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G 安息日真义(六1-11)   四本福音书全都清楚指出,耶稣和犹太当权者之间一个主要的冲突点,是关于守安息日的恰当方式。犹太人严谨地守安息日(在米示拿中有一整册是讨论这件事的)。有许多拉比的学生坚信安息日是一件赏心乐事,但守安息日的律法当然是很复杂、很压抑的。关于耶稣的态度,有趣的是:祂不仅主张压抑性的规条应该放松,采用较自由的态度;祂更说祂的反对者已经全然误解了这个圣日。他们若真了解它,就会看耶稣那怜悯人的作为不只是可行的——更是当行的(参,约七23-24)。

  1.安息日的主(六1-5)

  门徒们掐麦穗来吃的举动,引发了一场争论,把话题转到耶稣那引人注意的宣告:祂是安息日的主。

  1-2. 有一个安息日,当耶稣从麦地里经过的时候,祂的门徒们掐了麦穗,用手搓着吃。旅行的人可以设法解决他们饥饿的问题(申二十三25),所以他们抗议的,不是这个行动本身,而是在安息日做这事。法利赛人一定是认为掐麦穗违反了收割的禁令,而用手搓的动作则是违犯了打谷的禁令,把壳抛开可能代表簸谷,而吃则证明他们已经预备了食物。一点食物竟违反了安息日的四个禁令!他勒目认为收割与碾谷不比一个干无花果更该受责备(Shabbath 70b),所以少量的东西还是很重要的。

  3-4. 耶稣的答复,是把法利赛人的注意力导向大卫吃陈设饼的举动(撒上二十一3-6)。这个饼是用指定的方式预备的,只能用在圣殿的服事上(利二十四5-9)。就着法律来说,大卫的举动是违反了律法,因为只有祭司才可以吃这饼(利二十四9)。但他那一队人的需要越过了法律上的细节,也没有人责怪他。人的需要不必屈服于愚昧的律法主义。

  5. 现在耶稣加上进一步的、非常不同的辩解。祂说祂——人子——是安息日的主。这是令人惊吓的宣称,因为安息日是神所设立的制度(出二十8-11)。成为神圣礼仪的主,的确是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有些人认为人子的意思是指“人”(就如原来的亚兰文经常如此)。他们将这节经文解释成:人是比安息日重要的。这说法可以灵活地适合于前文,但却有其困难。耶稣从未教导说人是超越制度之上的主。再者,人子在福音书中一律是指耶稣。祂一定是在指祂弥赛亚的职务。这句话是在提及大卫的举动之后,这可能是意味深长的。那被称为是主的,正是大卫的儿子。如果大卫可以逾越律法而不受指责,更何况是那更为伟大的大卫之子呢?

  2.医治枯干的手(六6-11)

  路加加上了耶稣在安息日所行的一个神迹的故事,来强调他的论点。耶稣是用行动来证实祂的主权超越了日子和疾病。如果会危及性命,拉比并不反对在安息日治病,他们宽大地解释这一点:“无论何时,只要是有性命危险,这就越过了安息日的限制。”(Yoma 8:6)但若没有危险,他们的态度可就是坚定不移的,这种医治是不容许的。

  6. 路加不只一次地不对事件的日期详加说明,只说是又有一个安息日。耶稣正在会堂里教训人,那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根据他的特色,他告诉我们说枯干了的是右手。枯干是用来指植物或干木头的一个字,这里可能是指某种肌肉萎缩症。

  7. 反对又是从文士和法利赛人而来。他们窥探(这个动词的意思是“详细查看”)耶稣,盼望能看见祂治病,因而找出告祂的把柄。他们感兴趣的是控告,而不是医治。

  8-9. 耶稣感受到这种挑战,并且予以迎头痛击。路加没有告诉我们说祂怎么知道他们的意念,这可能是他带出我们主的神性的部分方式。耶稣吩咐那一只手残废的人来和祂站在一起,显然是在一个很显眼的地方,众人对那里所发生的事将无可置疑。然后祂对反对的人说话,用问题来向他们挑战: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可以的呢?祂不认为有中立的可能性。“除了行恶或行善之外,耶稣不承认有其他选择的余地。不肯救命就等于是害命一样”(Manson)。没有中立地带。在祂面前的这个人,正过着受伤害的生活。在安息日什么事都不做就是毁坏生命。耶稣来了,是为要拯救。

  10. 既已表明了祂别无选择的余地,耶稣显然是停顿了一会儿,周围看着他们众人。这给他们机会来回答祂,但他们并没有把握这个机会。所以祂吩咐那人伸出他的手来。照着做,发现手复了原了。

  11. 对法利赛人和他们同党的影响是:他们就满心大怒(“他们就怒不可遏”,NEB)。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忿怒的原因,是耶稣反抗他们,从他们的窥探中成功地脱逃了。但他们似乎是什么也不能做,这可能就是他们彼此商议的理由了。耶稣把案件放在他们面前,问哪一个是对的,却没有得到答复。祂可以正当地宣称他们有机会可以说究竟哪件事该做,但他们却没有把握这个机会。

  H 拣选十二门徒(六12-16)

  12. 含糊不清的日期(那时)不只是一次而已。路加对于正确的顺序不大注意。耶稣正面临着重要的抉择。前面的那些事件显出祂的仇敌正逐渐增加中。有一天,他们会杀了祂。祂该怎么办?路加特别告诉我们,祂祷告,然后祂就拣选了一小群人,可以在祂之后接续祂的工作。

  13. 天亮的时候,耶稣叫祂的门徒来。这是一群无拘束地喜爱祂的人。门徒是个学习者、一个学生;但是在第一世纪,学生不只是修读一门学科,他乃是跟随一个老师。“门徒”带有一种个人喜爱的因素在内,是“学生”所没有的。从这较大的一群伙伴中,耶稣挑选十二个人。这是以色列人支派的数目,说明耶稣正在建立真以色列人——神的百姓。在耶稣和跟从祂的人身上,“人们可以看见旧约圣经中的一幕戏,描绘神带领以色列十二支派前往应许之地”(Tinsley)。耶稣从未设立一个组织,这十二个人就代表了祂的行政机构。他们当中有些人显然是杰出人士,但整体而言,他们似乎不在一般水准以上,大部分在教会历史中都没有留下什么痕迹。那时候和现在,耶稣同样喜爱透过完全平凡的人来工作。

  耶稣称这十二个人为使徒。这词是从动词“差遣”而来的,意思是“奉差遣者”、“使者”。路加用了六次(使徒行传中用得较多,共二十八次),但其他福音书的作者却只有各自用过一次而已(马可可能用了两次,其中一次要看我们如何处理抄本问题)。在福音书中,经常只用“这十二个人”来指这一群人。马可解释说,耶稣拣选他们,是“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并给他们权柄赶鬼(可三14-15)。这带出了宣教的观念,以及他们服事的中心——传道。

  14-16. 这份名单的顺序有些微的差异;但如果我们将这些名字分成三组(四人一组),那么在我们所有的名单中每一组都有相同的名字。每一组带头的名字一样,虽然组内的次序有变化。所有名单中的头一个名字是西门,耶稣给他取了另一个名字,叫彼得,意思是“磐石”。从现在开始,路加总是用这个名字,不像前面一样用西门。他没有说这名字是什么时候取的(见约一42)。后面的西门称为奋锐党的,可能是属于激进的族群“奋锐党”,他们是以用暴力抵抗罗马人而出名的),或者这名字可能是指他性如烈火。关于雅各的儿子犹大(徒一13再次出现),马太和马可是用达太,这好像是同一个人的另一个名字。马太、马可、路加全是以加略人犹大结束,并且提及他的卖主,但只有路加说到他“变做”(吕译、思高、现中)出卖主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显然是忠心的。“依斯加略”(思高)的意思可能是“加略人”,加略是犹大(书十五25)或摩押(耶四十八24)的一座城。若是如此,那么犹大就是十二人中唯一的非加利利人。

  I 平地讲道(六17-49)

  马太用三章经文记载山上的讲道,路加所记载的讲章是“在一块平地上”的,有许多类似之处,但却短了很多。然而,他另外又将许多类似的材料分散在他的福音书中。有些人感觉这是同样的讲章,有两种不同的记录;他们通常主张马太从Q的许多不同的上下文中摘取了一些材料,将它们放在一起,并且予以增补。这是有可能的,但不同点也有很多。讲道的人经常会在不同的讲章中使用同样的、或不同的材料,尤其是在没有手写稿的讲道时。讲道者的这种习惯,似乎是较好的解释,即将类似和不同的材料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扩充性的编辑工作。

  这篇讲章是用福与祸开头,继而说到那些在国度中之人适切的行为,特别强调爱和不论断别人的重要性。然后带出从果子知道树的原则;最后,耶稣将听祂讲道之人的态度与盖造房子之人的态度连在一起。从头到尾都是提醒我们,成为门徒的意义,是远超过优美的言词,乃是整个的生活方式。

  1.群众(六17-19)

  耶稣站在一块平地上(可能是在山坡上,所用的字不是指平地的常用字),和祂在一起的不仅有许多门徒,还有许多百姓。显然有些还没有效忠耶稣的人,受到祂教训的名声所吸引,想要多听一些祂的教训。他们有些人是盼望病得医治。他们来自遥远的地方,如远从东南方的耶路撒冷或北方的推罗、西顿而来。有病的人得了医治,路加特别提起那些被活鬼缠磨的(见四33注释)。耶稣医好了他们。

  2.论福(六20-23)

  这些福与下面所论及的祸,嘲笑了世界的价值观。它们高举了世界所蔑视的,却拒绝世界所推崇的。

  20. 耶稣看着祂的门徒,清楚地向他们说出下面的话,称他们为贫穷的人(参四18),说他们是有福的。祂所祝福的不是贫穷的本身;贫穷可以和福分一样,轻易地变成咒诅(参,箴三十8-9)。祂也不是(像有些人所主张的)宣称,一种社会阶级的祝福要超过其他所有的阶级(“福音并不褒扬任何一种社会地位”,Talbert),这种社会阶级并不是他们自己所选择,若是能够,他们也一定要脱离这种贫穷的状态。耶稣所谈的乃是祂的门徒,他们是贫穷的人,也知道自己没有其他财源;他们依靠神,而且也必须依靠祂,因为他们一无可靠的。正是这种精神,所以在旧约圣经中“贫穷的人”经常几乎等同于“虔诚的人”(如:诗四十17,七十二2、4)。马太用“灵里贫穷”(吕译)来表达这个意义。这个世界上的富足人经常都是自恃的;但贫穷人不是如此,而领受神的国(见四43注释)的正是这些谦卑的人。耶稣说是你们的,而不是“将会是你们的”。这些贫穷的人现在就已进入国度里面了。

  21. 马太福音中,在饥饿的人的祝福之后,还加上了“饥渴慕义”,清楚说明了这里所暗示的。但强调需要也是路加的特色。将要饱足的,正是那些有需要的人。路加所说你们哀哭的人的这个福,马太没有这样说。这个福与前两个很切合。它不是指那些在个人的痛苦中甘之如饴的人,而是指感受到邪恶、感受到世人敌挡神,以及感受到世人后来之苦难的人。最后将要喜笑的,正是那些看出生命的这些现实景况的人。

  22-23. 下一个出乎意料的福乃是给遭受逼迫的人。耶稣所说的不是普通的受苦,而是为人子而受苦。那些因此而受苦的人不是要受到同情;他们是有福的。耶稣吩咐他们要欢喜跳跃。他们有永远的奖赏。他们是在属神的传承中,先知们也是遭受这样的对待,神的百姓不能期盼有别的待遇。耶稣应许跟随祂的人,说他们一定可以有不合理的快乐,但他们永远不会脱离麻烦。

  3.论祸(六24-26)

  这些祸(只有路加福音才有)与福是很自然地连在一起的。它们对普世之人所视为可羡慕的社会地位和状态作了惊人的评估。世界的祝福可能可以鼓舞一个自满自足的态度,但对属灵的成长却是致命的伤害。有祸了并不能传达耶稣所用之ouai真正的力量,这个字较接近“哀哉!”(NEB)或“何等可怕!”(GNB)。表达的是悲叹与同情,而不是恐吓。

  24. 头一个有祸了的是你们富足的人。这不是对门徒们说的,因为他们并不富足。它可能是与“你们贫穷的人”(20节)有自然之关联。或者耶稣可能是对“许多百姓”(17节)中的有钱人说的。财富容易使人认为自己一无所缺,因此就依靠财富,而不是依靠神。他们的态度与那受赞赏之人的完全相反(20节)。耶稣对富足的人说: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祂所用的动词是经常用在收据上的字,意思是“完全付清了”(见MM)。这意义在当时一个有趣的例证是“他们已经收到了!”的说法。当一个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是属世的财富,那他事实上是个贫穷人,这种的财产伴随着内在的虚空。安慰不应被误解成祝福。

  25. 你们饱足的人,意义跟“你们富足的人”是一样的,却更强调人们关注的状态。他们不只是富足的,并且拥有所想要的一切,感觉到一无所缺;他们在生活中认为他们所拥有的已经是全然丰足了,让物质的财产成为一切的一切,认为自己不需要神。主耶稣断言这样的人说:你们将要饥饿。这不一定是指身体上的饥饿,因为饱足的人经常都是终身饱足的。耶稣是指终极的实际,他们正是神国度中贫穷的人,有一天他们要亲自看见这一点。

  你们喜笑的人必须作类似的解释。耶稣显然不是那么反对喜笑的人。祂的整个服事,就是在抗议那令人扫兴的态度;祂享受人生,一定是经常喜笑。祂的门徒们也是如此。但有一种的喜笑是表面的肤浅表现(“满足于现今之成功的无忧无虑的表现”,Fitzmyer)。引向悲哀和哭泣的,正是这个肤浅的欢乐。

  26. 当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是件危险的事,因为若不是牺牲一些的原则,很少能够如此。“在教外有好名声”(提前三7)的确是重要的,但那却和受到普世的欢迎不同。赢得广泛喝采的乃是假先知(参,耶五31);真正的先知总令人不舒服,无法受到大家的欢迎。

  4.爱(六27-36)

  这篇讲章的重点,乃是爱的需要。耶稣强调说:跟随祂的人必须爱那不可爱的,像爱那些讨他们喜欢的人一样。“爱”在希腊文中有好几个字。耶稣所要求的,不是storgē(天然的感情),或erōs(浪漫的爱情),也不是philia(朋友的爱);祂所说的乃是用agapē,意思是爱那不可爱的,这种爱不是因被爱的人身上有什么优点,而是因着这个事实:施爱之人选择成为一个爱人的人。

  27. 你们的仇敌要爱他,这是不可妥协的。就如马太在叙述同一句话时所说的:人们总是爱他们的邻舍,却恨他们的仇敌(太五43);但耶稣却超越这个。跟随祂的人在爱这件事上是不具选择性的。他必须爱所有的人,包括他的仇敌在内。这是他们主的精神;使爱的范围变宽,最早是出现在耶稣的教训中155,这还不足以避免敌对的行为。恨他的,他还必须要待他好。对于那些生活在被占据之领土里的人而言,这些话听起来一定很古怪的。难道不能反对、恨恶,或伤害罗马人吗?对于具有强烈国家主义倾向的人来说,耶稣的教训完全是不道德的。但是,正如盖德所说的:“报仇的人认为他是勇敢地抵抗侵略;但事实上,他是在对邪恶作无条件的投降。”

  28. 信徒的爱彰显在他们的言语上。有些人会咒诅他,但他却要为他们祝福,这跟一般人所预期的反应正好是相反的,世人在遭遇类似的处境时绝不会如此做。有些人会凌辱他,他不能用同样的方式来报复,乃是要为这样的人祷告。

  29. 耶稣举身体的暴力来说明。脸是siagōn,应该是咽喉部位。耶稣所说的,是殴打咽喉旁边,而不是在脸上轻打一巴掌。对于这种殴打,自然的反应是迎头痛击。耶稣却吩咐跟随祂的人要那边的脸也由他打。祂所谈论的与态度有关。当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不可想法子报仇;如果有需要,我们反倒预备要接受另一次这样的伤害。遵行这个命令的最好方式,并不一定就是照字面地把另一边的脸转过去(参,耶稣自己对殴打的态度,约十八22-23)。有一个世界上的智者建议说:“总要饶恕你的仇敌,别再激怒他们。”外在的饶恕可能并未显出真实的爱来。但耶稣所要的乃是爱,这蕴藏在祂关于外衣和里衣(外衣,himation,是指一般的外袍;而里衣,chitōn,或短袖衣服,通常是指内衣)的话语背后。对于拿走外衣的人,不该用忿怒来反应,反倒要让他把里衣也拿走。

  30. 再一次地,重要的乃是这句话的精神。如果基督徒照着字面绝对遵行这个命令,很快就会出现一群贫穷的圣徒,一无所有,以及一些幸运的游手好闲者和小偷。耶稣所要的不是这样,而是要跟随祂的人随时准备要给、给、给。基督徒永远不能避免藉着他的财产将爱给出去。爱,必须随时准备好要被夺去每一样东西(若是有需要的话)。当然了,在一些个案中,给不一定是爱的方式。但,决定我们到底是要给或是要保留,必须是爱,而不是顾念我们的财产。附带一提的是,给是继续进行的时态。耶稣正在谈论的,是习惯性的态度,而不是偶尔慷慨的冲动。

  31. 耶稣将这一切浓缩在黄金律里面: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个原则控制了生活中的一切。如果有任何人照着它来生活,他就不需要再有其他的指引。在基督徒之前,已经有人从反面提出这个律则。例如:伟大的希列(Hillel)就曾对一个询问者说:“你所憎恶的事,别做在你的邻舍身上,这就是整个妥拉(Torah,译注:即律法),其他不过是这一点的解释罢了”(Shabbath 31a)。在Epistle of Aristeas 207中也发现有反面的形式,许多不同文化中也有许多哲人提出类似的教训。但饶有深义的是,耶稣用正面的形式提出这条律则,似乎没有别人曾经如此做。跟从祂的人禁止去做他们不喜欢别人做在他们身上的事,这对耶稣而言是不够的。他们在行善上必须是主动的。

  32-34. 这里举了三个例子,说明基督徒必须超越罪人的原则,藉以证明爱的态度的性质。甚至连没有效忠于神的人也都会行出一些美德来。他们爱那爱他们的人。他们用好行为来回报施与他们的好行为。他们借贷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只要他能确定可以收回他们的钱,或者在自己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再借回来(附带一提的是:借这个动词,意思是“计算利息地借出”)。如果基督徒做这些事,他们所做的并不比世人所做的好到哪儿去。对于信徒来说,感觉在自己里面发现到某个美德,是很容易暗自庆幸的;但在他们可以宣称自己正在顺服基督之命令以前,应该问一问,他们所做的究竟有没有比罪人在类似的环境下所做的更多。

  35-36. 这里再次提出积极的态度,首先是要爱仇敌,接着是要善待他们,然后则是要借给人。下面的词句有点困难。上下文似乎要求像不指望偿还这样的意义,但动词apelpizō在别的地方从来没有这个意义。它用来指“绝望”,这里的意思就成了“总不绝望”(吕译注、思高、RV),或者是“不对任何人绝望”(Rieu)。按一般的意义来翻译这个字似乎是较好的。基督徒应该借给人,不对任何事或任何人绝望。耶稣告诉跟随祂的人,当他们这样生活的时候,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祂从未劝人为了赏赐的缘故而服事,如此做不过是把物质上的自私换成了属灵上的自私罢了。但祂却坚持有赏赐:这是生命的事实之一。勃朗宁(W. R. F. Browning)注意到柯克(K. E. Kirk)所提出的一点——拒绝赏赐的念头易于导向难以捉摸的自我中心:“它使人的心思远离神,强迫它回到自己和自己的成败。”无论如何,必须从与神交通及更多服事机会的角度,来了解基督徒的赏赐。耶稣接着指出:我们根据这个精神来生活,正是完成了我们作为属天家庭成员的呼召。神恩待那忘恩的和“自私的”(RSV;最后一个字较普通,意思是“邪恶的人”,吕译;参和合、思高、现中)。祂是慈悲的。祂美善的恩赐——就像撒种时期与收割季节的阳光和雨水——是没有分别地赐给所有人的,包括圣徒与罪人。“有其父必有其子”,在父里面所看见的这些素质,正是儿女们应该当作目标的素质。

  5.论断别人(六37-42)

  这里把许多言论松散地结合在一起,它们共同的主题是领袖职分,它们当中不只一句可能有双重含义,我们无法完全确定耶稣究竟是指哪种意思,或者祂是涵括两种意义在内。这个段落对耶稣所要求的爱作了进一步的应用:爱要在我们判断同伴的态度上看出来。

  37. 耶稣用一个强制性的命令,来反对我们论断别人:你们不要论断人;祂接着说到结果:就不被论断。接着又是一个类似的强制命令,避免定罪别人,以及饶恕的教导。在这一切命令中,耶稣当然不是否定法律的程序。祂心里所想的不是法庭,而是极为普遍的行为,即专擅于批评、定罪邻舍的权利。祂说我们不可如此做。就不被论断,并不十分清楚到底是指人们现在所作的判断,或者是在将来由神,或由神与人所作的判断。如果我们冷酷地论断别人,我们一般都会发现他们会同样地回敬我们,我们会受到广泛的定罪;然而,如果我们不论断别人,那么我们的邻舍也不会轻易定罪我们。但这些话也可以用来指较为永久的后果。论断别人的人,招来神对他的审判。那蒙饶恕的,正是那用饶恕的态度待人的人。这不是因功得救;这思想乃是:真门徒是不论断人的。当神接纳人的时候,神的恩典改变他们。一个饶恕的灵,证明这个人已经蒙了饶恕。

  38. 蒙饶恕之人是亲切的,而亲切有其影响力。耶稣命令祂的听众要继续给人,并且提醒他们:当他们如此做的时候,别人也会如此回应,并且不只是用同样的方式,因为祂说是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这个隐喻是源自于测量谷子,用此方式来确保所给的有充足的数量。你们的“衣兜”(吕译、RSV)其实应该是你们怀(kolpon)里,指外袍上的一个褶成,做得像是挂在腰上的一样,用来当作口袋。耶稣结束这一小段时,提醒说在生活的事务里,有种相互作用。我们所得到的,正是我们放入生活中的。祂显然是在使用一句箴言,这箴言曾以一个形式或另一个形式出现在许多拉比的言论中156。

  39. 耶稣现在转向门徒们的责任,就是使更多的人成为门徒。祂使用了一连串的隐喻,来强调当他们如此做时,必须在生活上有高水准表现的重要性。祂首先说到一个瞎子尝试要带领另一个瞎子。当引导人的所看的不比被引导的人多的时候,这两个人唯一的前途就只有悲惨的下场了。这为那些信靠这种人(如法利赛人)的人惹来麻烦。它乃是警告说:要谨慎你所跟从的是谁。但它也有另一个警告,是与跟随耶稣之人所要运用的领袖职分有关的。基督徒不能盼望扮演别人的指引,除非他自己清楚看见他正往哪里去。缺乏爱,他也不能有这个盼望,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得救之路,他所能带领别人的,就只有把他们领向悲惨的下场了。

  40. 第二个例证,使这一小群人回想他们作门徒的身分。在别的地方也有一些多少相似的言论(二十二27;太十24;约十三16)。这很显然是耶稣不只一次、用不同方式表达的一个思想。学生的进展是受他所得到的教训限制的,他所知道的不能比他的老师多。我们不能从我们自己的处境来了解这一点,因为图书馆和便利的设备把无穷尽的可能性摆在学生面前。在耶稣谈论的时候,门徒只有他的拉比是他资讯的来源,宣称自己高过先生是很严重的僭越。门徒的一个目标是和先生一样,而他只有学成了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最后这句话所译的动词katartizō,意义像“使……成为适合的”或“完工”,用来指修补破洞(太一19)或充分的供应(如:当世界被充分“设备成”的时候,来十一3,吕译)。跟随耶稣的人,必须以“像祂”作他的目标。他不能把爱的命令丢在一旁,相信自己已经通过这个考验了。既然盼望门徒知道得比他的老师还多是不合理的,那么老师本身在基督徒道路上有好的长进就很要紧了。他尤其必须防范的,是属灵的瞎眼和缺乏爱。

  41-42. 耶稣责备假冒为善的人,用的例证是刺与梁木,这是拉比有时也会使用的另一个例证157。我们不该忽略这个事实:耶稣相当擅长于用幽默的心情来提出祂的论点。我们对耶稣教训中所牵涉的许多论题的严重性,经常有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致我们忘了耶稣也有幽默感。祂在这里选用了诙谐的方法。祂描绘一个假冒为善的人,当他正热切想要把一根刺从他弟兄眼中拔出时,他自己眼中却突出一根极大的梁木。但是我们不该忽略了这个幽默例证的严肃性。对我们而言,别人身上细微的不完全经常都比我们自己身上更大的瑕疵要显眼,耶稣是在劝勉我们:在我们从事判断之前,必须先严格地自我省察。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梁木从自己眼中除去,介意弟兄眼中的刺则是不重要的。在我们对付自己的缺点之前,我们不可能正确地处理我们弟兄的问题,我们无法清楚地来从事这个工作。

  6.树与果子(六43-45)

  43-44. 耶稣并未解释祂所说的好树与坏树究竟是什么意思,但下面的话语显出,祂所想的乃是树所生产之果子的种类。无花果与葡萄,是和荆棘与蒺藜相对的。当我们谈到植物的生命时,很明显的,每种树都有其特别的果子。一个人除了从该种树摘取该种果子外,在其他任何一种树上都不可能摘到这种果子。所有其他的树都结不同的果子。

  45. 善人就像好树一样,会结出好的果子来。善人所结的果子,是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发出来的。决定他的生命会结出那种果子的,乃是他所拥有的内在本质。恶人也是如此,他内在的邪恶所能发出的,就只有邪恶。最后一句话说明了这个原则: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我们所说的话总是有其缘由的。我们的话显明我们内心中所想的。

  7.根基(六46-49)

  这篇讲章就跟马太福音中的那一篇一样,结束时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提醒:遵行耶稣所吩咐之教训的重要性。在细节上则有所不同:在马太福音中,那两个人的不同乃在于他们选择在其上建造的地基;在这里,他们不同的是他们在地基上所做的到底是什么。

  46. 很显然地,有些人已经证明自己是假门徒了,所以耶稣问他们为什么称呼祂主啊!主啊!却不顺服祂。称任何一个人为“主”,乃是承认自己所效忠的对象。而在称呼上的重复,更是强调了这种的承认。但言语却不能代替顺服。

  47-48. 耶稣现在论到那注意祂所说的话的人。这个人像一个盖房子的人,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这是建筑物要坚固的基本要素,但却是耗费时日的、艰苦的工作,所以有些人就逃避它。但是当暴风与洪水来了,建造在磐石上的房子屹立不摇,艰苦的工作是值得的。在属灵生命上显然也是一样。当最后的试验在审判大日来到的时候,要紧的是我们的生活是建造在什么根基上(参,林前三11-12)。这些话当然可以适用在今生的暴风上,有好根基的人不会轻易地被生活的困难所击败;但这里所谈论的,可能是特指那至大的、最后的试验。

  49. 那盖在土地上、没有根基的房子就不同了。当水一冲,这么盖成的房子随即倒塌了。它禁不起猛攻。听见耶稣的教训却不照着去行的,那人也是这样。他正在建造他的生命,却是没有根基的。他可能有可尊敬的每一种外在表现,他可能以遵奉宗教上的仪式而知名;但缺乏了根基,他就算不得什么。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