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玛拉基书第三章   三 1.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隐含的挑战,耶和华亲自说话。 看哪 ,直译为“看我”,“我在这里,预备要差遣我的使者”。到了最后,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面对神,祂出于好意,警告人这件事。王家出巡必定要先作准备,同理,耶和华的来临也将有先锋开路(赛四十 3 ),并呼召百姓铺平车辙,移去石头(赛五十七 14 ,六十二 10 ),亦即 预备道路 。玛拉基让听众去揣摩这比喻的意思。 我的使者 ,身分没有说明。玛拉基既在推动百姓悔改,他应当明知自己正应验这角色;但所有的先知皆是如此,认为他是在讲自己的说法不可置信。那位使者的特殊任务是作先锋(参四 5 ),他和 立约的使者 是不同的人物。 

  预备工作完成后, 主 (希伯来文 ~a{d[o^n ) 必忽然进入他的殿 321 。由这个应许看来,尽管有哈该和撒迦利亚的鼓励(该二 7 ;亚二 10 等),百姓对第二座圣殿的失望挥之不去;其实想望神作出超过他们眼见的事,原本是健康的。等到主莅临时,以西结在异象中所见,荣耀回来充满这殿(结四十三 1 ~ 5 )的情形便会实现,这座重建的圣殿也就达到目标了。但 立约的使者 是指谁?这个头衔只在这里出现,因此除了上下文,别无其他帮助可作解释。他与耶和华同时来到──即使不认为他就是耶和华( AV 、 RV 却认为如此)的话;而按新约的亮光,从弥赛亚的角度来解释,他就是耶和华。不过,先知的想法或许为∶摩西之约是经耶和华的使者立定的(出三 2 ;参∶赛六十三 9 ),因此在立新约的时候,也有此需要(耶三十一 31 ;结三十七 26 )。犹太学者认为,他是被指派去报复违约者的使者,或是以利亚 322 。 

  你们所仰慕的 可能语带讽刺。过去阿摩司必须指出,耶和华的日子黑暗没有光明(摩五 18 ),同样,立约的使者来到时,从他来的用意看,他们不见得会欢迎他。他会 忽然 来的事实,有不祥之感,因为突然常与灾难相连(如∶赛四十七 11 ,四十八 3 ;耶四 20 等)。 

  2.   他来的日子谁能当得起呢? 这个问题意指将有严格的考验;第二个问题, 谁能立得住呢? 借自战争的意象(王下十 4 ;摩二 15 ),意为“谁能站在他的地上?”先知认为,没有一个人能通过耶和华将实施的严厉考验。不过, 炼金之人 的目的不是要毁灭,而是要炼净; 漂布之人的肥皂 ,或碱(我们所谓的肥皂,当时还未发明),是用来漂白布匹的。根据这些比喻,苦难为神计划中的一环,旨在除去个性中的渣滓。炼金者的描绘,许多先知都曾使用(赛一 25 ,四十八 10 ;耶六 29 、 30 ;结二十二 17 ~ 22 )。“当炼金之人从火炉口望进去,看见自己的影像清楚反映在融化的金属面上,他就知道已经大功告成,所有的渣滓都烧净了。这就是此比喻的美丽之处。” 323 

  3.  炼金之人坐在那里,全神贯注于锅炉内的金属,刻画出耶和华对祂子民圣洁的关注。祂从圣殿开始(参∶结九 6 ),先熬炼 利未人之子,直到他们献上正确的祭 ,直译则为, 凭公义献祭 ( AV 、 RV )。两种意思都需要。品行若得到更新、洁净,祭物(希伯来文 minh]a^ )就有价值,且能配合正确的态度献上。 

  4.  到那时候,其余的百姓──他们也必定经过熬炼──所献的供物,才能够 蒙耶和华悦纳,仿佛古时之日 ;最后一个片语为不定式,可用来指摩西之时(赛六十三 9 、 11 ;太七 14 )和大卫之日(摩九 11 )。几乎可以肯定玛拉基视摩西的时期为理想纪元(耶二 2 、 3 ),因当时以色列人直接倚靠神。 

  5.  灾难对一些人是熬炼,对另一些人则是 审判 。整个群体受到熬炼,正如金属一样,低劣的元素必被除掉。对那些拒绝改正,所以“在那日”遭审判的人,在法庭上,耶和华既是 见证 \cs8 人,也是审判官。不需要别的证人,因为没有人够资格(二 14 ;参∶耶二十九 23 )。 速速 一字,较好的翻译为“老练”,速度是由训练而来,参以斯拉记七 6 那里的“敏捷”出于同一字根。玛拉基是位忠心的牧者;尽管他的同胞可能会完全拒绝,但他仍一直盼望赢得他们的心。 

  行邪术的 ,是持续自古流传的迷信;除了这一项外,其余所列皆为社会性罪行。在以上论不忠诚的讲章中(二 10 ~ 16 ),玛拉基曾特别对付 起假誓的 人;而 休妻者 也被他算在 犯奸淫的 之内。玛拉基的时代,领工资的被“亏负”,或是少付工钱,或是迟迟不发(参∶利十九 13 ;申二十四 14 、 15 ); 寡妇孤儿 没有人保护,以致受到缺德者的欺压(参∶亚七 10 )。耶和华一直很注意这类事(出二十二 22 ~ 24 ;利十九 10 )。 寄居者 ,在当时应为外地迁入者,或移民。这种人也有权利,神会审判剥夺他们权利的人。这些用铁蹄践踏别人的人,显示他们 不敬畏 万军之耶和华,但当祂“临近,施行审判”时,“公义的神在哪里”(二 17 )的问题,就会得到答案。 

  321 a {d[o^n 与耶和华( Yahweh )可以互通,参∶亚四 14 ,六 5 ;‘全地的 ~a{d[o^n ’ . 

  322 R. Cashdan, Soncino Commentary ,

  p. 349. 

  323 J. Neil, Everyday Life in the Holy Land (Church's Ministry among the Jews, 1913),

  p. 163. 

  Ⅵ 耶和华渴望祝福(三 6 ~ 12 ) 

  这几节和前一段有密切关系,二者形成一段括号,夹在两篇论神审判的讲章中间。思想的顺序为∶以色列所以有机会质问神是否公义,是因为祂没有改变,仍然在耐性地提供悔改的机会。先知建议用一个方法让百姓试试,看事实是否如此。他的作法会摸到他们的钱袋,让他们的悔改付出代价,才显出是真的。对这样的悔改,耶和华也会用可测量的物质来回应,等接下来几次的收成便见分晓;凡将自己的财物交给神来支配的人,必会发现有明证显示,祂已接纳,且祝福了奉献者。 

  6.  这一句的前后两半互相平衡。希伯来文读为∶“因为我耶和华不改变,而你们,雅各之子,才没有断绝。”英译本大半将最后一个动词译为 消灭殆尽 ,原因很简单,因这个字也有此意;而 NEB 的译文也可理解∶ 我是耶和华,不改变;而你们也没有停止作雅各的儿子 ;这是很自由的译法。事实上,神和以色列都没有改变。神待人的原则也贯彻始终。祂曾爱雅各(一 2 ),也继续爱他的儿子,虽然他们效法父亲欺骗、排挤的作风(创二十七 36 ;参∶玛三 5 )。这里对立的平行句,是要凸显神的美善。 

  7.  玛拉基并没有将过去的时代美化(参∶拉九 7 ;亚一 2 )。神的 典章 启示祂的旨意(申四 4 ~ 7 ),但所有的人都同样持背逆的态度。这里用撒迦利亚的词汇呼吁悔改(亚一 3 ),但却得不着回应,因为百姓不觉得自己有错。 

  8.  玛拉基用一个方法来唤醒良心,让人自觉有错。他指出一个大家公认为不好的态度。 人岂可抢夺神呢? 译为“抢”的动词(希伯来文 qa{b[a` ),旧约很少出现,不过犹太文学中可清楚查明其意为“用暴力夺得” 324 。现代学者多尝试调动子音,变为动词 ~a{qab[ ,“欺诈、狡猾地攻击”,即“雅各”一字的字根。 JB 译为∶ 人岂能欺骗神? NEB 译为 人可以诈欺神吗? 都是接受这种修改,七十士译本也支持。虽然这翻译以雅各的名字作双关语,相当具吸引力,但希伯来经文有武加大( Vulg. )译本支持,优点为直截了当,比较真实,应当保留。 

  英文字 tithes 译为“十分之一”。将十分之一的财物给在上者的作法,显然渊远流长,创世记中便有例证,亚伯兰把掳获之物的十分之一给麦基洗德(创十四 20 ),雅各也在伯特利这样起誓(创二十八 22 )。律法规定,一切出产的十分之一是“归给耶和华为圣的”(利二十七 30 ),为要给利未人(民十八 24 ),他们再将十分之一给祭司(民十八 28 )。从申命记的规定可以看出,受益者还有别人;每三年一次,在收十一奉献时,要办团体筵席,除了请利未人,还要请有需要的人(申十四 28 、 29 )。倘若不交纳十一,孤儿、寡妇、寄居者也会连带受苦(参 5 节)。 

  供物 是祭物中留下来给祭司的部分(出二十九 27 、 28 ;利七 32 ;民五 9 ),以及为特定目的献的甘心祭(出二十五 2 ~ 7 )。尼希米的任务之一,就是设法让支持圣殿事工的供物今后不至于匮乏,不再像他不在任期间所发生的状况(尼十三 10 ~ 13 )。如果没有供物,利未人就不得不放弃事奉,去耕田维生。 

  9.  有一则箴言教导∶愈施舍,愈有钱;愈吝啬,不肯付出该给的,愈会缺乏(箴十一 24 )。这便是对吝于给予之人的咒诅,因为无论个人、教会或国家,若不肯留给神,神也不能祝福。此外,神与祂的仆人认同,不给他们就是抢夺祂。 

  10.  凡是怀疑神存在的人,不妨从祂的要求开始来尝试,以货真价实的礼物尊荣祂(因为十一至少等于现代人薪水袋的十分之一), 使我家有粮 。倘若神的贮藏室空了,就要怪祂的百姓;这样,他们便是让祂的仆人失去可喜悦的权利,就是分享祂的分。而神会 倾福 ,大大超过人献上礼物的比例;不献上的人则无法经历到。 天上的窗户 曾打开,降雨成大洪水(创七 11 ),但在神的命令下,会将神丰厚的礼物浇灌下来。 

  11.  先知在传统上是以 土产 作为神祝福的应许(参∶该二 19 ;亚八 12 )。玛拉基补充说,不会有 吞吃者 侵害,也许属蝗虫类,不过“吞吃者”( devourer )这个字在希伯来文很常用。毁坏农作物的蝗虫有三种 \cs18 325 ,因为破坏力很强,所以令人惧怕(珥一 4 )。 田间的葡萄树 ──果树中的代表──也会结葡萄,不致掉落(参∶该二 16 )。 

  12.  然而,单有好收成,还不足以使一个国家成为 喜乐之地 。虽然先知是用物质方面来形容,但与土产相对,必有属灵方面的出产。这并不是要将物质的福分灵意化。神应许要赐福给乐意施舍者,是按字意而言的(路六 38 ;林后九 6 ~ 11 ),但是对给予者个性上带来的益处,则是无价之宝(箴十一 25 )。不仅个人如此,团体亦然。相形之下,获取的态度,就是想得到全部而分毫不给的心态,必会导致贫困(箴十一 24 )。 

  324 R. Cashdan, Soncino Commentary ,

  p. 351. 

  325 G . S. Cansdale, Animals

  of Bible Lands (Paternoster Press, 1970), p. 240f . 

  Ⅶ 神的审判将成定局(三 13 ~四 3 ;希伯来经文三 13 ~ 21 ) 

  先知现在转回来谈审判的题目,但这次比二章 17 节至三章 5 节更有深度。他指出,事奉神的人和不事奉祂的人,根本上有巨大差异,不仅现时如此,更重要的是,在神审判大日时,结局大不相同。要从那最后的审判来看一切不公平之事;那时善与恶要曝光,悔改的机会不再有。实际上玛拉基所说的是∶当活在那日的亮光中。 

  13.  玛拉基以同样的方法开始∶神指控那些对事奉失望的人,他们用 强硬 ( NEB ∶ 难听 ) 的话 顶撞祂;这些话,显然是无心之言。然而口无遮拦会导致士气低落。 

  14.  这里先知是在对“守道者”说话,还是对“背道者”──假定两者之间界线分明?注释家对此意见不同。这里所形容的态度,是神的仆人很容易会有的,尤其是局势艰难,而他们已失去年轻的冲劲之时。玛拉基心目中的这群人 遵守神所吩咐的 ,也就是照神的诫命生活。这个词汇用于约的一般规定(书二十二 2 、 3 ),不过有时特指祭司的责任(利八 35 ;亚三 7 )。如果这里的对象是因十一奉献不足而受苦的利未人,就更容易了解了(三 8 )。他们 在万军之耶和华面前好似在哀恸 ,惟恐自己犯罪而表悔改,仍然经历短缺。 

  “好似在哀恸”一词(希伯来文 q#d[o{ranni^t[ ),准确的意思没有把握,因为在旧约只出现这一次。翻译者通常将它与动词“黑暗”(希伯来文 qa{d[ar )相关,因此有哀恸之解;但另外有一个动词(希伯来文 qa{d[ad[ ),意思是“弯腰”,可能代表尊敬的姿态,不过这却需要修改经文,虽然只改一点。汤玛斯( D. Winton Thomas ) 326 则以阿拉伯文 qadara (“量过的”)为其字源;正如拉丁文 modeste 是来自 modus ,“衡量”意为“谦和地、节制地、谨慎地”;这个意思也与前一说类似。 NEB 所译 恭敬地行事 ,即采用此意; JB 的 哀恸地行走 \cs8 则保持一般的解释。这里既是“肯定德性”,应当选择措词较强的说法。 

  15.  那些蔑视神, 狂傲的人 ,似乎享有保障,实在令人气馁。诗人也曾面对同样的困难(诗七十三 2 ~ 14 ),他“见恶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怀不平”( 3 节),这些人问道∶“‘神怎能晓得?’”( 11 节)。恶人大行其道,神似乎包容他们犯罪,令人愤慨。他们 试探神 ,看可以犯多少罪而没事。可与第 10 节对照,那里神邀请人试试祂会赐下多少祝福。 

  被掳前的先知确知被掳事件必会发生,因而苦口婆心传道,要人悔改。诗人对神公义的护理有把握而心得安慰,又以与祂沟通为乐(诗七十三 17 ~ 28 )。玛拉基则有他独特的方法,表明神给他的答案。 

  16.  简言之,他的把握便是∶神知道,祂在意。 敬畏耶和华的 不一定与发怨言的为两批人,乃是听进了责备之言,开始互相鼓励,更新信心之人。这种追求信心的努力, 耶和华侧耳而听 。 记念册 不是记好行为,如一位波斯王的编年大事记(斯六 1 、 2 ),而是记 那敬畏耶和华、思念祂名的人 的名字。他们像亚伯兰一样相信神(创十五 6 ),并发现因这样行,自己被称为义( 18 节)。 

  耶和华用册子记录祂子民之名字的观念,早在出埃及时便有(出三十二 32 、 33 ;参∶诗六十九 28 ,八十七 6 ;但十二 1 ),但惟有玛拉基称它为“记念册”。他的想法为∶凡相信的人,神一个也不会忘记。 

  17.  神要赏赐这些信徒的最高特权,就是成为属祂的人; 属我 在希伯来文为强调语, 特特归我 更进一步予以背书。这些话引自立约用语(出十九 5 ),后来也在相关场合提到(申七 6 ,十四 2 ,二十六 18 ;诗一三五 4 ),让人注意以色列原先蒙拣选的事实。这先知中的最后一位说明,神首先拣选一个民族的目的,即将实现了。父子之类比,强调神对这些不配仆人的怜恤(参一 6 )。 

  18.  这里的平行语,把 义人 与 事奉神的人 相等,而 恶人 则与 不事奉的人 等同。义人并非自己有何善行,而是“被宽恕的人”( 17 节)。审断最终极的关键,在人与神的关系,而这关系取决于他对神“转向”之邀请的回应(三 7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