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vii. 便雅悯支派(代上八1~40) 

  八28~38,参:代上九34~44 

  便雅悯已经在以上七章6~12a节处理过了,为什么还要重复呢?事实上,这两个名单的性质和目的不同,极少重叠。举例来说,七章1~40节的背后是征兵的普查,在这里却不明显。有人以为用额外的篇幅介绍便雅悯,是因为这支派产生君王,97但是对支派地理环境的兴趣更可能是本章被涵括的关键。主要所关心的是便雅悯人的定居,特别在耶路撒冷(28、32节),但也是在迦巴(6节)、阿挪和罗德(12节)、比利亚(13节)、基遍(29节),和甚至是摩押(8节)。便雅悯处在支派名单最后的位置,是与首先的支派犹大的事件相平行的,在那里也是强调支派的地理环境(参二42~55,四1~23)。事实上,「犹大和便雅悯」在历代志里经常被一起提及,而便雅悯极少是单独出现的,无论是在历代志(参如:代下十一1及下,十四8,十五2及下,三十一1)或是在以斯拉记-尼赫迈亚记中(参如:拉一5,四1;尼十一4~9)。他们在一起首先形成犹大的南国,然后是被掳归回的团体。因此,便雅悯在这里的出现,是作为与犹大在保存以色列身分和传统上,伙伴关系的一个象征。特别是,便雅悯声称其支派领域的悠久历史,对于居住在相同区域的历代志读者,应该也是一种鼓励(参九2及下)。地的重要,在于这是神没有收回的应许。 

  但是到底这个名单是指哪一个时期呢?在此处描写到的许多便雅悯人之定居,重现在以斯拉记和尼赫迈亚记(拉二26以下 = 尼七30以下;尼十一7~9 = 代上九7~9;尼十一31~36),都指出可能是被掳归回后。然而在以斯拉记二26以下所列出的地方被说成是再次定居,历代志上八章同样可能是指被掳前时期,或是指在联合王国或是在约西亚带领下的往外扩张时期。二者似乎不分轩轾。 

  本章清楚地分成两部分: 

  (a) 族长(6、10、13、28节)是根据他们定居的地方列出的(1~28节);和 

  (b) 扫罗家的家谱(29~40节)。 

a. 便雅悯家族的定居(代上八1~28) 

  有两股脉络可以分辨,以忽(1~7节)和以利巴力(8~27节)家族。所列出的名字是便雅悯(1~2节)和他的长子比拉(3~5节)的后代,似乎是导入以忽的后代(6节),特别是如果亚比忽(NIV、RSV)被改成以忽的父亲基拉(3节,NIV注脚,NEB、JB)。从士师记三15看来这个似乎是相当可能,并且以忽在这里的突出之处,如果他被证明就是著名的士师以笏(士三12~30),就更加容易了解。如果这个被接纳的话,则在第4~5节接下来的名字,亚比书、乃幔、亚希亚、基拉,或者是以忽的儿子(参7节头三个名字)或者是基拉另外的儿子,也是有可能的。第二个基拉(5节,真有两个兄弟是同名的吗?)可能是一个晚辈,或者可能是对同一个人的第二次描述。这不是随意重建,乃是根据六章22~25、33~38节,七章20节的经节,在那里儿子的意思是作为兄弟,而一个名字也有可能藉着重复而重新开始的。示孚汛( = 书反,民二十六39,和书品,代上七12)和户兰( = 户反,民二十六39,和户品,代上七12),在第5节中可能被认为也是比拉的后代,或是便雅悯的远亲(参:创四十六21;民二十六39)。在这里所形成的家庭谱系,集中在以忽,如下图所示。 

 

 

 

 

 

 

 

 

 

 

便雅悯

 

 

 

 

 

 

 

 

 

 

 

 

 

 

 

 

 

 

 

 

 

 

 

 

 

 

 

 

 

 

 

比拉

 

亚实别

 

亚哈拉

 

挪哈

 

拉法

 

示孚汛(?)

 

户兰(?)

 

 

 

 

 

 

 

 

 

 

 

 

 

 

 

 

 

 

 

 

 

 

 

 

 

 

亚大

 

 

 

基拉

 

 

 

 

 

 

 

 

 

 

 

 

 

 

 

 

 

 

 

 

 

 

以忽

 

 

 

 

 

 

 

 

 

 

 

 

 

 

 

 

 

 

 

 

 

 

 

 

 

 

 

亚比书

 

 

 

乃幔

 

 

亚何亚/亚希亚

 

基拉(?)

 

  即使这个家谱与创世记四十六21;民数记二十六38~40,和历代志上七6~12a不能完全相符,这个重组却能连结亚大(3节;参亚勒,创四十六21;民二十六40)和乃幔(4、7节)在民数记二十六40作为比拉的子孙,也能解决书反与户反位置上的困难。 

  这名单的焦点也在以忽的子孙位于迦巴地区(6节)。这是著名的便雅悯人的城市(如:王上十五22;王下二十三8),但是因为其中的居民宁可选择从巴比伦返回其北方邻域的密抹(尼十一31;参:撒上十四5;赛十29),因此在这里所提及居住的期间,如果不是在士师记时期的话,最有可能是指被掳之前。在第6~7节中被掳掠,更像是指支派的移动(第三次移民到摩押是第8节所暗示的),因为玛拿辖(6节)可以指以东(代上一40)或犹大(代上二52、54)。 

  第8~27节与前一段的关系不详。就像扫罗的家谱(28~40节),它或许是一个独立的名单,虽然可能与以忽的摩押人有关联(参8节,和士三28~30)。那些家族领袖的名字(10、28节),是从不知名的沙哈莲之后代(8节),透过他的妻子贺得(9~10a节)和户伸(11节,参8节,「马哈沙」,NEB)而来的,并且集中在他其中的一个儿子以利巴力上(11、12、18节)。这个基本的模式十分规则:在追溯以利巴力的祖先之后(10~12节),第13~14节中他儿子的亲戚名字,被列在15~27节,比利亚(13、15~16节)、示玛/示每(13、19~21节)、沙煞(14、22~25节)、耶利末/耶罗罕(14、26~27节)。98虽然这会使以利巴力的一群儿子变成没有子孙(12节),而另外一群则在出乎意料的位置上(17~18节),但这些例外,藉着内含在这名单中地理上的附注大概可以获得解释。 

  这些附注对于便雅悯人的扩张(特别是13节)提供清楚的证据。几个所提及的地方是在便雅悯的边界上,并且这经节也与强调支派的前进相对比,例如在四章24节至五章22节。阿挪和罗德(12节)是靠近约帕的海岸平原,而亚雅仑是犹大边界战略要地,与非利士人和北方王国为邻。即使阿挪和罗德在旧约圣经中只有在被掳归回的经节中被提及(拉二33=尼七37;尼六2,十一35),但它们确定是从第二个千年中叶就存在的。这种扩张应该是衍自大卫、罗波安(参:代下十一10,二十八18)、希西家(参:代上四41)或是约西亚的统治。迁移到摩押(8节)似乎是因为休妻这特别的情况所造成的(参8节,NIV、GNB),不过也能够反映大卫对那区域的征服(代上十八2)。无论如何,大部分这些家庭都是住在耶路撒冷(28节)。第28节确定是对这个段落的退出,而不是介绍下一段,即使第29~38节是与九章34~44节重复。其退出,「他们住在……(地方的名字)」是反向而行,故意与第29节的开始反向,「……在(地方名字)他们/(他?)住的有……」,并且扫罗的亲戚也是与他们自身的地点相关(29、32节)。 

b. 扫罗家族的家谱(代上八29~40) 

  最后的段落聚焦在扫罗身上,是旧约圣经所有的便雅悯人中最为著名的。这家谱,大部分重复出现在九章35~44节,跟它前面两个段落模式相同,主要人物居中,把余下的区分为两个部分:扫罗和他四个儿子之前的时期(29~32节),和从扫罗的儿子约拿单开始的十二代(33~40节)。 

  大部分英译本准确地在第29节(参九35)加上耶利(原文无;耶歇,NEB)。基遍的父亲(29节)这片语令人想起犹大家谱(见二21~23的注解)。既然通常情况是把个人的名字拿来当地名,而不是反向而行,而基遍人原先又是迦南人合并到以色列的(书九),因此,扫罗的祖先看起来是有迦南人的血统。类似于第3~5节(比拉的儿子),在第30~32a节的名字可能是耶利的亲戚,而不是特别指他的儿子。无论如何,尼珥(31节,NIV、GNB、JB)应该可能被包括(与九36和LXX〔A〕)在他们之中,即使第30、33节所有的细节无法与塞缪尔记上九1,十四49~51相协调。许多的学者在这个名单的线索之下修订塞缪尔记上的经文,认为尼珥是扫罗的祖父(撒九1)而押尼珥是他的叔叔(撒上十四50),但也可能他的叔叔(30节,九36;撒上十四50)和他的祖父(33节,九39)名字都是尼珥。这不同处,不能够因此认为这个名单是一个被掳归回之后的创作,因为包括「巴力」的名字(30、33、34节)显示其起源可能不会晚过主前第九世纪。伊施巴力(33节)在其它地方称作亦施韦(撒上十四49)和伊施波设(撒下二8~四12),而米力巴力(34节)就是米非波设(撒下四4,九6及下)。从米迦之后的名字(34节)除了在第九章平行的名单之外,都不为人所知,也不确定他们是否一直包括到被掳时,好像大卫的家谱(三10~16)和大祭司(六1~15)的家谱一样,尤其是米迦之后的这些世代的数目较少。波基路(38节)可能应为「他的长子」,而且与第九章35~44节有许多小差异。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