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赛亚书第六章

B 黑暗之后的光明:未来的王(六~十二)

  以赛亚已经将他担任先知之时的背景铺叙出来。他奉命传话的对象,是原本承受了伟大应许的百姓,但他们却将应许弃之不顾。到了序言的结尾,黑暗即将包围他们。恩典已经用罄;前面无他,只有审判在等待。

  我们将看到,以赛亚在六1中以生动的文笔所刻划的,正是这幅光景。但是到了这个段落的结尾,黑暗(六1)已为歌唱(十二2、5)与救恩(十二2~3)所取代,而全然圣洁的神(六1~3)又住在锡安,祂子民的当中(十二6)。由此观之,黑暗与审判毕竟不是终局。不但如此,似乎已遭丢弃的应许(一25~27大卫的应许,及四2~6锡安的应许)却正在实现(九1~7,十一1~9,十二1~6)。恩典的用罄(五4)为恩典的得胜所超越。

  黑暗之后的伟大亮光就是:有一位王将要出现;以赛亚如何将这个出人意外的盼望呈现出来?这个段落分为三部分。一开始,以赛亚记录他的经历,圣洁的神赦免了他的罪(六1~7)、呼召他作先知(六8),并交付他十分特殊的使命(六9~13)。这段开场白由后面一首诗歌相呼应(十二1~6),歌中说,由于神的忿怒除去(十二1),个人(十二1~2)和社会(十二3)都进入救恩之中,并接受向普世发预言的使命(十二4~5),且有至圣的神住在他们当中(十二6)。这个括号(罪、救恩、使命,与神的圣洁)很完整,将整段包在其中。

  在括号里面,以赛亚首先提到犹大的光景(七1~九7)。亚哈斯王正面对北方入侵的威胁(参导论:三个危机首两段,书版第20页),神呼召他用信心来回应(九7),而他断然拒绝。以赛亚又举一件雷同的事,他提到北国以色列也发生同样的悲剧(九8),神的话传给他们,却遭拒绝。以赛亚向犹大和以色列所说的话,顺序相仿:审判因不顺服而临到(七18~八8,十5~15)、神保守相信的余民(八9~22,十16~34)、未来君王的盼望(九1~7)。在第六至十二章的括号中间,第七至十一章又有自己的括号:七1~17为失败的王,毁掉了大卫王朝;十一1~16为真正的大卫后裔君王,他将统治那已达更新、完美的受造万物。

  在这个段落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原则与一个问题。原则为:以赛亚将盼望定位在神子民的生活中。尽管人类丝毫不配承受,神也已与人作对,但是他仍然看到盼望(参一25~27,四2~6)。光明的展望并非来自逐步的改善,或人巧妙的计画,而是出于神的作为;由于祂是信实的,按照逻辑便当出现盼望;因为神不仅会按自己的本性审判,也会按自己的本性施怜悯,盼望乃是由此萌生。由以上简短的大纲,我们看出以赛亚乃是按照顺序推出两个题目:相信的余民蒙保守,极大的盼望顿然出现。他刻意如此并列,因为,一方面,当黑暗临到不顺服之民的时候,余民也难以置身度外──信心从来不是免于灾难的保证书;但是,另一方面,在黑暗中,他们仍有盼望为安慰,能够坚忍下去,因为神的应许成为他们眼前的亮光(参:林后三12;西一5;帖前一3,五8;帖后二15~16)。为这缘故,以赛亚提出极大的盼望,似乎在亚述的黑暗之后,这道曙光即将出现(如:八21~九2,十28~十一3),以致他们能够抓住盼望,漂浮不沉,就好像基督徒如今抓住圣经的真理,知道主耶稣随时会回来。

  第六至十二章引出的问题为,百姓需要听见的信息并没有传给他们。序言(一~五章)的要旨为:因着犯罪,他们的现况与应有的样式不符(一章),也与神预定的本意相违(二~四章),更没有发挥应有的潜力(五章)。以赛亚从神处理他本人的过程里(六1~8),发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十二1~6所提供的括号,亦是以这个真理为重点──在神发怒之处,百姓找到了安慰,并且以拯救之神为乐。那么,为何第七至十一章没有提到赎罪和赦免的信息?答案为,以赛亚乃是将就百姓的程度,按照他们所能听的传讲信息。他们还没有预备好来面对自己的罪,并聆听赦免的佳音;但按照当时的情况(参七1以下的注释),他们应该可以看得出来,当今的王室领导人满有缺欠,他们需要一位不同的王,大卫的完美后裔。以赛亚实在是位真先知,他实际面对当时的状况,深入评析,并且对症下药,又充满信心地提出未来的异象。可是,他虽然于十二章回到了第六章的「拯救」主题,却暗示:在弥赛亚王的应许里面,隐伏着神对罪和审判之问题的答案。以赛亚用这个方式立下了一个基础,而在下文,就是第四十至五十五章中,将赎罪的神学和预言建立于其上,且以仆人(五十三13)──即大卫的后裔(五十五3)──为中心。

i. 个人的赎罪与托付(六)

  这一章的主题是以赛亚的蒙召,单就这一点而言,称它为「作者序」之后的「第一章」,便很合适。不过,所有的先知在记载自己蒙召的经验时(参:保罗书信,加一~二),并不是只为讲述亲身的经历,乃是要说明一个重要的题目。我们若注意到,这一章的开头是思想到死亡,便能更接近其核心要义:君王驾崩(1节)、先知在死亡的宣判之下(5节)、祭牲死在坛上(6节)、树已砍伐(13节)。其中有两次,死亡似乎是结局,但先知却发现不致如此。君王驾崩(1节),但是就像树被砍倒一样,树根里还有生命(13节);先知倒地若死,在神的圣洁面前因罪而受击打(5节),而当撒拉弗前来,似乎带来了审判的火,但却是让坛上的祭发挥功效,并且说出「赎罪」一语(7节)。死亡并不是结局。

  1a. 乌西雅统治了五十二年,国家兴盛安定(王下十五1~7;代下二十六)。不过,到了最后几年,乌云开始结集:亚述的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于主前七四五年登基,大肆扩张帝国,小小的巴勒斯坦诸国莫不感到受威胁。有一种看法颇具吸引力,就是认为以赛亚正在思索年迈之王的死,为前途感到担心,那时他看见了不能死之王的异象(参:大君王,5节),而大感安慰。可是,他并没有说这个异象让他得到安慰。根据一1,以赛亚开始作先知的时候,是在乌西雅「作王」(直译:的日子)的时候,即,在乌西雅王死之前。那么,他为什么不将他的蒙召定在「乌西雅王五十二年」,就像其它人一样?他为什么用王的死亡来作自己蒙召的日期?乌西雅曾犯了很可怕的越份之罪(王下十五5;代下二十六16~21),他闯入神的殿,那是非为祭司的他不可以进去的。为这缘故,他受到神的审判,终其一生不得再与敬拜的团体接近,不蒙神喜悦。死期临到,这种状况仍无改变。这位王活的日子与死无异,与世隔绝、长满不洁的大麻疯。既然第五章以黑暗为退出,我们岂能怀疑,以赛亚看见这位王便是全国的象征?这个国家也已逾越了恩典的界限(五4),在神的不喜悦之下步向亡国之路(五13~17),无法抵挡仇敌的欺凌(五24~30)。神对祂子民的作为是否已经来到尽头?第六章便是从这里开始,接续了第五章未完的故事。

  1b13a. 垂死君王(1a节)的象征引入了神的异象,包含三部分:第一,神的圣洁,后果为以赛亚(和他同胞)的灭亡(1b~5节);第二(6~8节),神的救赎,使以赛亚洁净、撤消;第三,神的计画(9~13a节)和以赛亚在其中的使命。

  1b. 我见:约翰福音一18清楚讲到,「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因为神是灵(三十一3;约四24)。但是,有时为了祂子民的好处,祂降下来,披上可见的外形,彰显祂的性情,有时为这一方面,有时为那一方面(如:书五13~15)。对以赛亚而言,他看见神以高高在上之王的形象出现,有宝座、王袍、随从,说明了神的威严与权柄。高而高举的:参五十二13,五十七15,那里同样的字分别指神的仆人和神。这里最佳的解释是指神(不是指宝座),祂的本性便是,而高举或「举起」,是承认祂的至高。垂下……圣殿:长垂的王袍,指出超越之神在接触世人;神满有威严,并与祂的子民同在,就近他们的生活。圣殿并不「只是」象征;那是神所在之处(王上八10~13),有神的内住(林前三16,六19;弗二19~22)。(参「脚凳」的意象,代下二十八2;诗一三二7;哀二1;赛六十13。)

  2. 其上是仆人侍奉「在上」之主人的姿态。同一个介系词「上边」出现在创世记十八8(和合:旁边;NIV:near)。撒拉弗,直译为「焚烧者」,只出现在这里。火是神圣洁的主要象征(出三2~5,十九18)。所以,在这幕景象中,以赛亚加给天上侍从的称号正配合他们的情形,非常恰当:他们向下垂与向上伸的翅膀,看来正像巨大的火焰,围绕在那位至圣者的宝座旁。39……飞翔,这些动词都是指连续的动作。翅膀遮住眼睛(因为连他们也不能窥视神,参:出十九21),却没有遮住耳朵(因为他们的角色是领受神的话语,并遵从,诗一○三20)。是行动的肢体,引导方向(诗十八33;箴一15~16,四27)。他们遮住脚,40或许是定意不自择道路,不过我们无法肯定。

  3. 连声的颂歌只有一个主题:神的圣洁。在这方面,我们学到两项真理。第一,希伯来文使用重复语,或是表达最高的境界,好像列王纪下二十五15的「纯金」,原文是「金金」,也可能表达全备性,如创世记十四10「许多石漆坑」,原文是「坑坑」。但是,在希伯来圣经中,这里是惟一的一次用「三重」的方式,大力推介某种品质,彷佛是说,神的圣洁是人的心思完全无法领会的,必须发明一种「超最高级」的说法才足以表达,而且,这种超越的圣洁,乃是神的全备真理。「圣」的相关字(√qāḏaš)意思或是「明亮」,指神的不可接近(提前六16;诗一○四2),或是指「分别」,即神与众不同的本性,使祂与万物相隔,成为那独特的一位。因此,祂的圣是指祂不可接近,德性无比独特崇高,在祂面前罪人情不自禁地战栗(士六22,十三22)。第二,圣洁既是神本身「全备的真理」,也即是祂临近受造界的「全备真理」:祂的荣光充满全地。圣洁是神隐蔽的荣耀;荣光是神无所不在的圣洁。

  45. 震动:在神的面前,受造界通常都会有如此的反应(如:出十九18;诗十八7~9)。门槛……根基……烟云:神的圣洁只要一经宣告,就足以挡住入口,不容窥视。以赛亚发现自己被排除在外,也承认其结果(我灭亡了)和原因(嘴唇不洁)。灭亡:出于√dāmâ,「默然不语」,用在因损失(耶四十七5)或死亡(诗四十九12)而带来的沉默。在这一幕中,译为「被禁声」或许更生动:被排除在天上的诗班之外,甚至连远远参与也不可以。遭到这个审判的原因,是有些人会以为「无所谓」的罪(嘴唇不洁),再加上对神遥远的一瞥(眼见),这两样结合起来,足以致人于死地。嘴唇不洁的民:为什么以赛亚的认罪要作这样的延伸?可能这是他本身进一步的认罪:他也没有认出嘴唇之罪的严重性,以致没有将自己与这样的社会分别出来(住在当中);不过,他也许是在这里为未来作一个标记:如果我的罪可以赦免,他们也可以。或许当他回想起来,在自己得赎罪的经验中(6~7节),已经可以看出五30全国黑暗光景的解决之道,以及五十三11的曙光。大君王,全能的上主:直译为「万军之上主」。以赛亚的所谓灭亡不是因为神有什么新启示,而是他发现了素来便是真实的事:神是圣洁的大君王,是无所不能的雅巍;套用以赛亚对神的特殊用语,就是「以色列的圣者」(见一4)。

  67. 这件事一直是神在采取主动:启示(2~3节)、排除(4~5节)。如今,撒拉弗之一,就是听命于神才飞翔的使者,奉差遣来传达救恩。虽然因着拒人于外的烟云,所有一切都令人无法仰视,但却有一件事人可以看见──火与祭坛。红炭……火剪……祭坛:使用火剪(或译钳子),显示这不是「假装」的火,而是真的。不过,在旧约中,火并不是洁净的工具,41而是表明神的圣洁在行事,甚至是在与人为敌(创三24;民十一1~3;申四12、33、36)。不过,这却是从祭坛上取下来的火,神接受祭坛,因为坛上有祭牲代死,满足了神的圣洁(利十七11)。因此,火炭含有赎罪、挽回、满足、赦免、洁净与和好之意,以赛亚原本是必要灭亡的罪人,但是撒拉弗的说明,让他对这些属灵的实际不再有丝毫怀疑:「看哪,这(炭)一沾你的嘴,你的罪便离去了,至于你的罪──赎价已经偿付了!」神总是在我们最感需要的地方()工作;其效果立时显明(动词……除掉是对等的完全式);祂所处理的,不单是我们所认知的罪,而是祂在我们里面所看见的罪:罪孽(一4,五18)是内在的腐败,罪恶(一4、18,三9)是作错的事;赎罪的基础乃是「足以遮盖的代价」。赎罪Kippēr;和合:赦免):「遮盖」。参创世记六14字面的意思(覆盖;和合:抹上);这个动词的意义延伸后,用于赎罪神学时(kippēr),仍保有原来的基本概念,但其含义类似现今所谓「以正确的金额『遮盖』(cover)债务」的说法,即因付足款项而取消债务(出二十一30,三十12~16;民五8,三十一50)。

  8. 赎罪立即带来和好。以赛亚起初是远远看见神(1节),但现在却可以靠近,以致能听见神的心声;他曾因罪被「禁言」(5节),如今却是蒙恩的罪人,有发言的自由。神原来将他关在外面(4节),现在却带他回家。但是他发现,与神联合便是加入了一个差会:他被带入神家的原因,是要被差派出去。我们:是商讨的复数(王上二十二19~23),新约将这几节用在主耶稣(约十二24)和圣灵(徒二十八25)身上,因此这里的含义,有待未来三一真神的完整启示来诠释。

  913a. 包括以赛亚所要传的信息(9节)、所领受的使命(10节),以及所参与的计画(11~13a节)。

  910. 新约对这几节的使用(太十三14~15;可四12;路八10;约十二39~41;徒二十八26~27),让人非常需要明白其意义;但是乍看之下,这个使命何等奇怪:去告诉百姓不要明白(9节),却又要保证他们不会明白(10节)!这是此处表面的意思。这里特别提到(9节)「外面」(听见,看见)和「里面」的器官(明白:「分辨」;晓得:「知道」),并且将这些排列成环状结构(10节)(心里……耳朵……眼睛……眼睛……耳朵……心里),藉此强调完全不能理解。最有帮助的解释,是问:从以赛亚后来的事奉来看,他如何了解所领受的使命?答案在二十八9~10,在那里我们看见,以赛亚用非常简明的方式提出真理,甚至当时的「世俗人」要打发他走,去教幼稚园!其实,整卷以赛亚书都具备同样的特色,即清楚、系统、合理的说法。换言之,第9~10节对这位传道人的困难,作了赤裸裸的声明:对那些拒绝真理的人,惟有将真理告诉他们,他们才会改变。但是这样作,便是使他们陷入再度拒绝真理的危险──而这样进一步的拒绝,会让他们更快走到万劫不复的地步,他们的内心与思想会更加刚硬,不肯改变(来六4~8)。人的眼睛无法提前看到那「万劫不复」之点,甚至当发生之时还不自觉;但是全权的神不仅知道那时刻,而且那是祂亲自指定的,因为祂以完全的公平与公正,管理人的心理过程──这种过程亦是祂所造的。以赛亚蒙召作传道的先知,是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而他了解这份任务的意义为何:他要用新鲜的话传讲神的信息,带着前所未有的明晰──因为惟有真理能得回人,改变他们;但是,他的听众必会作出负面的回应,而不再能回头。他们可能得救的机会,却成了被审判的时机。

  1113a. 眼前的计画成了大悲剧:城邑……房屋……地土(11节)都遭毁灭,人遭迁移(12节),而且损失尚不止此(13a节)。亚述是目前国家的威胁,但是以赛亚很快便发现,亚述并不是带来灭亡的刽子手。不过,他的预言在当时也「适用」。亚述采用迁移政策(王下十七),而巴比伦继续运行(王下二十四~二十五)。因此,这几节便成了以赛亚书的指南:亚述的威胁将会来到,也会离开(七~三十七章),而在这之后还有更可怕的威胁,就是巴比伦,它的兴起意味更加深长(三十八~四十八章)。

  13b. 以赛亚既与百姓认同(5节),那么,神的审判是否会成为他们最终的结局呢?就以赛亚而言,那靠近他的「焚烧者」带着火(6节)而来,当时他必以为自己的死期已到;但是他听见的声音却是「已经赎罪」(7节)。同样,这里的树已砍伐;可是神的声音却说「圣洁的种子」(直译:圣洁之子,它的残株)。请注意,这半节与1a节(驾崩的王……砍伐的树)构成一个括号,意思是,那承受弥赛亚应许的百姓也得到保证,他们会存续下去,直到他来为止。这是对这段话最清楚的理解,而以赛亚的确用到百姓的「种子」一语,就是那些将享受应许的百姓(四十一8,四十三5,四十五25,五十三10,五十九21,六十五9、23,六十六22),因此,「圣洁的种子」可能是指余民,是神呼召要为成圣、并「记在生命册」上(四3)、进入未来之锡安(参:来十二22)的人。42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