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赛亚书第二章 

iii. 理想的失落与重寻(二~四)

  以赛亚在序言(见上文,书版49~51页)的第二「幕」中,对当代光景的描述(二5~四1),与一2~31的初步检视大致相同。以赛亚书二5~21的重点为宗教状况,以及偶像的失败;三1至四1刻划社会秩序的崩溃,因为人心的道德败坏。这一幕的前后括号,是两段优美的诗,前一首讲到锡安应有的样式(二2~4),后一首讲到锡安将来的情形(四2~6)。第二至第四章不单内容与第一章相仿,背后的道理也相同。人的作为总是带来毁坏,无法避免,诸如:赚取钱财(二7ab)、以武力保障安全(二7cd)等,这些事在未来将遭到的审判,与制造、敬拜偶像(二8)相同;人类努力要巩固的社会,却将被神「毁灭」(三1~7),因为他们没有察觉到话语之罪的严重性(三8),而衣橱里的奢华看似无害(三16~23),却反映出只注重世俗、追求虚荣的心态。但是,神不会因此而不知所措。锡安遭受忿怒的报应在所难免,可是将来她必得救赎。百姓虽糟塌了神的理想,但祂却仍会将它实现。

a. 标题(二1)

  这个标题略显突兀,最简单的解释,是现今所谓的第二至第四章,有一度曾为独立的「书卷」,或是「大字报」,广为传阅(见八1,三十6)。默示:参一1的注释。

b. 崇高的理想(二2~4)

  弥迦书四1~4也用到这篇诗,因此产生一个问题,是哪一位先知「抄袭」对方?还是两人都引用已存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在两处都与上下文十分相配,不过,由用语上的差异可见,弥迦书的版本是自由发挥的。这篇诗的品质与以赛亚的水准相称,33其中的主题切合他,甚于其它人,因为他对锡安极其热爱,而且他也非常看重传统。这篇诗立基于神对亚伯拉罕之应许中的普世理念(创十二2~3,二十二16~18),不过在这一段中,以赛亚却是以这概念来向时人挑战:倘若要世人说:来吧!我们登……(3节),神的子民必须先听从祂的呼召,来吧!我们在……行走(5节);传福音的第一个要求,是教会必须健全,让别人愿意来加入!

  2. 「最后/高潮的日子」(直译)不一定很遥远,当然也不是就在眼前,不过总是随时可能临到。这个词表达出神必定会成就,并且如今状况已然成熟。从神话的角度而言,山乃是神明的居所;从历史而言,神曾拣选了锡安山(诗七十八68,八十七1~2);从末世而言,全地都将成为神所居的圣山(十一9)。这就是为什么以赛亚在这里是讲神的「家」(而非殿)。「殿」主要是指崇拜的地方;「家」则是指神来住在祂的子民当中(参:出二十九42~46)。高举……流归:尊崇神所居住的高山,表达出祂胜过一切所谓神明和他们的山。参:诗篇四十八2,那里的「撒峰山」(和合:在北面)是巴力的山(参:诗九十五3~4)。按照自然律,水流不可能向上,但这里刻意如此写,因为那里有超自然的吸引力。

  3. 结果为全世界都注意到此事。他们虽是被超自然的力量所吸引(2节),但亦是自愿前来。他们不分彼此(来吧!我们),都来寻求上主,消弭了国家主义。他们乐意来寻找雅各布的神,是因为渴慕神所启示的真理。他们要来学习(主必教训)、顺从(我们要行),要来得着别处找不到的东西(直译:因为律法/教训将出来),而这个「教训」非他,乃是上主的言语。教训……行走:因领悟真理而生命有所改变,头脑使心温暖,并改变脚步的方向,这才是真知识(路二十四32~33)。训诲:参一10的注释。

  4. 世界将会更新。对神的顺服使世界臣服在神的治理之下,而祂将审判(「决定事情」),并断定是非(「仲裁」)。凡是让神统治之处,国家主义便消失,战争的武器都改造成园艺工具:伊甸园再度出现。武器(刀……箭)、战争(举),和作战的心思(学习)都消失了。

c. 实际的耶路撒冷──第一部分(二5~21)

  在以上崇高的理想(2~4节)对照之下,以赛亚所面对的事实却让他伤心!此处的劝勉(5节)暗示,神的子民并没有行在祂的光中,而6~21节更以两篇诗证实此暗示:第一篇(6~9节)声明,祝福已不可能。前后的括号,你离弃了(6节)……不可饶恕(9节),讲到神和祂的怜悯已经与他们绝缘,因为他们有三重过犯:效法世俗(6节)、寻求世上的资源与保障(7节)、敬拜人手所造的偶像(8节)。第二篇诗(10~21节)声明,审判不可避免。这篇复杂的诗与6~9节关系密切,主题同样是人的自满自足(11、17节,参6~7节)与拜偶像(20节,参8节),藉此显出神只要彰显祂的荣光(10节),人的自夸便将完全倾倒(11节),世人所引以为傲的事物都将降为卑(12~17节),偶像也将显为无用(18~19节),人则丝毫无力自卫(20~21节)。神不需要特别施展能力,只要将祂的本相彰显出来就够了!

  5. 这是第一则劝勉:与神同行(底下二22为第二则劝勉,与其呼应)。在光明中,意思是按照神所喜悦的(民六25)、在祂的同在与眷顾中(诗二十七)、按祂的真理(诗四十三3)以及祂所启示的话语(诗一一九105)去行。

  下面一段(6~21节)可以称为第一次揭发:自作偶像的骄傲(底下三1~四1为「第二次揭发」,与其呼应)。

  6. 开始的「因为」(NIV未译)引进了一段解释,说明以上那令人诧异的呼召,就是要神的子民归向祂(5节),不过,这段话却是出于一个可怕的理由。神已经离弃了他们,因为,首先,「他们充满了来自东方之物」(直译)。他们不但没有在「神的光中」(5节),反而朝向日出的东方寻求亮光。第二,「他们作观兆的,像非利士人一样」。他们用人的办法作为生活的指南。非利士人,在圣经中并没有特别以观兆着称,这里以他们代表未受割礼的外邦人(士十四3)、没有得到特殊的恩典与启示、(可说是)世上的渣滓。第三,他们与外邦人击掌:最可能的意思是「订协议」,即在商业或国防上结为同盟;也有可能指「参与敬拜」(参:诗四十七1,但动词不同);或可能指「多有」(这动词亦用于伯三十六18)异教徒所献之物。总之,他们未来的期待(「充满」)、生活的模式(像非利士人)和交结的伙伴(与外邦人),都以世俗为导向。

  7~8. 第6节的世俗化在此应用于三方面:价值观(金银……财宝)、安全感(马匹……车辆),和宗教(偶像)上。每一方面都用「地」作形容,说明了他们的生活理念。偶像(ʾelîlîm):直译为「虚无之物」。这个字是ʾelōhîm(「神」)一字的文字游戏:它们看来好像是真的,其实不然!

  9. 不可饶恕。希伯来文的命令语,不单是命令,也可用来表达无法避免的后果,这里是指「某件事不能(或不应该)发生」,34即「你没有办法饶恕他们」。

  10~21. 这篇诗可分两大段,及四小段。前两小段(10~11、12~17节)的主题都是高傲者的降卑。请注意11与17节的结尾相同。后两小段皆以地大震动为结尾(18~19、20~21节),主题都是显为无能:人惊恐逃逸(19节),抛弃了无用的偶像(20节)。这一切因何而来?只因为上主被尊崇(11节),祂兴起(21节)了。神不需要施展能力,只要一现身就够了!

  10~11. 土:他们所锺爱的智慧(6节)、所寻求的价值与安全(7节)、所敬拜的神明(8节),既然都是属地的,在遭灾的时候,他们也只能进到土中。10~11节的用词为鲜明的对比:威严……荣光与降卑……屈膝相对。神的威严只要一彰显,人类就必伏于尘土。荣光是可见的荣耀;威严来自一个动词,「升为高」,是「至高」的意思,身分、实质都超乎万有之上。眼目:眼睛代表人所看的方向,因此可指生活的目标与关注的所在;它可说是欲望的器官(诗一二三2),表达出谦卑(诗一三一1)或高傲──像在这里。35

  12~17. 一个日子:即神的日子。在希伯来思想中,时间像一条移动的直线,未来不断移入现在,再移为过去。在这条输送带上,每一天都是神以信实放上去的(创八22;诗七十四16;耶三十三20、25),而总有一天,神会放下祂已经储备的一个日子(12节)。在12~16节,临到(NIV:for)是「反对」的意思。

  香柏树……橡树……高山……峻岭(13~14节):大自然原为神的世界,总是站在祂那边(参:一2);但是,大地亦是我们的世界,被罪所污染,同受神对罪的咒诅(创三17)。创世记三18的荆棘,一方面反映出神对罪的嫌恶,一方面证明受造物已被罪所败坏(参:罗八20~23)。台与墙(15节)既代表人的成就,也代表人想巩固自己团体的努力(创十一1~9)。商船(16节)直译为「他施的船只」,是当时最大的船,航行得最远。这种船代表人类征服环境的力量,以及缔造商业帝国的企图(结二十八2~5)。美物(16节,eḵîyyôṯ)这个字只出现在这里,意思不明。如果它与maśkîṯ(形状,外形样式;民三十三52)有关,就可能指「小雕像」,人类的艺术成就,这是骄傲可以抬头的另一个层面(RSV译为craft,「手工艺品」)。

  骄傲……狂妄(17节):这两个字都来自表达「高」的动词,指我们自视「过高」,超过对自己应有的认识(罗十二3),与谦卑(弗四2)反向。

  18~19. 神的日子临到的时候,将影响全世界,让全地「震动」。以赛亚所用的字,严格的说是指「害怕」(ʾarōṣ),表达在更高权威面前的恐惧(如,二十九23)。其形容词(ʾārîṣ)指专横,无法抗拒的能力(十三11,二十三3~5)。神会启示自己,其荣光令人畏惧,不敢动弹,而产生两种结果:在属灵的层面,终结了「虚无的神」(18节,ʾelîlîm;参:8节的注释);在人的层面,揭露出人的无能为力(19节)。凡是向人的资源寻求安全的(6~8、10节),必会发现自己无路可走。

  20~21. 第18节记载,神一高举,祂的荣光便终结了「虚无之神」。这里则指出,从前的拥护者看出了他们的无用。神的日子是最终的考验之日。当上主兴起时,无一物能站立得住。

d. 实际的耶路撒冷──第二部分(二22~四1)

  前面二5的劝勉成为一道桥梁,将二2~4理想的锡安,与以赛亚第一次揭发该城的实际状况(二6~21)衔接起来;同样,这里又以一则劝勉(二22)作桥梁,连接第二次的揭发(三1~四1),这次的重点是耶路撒冷社会的败坏。我们在第一章已经看见,百姓与神的关系是何等重要。这一大段再度提出这一点:以赛亚说明锡安的堕落时,首先强调人自作偶像的问题(二8、18、20)。接着他便指出,这现象(以偶像来取代真神)的根本实质乃是骄傲,而社会必因此崩溃。现在岂不已是时候,应当抛弃对人的倚赖、预备迎接主的日子来到?以赛亚书三1~四1(请注意,三1的开头应当是解释性的「因为」)又提出一个理由,要人不再倚靠人的力量。这一段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三1~15)以括号性用语万军之上主(1、15节)标示出来,内容为耶路撒冷的领袖受到神的审判(1~7、12~15节)。在这两小段之间的8~11节,说明了耶路撒冷的败落(8节)和即将临到的审判(9~11节)。以赛亚在三16~四1中,从该城的领袖转而谈及其中的妇女,指出她们是傲慢自满的化身,这正是该城的死亡证书。

  第二则劝勉:离弃对人的倚靠(二22) 以赛亚第一次揭发的主旨,便是对人的倚靠。在必须与神面对面的时候,倚靠人一点用处也没有。气息一词提醒我们,人的生命并非独立自主的,而是神所赐的(四十二5;创二7),也不是可靠之物。可算什么这句话并非质疑人类的价值,而是说明,人类并不足以作信赖的根基。气息的赐予,暗示必有一位赐予者,信靠祂才有智慧。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