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iii. 约西亚(代下三十四1~三十六1) 

  「因为你在我面前自卑,……你不至亲眼看见我要降与这地的一切灾祸。」(三十四27~28) 

  「当日,供奉耶和华的事齐备了,就守逾越节的庆祝。」(三十五16) 

  三十四1~2,参:王下二十二1~2 

  三十四8~12a,参:王下二十二3~7 

  三十四15~32,参:王下二十二8~二十三3 

  三十五1,参:王下二十三21 

  三十五18~19,参:王下二十三22~23 

  三十五20,参:王下二十三29 

  三十五24,参:王下二十三30a 

  三十六1,参:王下二十三30b 

  与大卫、所罗门、亚撒、约沙法,及希西家一样,详细讨论约西亚(三十四~三十五章)表示他值得推荐给历代志读者。不过,就像其它人,约西亚不是没有失败(三十五22),在无法改变地落入被掳的情况下,他的改革是犹大的最后一个机会,归回他们神所赐的根基。 

  除了介绍和结论之外(三十四1~2,三十五25~三十六1),约西亚的统治被分成三个段落: (a) 忠心寻求神(三十四3~33); (b) 逾越节(三十五1~19); (c) 死亡(三十五20~24)。 

  在这个架构之内,谦卑的主题延续自第三十三章。在列王纪下二十二章,自卑出现一次(王下二十二19),但这里是重复的,并且赋予其新的显着性(27节),作为处罚的威胁能够消除的基础,即使只是暂时延缓(参三十二26,三十三12、19)。约西亚的谦卑由另一个历代志喜欢的主题,就是寻求神来补充。寻求或是求问出现三次,在列王纪中都没有平行记载,确认约西亚是一个把神的国度放在第一优先的人(3、21、26节;参:太六33)。谦卑与寻求神综合起来,给予他的统治有一致性,与他父亲延续性的作恶(代下三十三23),和玛拿西需要剧烈改变(代下三十三12~13)成为对比。 

  本章是根据列王纪下二十二1~二十三3,另有附加的段落(3~7、12b~13节)、摘要(14、33节),与一些字诸如利未人(9、12b~13、30节)、余民(9、21节,新译),或是咒诅(24节),也是被包括在几个要点上。这些个别的变化,比起本章架构上两个主要的改变,并不是太重大。首先,列王纪中约西亚的改革集中在发现一个古老圣经书卷,但是该事件在本章,只不过是再往前十年约西亚的第一次属灵觉醒(3节)开始的这个过程中的第三,也是最后阶段而已(8节)。历代志集中在约西亚整体上的态度,而不是任何单一事件。第二个改变是关于约西亚对书卷的反应。在列王纪里尽管约西亚奋力发动除去拜偶像的用具(王下二十三4~20、24~25),神决定从应许之地挪走祂的百姓已是千真万确(王下二十三26~27)。在另一方面,历代志也强调,即使审判已经确定要降临到一个团体,那些犯罪的人也可以接受神的赦免。尽管灾难是不可避免的(24~25、28节),但慎重对待神话语的人,神的约仍然可以更新。 

  圣经对于约西亚统治的记载引起几个重要的背景问题,在此只列出最简要的评估。举例来说,现在一般都同意,改革的主要因素是宗教,而不是政治的。虽然改革与亚述的影响力明显滑落在时间上符合,尝试比较改革的阶段与约西亚逐渐从亚述独立的程度,无法确定,并且可能也毫无关联。206第二,虽然长久以来,大家接受约西亚的书卷和申命记之间紧密相关,但是对申命记之起源有何含义,则很不确定,因为列王纪和历代志都没有提供直接的证据,而从一八○五年以来重复主张,这书卷之写成,是申命记式改革运动的一部分。申命记和书卷的日期,以及后者何以被隐藏之理由等议题,远非这段经节直接关心的。第三,虽然列王纪和历代志改革的不同记载不能够完全地协调,然而跟随近代学术界的趋势,在各自著作中区分不同的强调重点是可接受的。两部作品各自的表达明显非常有选择性,过度强调其一的影响而牺牲另一个是不智的作法。这意味着我们应该要认真地看待历代志所记载导致发现书卷的各种不同阶段,并且书卷的发现也可看成是改革的结果,而不是其主要的原因。 

  这些历史和文学的议题虽然重要,但是根据约西亚和女先知户勒大,这书卷最根本的是:这是衪的(就是神的)话语(26节;「我所曾说过的」,王下二十二19)。更重要的是,根据约西亚对神信息的了解,他愿意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神话语的书写形式,是超过传承的传统,并且愿意付上代价来改正他的优先次序。这是旧约圣经中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强调权威的经文与说出的预言话语是对等的观念。无论什么形式,神的话语对于那些生活与之冲突的人,绝不会感到完全自在。这个议题在新约圣经中也很清楚,但是在新约,神的话语道成肉身,同时也写下来。耶稣的话语不会比圣经的权威更小,因为衪也挑战人类所有的传统和权威,至终使得万物万事都隶属于衪(如:约一1~14;可七13;弗二20~23;提后二9;来四12~13)。 

a. 约西亚忠心的寻求神(代下三十四1~7) 

  开头的公式(1~2节),介绍在约西亚和大卫及约阿施之间连续的关联。同样的在第2节明显地提到大卫,约西亚效法他来寻求神(3、21、26节),对圣殿负责任(8节),组织歌唱的利未人(12~13节),并且顺服神(31节)。约阿施和约西亚都在未成年时成为国王(1节;参:代下二十四1),两者都负责大肆修理圣殿(8~12 a节)。不偏左右(2节)经常的意思是顺服神的律法(参:申五32,十七20,二十八14;书一7,二十三6),并且定下约西亚对于圣殿书卷反应的基调(19~33节)。 

  约西亚统治三十一年(1节,就是主前640~609年),但这不是历代志里第一次用编年式的标法,来划分一个统治时期(3、8节,参:代下十四~十六)。第一阶段开始于约西亚十五岁(他作王第八年,3a节)年幼之时(3a节,REB、JB),他就开始寻求神(参吕译、新译)。虽然所罗门因为太年轻而无法建造圣殿(希伯来文 naʿar,代上二十二4,二十九1),但是寻求神并没有年纪的限制(参:太十八3~4;提前四12)。历代志形容「寻求」是在每一种情况下寻求神的习惯,并且也是神期待祷告当有的态度(代下七14,三十19)。开始暗示出年轻的约西亚属灵敬虔旅程的开始(参考相同的希伯来文动词 dāraš 在21、26节)。其它寻求神的国王包括大卫(代上二十八19,二十八8~9)、所罗门(代下一5)和希西家(代下三十一21)。 

  约西亚统治的下一个阶段,是他寻求神直接所造成的改革。此处形容为改革是一个洁净的动作,首先是犹大和耶路撒冷(3b~5节),然后是在以色列遍地(6~7节,NRSV、RSV)。这两个区域清楚地分别列出,首先是由洁净这个字词围绕第3b~5节所形成的范围,第二是在第7节的末了,藉着片语他回到耶路撒冷作出划分。约西亚在南方的行动有效地在北方重复,甚至用上相同的表达:例如他拆毁(希伯来文 nittēṣ)祭坛(4、7节),并且把香坛(4、7节,NIV;「坛」,和合)「磨成灰」之前(希伯来文 hēḏaq,4、7节,REB)打碎(希伯来文 giddēaʿ)。207 

  约西亚第十二年的这个改革,似乎与他第十八年,就如列王纪下二十三4~20所形容主要阶段的改革,很明显有一些类似处。大部分的注释学者因此假设第3b~7节是列王纪下二十三4~20的摘要。如果列王纪下二十三4~20是一个较长的改革过程摘要,那这个观点就是正确的,因为列王纪的经节事实上没有提及发现圣殿的书卷。然而如果列王纪下二十三4~20的确属于约西亚第十八年,与历代志的日期冲突,同时比较两者细节之下,作者可能是有意显示不同的事件。举例来说,列王纪下二十三4~14,主要是限制在圣殿和耶路撒冷周围的区域,而不是整个犹大和耶路撒冷(3b~5节)。不同处也存在于几个不同的亵渎作为。在列王纪下二十三章,甚至在第14节,并没有清楚提到焚烧犹大祭司的骸骨(5节)。反向的,历代志没有记载在以色列中有如此毁谤的行动,而列王纪下二十三19~20甚至形容约西亚在北方的圣所屠杀祭司。实际上,改革中有些事件重复并不足为奇,因为先前尝试除掉迦南人的宗教,没有一次是完全成功的(参:代下十四5,十五17,十七6,二十33,三十三15~17)。 

b. 约西亚因神的话悔改(代下三十四8~33) 

  约西亚第十八年(主前622年),进行圣殿改革(8节)。修理耶和华圣殿的一个具体政策付诸实行,不过整体上的目标──洁净或是清洁(参3、6节)这地──仍然在进行中。不幸的是,继续行动的观念,在NRSV、RSV、REB、NEB、GNB等翻译成过去完成式的「当他洁净了」,意思变得模糊,但是希伯来文清楚的意思是「来洁净」。 

  圣殿的改革是核心,而不是约西亚行动的高潮,并且清楚看出有四个阶段。 

  1. 修理圣殿的计画(三十四9~13)。这个引起对大卫的回忆(代上二十六27),特别是约阿施也为了一个特殊重建的基金来筹钱(现中,9节,代下二十四5、12,也见前面的1~2节)。从北方来的捐献(玛拿西、以法莲和一切以色列剩下的人,9节)可能也被奉到神殿(9节),作为第6~7节活动的结果。约西亚很明显在宗教事务上有管辖权(参6、9、21、33节),即使他可能没有正式享有政治上的控制权。历代志作者藉由形容北方人为剩下的人(9、21节)来暗示对他的读者感同身受,而列王纪下二十二章也没有对等的用辞。诚然,北国人对圣殿基金忠心地捐献(9节),也很可能会震撼一些历代志读者的心,作出相同行为。 

  约西亚行政的安排大部分是跟随约阿施。利未人身为司库(「看管门口的」,NRSV、RSV;就是守门的,NIV;参:代上二十六),是对国王和官员负责(参:代下二十四5、8、11)。这基金因此是从大祭司交给督工、工人和特殊的匠人(10~11节)。对于这运作的成功提出两个理由。一个就是工人办事诚实(12节),这个字在历代志里,通常与利未人在金钱事项上的态度相关联(参:代上九26、31;代下十九9,三十一12、15、18)。这与犹大王,就是亚哈斯、玛拿西和亚们反向,因为他们容许圣殿遭毁坏(11节)。另一个理由是利未人提供有效的领导(12b~13节)。这是另外一个在历代志里强调,而在列王纪里没有提及的,也很有可能是反映到历代志作者时代的情形(参:代上十五21,二十三4;拉三8、9;参:代下二2、18)。在第12b~13节关于利未人的资料,也可以从两方面解读。较可取的选择是对利未人的音乐能力(12节)一笔带过的见解,可与第13节的结尾提到利未人的工作相比照(参REB、NEB)。另一选择是,一个人必须假设把歌唱家用来负责营建工程的可疑作法!无论怎样,利未人是实现起初由大卫分派给他们的各式各样的传统职责(参:代上二十六)。 

  2. 发现书卷(三十四14~18)。由大祭司希勒家发现书卷的本章核心事件,实际的记载十分简短(参9节)。更大的注意力是放在之后所发生的,不过这发现是以客观的报导(14节),和个人的见证(15节)双重介绍。先前的经节也是以叙事的形式(9~12a节;王下二十二4~7却是直接叙述),以致尖锐地凸显出希勒家个人的宣告,「我……发现了律法书」,(新译;REB的翻译丧失了他话语的直截了当)。书记沙番确定找到律法书是在工人办事诚实的情况下发生的(16~17节,参12节)。 

  希勒家所发现的书同时被称为律法书(14~15节)和约书(30节)。传统上认为是申命记,不过可能不是整本书卷,因为一天当中读了两次(王下二十二8、10)。有些注释家一向较不实际,像是中世纪坎特布里(Canterbury)的大主教,假设约西亚坐着一次听完整本书:「与我们现今的国王和达官贵人是何等的对比!他们即使一年只有一次听人传讲神的话语,也会觉得人难以忍受,在讲道还没退出之前就离开教会了!」208 

  与申命记最强的关联,是重复提到律法书(申二十八61,二十九21,三十10,三十一26;参:书一8,八31、34,二十三6,二十四26)的。另外一个是片语那书上的一切咒诅(24节;取代王下二十二16「那书上的一切话」),是指申命记二十九20、21、27,约书亚记八34律法书的内容。进一步与申命记的关联包括敬拜的集中化(3~7、33节,参:申十二)、中央化的逾越节(三十五1~19;参:申十六1~8),和最重要的,就是盟约的庆典(29~32节;参:申三十一10~13)。希勒家的书卷也被认为是有摩西的权威(14节),就像在约书亚时代的律法书(书八31、34,二十三6),因年代久远无疑更增加其权威。 

  英译或中译本将书卷的名称译作律法书是有点误导。举例来说,我们几乎肯定这是一个写下来的卷轴(参:耶三十六2;结二9)。并且「律法」(希伯来文 tôrâ)理解为「教导,指引」会更好,所以比较好的不同译法应该是「教导的书卷」或是甚至「(神)指引的书卷」。神的 tôrâ(律法)和约是为了生命和祝福,而不是死亡和咒诅,使得祂的百姓能够尽心、尽性来信靠祂(参31节;申三十)。 

  3. 认知神的话语(三十四19~28)。约西亚似乎很快地明白所读给他听的是神自己的话语(19~21节)。体认到神的话语是甚么,总是迈向看见神动工重要的第一步(参:徒八14;帖前二13)。约西亚也知道耶和华的烈怒……很大(吕译),因为他的百姓没有遵守耶和华的话语(21节)。在第二十八至三十六章,神的愤怒是一个重复出现的主题(参:代下二十八9、11、13、25,二十九8、10,三十二25,三十三6,三十六16),因为以色列的不顺服回溯到好几个世代之前(我们列祖,21节,二十九8~9,三十六16)。因此约西亚会忧虑其后续结果是对的,因为被掳至终的惩罚并不是虚张声势的威胁(代下二十八9,三十9,三十六16)。 

  尽管如此,约西亚知道神的忿怒仍然能够藉着谦卑的悔改被转移(参:代下二十九10,三十8,三十二26,三十三13),不过神的忿怒永久被挪走的确据,必须要等到耶稣的降临和受死(罗五9;帖前一10)。事实上,关于他百姓的景况,约西亚深深地知罪,就如他分别两个回应所显示的。首先,他撕裂衣服和哭泣(19、27节),这是悲伤的一个传统记号(参如:创三十七34;王下十九1;伯一20)。然后他差派他的官员去找一个女先知(22节),求问耶和华(21节)。「求问」虽然译自与「寻求」(3节)相同的字,不过在这里有寻求具体指引的意思(和在26节),而不只是形容约西亚心向神的态度。在这个情形,其意义可以紧紧地与自卑相连(27节),特别是与历代志喜欢用的神拯救的应许相连(代下七14)。约西亚的选择并不容易,与历代志作者心中可能浮现的两个国王的作为正好反向。约雅敬也有神的话语读给他听,但是他只是把它撕毁并焚烧(耶三十六)。约阿施也类似,他已经用来与约西亚作比较(参8~13节),当有人质问他惹神忿怒,他还是顽抗(代下二十四18~20)。另外一方面,约雅敬的官员是沙番和亚比顿(亚革波,王下二十二12)的后裔,却留心神的话语,甚至保护杰里迈亚不受国王杀害(耶三十六10~19,参:耶二十六22、24)。209 

  女先知户勒大住在耶路撒冷第二区(22节;参:番一10),虽然通常被认为是在北区,但也可能就是指新近城市西南方扩充的一部分。在圣经中有名字的女先知是罕见的,不过,就像米利暗、底波拉,和亚拿、户勒大是在神百姓历史中的关键时刻发出预言(出十五20;士四4;路二36,参:赛八3;徒二十一9)。另外一方面,有其它女先知存在来反对神是不容忽视的,以致仅仅说预言,并不是神喜悦的特殊记号(尼六14;启二20)。 

  户勒大的预言(23~28节)大量从列王纪下二十二15~20而来,包括几个关键的观念是历代志所熟悉的。大致上,预言所说出的话语确认律法写下来的话语。信息有两个段落(23~25、26~28节),首先强调被掳是确定的。神要亲自降祸(24、28节),因为百姓离弃祂(25节)。后者的辞汇(希伯来文 ʾāzaḇ)在历代志广泛的用法是表达罪(参:代下十二1、5,十五2,二十四18),不过在第二十八至三十六章的本节或其它经节的重点,是在于世世代代离弃神的累积(参21、25节和二十九6,三十7)。这个重点更进一步藉着附加的一切咒诅来加强(24节;参:王下二十二16),很清楚地是指盟约的咒诅(申二十七9~26,二十八15~68),并且暗示约已经被破坏不能挽回了。先前神的忿怒也许会转离(代下二十九10,三十8),但是却不再熄灭了(25节)。 

  然而希望仍然没有完全熄灭,因为第二个段落应许在灾祸之中的平平安安(28节)。像约西亚这种人,他们的心是(字义上)「柔软」或是「温柔的」(27节;有反应的,NIV;「忏悔的」,NRSV、RSV;「愿意的」,REB、NEB;「敬服」,和合),仍然能够知道神对他们本身的恩惠。希伯来文片语「柔软的心」,在其它地方是说到害怕和胆小(参:申二十3、8;代下十三7),但是在这里的意思却反复由自卑来确定(27节)。在历代志里,自我谦卑总是离弃神的解药(参:代上二十八9;代下七14、19,十五2),因此神应许约西亚将不至亲自看见灾祸,并且会平平安安归到坟墓(28节)。虽然约西亚死在暴力的情况下(代下三十五20~24),这却不会使神的应许无效,因为真正意思是被掳将不会在约西亚生前发生。无论如何,「到某人的列祖那里」是一个关于埋葬的表达,而不是死亡的委婉说法(王上十四20,二十二40;王下二十21;参:代下三十五24b)。 

  4. 约的更新(三十四29~33)。虽然百姓已经被约所审判,约的更新却成为新盼望的根基。书卷在这里称为「约书」(30节),他们也根据神的约来行事(32节)之事实,表明这约在决定以色列的未来景况是如何地重要。圣经的约总是包括恩惠和律法、应许和审判,而约西亚能够指向亚撒和希西家两者对于约的庆典,再次确定神对先前不顺服百姓的恩惠(参:代下十五1~15,二十九10)。约西亚立约的特色是信心的顺服(参:罗一5)。百姓同意遵守神的诫命,并且「实行」(GNB)「这约的内容」(31节,REB、NEB)。他们心中主要是更新西乃之约,藉由诫命、法度、律例(31节;参如:申六1,十一1)和尽心尽性(31节;参如:申六5,十一13,三十2)表现出来。大卫之约的要素也合并在内,因为立约仪式是由国王所主领(29、31、32节),并且在圣殿中举行(30节,参:代下七13~14、17~18)。即便只是暂时的,犹大已经归回到他们的根基,因为他们遵行他们列祖之神的约(32节)。 

  第29~33节紧密沿袭列王纪下二十三1~3的内容,但也凸显出三个改变。首先是「先知」,现在被称为利未人(30节;参:王下二十三2)。这个改变最有可能是因为利未人重复担任先知事奉(参:代上二十五1、3;代下二十14,二十九30),和他们创立者的先知资格(参:代上二十五5;代下二十九25,三十五15)相配合,不过我们不必假设利未人在历代志作者的时代,已经接收所有先知的事工。210第二,国王现在站在他的地位上(31节,NRSV、RSV),而不是「在柱子旁」(王下二十三3)。「地位」这个希伯来原文字,虽然只有出现在旧约圣经被掳归回时期,这个改变也可能是反映出第二圣殿已经没有雅斤和波阿斯这些柱子了(参:代下三17)。第三,第32节是从「众民都服从这约」(王下二十三3)的自由改写。历代志作者是强调「所有在耶路撒冷和便雅悯的人」(NRSV、RSV),藉着更新古老的约,而不是另立一个新约,同意新的安排。211他也强调是国王使百姓自己效忠(NIV、NRSV;「服从」,和合;「宣誓」,NEB;「使」他们「遵守」,RSV)这约,由此可见,百姓未必全盘接受了约西亚个人的信心,这个观察藉由杰里迈亚书和接续的事件可以确认(参:耶三10;代下三十六14~16)。 

  最后,历代志作者照着列王纪下二十三4~25,简要说明了百姓顺服约的内容(33节)。原先的细节并没有重复,据猜测是因为同类的某些事情已经发生了(3b~7节)。这里再一次有几处暗示,百姓需要有些强制才可。约西亚使他们事奉(就是「敬拜」)耶和华,而他们也做到了,但只有他在世的日子。不过所有在以色列的人(新译)都顺服,最好的例子就是参加遵守逾越节(三十五1~19),应该是由北方和南方的代表都出席(参三十五3)。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