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J 耶稣与生命之粮(六1-71)   i 耶稣喂饱五千人(六1-15)

  1. 作者以相当含糊的字眼,这事以后,开始描述这神迹发生的场景。显然这该指在耶路撒冷医治瘸腿者和继之而起的耶稣与“犹太人”之间的舌战吧(五1-47)。这里所描写的地理形势,耶稣渡过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亚海,相当令人困惑,因为前面并没提到耶稣从耶路撒冷回到加利利65。作者将此海的两个名字写出:一个是新约圣经通用的名字加利利海,另一个则是一世纪末叶所用的名字,提比哩亚海,此名与位于此海西岸的一重要城市有关,它就是希律安提帕王国的首都。“渡过加利利海”是指去到此海东岸,因而将此神迹发生的地点放在东岸低加波利的外邦人地区,或是此海东北岸分封王腓力的辖区。

  2. 将神迹发生的地理位置确定后,作者就介绍这神迹的受惠者,有许多人因为看见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就跟随他。前面有些经节提到耶稣曾在加利利行了一些神迹(二11,四46-54),也有些加利利人看过耶稣在耶路撒冷所行的神迹(四45),因为看了神迹,所以就有一群人跟随着祂。

  3. 看到这群人,耶稣上了山,和门徒一同坐在那里。那地方也许就是今天所称的哥兰高原。在群众来到之前,耶稣或许想稍事休息一下,或对门徒做些教导——耶稣一向的惯例是坐着教书(八2;太五1及下,十三1及下,二十四3及下)。

  4. 作者对场景提供了最后一项资讯,那时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当故事继续发展下去时,这一点将十分重要,因为逾越节是犹太人缅怀摩西带领他们祖先逃出埃及为奴之地的时光,并且翘首盼望像他一样即将来临的一位先知,盼望那位先知像摩西一样,带来拯救和从天上降下的“吗哪”(参2 Baruch 29:3-30:1 ),那是民族情操极度高昂的时刻。

  5-7. 现在作者开始描述这神迹,耶稣举目看见许多人来,就对腓力说:“我们从那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对观福音书在描写喂饱五千人的神迹时说,群众来找耶稣,祂教导他们且医治病人,后来因为天色已晚,就行神迹填饱他们的肚子(太十四13-21;可六30-44;路九10-17),第四卷福音书没记载这些细节,可是读者已晓得这些事,就能明白耶稣为何觉得有责任为他们预备食物。这事若发生在加利利海东北岸,耶稣转身去问腓力说:“我们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就是极合理的事,因为腓力的家乡是伯赛大,是这地区的人。但耶稣问腓力这话原来还有另一目的:他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祂将以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

  试验可以是负面的(参八6),但也可像此处一样是正面的。耶稣的目的是试验腓力对祂的信心,且以接下来的神迹印证那信心。腓力不明白耶稣问这话的用意,于是回答说:“就是二十两银子的饼,叫他们各人吃一点也是不够的。”NIV版将二十两银子换算成“八个月的工资”,对读者极有助益(当时工人一天的工资是一钱银子),并且也强调需要极大数量的食物才能喂饱这广大的群众。此事提醒读者即将发生的奇迹是何等的不同凡响。

  8-9. 下一个插曲是关于耶稣、安得烈和一个小男孩的事,当耶稣对腓力说完话后,有一个门徒,就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对耶稣说:“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像腓力一样,安得烈和他的兄弟西门也都来自伯赛大(一40-44),安得烈将一个带着五个小麦饼(穷人的食物)和两条小鱼的小男孩带到耶稣面前。很难想象安得烈会认为这点食物能解除燃眉之急,因此他带这小孩来见耶稣,完全是因为小孩主动要来贡献一点棉薄之力。安得烈也不避讳地说出自己对此贡献的态度:只是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整桩事件让人联想起列王纪下四42-44,有人将二十个麦饼拿到以利沙面前,他的仆人认为这一点都不够喂饱一百个人,可是“以利沙说:你只管给众人吃罢!因为耶和华如此说,众人必吃了,还剩下”(王下四43)。

  10-11. 这件神迹是以两节散文的方式描述,耶稣说:你们叫众人坐下。“众人”这字是从原文的anthrōpous翻译而来,指一般人,包括男女老幼。下面接着说,原来那地方的草多,表示当时一定是春天,也是逾越节时期(4节),民众才好坐下。马可福音还说,民众是“一帮一帮的坐在青草地上……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可六39-40)。有两件事需注意——对当时那地的记忆(当时的草是“绿的”),并且门徒显然也参与了让民众“一百一排的,五十一排的”坐下的事。第四卷福音书继续说到,众人就坐下,数目约有五千。作者在此处不是用一般性的anthrōpoi,而是用指明性别的andres/男子这字,因此民众中有五千位男士,可是全会众或许有那数目的两倍之多。马太福音十四21清楚说明当时的人数超过五千人:“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分给那坐着的人;分鱼也是这样。耶稣也许是引用犹太人传统的祷告词,在那些饼上如此祷告:“世界之王耶和华我们的神是应当称颂的,你使地里出产粮食”。从与此段相对应的经文显示,耶稣并未自己去分配粮食,而是交给门徒做(太十四19;可六41;路九16)。作者还加上一句说,当食物分给众人时,“都随着他们所要的”,强调这奇迹的壮观。

  12-13. 作者将结束对这神迹的描述,他们吃饱了,耶稣对门徒说:“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当神透过摩西在旷野供应以色列人吗哪时,吩咐他们不可为将来储存食物而多拣,若不听话,多拣的吗哪就会腐烂(出十六16-20)。可是当耶稣喂饱五千人时(30-51节,会将此事拿来与旷野的吗哪相比照),却刚好相反。耶稣吩咐门徒将剩余的收拾起来,也许以备未来之用。他们便将那五个大麦饼的零碎,就是众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十二个篮子或许象征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也可能是因有十二个门徒收拾剩下的食物。

  14-15. 作者记述这神迹所带来的即刻效应: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摩西应许以色列人说:“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他”(申十八15),民众知道这应许,又看到耶稣像摩西一样在旷野供应食物,自然会下结论说,耶稣就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也就是摩西所说的那一位。

  作者接着说,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从埃及为奴之地逃出来,现在这些人也要耶稣(他们相信祂是像摩西那样的先知)将他们从罗马的铁蹄下救出来,要“强逼他作王”。

  耶稣喂饱五千人的这段事件,以耶稣与门徒一同上山作为开场白(3节),结尾却说耶稣独自一人退到另一个山上。祂如此做,为的是规避要强迫祂作王的群众,他们所想的王位与祂所想的王位不同,祂的国度“不属这世界”(十八36),此外耶稣后来还告诉民众,他们跟随祂的惟一原因“乃是因吃饼得饱”(26节)。

  增注:王位

  耶稣是王的这件事不断地在第四卷福音书出现,拿但业对耶稣说:“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一49),当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时,群众们

  就拿着棕树枝出去迎接他,喊着说:

  和散那!

  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

  是应当称颂的。(十二13;参十二15)

  当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时,他问祂说:“你是犹太人的王么?”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十八33、37)。当罗马兵抓到耶稣时,讥笑祂说:“恭喜犹太人的王啊”(十九3),彼拉多与“犹太人”对话时,也一直提到耶稣是“犹太人的王”(十八39,十九14-15),也许是讽刺意味。当他将耶稣钉十字架时,硬是坚持要在挂耶稣的十字架上头的告示牌上写着“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十九19)。“犹太人”当然不接受耶稣是他们的王(十九15-21),可是作者要读者明白,耶稣的王国虽不属这世界(十八36),但祂的确是一位真王。

  ii 耶稣在加利利海上行走(六16-21)

  16-17a. 耶稣喂饱五千人之后,独自退到山里,到了晚上,他的门徒下海边去,上了船,要过海往迦百农去。他们去迦百农的路程约有四、五哩(参六19-20),但从伯赛大到迦百农只有三哩的路,表示他们是从伯赛大南边的某处上船。

  17b-18. 接着叙述当时的情景,天已经黑了,耶稣还没有来到他们那里。忽然狂风大作,海就翻腾起来。加利利海虽是个内陆湖,可是常有狂风大作,使得海水十分险恶。当时天虽然已经黑了并且海浪不小,或许并不会使门徒过分担心,因为他们当中有好几位都是职业渔夫,夜晚在海上打鱼是常事(二十一3;路五5),大风小浪也见怪不怪了。

  19-20. 然而,发生了某些让他们着实震惊的事,门徒摇橹约行了十里多路,看见耶稣在海面上走,渐渐近了船,他们就害怕66。这是记载在神迹福音书中耶稣所行的第五个神迹。耶稣知道祂在海上这样冒出来且行走,肯定会吓着门徒,于是对他们说:“是我,不要怕”。祂以egō eimi表明自己的身分,在本福音书中这名词在别处至少有一次带着神的意味(见增注:我是),可是此处可能如NIV版所翻译的,只是披露祂是他们的老师而已。

  21. 门徒现在晓得是耶稣了,就喜欢接他上船,船立时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作者仿佛要我们看见,他们立时抵达迦百农,也是另一个奇迹。

  iii 群众跟随耶稣至迦百农(六22-24)

  22. 作者在六章22-24节解释民众如何来到迦百农,来听耶稣对生命之粮的演说(26-59节),第二日,站在海那边的众人知道那里没有别的船,只有一只小船,又知道耶稣没有同他的门徒上船,乃是门徒自己去的。他们以为耶稣仍留在那里,但立即就发现自己想错了。

  23-24. 接着然而,有几只小船从提比哩亚来、靠近主祝谢后分饼给人吃的地方。提比哩亚位于加利利海的对岸(西岸),从那里来的船在东边耶稣喂饱五千人的地方靠岸。众人见耶稣和门徒都不在那里,就上了船,往迦百农去找耶稣。他们认定耶稣不会与门徒分开太久,又知道门徒往迦百农去了,有些群众就往那里去找耶稣。

  iv 耶稣教导有关生命之粮(六25-59)

  25. 群众前去寻找耶稣,既在海那边找着了,就对他说:“拉比,是几时到这里来的?”这问话是此段经文中民众所说的五句话中的第一句(25、30、34、42、52节),话中无任何迹象显示,他们认为祂过到海这边来有什么神奇之处,只是想知道祂是“何时”来到迦百农的,或许以为祂在夜间沿着海的北岸走过来。

  26. 耶稣没回答他们的问题,反而开门见山地切入正题,将他们跟随祂的真正原因揭露出来: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这些人早些时看到耶稣所行的神迹(2节),这两天又看到祂喂饱五千人,耶稣是说他们不明白这些神迹所蕴涵的意义,没认出祂是基督,神的儿子,应当信靠祂。他们跟随祂,只是因吃了祂由少变多的食物填饱肚子而已。

  27. 为了纠正他们追寻的方向,耶稣继续说,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其实耶稣是对他们说,不要为了我能以奇迹的方式喂饱你们肚腹而跟从我——“那必坏的食物”——像摩西所提供的吗哪一样,而要为那存到永远(不会坏)的食物劳力,是能带来永生的食物,也是人子要赐下的食物。在湖对岸所行的供给食物的神迹,为的是要指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一如耶稣将撒玛利亚妇人所追求的水和祂所赐的水区分出来(四13-14),祂在此也将群众追求的食物和人子要赐下的食物区分开来。这“存到永生的”食物,就像那“直涌到永生”的活水一样(四14)。

  耶稣当然就是赐下这食物的人子,祂喜欢用“人子”称呼自己(见增注:人子)。身为人子,祂就能将这“食物”赐下,因为人子是父神所印证的。作者在此第二次(参三33)用了“印上印”或“认可”(sphragizōo)这专门用语(欲知新约中sphragizō这字不同的用法,参三33注释),在六章27节它是用来作比喻,表示印证,即神对耶稣的认可。NIV版将“因为”(gar)这连接词省掉了,就无法清楚表明,因为神印证了人子,所以耶稣就可提供存到永生的食物。或许当耶稣受洗时,神赐下圣灵,就表示将祂认可的印记盖在耶稣身上(一33-34;参五37-38注释)。

  28-29. 当耶稣告诉群众说,他们应当为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众人问他说:“我们当行什么才算做神的工呢?”他们想知道神要他们做何事(复数),才有资格得到存到永生的食物。耶稣回答说:“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做神的工。”神要求人做的工作(单数)在此简单地写出,即“信神所差来的”67。作者撰写本福音书的目的,是要人“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二十31),本章后段将显明,群众不愿做此“工作”(41-42节)。

  第四卷福音书中多处提到耶稣是“神差到世间的那位”(三17、34,五36、38,六29、57,七29,八42,十36,十一42,二十21),在耶稣伟大的祷告中也特别提到此点(十七3、8、18、21、23、25)。相信神所差来的那位,就能确实得到存到永生的食物,这是因当人相信耶稣,耶稣就向他显现自己,父神也向他们显现自己。从透过耶稣基督而与神建立的这关系中,人们才能经历永生(十七3),人类的饥渴也才得以满足。

  30-31. 群众的回答令人讶异:他们又说:“你行什么神迹,叫我们看见就信你;你到底做什么事呢?”讶异的是当初他们跟随祂是因看见祂医病的神迹(2节),最近又看到祂喂饱五千人(26节),为何还要再看神迹呢?或许可从他们下面所说的话找到线索:我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如经上写着说:‘他从天上赐下粮来给他们吃。’68。这是指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流时,神从天上降下吗哪给他们吃(出十六1-31 )。当群众看到耶稣在野地奇迹似地变出食物来给他们吃,就认定祂是与摩西同等级的先知(14节),可是他们仿佛期望再看到比已看到的更神妙的奇迹。一世纪的犹太人说摩西(与神合作)是从天上降吗哪给他们的人,于是期望有一位与他一样的第二个摩西/救赎者来做同样的事。我承认Qohelet Rabbah 1:9.1的写作时代比一世纪稍后,但它却能代表一世纪时犹太人的态度,其中写道:“第一位救赎者如何,后面一位救赎者也一样……前一位救赎者如经上所记,我要将粮食从天降给你们(出十六4),将吗哪从天赐下,后来的一位救赎者也一样,也如经上所记,愿地上五谷丰登(诗七十二16,新译本),也会将吗哪从天赐下”。群众要看耶稣像摩西在旷野供应了四十年吗哪一样(出十六35;书五12),也能从天上持续供应粮食(参六34注释)。

  32-33.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那从天上来的粮,不是摩西赐给你们的,乃是我父将天上来的真粮赐给你们。”这又是以严肃公式“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amēn amēn legō hymin)作开头的郑重宣告,耶稣在此做了三件事:(1)坚持不是摩西赐下吗哪,而是神;(2)将群众的注意力从往事转移到目前,如今父神要赐下真粮食69。过去神(透过摩西)从天上赐下吗哪,现在祂(透过圣子)从天上将真粮赐下。犹太人盼望在末日会得到的东西——从天上降下的吗哪——耶稣却说现在就已赐下;(3)祂解释说真粮是谁:因为神的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赐生命给世界的。耶稣在六章27节说,祂将把生命之粮赐给人,在此处则暗示,祂就是那从天上降下的粮,等一下就会明确说出(35节)。耶稣说这粮食会将生命带给“世界”,也许意指所有相信祂的人,无论是何种族,即犹太人和外邦人。撒玛利亚镇民在四章42节对撒玛利亚妇人说:“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是指祂不仅是犹太人的救主,也是撒玛利亚人的救主。六章33节也是同样情形,耶稣说从天上来的粮食将生命带给世界,意思是所有相信祂的人,没有任何区别,都会经历永生。

  34. 群众对耶稣所说关于从天上来的真粮作了回应,他们说:“主啊,常将这粮赐给我们。”这节若直译应为“主啊,不断(pantote)将这粮赐给我们”,群众在寻找像旷野的吗哪一样的供应,一直不停地满足他们的需要。一如撒玛利亚妇人要求得到源源不断涌出的水,使她不用再来打水(四15),这些人也要求有源源不断供应的食物,自己就用不着辛苦维持生计。

  35. 群众误会了耶稣所说真粮的本质,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耶稣在此明确指出祂就是“生命的粮”,这是第四卷福音书七次使用“我是+述语”这句型(35、48、51,八12,十7、9,十11、14,十一25,十四6,十五1、5——见增注:我是)的第一次。因为耶稣是“生命的粮”,就能应许凡来到祂面前的人,将不会再饥饿,然后将比喻转换一下,信他的永远不渴(参六53-57)。饥饿与干渴是比喻人想认识神的渴慕,而认识神就是永生在今世的经历(十七3)。那些来到耶稣面前的人,即相信祂的人,就会与神建立一个关系,并且他们饥渴慕义想认识神的心就得到满足(参四13-14注释)70。

  36-37. 然而耶稣知道祂的这邀请会遇到不同的回应,祂对大部分民众说,只是我对你们说过,你们已经看见我,还是不信。他们已见到祂和祂所行的一些神迹(2节),可是仍然不信祂(参六26注释)。为了避免别人误会祂会对这回应吃惊或失望,耶稣接着说,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凡”(pan)这字在原文是中性单数,不像有些人期望的男性多数,因此表示父神赐给耶稣的人是个集合性整体。耶稣在第四卷福音书好几处说到信徒是父神赐给祂的人(37、39节,十29,十七2、6、9、24),从人的观点来看,来到耶稣面前的人,是信祂的人,可是从神的观点,他们是父神赐给耶稣的人。在楔子中以不同的词汇说到与此同样的事:“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一12-13)。

  虽然面对群众冷淡的反应,可是耶稣再度肯定,父神赐给祂的每一位都会来信靠祂。“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这话用了一个强烈的双重否定语(ou mē),强调来到耶稣面前的人绝对享有稳固性。

  38-40. 在这几节中,耶稣将信祂之人的稳固性与祂自己的使命连在一起:因为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凡来到耶稣面前的人没有一个会被丢弃,是因耶稣是来执行父神的旨意,而祂又说,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凡)他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凡”(pan)父所赐给我的,这字再次描绘一个集合性的整体(参六37注释)。他们有稳固的永生,一方面系于圣子对父神的顺服,另一方面却系于父神的旨意。父神所赐给耶稣的人当中,若有一人失丧,就表示耶稣有辱父神交给祂的使命,并且神的旨意被挫败了。可是这两件事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凡是父神赐给耶稣的人,都会在今生今世得到永生,并且在末日时复活。对信耶稣的人而言,“末日”是复活的日子(五28-29,六39、40、44、54,十一24),可是对拒绝耶稣的人而言,“末日”则是受审判的日子(五28-29,十二48)。

  41-42. 作者解释“犹太人”有何反应:犹太人因为耶稣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就私下议论他。这是第六章第一次用“犹太人”称呼与耶稣对话的听众,至目前为止,他只称他们为“许多人”(2、22、24节),“众人”(10、14节)或“他们”,只在这里和六章52节称他们为“犹太人”。这名词在约翰福音常指那些反对耶稣的人(参[导论 Ⅹ K 第四卷福音书中的“犹太人”]一题)。早先(33-34节)群众因为专注在耶稣所应许的“粮食”上,似乎忽略了耶稣自称是从天上降下的宣称,可是现在“犹太人”明白耶稣所供给的粮食不是指真的食物,就大不以为然地开始发怨言,与他们祖先在旷野时的抱怨一模一样(出十六2、7、12),就私下议论他,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耶稣吗?他的父母我们岂不认得吗?他如今怎么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呢?”第四卷福音书只提到耶稣是约瑟的儿子两次(一45,六42),这是第二次。这是个大讽刺,“犹太人”认为他们知道耶稣的来历,可是读者们却知道祂与这大不相同的真正来历。楔子说耶稣是道成肉身的神,读过对观福音书的读者却知道,祂虽被认为是约瑟的儿子(太十三55;路四22),这却是个错误的假定(路三23)。由于“犹太人”对祂的来历有错误的见解,就对耶稣自称是来自天上的宣称发出不满之声。

  43-44.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大家议论。然后表示祂对他们的排斥一点都不惊奇和失望,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在旧约圣经里,神用慈绳爱索“吸引”人来到祂面前(耶三十一3;何十一4),此处却说神吸引人来到祂儿子面前,并且若不是祂如此做,没人能到耶稣面前。从人的角度看,所有人都能来到耶稣面前信靠祂,并且神也要我们如此做(28-29节),可是从神的角度来看,只有被神吸引的人才能来信耶稣,此观点也可从新约其他经文找到(太十六17;徒十六13-14)。至于父神吸引到耶稣面前的人,耶稣说,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第四卷福音书常提到“末日”,对信徒而言,他们在“末日”的复活,是现今所经历的永生的最巅峰(39、40、44、54节,十一24),可是对不接受耶稣的话的人,那是个算账的日子(十二48)。

  45. 耶稣将父神吸引人来到祂面前的事扩大,祂说,在先知书上写着说:“他们都要蒙神的教训”。这话出自以赛亚书五十四13(“你的儿女都要受耶和华的教训:你的儿女必大享平安”),那段极长的经文说到当犹太人从巴比伦被掳之地返回祖国后,神将赐下福祉,其中一个福祉就是“你的儿女都要受耶和华的教训”。耶稣将这经节拿来应用在自己的圣工上:凡听见父之教训又学习的,就到我这里来。人们是透过听从和学习耶稣的话,来听从和学习父神的话,一个好例子是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所作的信仰告白,当他说出耶稣是基督时,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十六17)。

  46-47. 耶稣解释人来到祂面前为何是极端重要的事:这不是说,有人看见过父,惟独从神来的,他看见过父。旧约的一个基本教导是,没有人看过神,作者也在楔子中强调这事:“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一18)。人必须来到耶稣这里,因为除祂以外没有人能将父神显明给他们看。在这段中耶稣推翻当代人的信仰,认为不是摩西在旷野供给吗哪的经文中(32节),极具意义的是,祂也暗示摩西从未见过神的面71。惟独从神来的那位,才见过父神。虽然没人能声称他见过神,可是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信的人有永生。这句话又用“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amēn amēn legō hymin)这严肃公式起头。今世之人虽无法看到神,可是却能享受永生的礼物,即凭着对基督的信心就能与肉眼不能见的神建立一个关系(十七3)。

  48-50. 耶稣再提起六章32-35节的主题,祂说我就是生命的粮。你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还是死了。吗哪并不是真正的生命之粮,因为吃它的人仍然撒手尘寰。于是耶稣说,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叫人吃了就不死。人“吃”了从天上来的真粮,就不会死。“吃”真粮是比喻相信耶稣(参六35),这可从六章47节的“信的人有永生”和六章50节的“叫人吃了就不死”相比照中清楚看出。

  51-52. 耶稣再次申明,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然后介绍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新比喻: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在此节不再是父神赐下生命的粮食,而是耶稣赐下,这是因为有个好理由。生命的粮就是祂的肉,是为世人得生命而赐下的,这是暗示祂在十架上的受死。耶稣本是神的道,却成为“肉身”(一14),惟有当祂舍去自己的生命时,才能成为这充满罪孽之世界的生命之粮,因为那件事能使世人得以存活。可是听众却不欣赏这比喻:因此,犹太人彼此争论说:“这个人怎能把他的肉给我们吃呢?”“犹太人”为何彼此争论,此处并没说明,或许有些人虽不了解耶稣的话但愿接受它,而另一些人却照字面看这些话,认为是胡言乱语。

  53-55. 耶稣看到他们在彼此争论,就将同样的真理再以否定的方式说出,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祂再次用“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amēn amēn legō hymin)这严肃公式作起头,对听众的误解毫不让步,甚至更强化了祂话语的可厌性,在吃祂肉的概念上,再加上喝祂的血。如果“犹太人”继续照字面意思听祂说话,就会厌恶到哗然的地步。旧约圣经禁止人喝任何的血(利十七10-14),耶稣却告诉他们,除非做这件可厌恶的事,否则他们里面就没有生命——不能与父神建立关系而经历永生。以否定的方式说完此事后,耶稣又以肯定的方式再说一遍:吃72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若想要正确了解耶稣所说具高度比喻性的话,读者必须记得祂在六章40节以较直截了当的方式所说的同样事情:“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若将这两节圣经并排对照,就清楚明白吃耶稣的肉喝祂的血的比喻,是指相信祂。耶稣继续说这比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当这比喻被解开时,是指耶稣是真满足的来源;相信祂为世人舍命,是让人对神饥渴慕义之心得到满足的惟一方法。

  56. 耶稣将这思维带入更深的一个层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如前所述,吃祂的肉喝祂的血代表相信祂。耶稣说信祂的人常在祂里面,祂也常在他们里面。耶稣与门徒的相互内住将在十五章4-7节有更深的解说。门徒是以忠诚与团契和遵行耶稣的话而住在祂里面,耶稣则以与门徒不断地有团契而住在门徒里面。可是在本福音书别处有迹象显示,这彼此内住不仅是靠忠诚和团契,十七章20-21节说,耶稣与门徒的相互内住是以圣父和圣子的相互内住做范本,且是靠着来住在门徒心中的圣灵而产生(参十四15-20)。

  57. 耶稣将这事带入更深一层: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耶稣能活着是因“永活的父”的缘故,这是因耶稣与父神保持着关系,祂这位圣子才有生命。同样道理,耶稣说:“吃我肉(原文无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吃耶稣的肉就是相信祂,信祂的人能经历到耶稣所赐给他们的永生(参三15、16、36,五24,六40、47)。要紧的是注意到,此处耶稣是说吃“祂”而不是“吃祂肉喝祂血”,就证明这两种表示法都是比喻,意指“相信祂”。

  58. 耶稣以这句话总结祂的演说: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不像你们的祖宗吃过吗哪还是死了。现在清楚显明耶稣本身就是从天降下的真粮。摩西时代也有粮食从天降下,犹太人的祖先吃了吗哪,可是它无法让他们不死。耶稣应许说,凡吃祂的人会永远活着,这并不是说他们不会像别人一样辞世,而是现在因与神建立了关系,就能经历永生,这经历不会因死亡而中断,耶稣会在末日让他们复活。

  今天有些人将耶稣在六章51-58节所说的吃祂肉喝祂血的话,解释为圣餐。当圣餐这仪式设立后,人们将此段经文与它连贯起来是可理解的。可是耶稣在这里说的话应当按上下文解释,它清楚显示吃祂肉喝祂血是一个栩栩如生的比喻,意指相信祂。相信祂的人就能从祂为人类替代的死中得到益处。

  59. 作者以下面这句话结束耶稣此次的演说:这些话是耶稣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说的。耶稣喂饱五千人之后,群众跑到迦百农来找耶稣(24-25节),耶稣就是在迦百农的会堂教导有关生命之粮的事。

  v 许多门徒退去不跟从耶稣(六60-71)

  60. 人们对耶稣在六章51-58节高度比喻性的演说所起的回应,一点都不令人吃惊:他的门徒中有好些人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第四卷福音书中的“门徒”虽多半都指十二门徒,可是在有些经节是指较大的范围(四1,七3,八31,九28,十九38),就是这较大圈子中的“许多”门徒,发现耶稣关于吃祂肉喝祂血的教导“太坚硬”、艰涩、无法接受,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它是以比喻法来表达。六章66-67节清楚说明十二门徒并不包括在内。

  61-62. 耶稣回应他们的难题:耶稣心里知道门徒为这话议论,就对他们说:“这话是叫你们厌弃吗?”然后问道:倘或你们看见人子升到他原来所在之处,怎么样呢?有两种方式解释这些话:(1)他们若看见祂升天,就能准备接受这艰涩的话;(2)他们若看见祂升天,他们的难处只会越发增多。第二个解释应当比较正确。在本福音书中,人子耶稣的升天常与祂在十字架上被举起(在祂复活升天之前)连在一起。“门徒”现在若对耶稣所说关于吃祂肉喝祂血的艰涩教导抱怨,万一看到祂那有辱家门的钉十字架,必定更加骇异。一个自称从神那里来的人,怎能落到如此的下场呢?

  63. 耶稣再度对那些因祂话语跌倒的门徒说,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第四卷福音书另外只有一处经节也将灵与肉体并排放在一起,即三章6节,耶稣告诉尼哥底母说,人若想见神的国,必得重生/从上头生才可,因为“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在六章63节耶稣是说,门徒若靠身为血气之躯的自己,是无法经历到永生的,惟有(神的)灵才能赐下生命。然后祂指出圣灵通常是如何将生命赐给人: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因为神将圣灵“无限量的”赐给耶稣,祂才能说出神的话(三34),而透过这些话相信祂的人才能得到生命(五24)。只是除了耶稣以外,天上人间无一人有此能力(68节)。值得注意的是,人不相信耶稣的话,就不可能相信耶稣。

  64. 耶稣知道祂的话能将生命带给信祂之人,可惜的是祂却需对门徒说,只是你们中间有不信的人。为了读者的缘故,作者附添一笔说,耶稣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他,谁要卖他。再一次证明耶稣“知道人心里所存的”(二25),这或许能解释耶稣为何不劝诱人相信祂,或当有人不信祂时也毫不担心。祂“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祂,甚至知道祂的小圈子中有哪位门徒会出卖祂。

  65. 作者写完这注解后,又回到耶稣对门徒所说的话上:耶稣又说:“所以我对你们说过,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恩赐”这字原文是dedomenon,NIV版将它翻译为‘enabled’较好的翻法应当是‘given’。能对耶稣有信心,这是神赐给人的一个礼物。不信是导致这些门徒无法接受耶稣和祂话语的障碍,祂现在明白地说出来,惟有得到父神赐下的恩典礼物后,才能克服这不信的障碍。耶稣在六章44节说了类似的话:“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

  66. 作者以下面这句话结束耶稣对较大圈子的门徒所说的话,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翻译为“从此”的原文(ek toutou),也可翻译为“因这缘故”(即因为耶稣所说的艰涩之语)。无论如何解释,许多门徒就退去不再跟从祂。这许多半途而废的“门徒”中包括那些跟着祂到迦百农的人,他们不是因为看到以及明白祂所行的神迹来跟从祂,而是因为有饼喂饱肚子才跟从祂(26节)。

  67. 人群走了后,只剩下十二位门徒,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耶稣的问句(使用mē)期待一个否定的答案,祂不是在鼓励十二位门徒与别人一同离去,而是给他们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

  68-69. 西门彼得代表十二个门徒回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他们若离开耶稣,没有任何其他人有永生之道能做他们的师傅。他还说,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旧约圣经常称耶和华神为“那圣者”(赛四十25,四十三15;哈一12,三3),或“以色列的圣者”(诗七十一22;赛十二6,三十12、15,四十一20,四十三3、14,四十五11,四十八17,四十九7〔2x〕),这些经文大多数都出现在以赛亚书,或许当那卷书的作者在写神是“那圣者”或“以色列的圣者”这些经句时,脑中一直出现他在圣殿所看到的神的异象吧(赛六1-4)!果真如此的话,这些头衔就反映出耶和华神的大而可畏、尊贵、荣耀和圣洁。

  彼得宣告耶稣是“神的圣者”,与这同样的头衔只在对观福音书中出现过两次,而且是被一个邪灵所用:“拿撒勒人耶稣,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你来灭我们么?我知道你是谁,乃是神的圣者”(可一24/路四34)。“神的圣者”这头衔在此经文带着耶稣具有权威且是神的大能代表的意味,邪灵知道它们的生死大权操在耶稣手中,这头衔与审判的角色息息相关。然而彼得承认耶稣是“神的圣者”,却是一个正面、心悦诚服的告白,认为耶稣是神具权威的代理者,有权柄和能力将永生赐给所有信祂的人(彼得说,除祂之外,无人有永生之道)。

  彼得说:“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信”与“知道”这两字其实是同义字,两字在一起是强调的作用。这两个动词在十七章8节又会再度并列一起做同义字,在那里耶稣向父神祷告时提到祂的门徒:“他们也领受了,又确实知道,我是从你出来的,并且信你差了我来”。因此十二门徒在六章69节作了一个强烈的信心告白,与马大(十一27)和多马(二十28)的宣告具有同样意义,大力支持第四卷福音书的宗旨:鼓励读者也相信耶稣是基督,神的儿子(二十31)。

  70-71. 十二门徒说完他们的告白后,耶稣说:“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吗?”祂提醒他们,虽然是他们的告白,可是他们之所以能享受与祂有美好的关系,完全是出于祂的拣选。然后祂说,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魔鬼。在祂所拣选的人中居然会有一个是“魔鬼”!耶稣指出十二门徒当中有一个是“魔鬼”或许因为祂知道他会屈服在魔鬼的诱惑之下出卖祂(64节)。彼得在对观福音书中被称为“撒但”(太十六23/可八33),是因有一次他向耶稣说出完全是从撒但来的试探,这提醒人记得,与耶稣对立就是出于撒但和人意。接着作者就指出被耶稣称为“魔鬼”的到底是谁:耶稣这话是指着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说的;他本是十二个门徒里的一个,后来要卖耶稣的。第四卷福音书中两次明说耶稣知道谁要出卖祂(64节,十三11),当然,祂在最后晚餐的一些动作和话语也显示祂知道那人是谁(十三21-27)。从六章71节起,犹大重复且明确地被指出就是那位卖主者(71节,十二4,十三2,十八2、5,二十一20)。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