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   C 3  耶路撒冷的大灾难(十四 1 ~ 15 ) 

  现在,“战争与胜利”的主题来到最后的阶段。本章一开始,耶路撒冷打了败仗,财物被夺,尊荣尽失,任由征服者奸杀掳掠,为所欲为。既然仇敌为“列国”,圣城这一次失败,可能因当时已成立全球性政府,列邦联合起来反对神。征服者因夺得的财物欢腾,把一半的人口留在城中,另一半掳去。留下来的受苦更深,但最后却能见到耶和华的干预。人类的舞台已近尾声。地震大概是因耶路撒冷当地与四围的地形发生变化,因为这城将高起,统管全地,四周的丘陵都将变为平地( 10 节)。昼与夜的运转,和四季的变换都将消失。神自己将在耶路撒冷作王。祂的仇敌都将交出财宝,必会经历瘟疫、惊恐与死亡。这里没有展望他们会转而归主。 

  这一段的交错结构美妙地表达出反败为胜的戏剧化转变。第 1 ~ 6 节从耶路撒冷打败开始写。“耶和华的日子……黑暗没有光明”(摩五 18 )。但是,虽然恐怖事件在城中不断发生,日子却在朝惟有耶和华知道的那日前进( 7 节)。转捩点即在此。从那日之后,耶路撒冷变成生命与亮光的泉源。耶和华会将祂的全球政府设在那里。开头时,耶路撒冷遭抢掠;到最后,万国都将财物送到神的国中。开头时,神的子民受苦;到最后,祂的仇敌受苦、死亡。在耶和华里面的合一,才是惟一能持久的合一。祂的王权无与伦比,凡是反对祂的,必然败落。 

  这段经文也有些地方不太明确, RSV 并不一定是最佳的读法。 

  1.   看哪,耶和华的日子临近 。希伯来文更准确的译法为∶“为耶和华的一个日子将临到”,这个写法颇不寻常,所以更引人注意;而且它强调的是耶和华,而不是“临近”。此处意味着威胁,而非应许(参∶珥一 15 )。从前众先知曾教导,主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的陷落是神的作为;现在,“那日”的第一个阶段,则为这城的彻底战败(参∶启十一 3 、 7 ~ 10 )。神的子民或许认为他们应当得到祂的恩宠,但其实他们从来不配得。审判从他们起首(耶二十五 29 ;结九 6 ;彼前四 17 )。战败之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物被敌军搜刮。这里的第二人称∶ 你的,在你中间 ,更显明耶路撒冷要亲自承受这一切。 

  2.  在强调耶路撒冷的战败后,先知才揭示这场冲突的范围。 万国 竟会聚集,来与一个城争战,简直几近荒谬。财物的利益必定少得不用计算,而攻击的人数也使防御显为不可能。惟一的解释是∶这是一场主义之争,要除去不合作者,就是组成国际世界秩序的障碍。因为兵力极其悬殊,所以极易取胜;接下来则为抢夺与强暴,然后半数的居民被掳走。从十三章 8 节看来,如果这件事发生得较早,如今城中只留下原有居民的六分之一了。 

  3.   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 。介系词“反对”( against ,希伯来文 b# )有点模棱两可;因为通常这字是用作“在内”,它可以指耶和华是在敌军之中,与以色列作战。另一方面,这字既与动词“争战”相连,通常便指“反对”。第 14 节也出现这结构,从文意看来,犹大是在耶路撒冷里面争战,而不是与它作战。早期教父,如区利罗( Cyril )、狄奥多勒( Theodoret )和优西比乌( Eusebius ),将这一节解作耶和华与耶路撒冷作战;但大多数现代注释家都认为,祂是站在以色列这边,与列国争战。主张此处与第 14 节的结构应当相同的理论,论据并不充分。文意才最重要。世界联军不需要耶和华的同在,也必定可以攻下这城。因此通用的现代译文很可能是正确的。耶和华为祂的子民争战, 好像祂在争战之日作战一样 。这个类比提醒我们,这里是末日启示的图示文体。这种争战之日最佳的例证,便是过红海,当时以色列人全然无助,只能望着耶和华为他们争战;他们静静站在那里,“看耶和华……的救恩”(出十四 13 、 14 )。他们不需要争战,耶和华也没有真的挥动武器。 

  4.  这里充满末日启示的色彩。耶和华降临,不在锡安山,因为仇敌占据了那里;祂降在 橄榄山 ,这是圣经第一次提到这个名字 280 。以西结称它为“城东的那座山”(结十一 23 ),事实上它是座山脊,有两哩半长,南北走向,在耶路撒冷东边,中间有很深的汲沦溪谷相隔。它比圣殿的山更高,所以完全挡住东边的视野;若要从城中逃跑,因山坡险峻,也很不方便。这道山脊裂开, 成为极大的谷 ,便将障碍除去,同时戏剧化地证明∶耶和华已带着能力临到。当耶稣说挪开“这座山”时(可十一 23 ),祂可能是想到这一节经文 281 。耶稣自橄榄山升天,而天使对祂回来的应许(徒一 11 ),让人注意到这一节的预言,并暗示可能将按字面实现。 

  5.  这一节有不清楚之处,造成了解上的困难。传统的马索拉经文将第一个动词读为“你们要逃跑”( AV 、 RV ),而亚兰文与希腊文译本将同样的子音读为“将被阻止”( RSV 、 JB 、 NEB )。难上加难的是∶这动词在本节后面还重复两次。马索拉经文每一次都读为“你们要逃跑”;希腊文译本每一次都读为“将被阻止”,而亚兰文译本头一处作“将被阻止”,后两处作“你们要逃跑”。以上最后一种文意最顺,为 RSV 采纳∶ 我山的谷将被阻止 282 。“我的山”可能指锡安山与橄榄山,如此一来,被阻止的谷便是汲沦溪谷;而穿过橄榄山的新溪谷所造成的山, 靠在它边上 ,以致挡住它。然而主张将第一个动词读为“你们要逃跑”的人,以“我的山”指被新溪谷形成的山。不少人提出修改的意见,如威尔浩生∶“欣嫩谷将被挡住” 283 ,邓坦 284 和 JB 采用这翻译。然而欣嫩谷是在城的西边和南边,所以这翻译可能不正确。米其尔 285 辩称,动词“阻挡”总是用在泉源(如∶创二十六 15 、 18 ),这一节也应该一样。此泉源应当指基训,在汲沦溪。基训与希伯来文“我山的谷”开始的字母一样,以致有位文士弄错了经文。但其他注释家没有附从米其尔的。 它的边上 本身就是修改过的;希伯来文读为 Azel ( AV 、 RV ;和合本∶亚萨)。如果这里是指名字,这地方在别处没有提到过。它应该是耶路撒冷东边的一个地方,是这谷东边终结之处。 

  究竟原文的读法如何,实在无法确定;但大致的意思很清楚。地移动、开出向东之谷,同时也挡住汲沦溪谷,使得从耶路撒冷可有一条平路逃跑。 乌西雅年间的地震 ,阿摩司书根据该日期计算(摩一 1 ),大约发生于主前第八世纪中期。当时一定非常可怕,以致变成传奇故事 286 。阿摩司创先将地震用在末日的意象中(摩六 \cs16 11 ,八 8 ,九 1 ~ 5 )。 

  然后耶和华你的神必临到 。 RSV 依据希腊译本译为“你的神”;希伯来经文为“我的神”;同样,第二个子句中 和他 也是按照译本,希伯来文为“和你”。保持希伯来文比较好,因为虽然 RSV 的文意较顺,但这本身就是一种警告,因文士很可能会用这方法来使经文合理化。先知书中有很多例子,是由第三人称突然变成第二人称(参二 8 )。先知所见到的事好像发生在他眼前一般生动,因此会将形容语一变而为祈祷,恳求异象的应验。当耶和华神与祂的 圣者 ──即祂天上的随从(诗八十九 5 、 7 )──同来时,历史就达到了目的。 

  6.  这一节的意思不确定。希伯来文开头为∶“在那日将没有光”。最后两个字可以意为“璨烂的(星)凝滞”,即,失去亮光。 RSV 、 JB 、 NEB 都采用早期的某个译本,表达一切极端的温度都将终止。无论真正的读法为何,都是指宇宙将有变化。 

  7.  时间将不再用日子计算,因为夜晚永不来临。“那日”将成为连续不断之日(赛六十 19 、 20 ;启二十一 25 ,二十二 5 ),它的光不再倚赖日、月或众星。这一节与希伯来经文的第 6 节并不冲突,可把那里的“光”解释为日光。 

  8.  耶路撒冷有充分水源的梦想,如今成真。基训泉水形成“缓流”的西罗亚河(赛八 6 ),但这水从来不够供应城里的需要;今后不靠雨季的河流将在耶路撒冷中出现,不断朝东、朝西流,直到死海和地中海。以西结的河从圣殿流出,只向东流(结四十七 1 ~ 12 )。以西结把丰肥的结果大大形容一番,但撒迦利亚只让读者想像,川流不断的河水会让干燥的石地产生何等大的改变。 

  耶稣曾应许将有“活水”(约七 38 ),他所指的经文或许主要是这一节 287 。 

  9.  历代以来,以色列人总是唱“耶和华作王”(诗九十三,九十七,九十九),但不过是信心的宣告而已。一旦到了“那日”,祂必将成为全地的王。这一类宣言,让人明白为何耶稣一出来讲道会带来震撼;因祂说∶“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可一 15 )。 耶和华将为独一 ,表面看来是多余的信息,因为犹太人在 示玛 ( Shema` )中不断重复∶“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申六 4 )。这里新的因素当为∶每个人都将承认,祂是独一的神。 祂的名是独一的 。神的名耶和华(译注∶或译为雅崴)表达出祂过去一向如何,未来也将如何(出三 13 ~ 17 )。“耶和华是神,除祂以外再无别神”(申四 35 、 39 );“我是耶和华,在我以外并没有别神”(赛四十五 5 )。独一的名显然不是关乎语言学,而是关乎神学。当所有国家都归附耶和华,他们便会承认,过去对真理的些微亮光,都是来自这位独一的神。 

  10.  包围耶路撒冷的众山是为要隐藏它、保护它(诗一二五 2 ),但现在不再需要这种防御了,所以它们被夷为平地,让圣城凸显在地上,配合 全地大 君王之首都应有的气派。 迦巴 在耶路撒冷北北东方六哩,是犹大的北疆(王上十五 22 ;王下二十三 8 )。 临门 或音临门(尼十一 29 ;参∶书十五 32 ,那里“因”和“临门”或许应当连起来,成为“音临门”),“石榴树之泉”,被认为是科北特.乌姆.埃-拉马敏,在耶路撒冷西南三十五哩,从那里犹大的丘陵坡地一路下降,直到 南地 。 

  便雅悯门 ,通往便雅悯地,可能在靠近城的东北角(耶三十七 12 、 13 )。 从前的门之处 不知何在,但 角门 既为西界,从前的门可能座落于北墙。 哈楠业楼 \cs8 (尼三 1 ,十二 39 )是墙最北之处, 王的酒醡 则是靠南,接近王的池(尼二 14 )和王的园(尼三 15 )。以上提到城墙东、西、南、北的标识地点,强调全城都包括在内。 

  11.   人必住在其中 ,前面曾暗示,自被掳之后,城中人数稀少(亚二 4 ,八 5 、 6 )。甚至到尼希米时代,还要用强制方式,勉强犹太人搬到城里去住(尼七 4 及下,十一 1 、 2 )。这里的思想为∶这个城人口再不会受到 咒诅 ,或“全城被毁”(希伯来文 h]e{rem ),而至减少。约书亚征服迦南地时,由于这种驱逐令,迦南人的城完全被毁灭(书六 17 、 18 )。这座城被毁时,人民或丧生,或被掳,也被解释为受到类似的咒诅(赛四十三 28 )。先知曾指出,前面会有痛苦的经验在等待(亚十三 8 、 9 ,十四 1 、 2 ),可是一旦耶和华来作王后,这种威胁便不会再出现了。 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 ,不论有无城墙,只要耶和华为城中的荣耀(亚二 5 )就够了。 

  12.  以严谨的散文写成神来作王,耶路撒冷周围的景观将发生奇妙的改变之后,先知又回头来论反对祂治理的人。他用图示文笔形容列国的军队突然患了疫病,立刻瘫痪;这思想或许取自希西家时,西拿基立的军队围困耶路撒冷,却被瘟疫横扫(王下十九 35 )。 

  13.  这场疫疾和引致的惊恐,都 来自耶和华 。这里并未排除间接因素,但因太不重要,不值得一提;因为神审判之日已到。这个经验太恐怖,结果在竞相逃脱时,他们竟彼此揪杀(该二 22 ;亚十一 9 )。 

  14.   甚至犹大也与耶路撒冷作战 。请看十四章 3 节注释。介系词 b# 译为“在内”,意思会好得多,如 NEB ∶ 犹大也加入在耶路撒冷的喧哗 288 。回过头来看耶路撒冷,必见她在收取从战场上拿回来的一切掠物,包括她被仇敌抢走的财产(十四 1 、 2 )。希伯来动词 ~a{sap{ 可指“收集”或“挪移”,因此 NEB 译为∶ 四围列国的财物必被扫除 ;但一般的翻译较为合理。 

  15.  先知在瞻望战利品的掠夺时,也想到空营中的牲畜。它们同样被瘟疫感染,所以无法供人逃跑。这里的用语是象征式的,但并非不会照字面应验。如今没有一个人能避免审判,除非像下面几节所言,归向耶和华。 

  280 在撒下十五 30 ,希伯来文为“橄榄树的斜坡”。 

  281 W. Manson 〔 Jesus the Messiah (Hodder and Stoughton, 1943), pp. 29, 30 〕指出,这件事发生在橄榄山附近,并建议耶稣是想到撒迦利亚书十四 4 。 

  282 进一步细节,见 Jansma, p. 131. 

  283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第三版, 1898 )。 

  284 R. C. Dentan, IB , p. 1111. 

  285 ICC , p. 343. 

  286 “巴勒斯坦大约每五十年会发生一次严重地震,而轻微地震则更频繁”( D. Baly, The Geography of the Bible , p. 22 )。 

  287 R. H. Lightfoot, St. John's Gospel, A Commentary ( Oxford ,

  1956), p. 183. 

  288 亦参 S.

  R. Driver, CB , p. 279; T. T. Perowne, CBSC ( 1888 年版), p.

  146 ; C.

  H. H. Wright, p. 502. 

  A 1  耶和华被世人尊为王(十四 16 ~ 21 ) 

  本卷书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八 20 ~ 23 ),与全书终结的这一段有类似之处。各国都将有剩下的人,来敬拜万军之耶和华。“这是一种信仰的转向,虽然描写的笔法较客观,但这个观念的伟大却不容忽视。” 289 当然,这个转变是以旧约的用语表达,但这里没有提到列国必须受割礼,也没有说要守摩西的律法,故相当值得注意。要紧的是,他们要敬拜独一的王与神。最后,当神作王,生活的每一方面便都成为圣洁。 

  16.   所有国家战后剩下来的每一个人 ,前一节没有暗示瘟疫后还有人存活,但这是比喻的笔法。每一国都有一些人相信了神,而得幸免。各国一同来崇拜的节期,是 住棚节 ,这可能是最古老的朝圣节期(士二十一 19 ;撒上一 3 ),庆贺耶和华掌权,祂赐下收成(申十六 13 ~ 17 )。这节期欢迎所有的人参加,包括“陌生人”;在被掳归回后,这仍然是重要的日子(拉三 4 ;尼八 14 ~ 18 )。尼希米的记载显示,节期中不但为收成感恩,也要聆听律法的宣读,意指约已得到更新。在神的国中,外邦人到圣殿来敬拜时,他们也被列入那约;此处外邦人用神全备的尊称来称呼祂∶ 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 (参∶赛六 5 ;诗二十四 10 )。 

  17.   C 段(九 11 ~十 1 )曾提到干旱和雨的象征,指出弥赛亚时代的繁荣,和雨水充沛有关。十三章 1 节提到洁净罪的泉源;十四章 8 节的河则是耶路撒冷在末日的改变。如果 雨 是按字面解释,有点奇怪。在被掳归回后的时期,住棚节常有洒水典礼,为仪式的一部分,有人认为那便是耶稣应许赐下活水的场合(约七 38 )。西罗亚池的水,在庄严的游行中由祭司带到圣殿,倒在祭坛当作祭物。这个仪式或许还伴有祈祷,祈求经过干旱的长夏后会有雨水。这个仪式从什么时候开始,无可考。米示拏中有证据显示它存在 290 。先知急切要指出,列国的敬拜将持续不断;雨水象征生命的要素,因此列国已经学到要倚靠耶和华。一旦敬拜停止,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有需要,如此便可避免背道。 

  18.  埃及与列国不同,因为它的供水不靠雨,而靠尼罗河。在出埃及时,埃及曾遭天灾攻击,由此而知神的权能,因此 天灾 是这新时代象征灾难的恰当记号。希伯来经文有困难,因此 AV 、 RV 的翻译较含糊。希腊与叙利亚译文为 RSV 、 JB 、 NEB 所用,原意也可能如此。 

  19.  埃及并不是惟一挑出来要受罚的人民;任何一国若不来敬拜神,都会遭灾。 不上来守节 一语的重复,可能是文士的错误,但也可能是刻意强调敬拜的重要性。 

  20.   归耶和华为圣 这几个字,是刻在挂于大祭司头冠上的一面金牌上(出二十八 36 ),表示他是归于神的,也成为一种提醒;但所有以色列人也当如此(出十九 6 ;耶二 3 )。一旦神掌权,不单人要成为圣洁,牲畜也将如此。 马 不再作战争之用,在载运朝圣者时,铃铛上需刻这几个字。 耶和华殿内的锅 是给敬拜者煮东西用,可煮平安祭中归给他们的那一份(利七 15 及下)。圣殿会提供这些用品,让参与这类分享之筵的家庭使用(参∶结四十六 21 ~ 24 )。煮东西的大锅,将和在祭坛上洒祭牲之血的 碗 一样圣洁。 

  21.  事实上,所有的厨具都必 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 。圣与俗不再有区别,因此圣殿不缺器皿。这句话或许言下之意为∶在先知的时代,器皿不够用;尤其在过节的时候,价钱必水涨船高。最后一句话也许是源自很强的忿怒∶ 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商人 。 商人 直译为“迦南人”(见十一 7 的注释 )。在这里,这个字不是指某族人,乃是指向敬拜者谋取不当利益的人。一旦大君王来临,圣殿院中再不会受赚钱的事污秽,商人的贪婪也不再破坏献祭的喜乐(参∶太二十一 12 、 13 及类似经文)。 

  先知乃是用象征性语言形容“乌托邦”。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神应当作王;不仅在个人生活中作王,也在整个人类当中作王。一旦这个条件实现,日常生活便会“归耶和华为圣”,而人所有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289 R. C. Dentan, IB , VI, p. 113. 

  290 Sukkah 四 9 。更详尽的资料见 IDB , I,

  p. 455f .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