手的游击战术。在撒母耳记上二十三14提及许多保障(希伯来:meṣādôṯ),我们不可能知道这里指的是哪一个(参:撒上二十四22)。189

  19~20. 大卫求问耶和华:他凭着信心而活,相信国家是耶和华赐给他的,所以在国家的事上他期望神的引导。对于他的两个问题,神谕都给了肯定的答案,他可以有得胜的保证。巴力毘拉心(「突围之王」)这个名字是记念大卫突破敌阵这件事的,战情如此分明,耶和华自己彷佛在他前面冲破敌人,如同水冲去一般。他的神已经彰显能力,毅然地控制局势,并指引历史的方向,就跟以赛亚在亚述人攻打耶路撒冷时所预见的一样(赛二十八21)。

  21. 非利士人将偶像撇在那里:这些神只非但没有能力,而且还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大卫与跟随的人把它们当战利品拿去,后来又把它们焚烧掉(代上十四12)。就这样,它们显然「不是神」,恰好与以色列人的神反向,祂立约的象征经过被掳后仍能存留,并且归还(撒上七1)。

  22~25. 非利士人二度想要胜过大卫,又在同一个山谷发动攻击。大卫并不理所当然地认为神上次所赐的战略,第二次也一定能成功,也不倚靠自己的经验,而是重新寻求引导。这次他不正面迎战敌军;反向地,他要从后面发动奇袭,有利于截断非利士人撤退的路线。

  桑林对面:除了诗篇八十四6的「巴迦谷」(吕译注;或译:流泪;和合、今圣、思高注、RV)之外,希伯来字 bākāʾ 只有出现在这里(参:代上十四4之平行叙述)。「凤仙花」(RSV)、桑树(和合、吕译、思高、现中、今圣、AV)或「白杨」(NEB),都是不确定的译法,然而「凤仙花」却是传统犹太人对 bākā 的解释。这名字与希伯来文「流泪」这词类似,或许是暗示凤仙花弄裂或砍断时渗出的汁液。比监定其种类更重要的,是神所给的暗号──桑树梢上有脚步的声音;风可以造成听来象是纷沓的脚步声,这里却是神的灵的风,因为那时耶和华已经在你前头去攻打非利士人的军队。一旦得到这暗号,就不要耽延:「振作起来」(RSV)或急速前去(和合、吕译、思高、现中、今圣、NIV 都类似)。大卫如果要完成神的旨意,打败仇敌,就必须与神的灵一起行动;等候有其地位,行动也有其地位。大卫完成了扫罗未竟之业,因为大卫就遵着耶和华所吩咐的去行,再次得胜。扫罗也曾有权选择成功的秘诀──顺服,但并没有选择它;事实上,大卫是罕见之人中的一个(甚至在圣经中也很罕见),圣经可以为他们见证说,他们遵着耶和华吩咐的去行。

  他攻打非利士人,从迦巴直到基色,或「从基遍直到基色」(LXX 与代上十四16;参:吕译注;赛二十八21);基遍多半是比较正确的,从地理上看来基遍也是对的。受到挫败的非利士人知道,直接往西撤退的路线已经被大卫的军队封锁,就必须向北绕道到基遍,才能下山转往低地平原上的基色。直到所罗门的时代,基色仍然是迦南人的城市,所罗门从他岳父(可能是希雅蒙法老,Siamūn)手中接收过来,190当作埃及公主嫁给他时的嫁妆(王上九16)。非利士人没有再尝试阻挠大卫兴盛。这场战役是如此决定性,以致从这时候开始,非利士人就不再严重威胁以色列人,虽然他们在君主政体时期仍然继续困扰以色列人。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