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ii. 以色列众人确认大卫为王(代上十一1~十二40) 

  「他们就膏大卫作以色列的王。」(十一3) 

  「我们是归于你的!……因为你的神帮助你。」(十二18) 

  十一1~9,参:撒下五1~3、6~10 

  十一11~41a,参:撒下二十三8~39 

  第十一至十二章是一个单独的篇章,带有清楚的文学设计。以全体以色列人确认大卫为君王的主题,作为全篇的开场(十一1~3)和结尾(十二23~40)。112特别重要的是大卫整个统治事件结尾也有完全相同的强调(代上二十九25~26),并且与本段的开头相呼应。113所插入的经文(十一4~十二37)发展这个基本的主题。它们显明大卫获得广泛的支持,甚至源自那些与犹大地域最遥远的支派,和那些先前效忠扫罗的人。 

  对于以色列在大卫统治之下得以合一,这种强调,应该对被掳归回的以色列特别有意义。大部分的注释家现在接受历代志作者不是反撒玛利亚的,他乃是盼望至终拆除在犹大和撒玛利亚之间的障碍。纵使历代志报导了在分裂王国的时期,有几次企图再联合统一的尝试(如:代下三十1~12),但没有其它经文像此处表达得如此清楚,那就是:先前所分离的团体,要对神所指派的领袖公开地效忠,乃是促使合一实现的重要要素。虽然历代志作者的盼望没有在他自己的时代应验,却在基督里成为一个真正的可能。那些首先信靠耶稣的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约四4~42;徒八4~25),正式打开了复和的进程,逐步迈向高峯。当三千个「从天下各国来的犹太人」(徒二5),加入从许多国家来的外邦人,都认知复活的大卫子孙就是神所设立的领袖时,更加速了这个进程。这也成为教会拆掉人类藩篱的特权和职责,并迈向这最后的聚集「有许多的人……是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称呼耶稣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启七9,十九16)。到那时候,历代志对大卫王权的盼望,才是真正的完成和至终的实现。 

a. 大卫在希伯仑受膏为全以色列的王(代上十一1~3) 

  有两个特色主导了大卫在全以色列作王的开头段落:「耶和华的话」(RSV)和受膏的仪式(旧约圣经很少提到一个君王的加冕礼)。它们说到神对大卫的计画:前者是强调神的呼召和应许,后者显示神装备那些祂所呼召的人。两个因素都被以色列众人(1~2节)所认知,并且由各支派的长老来确认(3节)。神、君王和百姓理想的联合,是被一个「约」所强化的(契约,NIV)。这个约应包括大卫王权,君王和百姓效忠的誓言,以及宗教上的仪式(类似但却不是完全一样的,在神、君王和百姓之间的约定,见:代下二十三16 = 王下十一17;代下三十四31~32 = 王下二十三3)。历代志作者关心预言应验与否,他加上,「照耶和华藉塞缪尔所说的话」反映出来(3节,RSV)。本节及第2b节神的应许,都无法追溯出它们各自的出处,但是第2b节反映了拿单的话语(代上十七4~14,特别是6~7节; = 撒下七5~16),第3b节或许有意作为塞缪尔关于大卫各种宣告的总括(参:撒上十三14,十五28,十六1~13)。至于十章13节,「耶和华的话」这观念,也已经从单一的口谕发展到先知各项信息的文集,即使历代志作者没有使用到全部的内容。 

  第2b节的两个形容比喻,强调以色列王国是被耶和华所孕育和维持的。 

  (a) 君王应该是以色列的牧者。牧者-君王的观念可回溯到主前三千年的古代近东,不过大部分的例子被证明只是梦幻一场。从被掳和后来时期的先知所用的词汇中(从撒下五2;参:代上十七6 = 撒下七7)可看出神对未来的牧者,仍未放弃这理念。他是大卫的子孙,最后要取代那些带领以色列人走到灭亡的牧者/君王(耶三15,二十三1~4;结三十四1~24;亚十一4~17)。牧羊人的形像,在古代时期一般而言是受雇者或是侍从,也就确定:大卫作为君王,乃是为耶和华的羊群向祂负责任的(MT对撒下五2增添第二个「我的百姓」,参RSV、NRSV,来确认这点)。 

  (b) 大卫要成为一个统治者(希伯来文 nāḡîḏ;NIV、NRSV、GNB)或是「王子」(RSV、NEB)。这个词汇原先是与希伯来文「君王」 meleḵ 有所分别的,但是很快地却成为后者的同义字,为共享的头衔(参如:诗七十六12)。Nāḡîḏ 有两个意思,形容某人为了特殊的任务而被指派,并且通常有军事上的内涵(参:撒上九16,十1,十三14,和亚兰文 Neḡîḏâ。以色列的王权也统有军权,这出现在第2b节,你是率领以色列人在他们军队战役的人(参NEB、GNB,字义作「你是率领以色列人出入的」),并且在十一章4节至十二章37节所支持的材料再次肯定。被以色列众人(1节,参3、4、10节)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支派都选择大卫,而不只是先前扫罗的儿子伊施巴力所管理的北方支派而已(如:撒下五1;注意在2a节从撒下五2省略「管理我们」)。历代志作者强调以色列众人(参:代上十7),提醒他自己的世代:百姓在神对以色列的统治上,扮演关键的角色。希伯仑(1、3节)是大卫在统治犹大时候的京都,并且直到耶路撒冷被占领和发展之后才被取代(4~9节)。 

b. 大卫的京城(代上十一4~9) 

  本段显示,大卫受膏之后第一个主要的结果,就是征服迦南人的要塞耶布斯,此城后来转变成为耶路撒冷,又称作大卫的城,并因此成为以色列支派的京城。早先意图守住耶路撒冷,但只有部分成功(参:书十1~28;士一8,十九11~12)。耶布斯是当地名称,只有从旧约圣经才得知,耶路撒冷的名字似乎是远自主前十九世纪埃及的诅咒文本就有了。在被掳归回后,历代志作者强调出耶路撒冷的源头是从大卫而来(以斯拉-尼赫迈亚二卷未记载),这对他当代的人更显出这个城市的重要意义,而无视于别人对这城市一再怀有的敌意(参:拉四1~五17;尼四1~23,六1~14)。大卫的成功是归功于耶和华(撒下五10),衪呼召大卫成为君王,没有撇下大卫独自完成他的职责,乃是一直与他同在(9节)。 

  耶路撒冷被占领的细节,与塞缪尔记下五6~10明显不同,虽然造成相异的因素不太清楚。大卫个人的军队现在称做以色列众人(4节),这个改变是与历代志喜欢的主题相同,因为大卫得着各支派的支持(十二1~37,参第1节的注解)。塞缪尔记下对这城市的占领只有相当模糊的报导,大部分在第5、6节被约押获擢升为元帅首领的解释所取代。历代志对约押的兴趣(他的建设性活动,8节是与塞缪尔记下没有平行的),虽然通常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但被解释为因他身为大卫支持者的首领(10节)。约押被形容是一个「首领」(RSV)就像是众勇士之「首」(EVV:「首领」,10节),不过,清楚的是他在其它人当中独占鳌头(如希伯来文字根 r’š,「首领」,在第6节出现四次)。因此,对他军队和建筑成就的附注(6、8节)应该以相同的方式,就是对其它在第11~25节率领士兵的附注来了解。 

  8. 建筑城墙这个词汇(字义「米罗」,NIV的注脚,RSV、NEB等,意思是「填满」)就像对于现代的读者一样,可能对于历代志作者也是模糊的,因为只有这里他从他的来源经文保留这个字(从王上九15、24,十一27所省略的)。即使在历代志下三十二5也用到这个字(不是在列王纪中),这个字词在那里似乎仍受到目前经节的影响。在两处经节中,米罗都只是大卫古老城市的一部分。现代的考古学家一致认为,这是耶布斯人在东南边山坡陡峭的东边坡度上面所建筑的城墙。114 

  在第8节下这不寻常的表达,字义是「复兴、更新」(恢复,NIV、GNB;「再次被建设」,NEB)似乎是被掳归回后的用法,因为它在尼赫迈亚记四2再次出现于一个类似的内容中,并且与以斯拉记九8~9的字词「复兴」(RSV)属同源族。这也反映出历代志作者的盼望,就是被掳归回后的城市,纵使受到破坏和糟蹋,也能够释放出新生命的活力(不同的意见,见 Williamson,p.100)。 

c. 大卫的勇士(代上十一10~47) 

  塞缪尔记下二十三8~39大卫勇士的名单被扩充(41b~47节),并且给予崭新的上下文。本段加上一个有意义的新序言(10节),又重新开始三个已经在第1~3节所强调过的主题(大卫的王权、以色列众人,和神的话),并增添第四个,就是强大的支持(参:代下十六9,二十一4)。这些勇士来自不同的支派背景。这解释了历代志作者为何把所有的以色列人(10节)包括进来,并且把以色列在大卫之下的联合这整体性的主题作更进一步的阐明。并不是所有的这些人都必然去到希伯仑(参1~3节),因为这个名单或许是混合而成的。事实上,亚撒黑在大卫只是犹大王的时候就死了(26节,参:撒下二18~23)。历代志作者的材料,就像很多旧约圣经的叙述,通常并没有按照年代次序来排列,而他持续地注意其它细节,暗示出他不是不知道在这段经文里的这些人物和事件,是属于大卫生平当中的不同阶段。要巩固大卫的国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达成的。 

  「耶和华的话」(10节,RSV;主已经应许,NIV)是一个摘要(参2~3节的注解)。大卫最重要的勇士(EVV,「大能的勇士」)被区分成三人团(18、20~21、25节)和三十人团(25节),虽然这两个团体之间的区分也不很清楚。囊括这些名字主要是来尊崇大卫,他是神的受膏者,接受战技出色和英勇的人们的效忠。第11~31节提到的人,大部分重复出现是作为每月分的负责班长(代上二十七1~15),也有可能整个的名单是包括以色列公认的领袖。就如名单所显示的,「三十人团」不是精确数目,反而可能是一个弹性的数目字,或是特殊的军队领袖。「三十人团」这字词事实上的意思可能是指某类的官员,是「第三级官员」,或者是特殊的三人小组,直接对国王负责。115这个团体的人数应该是会变动的,就如赫人乌利亚的悲剧所指出的(41节,参:撒下十一17)。不过我们应该知道,以数字来标示军队的单位,通常与实际运作未必一致(例如:罗马百夫长很少领导一百个人,而罗马的军团也经常不到标准的六百个人)。「三十人团」中的两个领袖,并没有包括在第十一章,却在十二章4、18节提到。有关个人的名字,在此只能提供简短的注解,欲知详情请看更详尽的注释书。 

  第11~47节可以分成几个团体。 

  (a) 雅朔班116和以利亚撒(11~14节),应再加上「沙玛」(参:撒下二十三11~12)。几乎所有的注释家都接纳塞缪尔记下二十三章9b~11a节,第13节的中间曾因抄写上的错误而省略,可能受到沙玛没有出现在历代志上第二十七章(参2、4节)类似军队的首领名单之影响。这三人小组都曾英勇对抗非利士人,其中至少有一次耶和华使以色列人大获全胜(14节;参:撒下二十三10、12)。 

  (b) 一个不知名的团体(15~19节),可能是前一组(11~14节)或是接下来的名字(20~25节)。大卫把伯利恒珍贵的水泼在地上有三重意义。它凸显以色列人英勇的行动,其次也颂扬大卫有能力来激发效忠,第三,这是一个敬拜的举动(18节,不是在耶和华面前,如NIV;「对耶和华」,如NRSV、RSV、REB、NEB、GNB;参:撒上七6)。 

  (c) 第三个团体可能也是一个三人小组,包括亚撒黑(26节)和他的兄弟亚比筛及比拿雅(20~25节)。117亚比筛及比拿雅他们伟大英勇的事迹都被提到(22节),但是却没有明显地归之于三人团(21、25节)。118第22节的「亚利伊勒」(字义是「神的狮子」)可以是「狮子」(Hertzberg)或者是「胜利者」(REB、NEB;参考「像狮子一样的人」,AV)。 

  (d) 勇士(26~47节)。这个名单比塞缪尔记下第二十三章来得长(那名单以赫人乌利亚作退出,在这里的第41a节),可能是从这个头衔(撒下二十三24)和结论整数(撒下二十三39)中,省略掉「三十个勇士」的原因。它似乎是按某种地域上的次序来排列。从以勒哈难到希立头十个名字(26~30节),大部分来自犹大,第31~37节的几个来自北方,而来自非以色列的勇士,则是列在第38~41a节。第41b~47节的加添,风格与第26~41a节稍微不同,并且可能是来自一个独立的来源。这些额外的名字,当中的几个与外约但人有关,也是这个团体的大小有流动性的一个佐证。他们可能是后来的代替者,或者是那些较早列名之人的助手(参:拿约押兵器的人之出处,39节)。 

  第十二章继续以色列众人对大卫王权支持的主题,这材料在旧约圣经当中并没有平行记载。它强调两方面:在大卫早先被扫罗逼迫的阶段时,脱离扫罗者投靠到大卫一边(1~22节),和所有支派军队聚集在希伯仑(23~40节)。第十一至十二章是以整体上交错平行文体的架构排列的,请看, 

a. 所有支派的长老在希伯仑膏大卫(十一1~3)。 

  b. 在洗革拉时支持的支派(十二1~7)。 

    c. 在山寨时支持的支派(十二8~15)。 

    c1. 在山寨时支持的支派(十二16~18)。 

  b1. 在洗革拉时支持的支派(十二19~22)。 

a1. 所有的支派在希伯仑膏大卫(十二23~40)。119 

  这整个的设计表现出时间次序上清楚的发展,从早先在「山寨」的阶段,然后是洗革拉,最后在希伯仑,烘托出对大卫的支持逐渐汇聚之趋势。在中心处是先知的话语,肯定神对大卫的支持(十二18)。对大卫的支持,逐渐增加背后的动力显明是来自于神。 

  有两个更进一步的线索贯穿本章:对大卫的帮助(1、17、18、19、21、22节),和以色列人的全心全意(17、33、38节)。帮助是历代志喜欢的词汇之一,表达效忠和合作,而不仅仅是协助而已。在本章的引用,经常是形容军事上的支持,但是根据第18节,这个合作真正的因素,乃是神主动的支持。在第十二章对「帮助」不同的用法,更确定了神、君王和百姓,在选择大卫为君王的这件事上都团结一致。120这个合一是全心全意的,有两次在第38节强调出(字义「全心」……「一心一意」……,NRSV、RSV,「完全的心意……单一的心思」)。这主动是来自于大卫,或许是从一个前王国的联盟与那些早先并没有效忠他的人发展而来的(17节,参NRSV、RSV,「我的心将会与你结合」)。百姓的反应甚至从远方西布伦而来,强壮的士兵没有贰心的拥戴可作为例证(33节)。与许多其它以色列人的世代成强烈对比的,是他们在这里的信心是以神为中心,结果产生顺服、崭新的盼望(18节),和欢喜慷慨的表现(39~40节)。它为新约圣经的信心设立一个模式,就是当人以耶稣基督、大卫的儿子和神的儿子为中心时,必能欢欢喜喜地使得信徒在神对众百姓伟大的计画上同心合意(参:弗二1~四16)。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