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G 寡妇的奉献(二十一1-4)   1-2. 库显然是妇女院内一个区域的名字,在那里放有十三个喇叭状的奉献箱,每一个箱子内的奉献款都有特别指定的用途。耶稣在这里观看财主奉献的情形,路加虽未明说,却暗示至少有几个财主是很慷慨地奉献。相对的,是某个穷(penichra)寡妇的奉献,路加所用的这个字并不常见(在新约圣经中只有出现在这里),可能是强调她贫穷的光景。在第一世纪的犹太地,寡妇很少有赚钱的途径,要维生是非常艰难的,所以,穷寡妇几乎是等于最贫穷之人的同义词。这个穷寡妇的奉献只有两个小钱(lepta),这个字是指一种非常小的犹太钱币(附带一提的是:这是新约圣经中唯一一处提及犹太钱币的地方),它的币值很小。解经家经常都说敬拜之人的奉献不许低于两个lepta,所以这是最小的奉献。但是,他勒目中与奉献有关的段落并没有禁止人奉献一个lepton。它只是说一个人不应该把一个lepton放到爱心奉献箱中,除非是在适当的监督之下(Baba Bathra l0b)。

  3-4. 耶稣指出:奉献的币值并不代表一切,其中的意思是:寡妇的奉献是所有人当中最大的(“要紧的不是一个人给出的数量,而是一个人为自己保留的数量”,Marshall)。如果照着字面来解释耶稣的话,其意思并不是“比他们任何一个人所投的还多”,而是“比他们众人所投的总数还多”。如果衡量的是给出去之后所剩下的,她当然是凌驾在他们所有人之上,因为他们所给的是自己有余的,所以还留下许多;她所给的却是她所有的一切,这是真正的奉献。

  H 末世讲论(二十一5-36)

  每一卷对观福音书都包括了这段讲论的记载,虽然有一些的不同点。在这段讲论中有一些令人困惑的解经问题,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篇论述里似乎有部分是论到万物的结局,而有部分则是论到耶路撒冷的毁灭。在路加福音中,这两部分的差异似乎要比其他福音书更明显,有些学者认为这是路加末世论的独特贡献。艾理斯注意到这个讲论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但他认为有两个要素是必须列入考虑的:耶稣“的确宣告了世界将来的结局,祂也的确考虑到在结局来到之前,有相当可观的、没有界定的过渡期”。这个讲论表达了耶稣对终极之得胜的把握,虽然前头有黑暗的日子。它在结尾时向跟从祂的人发出挑战,要他们儆醒,不可因这世界上的艰难而烦恼。许多的词句都会令人想到旧约圣经的经文(如:代下十五6;赛八21-22,十三13;耶三十四17),这可能是用来强调耶稣正在描述的,是神鉴察的一种方式。

  1.豫兆(二十一5-7)

  这段讲论是因门徒询问将要来之毁灭的预兆而引入的。当他们离开圣殿的时候(可十三1),他们当中有一个人发表意见论到圣殿的华丽。美石是用来支撑建筑物的大石头(在“哭墙”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非常庞大的石头,但这只是地基的一部分,不是圣殿本身的石头)。根据约瑟夫的记载,有些大石头的长度是四十五肘。供物可能是一种装饰性的奉献,就如希律所献的金葡萄,“葡萄串高与人齐”(约瑟夫,Bellum v. 210)。耶稣的回答则是预言说它将要彻底被毁坏。所以门徒问:这一切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之前会有什么样的预兆?

  2.国与国打仗(二十一8-11)

  耶稣并没有说到任何一个预兆,却警告祂的门徒不要被某个时候将要发生的一些纷乱之事所迷惑。

  8. 耶稣警告他们不要受迷惑,然后就说到假基督——那些冒我的名来的,也就是说,宣称是具有我身分的人;他们将要说:我是“祂”(RSV),虽然“祂”并未加以界定,但显然是指弥赛亚(和合:基督)。在宣称具有弥赛亚的权柄之后,接着是预告那时候——末后的时候、国家得拯救的时候——近了。我们不应该忽略这些话的重要性,耶稣不是在预言,世界末日将在当时人的生前就临到,祂认为那些作出这种预报的人乃是假先知。

  9-11. 不仅在犹太地会有冒牌的弥赛亚,在广泛的列国间也会有麻烦。耶稣警告跟从祂的人,不要因为打仗等类的事而惊惶,这些扰乱必要来到,就像自然现象——诸如:地震、饥荒、瘟疫——以及未详加叙述之大神迹从天上(也就是在星球间)要来一样。

  3.逼迫(二十一12-19)

  耶稣所提的那个扰攘不安的时候,对跟从祂的人而言显然是特别艰难的时期,他们将会受逼迫,但他们却必得着供应来面对一切的困难。

  12. 在世界遭逢灾难之前,教会将会先遭遇灾难。那些要下手拿住门徒、逼迫他们的人,耶稣并没有说是谁,这是广泛地指不具同情心的当权者。我们动辄以为会堂是敬拜的地方,但我们却不该忽略它们更广泛的功能,就是作为行政与教育中心。它们是犹太人生活的核心,犹太人的法律是尽可能从会堂开始执行的(参十二11)。所用的词句证明跟从耶稣之人必须预期会有从犹太人而来的反对。监说明了被定罪的确实性,然而提及君王诸侯却证明逼迫的人不只是犹太人,也是外邦的当权份子。

  13-15. 这不只是灾祸,更是作见证的机会,这并非意味着名家那种滔滔不绝的雄辩技巧,乃是意味着为神所成就的事作见证;神会供给他们口才智慧,使他们能以完成这个工作。他们甚至不需要预先准备要说些什么(动词promeletan,预先思想,是用来指预备一篇演说的专门术语,BAGD);这当然是与讲章、讲义的预备无关,基督徒必须像其他任何人一样,忠心地准备这些讲章与讲义。它所指的是,信徒将会在受逼迫的时候忽然被人叫去,对充满敌意的当权者提出答辩;在这种时候,耶稣自己(祂所用的我,egō,是强调用词)将会赐给他们口才智慧(参十二11-12),包括雄辩术与领悟力。这口才智慧极有果效,甚至连仇敌都不能抵挡,也不能反驳。

  16-17. 耶稣并没有将灾难的严重性给减轻了。家庭将会分裂,有些人会把亲属——甚至是亲密的亲属——出卖给逼迫的人。耶稣清楚说明祂方才所说的话并不意味着,信徒可以安心地相信他们一定会蒙拯救,他们有些人将会得不着拯救。信徒可以确定的是:神掌管着一切,祂必要成就祂的旨意;但他却无法确定自己在那个旨意中是处在什么地位上;他可能会被杀害,藉着死而进入他永远的得胜中,他也可能会存活。他可以有把握的是神的得胜,而不是这个得胜如何体现在他自己的生命中。敌对不仅来自家庭里面,也来自广大的世人。世人将会恨恶跟从基督的人,就像恨恶祂一样(参,约十五18及下)。

  18-19. 乍看之下,这些话与前两节相矛盾,要调和前后两处的经文,在于思想神凌驾一切的至高主权。神的掌管是绝对的,祂甚至可以使他们连一根头发也必不损坏。本革尔主张,我们必须加上“在它的时候来到之前——不需要神特别的眷顾——不需要获得它的赏赐”才能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其他人则认为这是指灵性上的保全(如:Plummer,Marshall);但这看法几乎不能适用于这些辞句。另一些人则主张,尽管个人(殉道者)可能会被人害死,教会——门徒群体——则会安全无虞;但前面的异议也适用在这种看法上。最好似乎是认为耶稣是在把他们的心思转向神强而有力的掌管以及神的旨意上,正是这个决定他们究竟是生是死,而不是他们的仇敌的阴谋。根据这个看法,祂劝勉他们要坚忍、忠贞。神所要求的是忍耐到底,而不是一些华而不实的、孤立的抵抗。

  4.耶路撒冷的毁灭(二十一20-24)

  路加清楚地说明:这一小段讲论所论及的是耶路撒冷的毁灭,而不是末世。他记载了一些事是其他对观福音书作者所没有的;相反的,他却把他们所记载的一些事给省略了,如提及“那行毁坏可憎的”之处(太二十四15;可十三14),这对他的外邦读者而言可能不太重要。

  20. 有些批判学者主张,这节经文证明路加是耶路撒冷沦陷后才写的,我们很难接受他们的理由。因所作的预言是十分一般性的,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路加对沦陷时的细节(如:在约瑟夫的着作中)有任何了解。盖德虽然认为这本福音书写于主后70年以后,却拒绝以这段预言作为他主张之日期的证据,这可能是很有意义的;相反的,他认为路加是使用一份在这座城毁灭之前写成的文件。他也说:“毫无疑问地,耶稣重复的预告了毁灭性的结局,耶路撒冷正快速向这结局推进。”RSV译作“被围困”的分词,意思是正被……围困当中(参Rieü“当你们看见军队逐步包围耶路撒冷的时候”)。如果围困行动早已完成,耶稣的指示就无法付诸实行了。

  21-22. 在打仗的时候,乡下人会进到有城墙的城市里面去,以求保护。但耶稣告诉祂的听众,由于耶路撒冷的毁灭迫在眉捷,他们应该尽可能地远离它。山是敌人难以进入的、最安全的地方。事实上,当罗马人开始围困耶路撒冷的时候,当地的基督徒大部分都逃往彼拉(Pella)——底加波利的一座城,位在约但河外,在加利利海的南方(优西比乌说他们逃往该地,是回应“藉启示所赐的神谕”,这可能是指耶稣的话,或者是稍后从一位基督徒先知而来的一种类似的劝告,见Historia Ecclesiastica III. v. 3)。“报复的日子”(思高、RSV)或报应的日子(NEB;参,诗九十四1;赛三十四8等),是众人为他们的罪受惩罚的日子。发生在耶路撒冷的事不是任意的,而是适当的惩罚。圣经的应验证明神要执行祂的审判。

  23-24. 围城带给所有人苦难,但是对怀孕的妇女以及带着幼小孩童的人尤其严重;但这毁灭将会是全面性的。大灾难将要临到这地方(这译法比RSV的“地球上”好),震怒则要临到这百姓。约瑟夫告诉我们:战争其间,有九万七千人被俘虏,围城期间则有一百一十万人被杀(Bellum vi. 420);这个数目也许过于夸张,但死亡人数显然是很吓人的208。耶稣接着说到外邦人的日期,这不是一个容易解释的词句,曾经有人提议许多不同的解释:外邦人执行神的审判,或超越以色列人,或运用从前属于以色列人之特权,或者有福音传给他们的日期。提及这些日期满了,指出其中有神的旨意。

  5.人子的降临(二十一25-28)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注意力现在转向人子的降临上。当然也有许多人主张,这段话仍然是论及耶路撒冷的陷落,举例来说,就像法兰士(R. T. France)在他对马太福音中相关经文所作的讨论一样209;但这词句似乎比较适合主的再临(如:27节;参35节)。耶稣是在指出祂降临之前的预兆,教训祂的门徒不要害怕。

  25-26. 在生动的启示文学意象中,耶稣说到天上的异兆。我们不容易明白该如何按照字面来解释这些话。在启示文学中,经常用这类的词句来指忽然的、猛烈的变动,以及新次序的出现。无论如何,这是这段话的主要意义。众人将会茫然不知所措,充满了恐惧,他们知道发生了一些奇异的事,却无法了解将会有什么事临到他们头上。

  27-28. 耶稣说祂将要有能力、有大荣耀降临。丁时黎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到神那里去(与但七13一样);但这个意义对分词erchomenon而言是不自然的,它的意思是“来”,而不是“去”210。有荣耀降临,指的是君尊的权能。只有路加保留了你们就当挺身昂首这个命令。当那些令人慌慌不定的预兆开始出现时,跟从耶稣的人一定不可以垂头丧气的,因为他们得蒙拯救的日子近了。得赎的意思是付出赎价而获得释放。就某种意义言,救赎的工作最终已经在十字架上完成了;但它完满含义的揭晓却仍有待将来,这正是耶稣在此所说的。

  6.无花果树(二十一29-33)

  所有对观福音书全都有这个小比喻,虽然只有路加在提及无花果树时又加上和各样的树。树叶的发芽显出夏天近了;类似的,所提及之预兆的出现也显明神的国近了。这世代还没有过去之前,这些事都要成就,这段话的意义不容易明白。有人认为这是提及那时还活着的人,并且认为这是论到耶路撒冷之陷落的应验,但上下文似乎反对这种说法,除非我们与蒲隆模一样,以耶路撒冷的陷落为末世的预表(费兹梅也是如此)。有些人认为耶稣是在预言万有将会在几年内结束,并且认为祂的预言错了;根据祂断然否认知道这个日子(可十三32)看来,这似乎是最不可能的说法,而且,就像许多评论者所指出的,我们不可能认为记载这些话的路加会将它们理解成这种意思。在早期教会中,经常都认为跟从基督那一代人是很重要的,所以蒙拣选之人会存留到末期。其他人则认为这是说到犹太人这个民族(如赖尔)。有些人认为路加是要我们将这个词理解为“人类”(Leaney,Herrington)。林斯基(R. C. H. Lenski)则注意到“世代”,这个词经常用在旧约圣经中,指一种人,尤其是恶人(如:诗十二7),但也指好人(如:诗十四5)。与此相似的是,艾理斯指出:“末后的世代”这个词在昆兰古卷中显然“包括好几辈子”,耶稣在此所论及的似乎就是如此。世代这个不常见的用法专注在那种会存留到末期的人,这词句“所意指的,只是救赎历史的最后一段……国度公开的显现就快来到了,但它在日历上的时间却仍是不确定的”(Ellis;参Schweizer,“从复活节开始,所有人都是属于末世的了”)。这一小段的结束,是保证耶稣的话必要永远长存,这是属物质的宇宙所不具备的特质。

  7.要儆醒(二十一34-36)

  跟从耶稣的人,了解将要发生的这些惊奇事件之后,就该更谨慎生活,不给试探留地步,以致效法这个世界的人。“游手好闲”(RSV;和合:贪食;kraipalē)可能是指狂欢之后的宿醉,“用来形容非常下流之经验的下流字眼”211。“游手好闲”(贪食)与醉酒对基督徒的品性而言是十分不相称的罪;但是,就如赖尔的评注:“即使是滔天大罪,伟大的圣徒也可能会触犯;即使是伟大的圣徒,也可能会陷入大罪。”今生的思虑更是叫人难以防范;但无论是哪一种的疏失,都会使人无法预备妥当。第35节清楚说明耶稣正在谈论的是万有的末期,第36节则是说到跟从祂的人有着特别的责任。祂劝他们要祷告,在生活态度上要远避世人的罪恶,以信徒的身分专心事奉神。得以站立在人子的面前,是拥有终极的救恩。

  I 殿中教训(二十一37-38)

  路加以耶稣在这段时期的习惯,来结束他这一部分的故事。祂每一天都在圣殿中教训人,晚上则在一座山名叫橄榄山上住宿。严格说来,ēulizeto这动词的意思是指耶稣在山上扎营或露宿;但我们不能坚持这一点,因为这个字有时也用来指较长久的居住,在这个地区也有村庄可以住宿。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