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ii. 亚哈斯的不忠(代下二十八1~27) 

  「因为以色列王亚哈斯……所以耶和华使犹大卑微。」(二十八19) 

  二十八1~2a,参:王下十六2~3a 

  二十八3b~4,参:王下十六3b~4 

  二十八16,参:王下十六7a 

  二十八21,参:王下十六8 

  二十八26~27,参:王下十六19~20 

  历代志在亚哈斯作王的时候,来到另外一个低点。首先,亚哈斯不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1节),与他最接近的先王约坦反向(二十七2)。第二,整个对于亚哈斯全盘负面的评价,把他与亚哈家的统治者(代下二十一~二十三),和那些统治直接导致被掳的国王(代下三十六,也参:代下三十三21~25)相提并论。第三,历代志对于亚哈斯失败的形容比列王纪更清楚。作者附加的诠释性见解,说明犹大之所以被惩罚,是因为他们离弃神(6节),并且因为亚哈斯大大干犯耶和华(19节),与以色列的居民所表现的慈悲态度成为尖锐对比(12~15节)。 

  作者将三个不同的部分放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风格。首先是本章与列王纪下十六章具有相同的基本架构,即使重叠的细节非常少。除了类似的前言和结论外,两处记载都处理相同的三个主题,并且以相同的次序,就是与叙利亚和以色列的战争(5~15节;参:王下十六5~6)、向亚述王求援(16~21节;参:王下十六7~9),和亚哈斯的反叛(22~25节;参:王下十六10~18)。第二,一些军队和行政方面的细节(如5~8、12、16~18节)以及俄德的预言(9~11节),可能是得自几种未知的来源。虽然无从直接证实历代志的这段材料独出于自己笔下,但以东和非利士事件的独有证据的存在(17~18节),足以显示历代志作者准确描绘主前第八世纪的犹大。第三个部分是在以西结书十八1~20三个连续世代的典范。亚哈斯代表三个当中的第二代,是公义父亲的邪恶儿子,必须对本身的行为负责任,而不是依靠他父亲的顺服,逃避他自己行为的后果(亦见二十七章注释)。 

  历代志作者的贡献,可见于特殊的词汇和独特模式的用法。举例来说,第一个主要段落(5~15节)重复提到将犹大人掳走为囚犯(NIV,5、8、11、13、14、15,参17节)。这个主题预期到被掳事件的本身,暗指亚哈斯的行为使得神约民的生存受到危害。危害的原因在第二个段落阐述(16~21节),其中重要的字词是帮助(16、21节,亦见23节;NIV、GNB在20节翻译成一个不同的字)。在第16、21节出现特别有意义,因为这个字标示这个段落的开始和退出,两者在片语中都是在列王纪内容以外加添的(参:王下十六7、8)。犹大被掳,是因为亚哈斯寻求错误的帮助,就是求亚述王以及大马色的神明(23节)。没有什么字在第三个段落中特别突出(22~25节),但是越发不忠实(吕译、NIV,参REB、NEB;「越发得罪」,和合)可能用来作为一个标题(22节)。这是希伯来文 māʿal 的翻译,也是历代志作者思想的核心,并且从第二十六章以后特别频繁,作为解释犹大最后被掳的原因。 

  亚哈斯的统治也是以别的君王统治模式记载。扫罗王(代上十)和亚他利雅(代下二十二10~二十三2)提供一些类似处,不过扫罗和亚哈斯之间没有太多具体的关联(驳Mosis)。在王国分裂之下,身为犹大末后的君王,亚哈斯也与第一个国王罗波安做比较。两国的居民都体认到对方是兄弟(同族人或同胞,8、11、15节,参十一4),并且两个国王都离弃了神(6节,参十二6、7、12),但是罗波安悔改,亚哈斯却没有。然而,还有其它两个类似处也比这些更重要。首先,犹大在亚哈斯之下就像是以色列在耶罗波安一世之下(参:代下十三8~18),两者都离弃神(6节,参十三11)、只顾拜偶像(2~4、23、25节,参十三8~9),废弃了耶路撒冷的圣殿(24节,参:代下十三9~11),并且两者都遭受到严重的战败,因为神把他们交在他们同胞的军队手中(5节,参:代下十三16~17)。第二,犹大在亚哈斯之下经历被掳,是被掳到巴比伦的先兆。这也是干犯神的结果(19、21节,参:代下三十六14),终结了圣殿中合宜的敬拜(24节,参:代下三十六14)。由于神恼怒祂的子民(9、13节,参:代下三十六16),祂把他们交付给(5、9节,参:代下三十六17)外邦的入侵者(5、17~18节,参:代下三十六17),结果造成圣殿和宫殿被抢夺,圣殿的器皿也被毁坏(21、24节,参三十六18~19)。 

  一些好撒玛利亚人提供了一线曙光。北方军队为他们的极端暴力悔改,并照料囚犯所需,遣送他们回家(14~15节),尝试至少扭转神的些许忿怒(13节)。历代志作者的信息对于他同辈的人应该是非常清楚:神对于被掳的人也有怜悯。这故事事实上是如此地动人,耶稣曾经两次用在祂的教训中。膏抹囚犯的伤处、提及驴子和耶利哥,使得这件事对于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路十25~37)是一个重要的来源;供给食物和衣服给被囚又赤身、饥饿的兄弟,很清楚是马太福音二十五34~46的背景。173没有一个人的情况会无助到神无法拯救,并且祂保留表现怜悯的权利,给最不被期待的人,甚至是世仇(参:拿一~四;徒十1~十一18)。 

a. 亚哈斯的离经叛道(代下二十八1~4) 

  就如先前几个统治的情形,这里的年代也有困难。从亚哈斯过世的年纪(1节)和希西家成为国王的时候(二十九1)来看,亚哈斯似乎在十一岁的时候就当父亲了!最可能的解释是应该在他的十六年的统治时期再加上与父亲约坦共同执政的时间,不过有一些LXX主张他登上宝座的时候可能是二十五岁。174他统治的日期是在主前七四一至七二五年(Begrich)或七三五至七一五年之间(Thiele、Albright)。 

  对犹大所有国王最严重的批评,是他行以色列诸王的道(2节)。此处明显提到拜偶像,只有用到约兰身上(代下二十一6,不过参二十二4),但是甚至后者也提不出第2~4、25节五花八门的形容。最值得注意的是增添到列王纪的内容(2b~3a节)。亚哈斯敬拜巴力,让自己跻身于亚哈家的传统(王上十八18;代下二十四7)。同时,献孩童为祭的可憎作法(3节)比列王纪下十六3更清楚,前者的「使他的儿子经火」成为「焚烧他的儿子」(REB、NEB)。欣嫩子谷(参:代下三十三6;王下二十三10;耶七31~32;结十六20~21)是耶路撒冷焚烧垃圾的地方,其希伯来名字已经成为流行的用语 Gehenna,亦即「地狱」。 

b. 大屠杀和怜悯(代下二十八5~15) 

  这个段落清楚地分成与叙利亚和以色列的战争(5~8节),及其料想不到的后果(9~15节)。虽然这次战争在旧约圣经中记述过多次(王下十五37,十六5~6;赛七1~九6;何五8~七16),历代志作者的表达方式,却给予人这段经节与较早期的版本互相矛盾的印象。175举例来说,叙利亚和以色列在这里似乎被分开处理,但是在他处却是一个联盟(王下十六5;赛七1~2)。历代志是着墨于犹大的战败,相对于联盟没有获得完全胜利的记载。因此表面看起来不同,但其实是相似的。两个入侵者的行为类似到似乎暗示某种类型的同伴关系(5节),不过第6节以后却集中在以色列的角色上。列王纪下十六章和以赛亚书七章十分清楚地表达,这个联盟军队蹂躏了大部分犹大的北方,只差没能攻占耶路撒冷而已。 

  因此说犹大曾经分别遭受叙利亚和以色列人(字义)「大受掳获」和「大遭战败」是一致的(5节),并且这次的胜利掳了很多犹太人也就不足为奇(5、8节)。这很大的数目(6、8节)可能不是照字面上,不过伤亡统计的数目难题,和计算一个军队的大小有点不同(参如十三3,十四8)。不过仍然有可能认为遭到惨死的是一百二十个军队单位,而女人及儿童是从两百个家庭或是同族被带走。无论精确的数目为何,死亡的人包括王室家庭成员,和政府两个最高阶层官员的事实(7节),显出这个危机是何等严重。 

  这次灾难的理由,和其受灾的程度同样重要。历代志以其典型风格来陈述,因为犹大离弃了神(6节),神恼怒(9节)而把他们交付(5节)给他们的敌人。犹大离弃神、破坏盟约(代上二十八9;代下七19~22,十五2),致使他们陷入军事战败和被掳,作为神忿怒的一个记号(代下六36)。以赛亚较早的时候就提出同样的要点(参:赛七1~12)。同样神的权能曾保护过耶路撒冷抵挡叙利亚和以色列的军队,现在却用他们作为神处罚的代理者。 

  然而历代志值此却表明,神的忿怒如何能够毫无预期地回转。从撒玛利亚来的先知俄德介入,迎接胜利返回的以色列军队,带着明显不受欢迎的信息,就是必须遣送这些战俘回去(9~11节)。他提出三个理由:以色列人的怒气过了头(9节);他们要强制犹大国的战俘成为奴隶是不被接受的(10a节);并且他们在神面前「犯罪」(10b节,JB;「有罪的」,REB、NEB)。就如历代志中许多先前的预言,俄德也用了较早期的圣经。战争当中的过度暴力通常是不得神喜悦的(参:赛十15~16;何一4;哈二2~20;亚一15),即使以色列人声称他们无非是向亚玛谢讨回公道而已(参二十五11~12)。使以色列同胞成为奴隶,违反了利未记二十五42~43、46的律法,因为他们是(字义上)「兄弟」(8、11、15节;「同族」,REB、NEB;「亲人」,RSV),这是整个历代志富有意义的主题(参:代上十二39,十三2;代下十一4)。并且,强逼……作……奴隶(10节,REB、NEB)这个片语总是与神的不认可相关联,且只有出现在杰里迈亚书三十四11、16和尼赫迈亚记五5,后者的情况或许离历代志作者本身的经验不太远。最后,这预言是对于悔改的呼吁(11节)。面对神向以色列人和犹大人发出的怒气,惟一的盼望(9、11节)是出于神的怜悯,而根据历代志下六36~39,甚至在被掳之时仍然可以拥有这盼望。虽然他们曾经犯罪违背律法和先知,圣经也指出一条蒙赦免的路。 

  以色列人有一点值得称许,并且和犹大人反向,就是他们的领袖回应神的话语(12~13节)。他们清楚他们军队的行为,是增添他们的罪恶和神的烈怒(12~13节)。原先可能不是指王国的分裂,乃是指北方人拒绝大卫之约和耶路撒冷圣殿的敬拜(参:代下十一14,十三8)。没有提到以色列国王(12节)相当耐人寻味(不过参考6节)。这一点,加上提及北国的会众(14节,参十1、12、15)是历代志里几个迹象,让我们知道北国百姓对神有正面的反应(如十一13~17,十五9,三十11)。提名的那些人是一个特别指派的委员会,是以斯拉的时代熟悉的聚集程序(拉十16;参:代上十二31,十六41;代下三十一19)。此处对囚犯所表现的怜悯,是耶稣教导爱其它人的背景,请参上述讨论。「谁是我的邻舍?」在这里也非常地适切(参:路十一29)。 

c. 错误的帮助(代下二十八16~21) 

  亚哈斯帮助于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就是亚述国王(主前745~727年),其起源和演变的结果,与列王纪下十六7~9简洁的记载不同。176列王纪以叙利亚-以色列的入侵,作为亚哈斯燃眉之际帮助的理由,而这里指出以东人(17节)和非利士人(18节)才是麻烦的原因。这两个国家都与亚述人打过仗,就如叙利亚和以色列人一样,而列王纪下十六6提出,叙利亚和以东人的攻击也有可能甚至是连在一起的。177乌西雅所强加的轭,也给他们有进一步的理由来敌对(代下二十六2、6~7)。非利士人攻击在示非拉具战略性的谷地,不过瑾锁可能是在以色列的更北方。 

  亚哈斯的「贿赂」所带来任何消除紧张的局势(王下十六8,NEB),却是短暂如昙花,至终亚述王给他麻烦(20节,NIV;「欺凌」,和合、RSV;「压制」, NRSV)。以赛亚预言(赛七17)神将派遣亚述国王作为审判的工具,很快就应验了,犹大成为亚述的藩属国大约三十年,并且大部分的以色列立即变成亚述的三个省分(参:赛九1)。送走圣殿和宫殿财宝,付上了这相当大的代价,却也仍然无济于事(21节)。178 

  亚哈斯真正的失败,乃是寻求人而不是神的帮助。历代志作者的原则是「神有能力来帮助或是推翻」(代下二十五8,参三十二8),并且祂帮助那些信靠祂的人(参:代上五20,十四10,十八31)。亚哈斯转向亚述,是他不相信的一个记号(参:赛七9~12)。亚哈斯同样放肆(19节,NRSV)并且大大不忠实(吕译;「大大干犯」,和合)。前者的形容实际的意思是放肆无度,而不是真正的自由,而后者在历代志是一个典型的辞汇,没能给神祂所应得的。因此神使得犹大卑微,就如祂容让以色列人在耶罗波安之下(代下十三18),但是却带来更为损失惨重的结果。 

d. 亚哈斯变本加厉的离经叛道(代下二十八22~25) 

  虽然这个段落似乎简洁、重复,却代表了一个重要的发展。亚哈斯的急难(22节,也参20节)应当从该字的其它出处来了解,就是在历代志下六28(「被他的敌人攻击」,GNB),和三十三12(「在他急难的时候」),作为向神祷告来复兴祂百姓的机会。亚哈斯却根本不知道有此可能,反而越发不忠实(22节,吕译;参19节)。他敬拜征服者的神明(23节),毁坏(「打破」,REB、NEB、GNB)圣殿的器具,关闭圣殿的门,并且在耶路撒冷每一个街角立神龛(24节)。这些在犹大全都是新的发展,不过他寻求叙利亚神明的帮助尤其徒劳无益。就像是亚玛谢的倾覆是因为他敬拜所打败之仇敌的神明(二十五14~15、19),亚哈斯敬拜胜利者的神明也遭受到相同的命运。因为亚哈斯一直没能认知到,他的失败是因为耶和华他的神所致(5节),而不是叙利亚的神明,所以神颠覆他和他的百姓。倾覆(NIV、JB、REB、NEB;「败坏」, NRSV、RSV;「败亡」,和合)与二十五章8节的「倾败」是相同的字,再次作为那些没有倚靠神求帮助的人,至终将被击倒的例证。 

  列王纪下十六10~18对亚哈斯主要的批评是:建立大马色来的祭坛,历代志却以亚哈斯越来越离经叛道更广泛的证据取而代之。关闭圣殿的门(参二十九7)并没有与亚哈斯在新坛上的敬拜互相矛盾,因为后者是在圣殿的外面。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惹动……神……的怒气(25节)。这个片语与列王纪非常类似(参如:王上十六33;王下十七11,二十三19),可见这个材料虽是历代志独有,也可能是来自列王纪也可参考的来源。 

e. 亚哈斯的埋葬(代下二十八26~27) 

  这作为结论的公式两次将亚哈斯与以色列诸王相连(27节,参26节),这需要与他的头衔「以色列的王」(19节),和形容犹大的是「全以色列」(23节)一起注意。这些可能都暗示北国在主前七二二年已经被亚述所并吞,代表一个崭新的机会让南国和北国的人考虑,他们身为以色列,在宗教上的合一,比起新的政治分隔更重要。虽然从悔改的以色列人看到神总是有怜悯,然而先前的失败却没有成为好的借镜(参十一1~4,十三3~18,十六1~9,十九2~3,二十35~37,二十一2~二十三21,二十五7~10、17~24)。进一步的统一机会,是建立在耶路撒冷圣殿的敬拜,在希西家和约西亚统治下来临;但是只有一位后来的君王,才能够真正地把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带来一起敬拜(约四19~24)。 

  亚哈斯的统治以悲惨的结局收场,不过他的埋葬与王室的坟墓分开,很难诠释为被掳主题的一部分(27节)。179就如几个其它的国王(参二十一20,二十四25,二十六23),它乃是神审判的一个标志。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