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廿四章   D 耶稣讲论未来(二十四 1 ~二十五 46 ) 

  这是第五部耶稣教训集锦,或说是耶稣最后一次伟大的“讲道”,也像七 28 、十一 1 、十三 53 、十九 1 和二十六 1 等处一样,用一句固定的句式作为该段结束的标志。这两章的主题是讲耶稣的传道工作在以后的影响,以及天国最后的至美至善,其中心又是审判,包括:对耶路撒冷的审判──二十四 1 ~ 35 ;基督再临时的审判──二十四 36 ~ 51 ;两个有关审判的比喻──二十五 1 ~ 30 节,和最后审判的场面──二十五 31 ~ 46 。只因审判的主题在第二十三章也是关键,故有人认为第二十三至二十五章应归入一个论审判的单元。其实不然,固然主题往往有其延续性,从对二十四 1 ~ 2 的注释可看到对此点的阐释,但两段话的构思与安排均不相同。在第二十三章是向众人讲述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罪过,而第二十四至二十五章则是私下教训门徒。二十四 1 ~ 3 说出讲话的地点和对象均有了变化,说明马太至此结束了耶稣对众人的公开教训,而把第二十四至二十五章看作是专为培训门徒而作的另外一次讲话了(五大段教训除第十三章外均同此)。 

  第二十四章的释经有极大的困难。它始于耶稣预言圣殿被毁(事件发生于公元七十年,是罗马人镇压公元六十六年犹太人叛乱的结果),而到本章结束时,话题显然又转到了基督复临,或称人子的最后“降临”上面。门徒们在第 3 节提的问题包括两件事:圣殿的被毁和基督的复临,亦即世界的末了。他们的问题无疑是耶稣后面整段讲论的引子。那么,两个事件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我们如何判断本章中哪一部分是谈甲事件,哪一部分是谈乙事件呢?预言本世代( 34 节)之内发生的事到哪里告一段落,而哪些话是预言事物终了的呢?难道说二者真是关联得如此紧密,以致我们不得不作出结论说,耶稣错了,祂怎么认为祂的降临和“世界的末了”将发生于“这个世代”之内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将是下面详释的内容,但在开始逐节注释之前先谈几点总的意见,会有助于对这段经文的全面理解 267 。 

  (a) 既然圣殿被毁和“世界的末了”可以放在一章里来谈,就说明它们之间必有密切的 神学联系 。它们各从一个方面表明,耶稣的传道工作已圆满完成,同时又各意味着一次审判,证明耶稣是神向其子民显示的最后的真道。迄今我们已注意到,来自但以理书七 13 有关“人子降临”的不同说法,往往用于表示耶稣完成使命的不同阶段(见十 23 ,十六 28 和下面二十六 64 的注释);这就是说我们也应承认,不同的历史事件,会以不同的方式具体表现人子耶稣已逐步完成使命,而用来描述这些事件的语言可能是很近似的。 

  (b) 本章一个明确的目的是防止对基督复临产生过早的兴奋和激动。这一思想在第 4 ~ 5 、 6b 、 8 、 14 、 23 ~ 28 、 36 节里多次出现,显然是在力图压下而非煽起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信念。若说对这点的反覆强调与宣布基督复临 必定 发生在这个世代的说法相合一致,那不是太奇怪了吗。 

  (c) 公元七十年的事件与世界的末了固然有神学上的联系,但不等于说两者定要发生在同一时间。“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就……”( 29 节)和“这世代还没有过去,……就要……”( 34 节)之类的话,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时间上的接近。这些话(如将它们理解为指基督复临的话)和我们在上一段提到的全章反覆强调的意思背道而驰,即使有如释经者通常的解释,说那是把远景事件与近景事件套在一起述说的“预言”,也丝毫不能减轻这意思的分歧;如果耶稣真的指出了公元一世纪是基督复临的日期,再多的预言也无法令人接受一千九百年的迟延啊。我们读到第 36 节耶稣明确宣称“那日子和那时辰”他不知道时,才会怀疑耶稣是否 确曾 指出过一个特定的日子。 

  (d) 从以上几点(以及更多论点)都可以看出,第 29 和 34 节所说的时间(以及介乎其间各节的内容),都不是(如一般的推断)指基督复临,而是对耶路撒冷的审判。我曾在《耶稣与旧约》( JOT , pp.227 ~ 239 )一书中论及这个问题(也涉及马可福音中的对观部分),在下面的注释中我将进一步详述。简言之,我的看法是,第 36 节标明了主题内容的明显改变,耶稣从回答门徒的前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有这些事(指圣殿被毁)?”)转而回答他们的后一个问题(“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所以,从第 4 节到 35 节告诉他们圣殿在“这个世代”还没有过去就要被毁掉,但那事不应被看作是基督复临;反之,第 36 节表示,基督复临的日子连耶稣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才号召大家时时作好准备。尽管两事件之间有着密切的神学联系,但是 从历史角度看 ,它们是 完全不同 的两件事,这个观点并非暗含于字里行间,而是十分刻意指明了的。 

  (e) 这一整章深受旧约语言的影响,直接的引文并不多,但却多次使用旧约的用词,特别是有关启示的部分(尤其是但以理书)。有时一些语句明显暗指旧约某段经文,更多的情况是其中的用语令人记起旧约有关启示的题旨。解释本章时,认识这些用语之间的因袭关系至为重要,对上下文中那些已被公认具有象征意义的用词,断乎不可试图从字面上来理解或解释,特别是解释第 29 ~ 31 节时,更应将此原则铭记在心 268 。 

  第 4 ~ 35 节应为一个整体,自始至终谈的是耶路撒冷将要接受的审判,但为方便起见,这一段将会划分为几个部分来论述。 

  267 某些释经者对我的观点持有不同的见解,欲详请看温翰( D. Wenham )之论文,载于 \cs15 H. H. Rowdon 编篡的 Christ the

  Lord : Studies in Christology presented to Donald Guthrie ( 1982 ),看第 127 页以下,特别是 138 ~ 142 页。 

  268 不少人认为本章的大部分并非源于耶稣,而是出自非基督教的犹太启示文献,被马可(加上基督教的成分)收入了自己的福音书,后又为马太袭取,进一步加进基督教成分并作了精心的修改;这样推断的根据是其使用的语言是典型的犹太文献的语言。其实,为什么耶稣就不能用标准的启示语言说话呢,何况若按启示学理论的要求,本章的内容绝不完全与犹太启示文献所论的正式内容一致,为此请看 Jeremias, NTT ,

  pp.125 ~ 126 。欲详知本章的起源请看 D. Wenham, The Rediscovery of Jesus' Apocalyptic Discourse ( GP , Ⅳ , 1984 ) . 

  i. 预言圣殿被毁(二十四 1 ~ 2 ) 

  从第二十三章 38 节里即可看到,耶稣走出圣殿,就象征圣殿从此与神的目的无关了。耶稣从那里上了橄榄山( 3 节),可能是继续反映以西结书十一 23 的话,那里说“耶和华的荣耀”离开了城中的殿,停在该处。门徒全神贯注地欣赏 殿宇的建筑 ,绝不单纯是从一个旅客观赏的角度出发(这批建筑物实在值得欣赏,请看 Josephus, Ant . xv. 392 ~ 402, 410 ~ 420 中的描写),同时还因为他们难以相信,耶稣竟能放弃这座奉献给神以荣耀祂的尊贵神圣的建筑,何况它的建筑还日臻完善。可是,耶稣的回答不仅否定圣殿,而且预言它将被彻底毁掉。弥迦书(三 12 )和耶利米书(七 12 ~ 14 ;参看该书二十六 1 ~ 19 )曾对所罗门的殿作出类似的预言,他们的预言且在公元前五八七年应验。可是耶稣时代犹太启示学的信念是:圣殿是不可能被毁的。耶稣的预言不胫而走,当祂受审讯(二十六 61 )和判罪(二十七 40 )的时候,这话被人歪曲诽谤。祂的话充分表现祂排斥犹太民族主义和掌管圣殿及礼仪大权的宗教领袖。 

  ii. 告诫门徒不要过早期待(二十四 3 ~ 14 ) 

  3.  根据马可福音十三 4 的记述,门徒们的问题仅限于圣殿被毁的时日。可是在马太福音里,问题不仅包括 这些事 ,还有 \cs9 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的预兆 。在希腊文里,后面这个片语之前用了一个单数定冠词,表明“降临”(基督复临)和“世界的末了”指的是同一件事。其作用就是让耶稣在本章里回答时,有足够的篇幅把这末世的事件与圣殿被毁的事件区别开来,耶稣一直是这样作的,而门徒们仍难以把两件事分开;这表明在他们心中(无疑也在所有听见耶稣如此预言的人的心中)圣殿被毁意义之大重于泰山,他们无法不认为它标志着世界末了的开始。耶稣要努力来扩大他们的眼界,使他们明白,就算没有圣殿,“世界的末了”还可能有一段时间才到,圣殿的结束(以及犹太教失去特殊地位)不一定就是一切的结束。 基督复临 ( Parousia ,即“降临”)一词在四部福音书中只在本章( 3 、 27 、 37 、 39 诸节)里出现,但在使徒书信中曾多次用来讲耶稣在荣耀中降临。该词本意为“临在”(如:林后十 10 中的意思),但多用来指达官贵人的探访,君王或皇帝的巡视,也指神灵的降临;这里则专指耶稣最后一次的“降临”。 世界的末了 ( synteleia

  tou aio{nos )在二十八 20 里还要再出现,严格地说它可以指任何一个时代(不一定是最后时代)的结束,于是有时被人认为是指“犹太时代”的结束,即指神的子民已从单一民族的时期,变成为万国万民的时期。不过,在启示文献中,一般来讲,这种说法是指“最终的”结束(欲详请看 Gundry,

  p.477 ),而且在十二 39 、 40 、 49 等节中,这个意义已出现过多次了。 

  4 ~ 5.  耶稣一开始回答,就提出了一个主要的问题: 被迷惑 ,过急地作出末世的结论是危险的。 冒我的名 不是带着耶稣的权柄而来,或宣称有耶稣的权柄,而是要篡祂的位。祂是独一无二的 基督 ,任何自宣为基督者都是冒名的骗子。在犹太战争爆发之前几年,曾有不少民族主义的领袖们,聚集起一帮民众附从他们(徒五 36 ~ 37 ,二十一 38 只提到了其中的几个),虽然记载中没有说他们自宣为弥赛亚,无疑他们的附从者是那样看他们的(见 Bruce,

  pp.320 ~ 322 )。 

  6 ~ 8.  同样,在古代社会,战争和自然灾害时常也被解释成“末期的预兆”。可是,这类事情在人类历史中始终存在,它们在神运筹一切的计划中是 必须有 的,与 末期 并没有特别的关联。第 7 节重述以赛亚书十九 2 的话,是为了指明这类事情在旧约时代就已经提到了。 灾难的起头 (本意为“产前的阵痛”,是启示文学中的一个术语,用来指新时代来到之前的灾难阶段)表示,这些现象固然最终将与末期的结束有关联,但绝非其临近的预兆,故不能用它们来判断末期的远近。由此看来,第 5 ~ 8 节中所提及的各种现象,明确地讲并 不是 “末期的预兆”。 

  9 ~ 12.  这几节也是一样,只一般地谈到将有灾难发生,多半指耶稣的门徒要经历患难,并不涉及整个世界。正如耶稣所预言,门徒要被恨恶,遭杀害(参十 17 ~ 22 ,那段经文与此关系密切,在表达形式上与马可福音十三 9 ~ 13 的对观段落更为相近。这里说对门徒的迫害来自 万民 ,不光来自犹太人;十 5 ~ 6 和 23 节还说门徒的使命仅在犹太人中间,但到这几节他们的传道使命已扩大到万国万民中了,到二十八 18 ~ 19 这一使命将更明确提出)。迫害定要付出代价, 必有许多人 因此而 跌倒 (即“被绊倒”,与五 29 ~ \cs16 30 ,十三 21 ,十八 6 ~ 9 等章节中所用的动词同;这里的用语特别回应但以理书十一 41 所言),在门徒群体中间也会发生陷害、恨恶、假先知和 不法的事情 ,而不法的事又会使 爱心 冷淡,要注意这之间的联系。 许多人的爱心 本意为“对许多人的爱心”,即门徒“对许多”外人的爱心;若从这几节的思想发展来看,因为门徒群体是受逼迫的一方,所以这话的意思还是说“大多数”(门徒)对神对人的爱心都会冷淡。这是一幅教会走下坡的阴暗图画。上下文表示,这一切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在“末日”来到之前必须如此自然地发展,它却没有表示这些现象和“末日”在时间上的关系怎样。 

  13.  忍耐是启示学中的一个主题(例如:但十二 12 ~ 13 )。当大多数人都“冷淡”了的时候,只有 忍耐到底 的必然 得救 ,换言之,只有他们才能享受新时代的福分。 到底 的意思是“过去”,并不一定指预言中说的末了(不然在那之前活着的人不是就不能得救了吗?而且在希腊文里,要表示第 6 节和 14 节所说的“末期”必须前面加个冠词,这里都没有)。本节重复了十 22 的话,那里清清楚楚指的是当时门徒向以色列人传道的遭遇,并非“世界的末了”。 

  14.  有关 天国的福音 请看四 23 的注释 传道的概述(四 23 ~ 25 ) } 。第 9 节(“被万民”)已经暗示门徒们的使命将超越十 5 ~ 6 和十五 24 所定的界线。这里耶稣清楚地指出了一个时间,到那时以色列的特权地位将要失去,以色列(及其宗教领袖们──见第二十三章)所坚决抛弃的福音将要向外邦人广为传布。 天下 的原词是 oikoumene{ ,本意为“居民区”,原是代表希腊语世界(以示与野蛮人有别)的一个普通词,后来指罗马帝国,再往后指当时人们知道的整个世界;所以说,它不是一个囊括天涯海角的地理专有名词,只表示福音要传遍全世界,给 万国万民 ,即超越犹太人社会的范围(扩大范围自然丝毫不意味中止对以色列民的使命;见十 23 注释 )。 然后末期才来到 ,乍看起来好似可以计算出末日的日期,其实这要决定于如何定义“将福音传遍天下”的情况和具体时刻。在某种意义上,保罗早在公元七十年以前就可以宣布,他已在欧、亚广大地区“到处传了福音”(罗十五 19 ),从那以后,使徒们又不知有多少次可以作出同样的声明,说福音已传到比耶稣时期所知道的 oikoumene{ (有人居住的地区)辽阔得多的地方。但是,耶稣的话不是测定这样。福音要传到犹太世界以外的遥远地方之后, 末期 才来到,我们不能从这话得到任何根据,决定末期何时 该 到。 

  iii. 犹太地危机的到来(二十四 15 ~ 28 ) 

  第 4 ~ 14 节说哪些现象 不应 被看作是“末世的预兆”,在某种意义上有点离题。现在让我们来回答第 3 节的问题:“什么时候有这些事?” 15 ~ 22 节描述将要发生于犹太的灾难,并指出它便是第 2 节预言的圣殿遭毁的序幕;之后,第 23 ~ 28 节会进一步告诫门徒,即使景况是那样的可怖,也不可过早期待末世的来临──即使是那样,“末期也还没有到”。 

  15.   那行毁坏可憎的 原是但以理书十一 31 和十二 11 的希腊文翻译,但以理书九 27 的说法亦同。在旧约的习惯说法中,“可憎恶的事”就是指以崇拜偶像来亵渎对耶和华的敬拜,但以理书指的是安提阿哥四世依比芬尼公元一六七年,在耶路撒冷圣殿中竖起异教神像,因而破坏了圣殿礼拜的事。耶稣是预料这种亵渎行为 在圣地 (通常指圣殿本身,不是指耶路撒冷城,参,徒六 13 ,二十一 28 )会重演; 读这经的要会意 是要求那些读过但以理的话的人扪心自问,衡量衡量自己的行为(参,但十二 10 )。马可福音十三 14 不顾语法规则的要求,把 站在 用一个阳性分词来表示,这样“可憎恶的”便是指人了;马太把它纠正过来,用了中性分词,说明他理解耶稣是指与安提阿哥树立偶像类似的“事”。在圣殿被毁之前的时期,有哪些是属这类“可憎恶的事”呢?有人认为应包括该犹王计划在圣殿里为自己设像(那是公元四十至四十一年间的事,按此处上下文的要求看,作为危机的预兆显得过早──何况计划也并未实现);有人认为指公元六十七至六十八年冬,罗马人即将围攻耶路撒冷时,奋锐党人把圣殿里的神物权供俗用的事 269 (时间倒正是我们这里所指的时间,但事情并无明显的崇拜偶像的迹象);还有人认为应指公元七十年罗马人毁坏圣殿时树立罗马旗帜的事(犹太人视之为偶像崇拜)。当这最后一件事发生时,从耶路撒冷逃走显然已不可能,但第 16 节说的不是从城巿,而是凡在犹太的都应该逃,罗马人一开始围城,犹太全地就都要陆续遭到残酷的蹂躏。 

  16 ~ 18.  这事一发生,就等于提示人们赶快逃走,在犹太城郊的人应当逃到山上,因为罗马人要来洗劫村庄,抢掠农田,在屋顶上悠闲自得的人们将没空回去收敛家财,在田里耕作的人们也无法换下自己的工作服。这幅图画生动地表现了危机来临得很突然。优西比乌的着作( H. E. iii.

  5.3 )告诉我们,在围攻开始之前,有些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受到“神谕的启示”逃往约但河外的珀拉。耶稣的告诫不可能就是那“神谕”(因为珀拉并不在“山上”,而且当时“圣地”还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但可能对后来的“神谕”起了启发的作用。 

  19 ~ 20.  即使不携带过多的行李,逃难者的景况也已经够艰难的了。 冬天 巴勒斯坦的道路泥泞难行 270 , 在安息日 城门又紧闭,无法得到任何食物 271 。 

  21 ~ 22.  请看约瑟夫的 犹太战争 ( Jewish War )第五卷第 512 ~ 518 页,以了解围攻时的恐怖景象。耶稣的话使人忆起但以理书十二 1 述的末世惨状,耶稣认为那段话至少是这些灾难的预示。但是这场毁灭性的灾难并不能充分发挥其威力: 日子 将要 减少 ,为的是给 选民 以生还的机会,也许正因世上还有选民,才使神惩罚的严酷性得以减轻(参看所多玛的“义人”,创十八 23 ~ 32 )。动词“被减少了”的被动语态表示,就连人间争战的恐怖程度,也在选民之神的掌握中。 

  23 ~ 25.  在第 5 节中提到的那些冒充基督的人们,在这种危难时刻,简直如鱼得水一般地活跃起来了。因为灾难深重时,以色列人就会把他们奉若神明,乐于接受他们的帮助。教会历史上(甚至今天)常有神的子民,在危难当头之时,不加分辨地接受似是而非的假真理,尤其当它伴有大神迹、大奇事的时候。圣经说“神迹奇事”并不都是神的工(参,申十三 1 ~ 3 ,可能是这几节的根据)。在这种情况下,若要选民避免 被迷惑 及过早期待“末日”,就须预先向他们发出警告( 25 节)。 

  26.  当时普遍认为基督一定出现 在旷野 (这也许正是施洗者约翰引起一些人兴奋的原因,见三 1 ~ 3 注释 ),公元一世纪时也确有些起义领袖在旷野里指挥起义(见第 5 节的注释 ,并参看 Josephus, Ant . xx. pp.97 ~ 99, 167 ~ 172 )。 内屋 (原意“库房”,指一个隐蔽的地方(如六 6 ),这种提法可能反映犹太人的思想,他们认为弥赛亚不知藏在何处,随时可能从隐匿之处出来(参,约七 27 )。实际上,这种看法很易被人利用,在没有任何迹象的情况下制造一种假的期望;耶稣一再强调,说祂再来(与第一次来不同)一定不会在暗中,他不会在有些人根本辨识不出的情况下出现。 

  27.  与之相反,耶稣的再临要像 闪电 ,清清楚楚,使全世界的人都看见(闪电总是突然的,这也是象征的一部分,但不是主要的;前面几节和本节的 从东边直照到西边 ,使人人都能看见就表明了这点)。因此,在这里提到人子降临,正是为了说明 不应 从犹太战乱中去辨认耶稣哪时复临,耶稣的复临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28.  这里用的谚语来自约伯记三十九 30 ,当然古代还有类似的说法 272 。这句话同样表示人子的到来不会有错。看来这里说的是秃鹰而不是 鹰 ,因为鹰一般不食腐尸;圣经的作者往往不注意所提动植物的种类,而且亚兰文是一词两用,两类大型肉食鸟都用这一个词表示。正像尸首在哪里鹰也在哪里一样,人子的来临也必同样明显准确,没有到处去寻找辨认的必要。 

  269 Josephus, BJ ,

  iv 150 ~ 157, etc. 

  270 J. Jeremias, Jerusalem in the Time of Jesus ( 1969 ) , p.58. 

  271 请看 Banks, pp.102 ~ 103 ,他这种解释使人明白,耶稣的门徒觉得在安息日不应搬迁移动并不全是受律法主义的约束。 

  272 A . Ehrhardt, The Framework of the New Testament Stories ( 1964 ) , pp.53 ~ 58. 

  iv. “这世代”危机的顶点(二十四 29 ~ 35 ) 

  第 15 ~ 28 节谈到犹大的危机,但并未述危机的顶点即表现在圣殿的毁灭之中。可是耶稣的讲话本是由这个问题引起的( 2 ~ 3 节)。当第 29 节谈到“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天体便要出现大变化,人们自然会想到,耶稣大概要专门谈圣殿的结局来结束自己的讲话了。岂不知下面仍未明确地提到圣殿,反而在第 29 ~ 31 节把旧约中的许多启示语句汇集一起,使当时的人听起来觉得是在描述“基督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时的情景(即回答第 3 节后半部分的问题)。而且此情此景的出现,断定要发生在“这世代”( 34 节),可是基督降临的具体时日又不可知( 36 节),第 27 节又清楚地指出基督降临与耶路撒冷被围不是一回事。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再一次认真研究第 29 ~ 31 节的话,看一看究竟如何理解旧约的这些说法才正确 273 。 

  29.  本节一开头的短语就否定了下面的情景可能出现在距犹太战争十分遥远的某个时间,这短语后面所用的话语来自以赛亚书十三 10 ,三十四 4 。第一句是以启示的形象语言描写巴比伦的败落,第二句是说神要对“万国”,特别对以东,施行审判。在历史上谈到神对城巿和国家施行审判时,常用类似的语言(如:结三十二 7 ;珥二 10 ;摩八 9 等)。这样的语言固然也可以用来预言世界末日的崩溃,但首先还是指对现世的审判,特别用来描述各种政治势力的衰败。如果这样丰富多彩的语言宜于形容巴比伦那种异教国度的败落,那么用它来描述耶路撒冷的被毁就更为适合了,何况它还包含有对神的子民的地位和命运的重要暗示呢。所以说本节指宇宙的崩溃是不对的。“有人从字面上理解耶稣说的众星要从天上地落,以为宇宙星系要解体,这些人的脑筋多么简单,想像力又是多么贫乏。” 274     30.   人子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的说法(“基督复临”一词并未出现),显然是暗指但以理书七 13 ~ 14 的话,而那里的话,我们已经从前面看到(见十 23 ,十六 28 注释),不是说“降临到世上”,而是来到神的面前领受权柄和神的承认。“人子驾着天云降临,不应想像是耶稣纯粹在作太空遨游,它是一种标志,象征耶稣在历史上和地上万族中,有扭转乾坤的巨大威力。” 275 这节的语言与第 29 节形容圣殿被毁的语言如出一辙;圣殿被毁是神的惩罚行动,也因此证明耶稣的权柄高于摈弃祂的犹太公会(这就是对圣殿被毁的重要性所应有的认识;参看二十三 29 ~ 39 )。语言是引喻性的,铿锵有力,对旧约的形象性描述谙练通晓的人体会就更深切,可惜后代读者多不达此! 

  对 人子在天上的兆头 解释各异。最早人们想像是一个十字架的形象显现在空中,不过经文中并未如此说,而且按照第 29 节的象征性说法来看,此处也不应作直义的解释。有人说“兆头”就是胜利降临的人子;还有人指出,七十士译本中的 se{meion 在旧约的希伯来原文中作“大旗”或“军旗”解,是神的子民聚集起来的信号;可参看以赛亚书十一 12 ,四十九 22 。在犹太人的礼拜仪式中讲到“从四面八方招聚散居的犹太人”时,把“大旗”和“号筒”( 31 节中提到)放在一起已成公式 276 。无论怎么说,我们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启示文学的象征主义范围,要想对“人子的兆头”来个具体的解释,看来不大可能。 

  人子胜利降临时万族都要 哀哭 ,这在撒迦利亚书十二 10 ~ 14 已有预示 277 。 地上的万族 不如译成“那片土地上的各支派(家族)”,因为在撒迦利亚书十二 10 ~ 14 里,悲哀仅限于以色列地的各族 278 。由此可见,这里说的不是世界性的悲哀,而是以色列在看到他们“所扎的人”得到神公义的平反之后产生的一种反应。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里说的悲哀是一种悔罪的表现,耶稣在这里有暗指以色列人将来会悔改的意思吗?还是我们想得过多了呢? 

  31.  本节的话也很显然是来自旧约 279 。请看以赛亚书二十七 13 (并看上面第 30 节有关“兆头”的注释)来理解“号角的大声”,并参看申命记三十 4 和撒迦利亚书二 6 (七十士译本)来理解以下几个短语。上述各旧约章节指的是散居各处的以色列人的再次聚集,但这里说的是招聚 选民 了(参看 22 和 24 节,在二十二 14 该词译为“选上的”)。“人子的选民”再也不仅是以色列人,而是(如八 11 ~ 12 所说)来自天涯海角的一小撮选上的人。这就是人子受权的必然结果。 angeloi 一词可译作“使者”(如十一 10 ),指在世界各地传讲福音的人,也可理解为 天使 (与十三 41 ,十六 27 等节的词义大致相同),就是指传讲福音背后的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十三 41 ,“人子的使者”把作恶的从他国里 挑出去 ,而这里是把选民 招进来 。还有一点不同,十三 41 说的是最后的审判,这里说的则是普天下教会的增长(参看 14 节的注释 ),以色列从圣殿被毁,失去特殊地位之后,这件事才会发生。 

  既然旧约的形象描述手法受到了如此的重视,那么第 29 ~ 31 节,根据上下文的要求,也应看作是极为形象化地描述了圣殿将要被毁,以及其后果的神学意义。下面四节还要继续强调“这些事”的迫近,清楚地把它们与第 36 节以下所要说的不知何日何时的基督复临区分开来。 

  32 ~ 33.  巴勒斯坦生长大量的长青树,所以冬天 无花果树 的秃枝是很显眼的。这种树不到晚春时节不会长叶,所以一见有大 叶 出现,便知夏之将至。 这一切的事 (即第 15 节以下所说的怵目惊心的景象)也是如此,一出现便知日期近了 280 。既然耶稣的讲话全是针对圣殿何时被毁的问题来的,这里自然还是指这件事;“那行毁坏可憎的”和随之发生的一切,也必然标志圣殿及它代表的一切的结束。 

  34.  灾难发生的时间在本节就指得更为明确了。耶稣庄严地宣布 我实在告诉你们 ,便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凡把这句话解释为指基督复临的,只能作出这样的结论:或是这话说得不对,或是 这世代 不能照正常的意思来理解,例如有人便理解这世代是指“犹太民族”或“不信基督的犹太教”。很难想像这个名词会有这样与之毫不相干,且令那两类人难堪的意义!再说,又不能轻易地说 这些事 所指的与前面几节描述的事情无关。按正常的理解,只有两种可能:若非耶稣错了(或者马太错误地理解了耶稣的话),就是耶稣还没有开始回答第 3 节后半的问题,即“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而仍集中精力在回答门徒问题的前一半,即“什么时候有 这些事 (指圣殿遭毁)?” 

  35.  耶稣的话(和神的话一样,赛四十 8 )完全信实可靠;这对那些错误解释第 34 节意思的人该又是一大难题了! 

  273 请看本注释二十四 1 ~二十五 46 引言部分的 (d) 段 ,我在那里谈到了对马可福音中对观段落的看法,往下的注释即以该看法为基础。 

  274 D. Lamont, Christ and the World of

  Thought ( 1934 ) , p.266. 

  275 G . B. Caird, Jesus and the Jewish Nation ( 1965 ) , p.20. 

  276 请看 T. F.

  Glasson 之论着,载于 JTS 15 ( 1964 ) , pp.299 ~ 300. 

  277 参看启示录一 7 ,那里结合了但以理书七 13 ~ 14 和撒迦利亚书十二 10 以下的话,明确指出,哀哭的人就是那“扎耶稣的”,约翰福音十九 37 亦如是。 

  278 请看拙着 JOT , pp.237,

  257. 

  279 请看拙着 JOT , pp.63 ~ 64, 256 ~ 257. 

  280 RSV 译作“人子近了”,是没有必要的。希腊文副词 engys (“近了”)并无性别的标志,动词的主语也没有表现出来。 

  v. 人子会在想不到的时刻复临(二十四 36 ~二十五 13 ) 

  耶稣从一开始回答门徒们有关“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的问题( 3 节),就不断强调他不会透露再来的时间,他会在人们最想不到的时刻降临,也就是说无先兆可以奉告。大多数人都会处于未加注意的状态,但是门徒们必须随时随地作好准备。二十四 36 的话在二十五 13 得到重申,所以这一段应视为一个整体,继续讨论“那日子、那时辰无人知道”的主题;这一段里有明说(如: 39 、 42 、 43 、 44 、 50 等节),也有通过各种比喻和警句的暗示,都为阐明这一主题。二十四 36 、 42 的话也出现在马可福音第十三章里;第二十四章 37 ~ 51 节的大部分内容在路加福音第十二和十七章中也找得到;而二十五 1 ~ 13 的内容则只见于马太福音(或许路十二 35 ~ 37 也包含此意)。所以说,这一段讲话很像马太福音中其他大段的讲论,是把耶稣讲的互有关联的话汇集在一起,以强调第 36 节的意思。 

  36.   但那日子,那时辰 标志主题的改变,第 33 ~ 34 节所说的“这些事”已不再讨论。对“这些事”发生的时间还可以清楚地划个范围( 34 节),可是“那日子和那时辰”则没人知道。第 3 节为耶稣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是“这些事”,第二是“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现在显然是在谈第二个问题了。第 37 和 39 节里两次特别提到 人子降临 ,而这个提法在第 4 ~ 35 节里显然没有用过(第 27 节是个例外,那里正是说,人子降临的时刻与当时谈论的时期是不相干的)。人子降临的日期不仅人不知道, 天使 不知道,就连 子 也不知道。耶稣的这一自称曾出现在十一 27 (见那节的注释 );在许多手抄本和各早期版本中,本节的“子也不知道”的句子都被删去了(见 RSV 边注),很可能是因为对耶稣这一无知在教义上实在难作解释,可是这一特点又绝不是无缘无故地吸收进口传经文中去的(在马可福音十三 32 的原版本中无疑存在此句)。在新约里谈及耶稣知道的也有限,这是最清楚的一次了,其所以重要因为是在谈到父子关系时提的,这里面包含双重意思,一是父子之间亲密合一的关系,一是子对父的依从 281 。 

  37 ~ 39.  时日既然没人知道,就一定会有人没有准备。与挪亚的日子相比, 人子降临 的主要目的是要施行审判,虽然祂降临还包括其他用意。正因挪亚及其家人都准备好了,而挪亚同时代的人对审判的警告毫不在意,毫无准备,所以都被大水 冲走 了。这里的深意是,准备迎接人子降临不是不可能,但不是靠数算日子,而是要一辈子随时随刻准备好,听从神的各种指示和警告。显然人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有准备的(因而得救),一类是无准备的(因而被弃)。 

  40 ~ 41.  有两个破坏了正常生活的事例,可以用来进一步说明这种划分是多么严酷。两个男人 在田里 做着一样的活计,两个女人 在磨坊 同样在推磨。所以说,划分绝不是根据不同的工作或环境,而全取决于是否准备好了。(参十三 30 以了解最后审判时有人得救,有人被撇的思想。) 取去 一词与一 20 ,十七 1 ,十八 16 和二十 17 中的动词同,意为把某人带着与你同去,所以这里指的是拯救那“带走的”,而不是将他毁掉。至于把他“带”到哪里去,没有说,强调的只是人子降临必将划分人类。 

  42.  从 36 ~ 41 节得出的必须随时作好准备的结论,也是本章以下各节以及二十五 1 ~ 13 的重点,有很实际的意义。马可福音十三 35 是一个家主故事的结语,与本节相同,马太把那个故事删去了(这样做并不奇怪,因为那个故事与马太 45 ~ 51 节较长的故事所说的意思一样)。 你的主 ( kyrios )在马可福音里是“家主”,为的是与上面的故事衔接;马太把该词潜在的指基督的意思道出来了(参七 21 注释 \cs16 )。 

  43 ~ 44.  第 36 ~ 42 节的要点在这个短小精悍的故事(路十二 39 ~ 40 有相同的故事)里点了出来。要是破门而入的贼( 破门 实际上是“挖透房屋”,是强进泥舍最简捷的办法)事先发出警告的话,人人便都会警觉起来; 人子 就像这窃贼一般,并不告知他来的时辰,所以只有随时戒备才能儆醒预防。道理已说得如此透彻,而有些基督徒仍企图靠计算来数出耶稣复临的日子,这岂不是荒唐吗! 

  45 ~ 51.  这里有个长一点的故事,讲的要点与前一个相同,也是说“作好准备”是有实际意义的。故事讲一个 仆人 (原意“奴仆”), 主人 给他权柄在主人不在期间管理家业(参,二十五 14 以下,一个仆人的责任)。他可以精心管理( 45 ~ 47 节),也可以胡乱应付( 48 ~ 51 节)。这不同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对“准备好”有更具体的理解;准备好并不是静坐干等,而是要负责供给 家里的人 食物( 45 ~ 46 节),也就是说要通过服事人来准备迎接人子的复临。反之,“不准备”则包括为谋私利而剥削他人( 49 节)。所以,“‘照看’是要勤恳主动、尽忠负责地服事人” 282 。因尽忠而得的报偿是一个更高的长期负责的位置( 47 节;参,二十五 21 、 23 );因不忠而得的惩罚照字面翻译就是“切成碎片”( 51 节,见 RSV 边注)。这残酷的景象使人想起十八 34 里的“掌刑的”(参,撒上十五 33 ;来十一 37 )。像二十三 13 和二十五 30 一样,这个故事也有其实际的意义,所以下面说的仆人该受的处治,与前面章节(如:八 12 ,十三 42 、 50 等)中恶者的最终结局一样。他的命运将像假冒为善的人的命运一样;在第二十三章里“假冒为善的人”因未尽职而受到谴责,一个不尽忠的门徒也不能企望结果会比他们好。 ──《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