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撒迦利亚书第六章   A 1  异象八∶神的使者巡行全地(六 1 ~ 15 ) 

  这最后一个异象显然与第一个呼应,只是在细节上有所不同。第一个异象有马,但没有战车;那里他们是来作报告,这里的骏马则迫不及待要出去;前者地点在溪谷,有树丛围绕,后者的背景为两座山。两处首先提到的都是红马,而且两处这匹马与其他的马明显不同。马的顺序与颜色的区别,则令人不解(参“增注∶撒迦利亚的马 ”, 147 页)。 

  有几位欧陆学者提出一个引人注意的看法 165 ,即第一个异象发生在晚上,而最后一个则在黎明。犹大与世界的新时代即将来临,因为透过异象所显明的这些神旨,都快要实现了。 

  有关苗裔的神谕(六 9 ~ 14 )原本不是异象的一部分,但它补充了三章 8 节所提到苗裔的含义,与这一系列异象的结尾也有关联,因为撒迦利亚看出,未来荣耀圣殿的主要人物就是祂,而地极之人都要来参与这殿的建筑( 15 节)。 

  1.   两山 代表通天的入口(参 5 节)。至于它们是 铜山 的原因,有几种解释法∶ (1) 黎明的阳光使它们看来光亮如铜; (2) 巴比伦神话中,形容太阳神从两山中升起 166 ,成了这意象的背景; (3) 圣殿门口的两根铜柱(王上七 13 、 22 ),在异象中扩充成山的体积,护卫着神的面。铜常与铁共用,作为抵御攻击之用(耶一 18 ),在耶利米的异象中代表无人能攻克他。这可能是本异象中铜的意义。无人能侵袭神在天上的居所。 

  2 、 3.  四辆战车由四匹不同颜色的拖车马区分∶第一匹为红马,不过被打发出去的( 6 节)没有一匹为红马;黑马与白马没有多加说明;但第四辆马车由两种颜色的马拖着,“灰色”与“红棕色”( RSV , 灰斑纹 ),每匹马各拖一辆马车──这是根据希伯来经文的第 6 、 7 节( RV 如此译; RSV 修改了经文)。最后一词有各种译法,如∶“杂色的(壮)马”( JB );“斑纹的马”( NEB ),注脚写“希伯来文 加上 搀灰白色”。“增注∶撒迦利亚的马 ”将作说明,见 147 页。“战车”一字在原文中不再使用,只提到其马匹的颜色。在古代的战役中,马车便是突击队;因此它们代表神在国际事物中采取主动。 

  4 、 5.  先知需要清楚的解释,所告诉他的话,直译为“这是天的四风/灵(希伯来文 ru^h]o^t[ ),是从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的”。这些骏马好像风一样,都是神的使者(诗一○四 4 ),就像风一样,他们去巡行全地。不论地上的居民认识神与否,全地都属于祂,祂也赐下秩序,来掌管与它有关的一切事。 

  6.  本节一开始,希伯来文就少了一个字或一个片语,因为它始于“那个”( which )。既然此处未提到红马和东方,可能失踪的子句为∶“红马往东方各邦” 167 。黑马往北方很恰当,因黑色常与不吉利的凶险相连(耶一 14 ,四 6 ,六 22 ;结一 4 等)。 白马往西方去 可能是这里较佳的译法,比按希伯来文译的“跟随他们”要有意义。这样只需加一个子音,就可译为“跟随大海”,也就是“往西方”。 有斑纹的 被派往南方;这样一来,指南针的四方都包括在内了。 

  7.   骏马 ( 3 节, RSV ,译为“灰色的”) 出来 。这个字的意思不太清楚,不过 RSV 的翻译可能相当合适。这个形容词适用于所有的马,因为没有指出特定的方向。这些马在用脚扒地,直到领了命令。 去,巡行全地 的命令,成为此一异象主要的信息。从第一个异象直到最后一个异象(参一 10 ),列国的状况都在神的掌握中,而不在人的手中。这种确信使预言成为可能。 

  8.  这里引介天使的话相当特别。 他呼喊 ,意指以下的宣告十分重要(参∶拿三 7 );这位天使也透露了自己的身分,因他以全地之主的姿态说话(参四 14 )。从动乱的 北方 已有捷报传来,如此引申看来,别处的敌人也都已被制伏。神所应许的拯救必定会完成,没有一物能拦阻。最近的事件是神的灵运行的结果;现在这些事已告一段落,因北方的使者已经让神的 灵安息 。再没有需要做的事了。 

  这一段的结局在第 15 节;但历史的高潮将为一个人,而非一栋建筑。把 9 ~ 15 节列入这最后一个异象内,正是指向那一位人物,因圣殿乃是为他而盖(玛三 1 )。 

  9.  这里引介的语式亦见于四章 8 节、七章 4 节、八章 1 与 18 节,意指以下为先知的神谕。此刻先知不再像在异象中,看到奥秘的人物,需要天使的解释;他乃在他所认识的人当中,地点也是他所熟悉的。 

  10.  有些人新近从巴比伦来,也许为一商队,带头的就是这里所提到的几位;他们为在耶路撒冷这群急需帮助的群体带来礼物。希伯来文中,动词 来到 放于全句的最后,暗示这四个人是一起来的。 约西亚,西番雅的儿子 显然是四人中最具名望的一位,因为提到他的族谱和居所。这四个名字中,至少有三个在意义上与耶和华有关,这是普西所指出的 168 。由此可见,被掳时期信仰仍表达于外。 取 是省略用法,对象为“祭物”,不言自明。作者不可能是指“取黑玳”等人来作证,因为希伯来文在每一个名字前面都有“从”一字。 

  11.  撒迦利亚必须向他们要一部分从巴比伦带来的金银, 作冠冕 (希伯来文“冠冕”为复数, ~@ta{ro^t[ ),对复数的解释可能有三,这三者也不互相排斥。 (1) 东方的冠冕是由小环组成,可以单独戴一环,也可以套在一起作成一个复合的冠冕(参∶启十九 12 ,及诗歌 'Crown Him with many crowns' )。既提到两种金属,便意味着至少有两个环。 (2) 希伯来文没有最高级,所以用复数表达极致之意(如∶“神”, Elohim ,是复数形态,但动词则为单数)。第 14 节的“冠冕”之后的动词亦为单数。 (3) 结尾的 o^t[ 与复数有别(参 h]okmo^t[ ,“智慧”,在箴一 20 ,九 1 ,十四 1 )。柯德纳( F. D. Kidner ) 169 引证据说,这或是腓尼基式的单数,或是希伯来文的复数。“若是后者,便在表达强度与丰富度;正如复数的 Elohim (神),是用单数动词(参九 1 )。”李平斯基 170 认为, o^t[ 为古代写法,予人“古董”、“神圣”、“神秘”的感觉。冠冕属于这类神圣范畴,又必须尽量华美。希腊与拉丁译本都用复数,但叙利亚译本译为单数名词,表示只有一个冠冕。希腊译本第 14 节用单数。 

  戴在约书亚的头上 。冠冕戴在约书亚头上,而不是所罗巴伯头上,很多注释家认为甚不合理,因此威尔浩生( J.

  Wellhausen )提出一种猜测∶原来的经文中,戴冠冕的是所罗巴伯;这个猜测广被采纳。支持的理由有二∶ (1) ~@ta{ra^ 一字特指皇家冠冕,若用为比方,则是华丽或荣誉的冠冕。它从未用来指祭司的冕旒 171 ,通常那是 ne{zer ,意为“圣别之冕”(参∶拿细耳人,“分别出来者”)。三章 5 节用了另一个字,这个字可用于君王,也可用于祭司,但那是指头巾,而不是冠冕。 (2) 他们声称,以祭司的名字取代王嗣,可由后来的历史来解释。在所罗巴伯过世之后,大卫后裔日渐式微,大祭司则日渐兴盛。他们认为,有位文士在迎合时代潮流之下,以约书亚来取代所罗巴伯的名字,使预言更显可靠 172 。如果可以举出更多例子,显示文士在抄写时有这类改动经文的倾向,这个论点就会更有分量;但所有的证据都刚好相反 173 。艾若德( W. Eichrodt )认为,用所罗巴伯来解释这段经文,“只能付出胡乱猜测的代价才站得住脚,所以必是错误的” 174 。古代译本没有一个在这节用所罗巴伯。何况,假如那位文士有意抹杀大卫后裔的相关文字,为何他在第 13 节未如此行?最好还是让经文原封不动,视约书亚为戴冠冕的人。 

  另外一个解释,是阿克诺与钟斯的看法,即约书亚与所罗巴伯都戴了冠冕 175 。也许当时作了两个冠冕;或是冠冕先戴在约书亚头上,再戴在所罗巴伯头上(是以下第 13 节的注释)。 

  12.  从万军之耶和华,大能的神发出的信息∶ 看哪,那名称为大卫苗裔的 (希伯来文 s]emah] ),是向约书亚说的,但似乎是在论所罗巴伯。希伯来文这里是神秘的四个字片语,没有冠词∶“看哪,一人,名为苗裔。”这似乎暗指所罗巴伯的名字,因他的名字意为“巴比伦的苗裔”,而他正是那造圣殿的人(四 9 )。 

  在以赛亚书四 2 中,“耶和华的苗裔”与“地的出产”为平行句。那段皆为比喻,继续论到耶路撒冷的洁净,和云柱、火柱的保护。耶利米对这字的用法(二十三 5 ,三十三 15 )与要来的大卫王有关,祂的名字将为“耶和华我们的义”,罪也被除去。以上所提的第二段经文,在宣告大卫苗裔之后,接着说,大卫和利未祭司都不会缺乏后人。耶利米对这词的用法,已经将祭 司与 君王的功能结合在一起。撒迦利亚第一次用这词时(三 8 ),看重祭司的一面;而那里约书亚在穿上洁净衣服之后,奉命要“管理我的家”。那一段的 主旨 为除去罪(参三 9 及下)。第六章中,先知必对该比喻有些了解。他的听众曾经得知,这位苗裔要尽上祭 司与 君王的两种职分,所以必会明白,约书亚和所罗巴伯俩人都将对未来的苗裔之工作有所贡献;单独一位则不足以代表祂 176 〔以赛亚在提到大卫王为苗裔时(十一 1 ),用了 ne{s]er “嫩苗”一字,并将公义审判者所需要的条件,都加在祂身上〕。 

  祂要在本处长起来 是“苗裔”一字的双关语;“嫩苗将从下面发苗”。在看来没有新生命迹象的地方,祂会突然出现,就像根出于干地(赛五十三 2 )。 

  13.   祂要建造耶和华的殿 ,有些人认为,这句重复的话是文士的笔误。叙利亚译本将第 12 节的最后一个句子删除,而希腊译本则删除第 13 节的第一个子句;但这两者的差别正显示,他们所依据的是同一种希伯来经文,而各自修改了希伯来文抄本的一个表面的错误;由此观之,希伯来文抄本显然有重复的子句。庇提坚猜测,第 10 与 12 节,和第 13 、 14 节是两个不同的文字单位,被放在一起,所以造成重复 177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是故意重复,以这种结构来区分约书亚的“他”,和苗裔的“祂”,以及当时的圣殿与未来的圣殿;但这说法的证据并不充分。 

  祂将肩负王室尊荣 (希伯来文 \cs16 ho^d[ )。形容词“王室”用得可取,足以澄清 ho^d[ 的意义,这个字通常代表王的威仪(诗四十五 4 ;耶二十二 18 ),以及神的威严(诗九十六 6 ,一○四 1 ;赛三十 30 等),但也可指橄榄树的华美(何十四 6 )、人的活力(箴五 9 ;但十 8 ),以及马的大力(亚十 3 )。这位苗裔将具君王的华美,也将 坐在宝座上 (希伯来文 kisse{~ ) 掌王权 。下一子句重复用了“宝座”一字∶ 在宝座旁作祭司 。 `al 通常不译为“在旁”( RSV ∶ by ),而译为“在上”( AV 、 RV 、和合本);因将宝座让大祭司来坐是很不寻常的,所以这里的翻译才有犹疑 178 。希伯来文的意思很清楚∶“在宝座上作祭司”。 

  还有一种看法也得到相当多的支持,即约书亚和所罗巴伯都在场,正如灯台与橄榄树的异象中,俩人都被提及一样。先知在说第 13 节的话时,他先面向造圣殿的所罗巴伯,再转向将承担祭司荣职的约书亚;继之又转回面向所罗巴伯,就是将坐在位上治理的,最后则转回朝向约书亚,他也将在他的位上治理。最后的子句宣告,他们两位将合作无间 179 。这种状况下就不用修改经文,而且这个解释也将君王与祭司交互作用的因素考虑在内。但另一方面来说, ho^d[ (“王室尊荣”)可否解释为“圣礼尊荣”(钟斯),尚有疑异;“将担负王室尊荣”一语,最自然的解释是指王嗣,因此前三个子句似乎是在论王,只有最后一句是论祭司。再说,希伯来文在第三、第四子句中并未重复使用代名词“他”,所以看来不像有意要改变主体。 

  黎格奈( Rignell )上述的建议固然引人注目,但却缺乏经文的支持。此处象征性的加冕,和谜样的词“苗裔”,乃是指未来的一位领袖,祂将实现祭 司与 君王的职分,并以荣美来建造未来的圣殿(该二 6 ~ 9 )。这样一来,祭 司与 君王的职分将结合起来。从前的解释以为这里意指弥赛亚 180 ,现在还没有理论可以取代。旧约再没有一处比这里更清楚指出,未来的大卫后裔之王也将是一位祭司。这段经文所以会引起这么多问题,原因正在这里。 

  14.  未来的世代需要能传流久远的提醒,因为大祭司的加冕是非常重要的记号。这个具象征意义的冠冕放在圣殿中, (1) 为了纪念那些被掳于巴比伦、现在提供金银的人; (2) 作大祭司教导用的实物。这些名字可能刻在上面。希伯来文第一个名字是 希连 ( Helem ),而不是 黑玳 。早期的叙利亚译本将此处的名字与第 10 节协调,而选用黑玳; RSV 、 JB 、 NEB 也跟随这个推理。但这名字出乎意料之外的改变,似乎在原文即为如此。可能黑玳( Heldai ,意为“黑痣”)在正式场合喜欢用他另一个较庄严的名字希连(意为“力量”);也可能这两个名字可以通用〔参∶代上十一 30 的希立( Heled ),和其他的拼音∶撒下二十三 29 Heleb (和合本∶希立),代上二十七 15 为 Heldai (和合本∶黑玳)〕。希伯来文用 贤 H]e{n (见 AV 、 RV )而非约书亚,更难解释;但关键可能在∶这字的意思是“恩惠”,与“约书亚”(“救主”)之间有关联。有人认为,原文读作“冠冕应当……为了恩惠/荣美,并为作记念”,但有位文士将它改为∶“ 贤 (恩惠),西番雅之子”,因为他的眼睛一下子错看到第 10 节。但这个看法可能性很小。 

  15.  这一节似乎应连于第 8 节,但因为把神谕放在这个异象中很合适,所以这一节成了全章最后的总结。 远方的人也要来建造耶和华的殿 。这里应当不是指所罗巴伯的圣殿,因为它已接近完工;“远方的人”亦不限于四散各地的犹太人(参二 11 ,八 22 )。“异象之书”瞻望的前景,不止是耶路撒冷的重建,还包括列国在内。这里正像许多先知性的经文,关怀一切历史的焦点,即大卫后裔之王来到,祂会将人对圣殿与领袖的概念完全改变。 

  先知以他最爱用的一个片语作结束(参二 9 ,四 9 ),并警告说,虽然预言必会实现,这个群体的道德水准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这种对伦理的强调,与整个救恩历史吻合(出十五 26 ;申七 12 ~ 16 ,二十八 1 ~ 14 )。如果这个群体在道德上失败,这个预言又如何能成就?先知并未谈到这一点。 

  165 如 H.

  Frey, BAT , pp. 52, 91; F. Horst, HAT , pp. 218, 236; G.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 II, p. 287. 

  166 图示见 H.

  Franfort, Cylinder Seals ( London ,

  1939), pl. XIXa ,及 ANEP ,第 683 、 685 图。 

  167 JB 、 NEB 将这修改用于译文,跟随 W.

  Hertzberg 、 F.

  Horst 、 K.

  Elliger 等人的看法。 

  168 Pusey, 134 页∶“多比雅∶‘耶和华是我的善’;耶大雅∶‘神知道或眷顾’;约西亚∶‘耶和华支持’;西番雅∶‘耶和华隐藏’;黑玳也许为‘耶和华的世界’。” 

  169 《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箴言》注脚 42 ,校园, 1995 年( Proverbs , TOTC , )。 

  170 VT , XX, I, 1970, p. 3415. 

  171 这可由 BDB 证实, 742 页。 

  172 主张这看法的注释家有∶ H. G. Mitchell, ICC , 185 、 186 页; D.

  Winton Thomas, IB , 6, 1080 页; F. Horst, HAT , 237 页; K. Elliger, ATD , 128 页; Th. Chary, 110 页。亦见 JB, 1535 页,注脚 (1) ∶“从 12 、 13 节可看出,原文读为‘所罗巴伯’……。” 

  173 K. A. Kitchen, Ancient Orient and Old Testament (Tyndale Press, 1966), 140 页,举了一个准确度的例子,埃及文士“抄写、修正、比较、一字一字求证”。他评论道,希伯来人对自己的文学注意的程度,不会更差。 

  174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 , Ⅱ (SCM Press, 1967), 343 页注脚。 

  175 PCB 2 , p. 649; TBC , p. 92 。亦见 P. R. Ackroyd, Exile and Restoration (SCM

  Press, 1968), pp. 196f . 

  176 J. G. Baldwin , ' S]emah] as a Technical Term

  in the Prophets', VT , XIV, 1964, pp. 93 ~ 97. 

  177 Petitjean, p. 289. 

  178 早期希腊译者将“在他右边”改为“在他的宝座上”。 

  179 这个解释来自 L.

  G. Rignell, Die Nachtgesichte des Sacharja ( Lund, 1950 ) , pp. 231, 232. 同意者有∶ P. R. Ackroyd, PCB 2 , p. 649; D. R.

  Jones, TBC , p. 92; A. Petitjean, p. 293f . 

  180 他尔根将“苗裔”一字译为“弥赛亚”。 

  增注∶撒迦利亚的马 

  第一和第八个异象中的马,有三个令人困惑的地方∶ (1) 用来形容它们的词汇之意义; (2) 为何在三处列出的颜色都不相同(一 8 ,六 2 、 6 、 7 ); (3) 为何六章 6 节没有列出所有的方向。 RSV 、 JB 、 NEB 都用到修改的经文,所以如果要考虑希伯来经文,就必须使用 RV 或希伯来经文本身。 

  (1) 在一章 8 节,惟一难译的形容词为 s*#ruqi^m , RV 译为“栗色”(带红的棕色); AV 译为“斑点”,是根据拉丁和叙利亚译本。希腊译文用两个形容词,意为“斑纹的”和“许多颜色的”。六章 3 节的 b#ruddi^m 也很难确定,“灰色”,和旁边的 ~@mus]s]i^m ,“红棕色”,显然字根的意思是“要刚强”。因为 b#ruddi^m 在创世记三十一 10 意为“花斑的”,译文中有译为“多色的”,也有译为“铅灰的”。第二个形容词“红棕色”,叙利亚译本删掉了,因此 NEB 只有一个形容词,而 JB 的括号中有“精力充沛”一语。拉丁译文和亚奎拉( Aquila )以为 ~@mus]s]i^m 的意思是“强壮”,但这看法很可能不正确,因没有理由单指一组马为壮马。指颜色比较可能,但目前各方的意见都无法令人满意。希腊译文“斑纹的”,或亚兰译文“淡色的”可能最接近。 

  (2) 主张第一个异象为日落时所见,而第八个异象出现于黎明时的人 181 ,认为一章 8 节与六章 2 节颜色的不同,与日落和黎明有关。一章 8 节中的红色、栗色和白色,是日落的颜色,而六章 2 节的黑色、白灰和灰色则是黎明之初的颜色(第一辆马车,和一章 8 节的第一匹马,则属另一个范畴)。有些注释家则假定,原来这三处所列的颜色可能一致,所以设法协调其间的差异。马克哈迪( W. D.

  McHardy ) 182 根据德莱弗的建议,认为在经文中可能是用缩写,正如英文用首字母,省得重复已为人熟知的文辞,或一本书中经常出现的说法。此处原来可能以首字母来代表颜色,而后来抄写者则产生不同程度的误会。马克哈迪依据这个假设,成功地重建经文,使每次提到马时,四种颜色均相同。 

  他认为,一章 8 节的顺序为∶红、黄、黑、白;六章 2 节为红、黑、白、黄;六章 6 、 7 节为黑、白、黄、红。黄色取代了 ~@us]s]i^m 所无法得到的满意译文。如果在原文中,惟有子音 ~m 代表这个形容词,它可能是 ~@ma{na^ 的缩写,而希腊文则为 Chrysorroas ,意为“金色”。查理斯( R. H.

  Charles ) 183 认为,启示录六 8 的 chlo{ros ,是指“淡黄色”,而撒迦利亚书一 8 也可能如此。此处第二个形容词的首字母同样为 ~a{leph ,因此用“黄色”代替“红色”。其他的改变原因也类似。一章 8 节则以黑色(首字母 s% )取代栗色(首字母 s* )。 

  这个重新架构很有创意,不过稍嫌复杂。虽然就西方思想而言,一致的模式比较令人满意,但我们必须谨慎,不能假定古代作者会将各个细节紧密配合,好像在作科学研究。我们无法得知这些马的颜色是否代表某些国家──这是不少古代注释家的想法 184 ,也不知道这些细节是否只是背景──虽然很可能如此。经文并没有依据马的颜色来作文章,而虽然努力发掘经文的准确含义确有必要,但若假定先知的用意为前后一致,则可能会错。 

  (3) 另外一种重组经文的方式,是将四个方向都包括在内,六章 6 节的注释已经说过这一点。还有一个方法是 NEB 所采用的。他们不认为第 6 节的开头有缺文,要把红马的子句插在那里;黑马仍是第一个提到的;如 JB 所言,白马往西方去,花斑马往南方去,黄棕马则往东方去。最后一个子句有各式各样的重组方式。马克哈迪采用这种顺序,不过他用“黄色”取代了“花斑”。第 7 节开头的经文有各种读法,使现在的经文显得不可靠,也让人猜测原来的读法为∶“往东方之国”。 

  这些重组都必须视为权宜的看法。从先知的信息看来,惟一重要的一批人马,是往北方去的(北与东,大家都能了解这点),因为几世纪以来,世界的争霸战都以这里为中心。埃及也仍为重要权势,所以这里提到;但西方没有值得特别重视的国。从风格的角度来看,先知不提另外两个方向,反而有利。知道耶和华必定胜过世界的力量就够了。提到大国,就已将小国包括在内了。 

  181 见 六 1 ~ 15 的注释 , 138 页。 

  182 BZAW , 'The Horses in Zechariah' in In

  Memoriam Paul Kahle (Alfred To/pelmann , 1968), pp. 174 ~ 179. 

  183 Revelation of St. John , I ( ICC , 1920), p. 169. 

  184 J. Calvin ,前书, 140 页;编辑在注脚中引用 Jerome, Cyril, Kimchi 等人,都采用比喻的观点。 Calvin 自己也站在类似立场( 142 、 143 页)。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