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赛亚书第五章

iv. 恩典用罄(五)

  以赛亚序言(见一至五章注释序言末段,书版51页)的第三幕,一方面接续前二幕,但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其中没有一句盼望之言。我们曾看见,在一25~26,尽管百姓不配,神仍然以反传统的用法讲到反手,预言将有荣耀的复兴;同样,在三16~四1,锡安女儿的骄傲得着了报应,但是审判并非最终的结局:罪在哪里显多,恩典便更加显多(四4)。这里用「恩典」一词相当恰当,因为它的意思便是:向全然不配的人所施全然的怜悯。可是请想象:当神的恩典用罄,会是怎样的光景!

  以赛亚的葡萄园之歌(1~7节)就是写这种情形。一8提到葡萄园,与神保守锡安的余民有关;三15讲到葡萄园被只顾己利的首领威胁,而神以审判者的身分介入,为祂的葡萄园子民平反。但是在五4,神却在葡萄园中说,祂为这园子还能作什么。所有的恩典都施尽了,所出产的葡萄仍然不可吃。如果神已经不能再作什么,还有何盼望可言?因此,第五章对序言前面两段的光明展望提出质疑,面对未来,只见黑暗……艰难……光明……变为昏暗(30节)。

  在诗歌(1~7节)和黑暗(30节)之间,以赛亚用六个「祸哉!」刻划出那些不可吃之葡萄的可怕实况(8~25节)。神要施行审判,必定先会查清事实,而祂要责罚当受罚之人以先,也必会让他们知道原因为何。

a. 全备的工作与全然的损失(五1~7)

  1ab. 葡萄园的主题在这几章及别处(二十七2~6;耶十二7~10;参:诗八十8;耶二21)重复出现,可见这是众所周知的用法。因此,当以赛亚宣称,他要「为我所亲爱的唱歌,是我所爱者的歌,论他葡萄园的事」(1节),听众必定充满期待──而一开始,似乎正符合他们所期待的好事。

  1c~2d. 园主的各种动作,并不特别代表神对祂子民某方面的眷顾;这些都是栽植葡萄园必要的工作,目的只有一个:为得丰盛的收成而不遗余力。以赛亚「所亲爱的」对他的葡萄园充满期待。他造了一座楼,不是暂时性的茅庐(一8);压酒池应当是「大酒桶」,为储藏收成所用──在岩石中凿成,是为了永久使用。

  2ef. 这一切的照料之工带来了希望:指望结葡萄。但是,园中不但不出产葡萄,反而出产坏果子(直译:发臭的果子)。尽管园主殷勤努力,但这株葡萄仍然保持野性──好像恩典从来未曾临到。

  3~4. 以赛亚用先知典型的模式,代表他所亲爱的发言,并且也像耶稣讲葡萄园的故事时一样(可十二9),让听众来为这件事担任法官与陪审团,以致让他们自我定罪。还有什么可作的呢?这个严肃的问题,成为以赛亚序言这一段的中心:如果神的能力、智慧和责任全都已经尽上,还有何盼望可言?

  5~6. 未能达到园主初衷的结果,带来四重危险,即神的敌对(我要)、仇敌的侵害(吞灭……践踏)、异物的滋生(荆棘、蒺藜),以及丰盛生活之资源的剥夺(无雨)。

  7. 神对祂「葡萄园子民」的喜悦与伤痛,在这首歌中表露无遗,而在此更达高潮。所喜爱的(šaʿašû ʿîm)只出现于以赛亚书此处,是故意凑成的字,「祂极度的喜悦」。不结好果非但违反了神的初衷,也伤了祂的心。公平是mišpāṭ,流人血是miśpāḥ。这两个字的意思不明确,但是在外形和发音上几乎完全相同!柯德纳(Kidner)解释为,「他寻找善行(right),但,看哪,暴行(riot)」意思是道德与社会的纲纪崩溃。同样,公义是 eḏāqâ,而冤声是 seʿāqâ。外表看来有模有样,但实质上无论是行为或原则,都违反了神的标准(公平……公义,参一21的注释),而在人际关系上尤为明显(流人血……冤声)。

b. 坏果的收成和其后果(五8~30)

  以赛亚用六个「祸哉」(8、11、18、20、21、22节)陈明葡萄园坏果的状况。前两则(8~12节)谈及滥用丰富的物质,其后果是用两个所以段落来说明(13、14~17节)。第二串的四个祸哉(18~23节)谈及生活中道德与灵性的败坏,后面也跟着两个所以段落(24、25~30节)。我们将看到,每一段的第一个所以(13、24节)都比较短,指出未来的审判如何与前面的罪相称;第二个所以则比较长,预告全面的审判:死亡(13节)与毁灭(25~30节)。这一点正可以显示以赛亚的事奉何等精确、合理──而所有的先知莫不皆然。若以为先知好像专挑毛病的煽动者,口不择言地到处责备,则是没有注意到他们的事奉都有凭有据、无可驳斥(如此处的「祸哉」),且是谨慎地导出合情合理、无法避免的结论(如此处的「所以」)。

  8. 如果我们把第一个「祸哉」订为A1,并注意到第六个(22~23节;A2)如何与它平衡,便可以看出以赛亚何等平衡,并前后一致。他由谴责贪得产业开始,而以贪得金钱作结。在以色列境内,土地是神圣的,属于神,而祂的子民乃是「客旅,是寄居的」(利二十五23)。最初的规定为,各家的地业要留在该家族之内(利二十五;民二十七1~11)。但是在以赛亚的时代,觊觎土地正是时尚(参:弥二2;摩二6~8),他描述有钱人如何扩大产业,一心追求「大房子」,不顾念小佃农。那独居境内的地主,举目所及都是他的地盘。以房接房:在原来较小的房子上加建,盖成豪宅。

  9~10. NIV借用二十二14来翻译,使原来非常具惊叹意味的说法显得平淡了;其实9a节本身原为「在我的耳中!万军之雅巍!」这句话肯定了口头、直接的启示。而除了这一个重要的真理之外,此处显明了天上的忿怒,因为这句惊叹语带爆炸性。一罢特大约六加仑,对十英亩而言(「十轭」,一般认为是十头牛一天可耕作的范围」),产量少得可怜。一贺梅珥约等于十伊法,因此这里乃是说,所得的产量只有所栽种子的十分之一。用干物称,一伊法约等于一罢特。以赛亚看出,这些园主的性情与行为,使得受造大地原来该有的生产大为缩水。

  11~12. 第二个「祸哉」(B1),自我放纵,与第五个(21节;B2)平行,讲自以为了不起。他们只关心开宴会(11~12b节),不关心神正在作什么事(12cd节)。

  13. 这里较短的所以,延续前面的主题:贪求土地(8节)被掳去取代;追求浓酒(11节)被干渴取代。凡是对属灵的事自我蒙蔽的人(12节),都因无知而被掳去。神的作为何等精准、公平!将去的希伯来文是「完成式」,可以表达「已去」(即他们已经被掳,成了贪婪和贪食的奴隶),或「必定会去」。以赛亚的时代强权正勃兴(参导论:历史与信心,书版18~23页),当时小小的犹大极有可能被吞灭。被掳的译法太精确,似指未来被掳至巴比伦的预言。其实以赛亚在这里所预告的,只是「被俘」,为更高的权势征服,失去土地与自由。

  14. 坟墓应译为「阴间」(NIV小字),是死人居所的「地名」(参十四9~15),这里将它描绘为永不满足的怪兽,所有人都会下入其中。后面的形容语,争闹者、狂欢者,并非无关紧要,也不只是诗意的夸大。以赛亚见周围的人都是这副德行(11~12节)。他们将毫无改变的下到死地;他们进入阴间时的性情,是在地上塑成的,灵里冥顽,完全未预备好迎见神。

  15~16. 圣(qāḏoš)是描写神本性的形容词。在创世记三十八21,那位完全属于所事奉之神明的女子,被称为「圣」(qeḏēšâ),即神治理之事的一部分。这个字本身的意思,可能是「分别」(参六3);对圣经的神而言,祂的独特处,就是祂与万物有别之处,便是祂的德性。祂的高举,只是显示祂原有的本相,祂的圣便产生了公义和公平。这里的神是名词ʾēl,多半指神的超越性。

  17. 有钱人,直译为「养得好」(参11节),他们大增地业,扩张私产(8节)。这些东西现在有了新主人,羊……在自己的草场。所有的经营和努力,现在都成了荒场,第8节的虚荣追逐者,在此结尾的括号显得何等凄凉!第17节看似田园牧歌的景色,其实乃是讲人类虚空的成就,骄傲的回报。羔羊的译法,将希伯来经文改动了,其实无需如此。原来的意思是「(过路的)陌生人」,如果将它译为「流浪者」,颇能表达这里的感觉。

  18~23. 为第二串「祸哉」(参本段注释的前言部分,书版77页),揭发了以赛亚时代的人对道德和灵性漠不关心(18~19节)、颠倒道德价值(20节);除了自己之外,不承认任何权威(21节);除了恣意纵欲,不求其它(22节);除了图谋私利,不负任何责任(23节)。这张骇人的清单提出了五个问题,循此可以标示出人性堕落的程度:对罪是厌恶还是流连(18节)?对神存敬畏抑或轻蔑(19节)?视道德价值为客观的标准或主观的喜好(20节)?管治生活的权威何在(21节)?什么样的成就是可称羡的(22节)?社会制度是否保证扞卫无辜、责罚罪过(23节)?

  18~19. 18~19与20节的两个「祸哉」,可以编为C1和C2,主题相关,讲到罪的追逐和罪的辩解。这是以赛亚对「坏果子」收成之描述的核心,陈明百姓将道德与神置于何处(C1),以及他们如何定义道德权威(C2)。以赛亚刻划百姓牵引着罪,好像牲畜拉载货车。他们主动去过犯罪的生活,以致沦落到像牲畜一样,失去人的尊严。同时,在罪的欺骗(和合:虚假;参:弗四23;来三13)之下,他们的捆绑愈来愈厉害,从细绳变成了绳索。罪孽……罪恶:前者(ʿāwôn)强调人性内在罪的实质;后者(ḥaṭṭāʾâ)指所犯的罪行(参六7的注释)。按照自然的发展(参12节),专注于罪(18节)必带来灵里的狂傲,不愿信靠(19a~c节),并要求证明(19d~f节)。他们既不能领悟神正在作什么事,便拒绝以信心来忍耐等候祂的时间;因此,他们说:让神快一点……加紧速度,除非神的作为让他们感到满意,否则他们便不愿相信。他们定意要看见才知道。这当然是公开向以赛亚挑战,因为他完全肯定神的应许,并且宣称,神呼召他们来相信,要他们存忍耐来等候,直到祂证实祂的话为止。

  20. 道德规范已遭重写。人们脱离从前的正轨,并没有罪恶感。如今最具权威的是个人感受,正如「在这人是肉,在那人是毒」的俗语,某种行为是苦,抑是甜,端看那人觉得如何。

  21. (B2;参11~12节)。所有的事都减化为个人的反应与意见。

  22~23. (A2;参8~10节)。以赛亚再度声明,身体若缺乏节制(22节),道德必相对松弛(23节)。冠军(和合:能力)直译为「有料的人」,这里的意思是「有价值的人士」。但是这里衡量价值是用什么标准?看一个人能饮多少酒(22a节),调酒是否有一手(22b节)!而这些人竟是全国的审判官(23节)!

  24. 处罚必将和罪行相称(参13节)。他们要神快一些(19节),而他们的倾倒将像火烧干草一般迅速。

  25~30. 在文学体裁上引起不少问题(参九8~十4注释的前言部分,书版114页)。地震(25节)与暴风(30节)为神的显现及能力展示的两种方式(如:出十九18~19;诗十八7~15),这二者构成一个括号,弧内则用另一道神的命令(26~29节)显明祂的忿怒,即侵略者将锐不可当。这是彻底的审判,与14~17节的长段「所以」相配。

  25. 受造大地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受造物主掌管,是祂手中的工具,要施行祂公义的计画。这里的几个动词可以视为过去式──或许指阿摩司书一1与撒迦利亚书十四5的地震,可能以赛亚记忆犹新。

  26~28. 在25节中,「自然」的能力暴露出人的软弱;现在,以赛亚进一步揭示历史内在的运作(参十5~15)。神只要一招呼(大旗……吹哨),保证绝不迟延(26cd节),最强壮的人(27节)、最锐利的武器(28节)都会赶来运行祂的旨意。蔑视之人要求神加紧速度(19节),却发现侵略者进攻神速,报应来到(28cd节)。

  29~30. 以赛亚用无法抵御的掠食者(29节)与无法逃避的暴风(30节)两幅图画,来预告灭亡的前景。狮子……少壮狮子:两重的描写(参三1)表达出彻底性──所有可能的掠夺。第二个字指狮子力量最强之时。吼叫(√nāham)是狮子咀嚼掠物,感到满意的吼声。在以赛亚的耳中,这声音变成(30节)「吼叫……吼声不绝」的风暴(NIV:roar……roaring),他由此迈向第二幅图,其中白日变为黑暗,而被暴风所困的水手,了望着地,视为可脱逃之处,却发现,即使他能到岸边,等着他的仍是艰难与乌云。因此,这一小段以彻底绝望作退出,而全段亦贯穿这种感受!盼望已经消失。换言之,以赛亚书序言的第三幕,是按照逻辑一路发展下来。如果神和祂的恩典已经无法再作什么(4节),光明便必然消失。神子民失败的悲惨故事(参一2~24,二6~四1),似乎来到了终点;而序言前两幕中仍出现的盼望火花(一25~27,四2~6),如今彷佛只成了「倘若能如此便好」的感叹。但,果真是这样吗?

30有人也用同样的方式解释耶七21~22;何六6;摩五24~25,六6~8。精采评论,可参 H. H. Rowley, The Unity of the Bible (Carey Kingsgate, 1953), 38页以下;以及 J. A. Motyer, 'Prophecy, Prophets', in NBD (中译:《圣经新辞典》)。

31NIV (oppressed) 是 将 MT 是的 ḥāmôṣ (「欺压者」)改为 ḥāmûṣ (「受欺压的」)。这个变动虽然很小,却没有必要。「修正欺压者」(直译)是针对造成社会崩溃的主因──作恶的人,而不单只看结果(受迫害者)。这才是以赛亚的要求。

32若视18节为问题(「你们的罪既是……岂能成为……?」),则会让人质疑这一段的应许性。第18节是确定的应许,正如16节是吩咐一样。

33J. Gray 认为,两位先知都是引用当时的仪文('The Kingship of God', Vetus Testamentum 11 [1961], 15页);G. Von Rad 主张,「这段文字是以赛亚所写,乃无可置疑的」('The City on the Hill', in The Problem of the Hexateuch [Oliver and Boyd, 1966], 232页以下)。

34GKC 190e(诗三十四5,四十一2)。

35A. R. Johnson, The Vitality of the Individual in Ancient Israel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1949), p. 49-50.

36取自Issac Watts, 'Jesus shall reign where'er the sun'。

37参J. A. Motyer, The Message of Amos (IVP, 1974), 205-206页。

38J. Baldwin, 'ṣemaḥ as a Tecshnical Term in the Prophets', Vetus Testamentum 14 (1964), 93页以下。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