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K 耶稣前往耶路撒冷过住棚节(七1-52)   从七章1节-十章21节这一大段都是描述耶稣去耶路撒冷过住棚节时发生的事,七章分成五段,每段都与这节庆之前和之间所发生的事有关。

  i 节庆前:耶稣的弟弟不信祂(七1-9)

  1. 作者开头时说到在喂饱五千人和发表生命之粮的演说之后发生了何事:这事以后,耶稣在加利利游行,不愿在犹太游行。因为犹太人想要杀他。耶稣知道“犹太人”在那里“想要杀他”(参五18),可是不久之后祂仍会去耶路撒冷过住棚节(10节),他们还会多次企图逮捕祂且置祂于死地(1、11、19、20、25、30、32、44,八28、37、40、59节)。

  2. 给五千人吃饱的神迹发生在三月或四月的逾越节期间(六4),记录在七章1节-十章21节的事件则发生在六个月之后的九月或十月之间,当时犹太人的住棚节近了。根据利未记二十三33-36和39-43,住棚节的第一天会举行一个严肃会,最后在第八天也有个严肃会,民众需住在帐篷里七天,每天献上燔祭,手摇着棕榈叶、白杨枝和水果,在神面前欢喜快乐。住棚节是记念以色列人的祖先在旷野时,过的住帐篷飘流的生活(利二十三42-43:“凡以色列家的人都要住在棚里,好叫你们世世代代知道,我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时候曾使他们住在棚里。”)。根据申命记十六13-15,这节庆是在稻谷和葡萄秋收之后举行。人们为“耶和华你神在你一切的土产上和你手里所办的事上,要赐福与你,你就非常的欢乐”(申十六15)这应许而喜乐。这节庆具有双重目的:记念以色列人以前在旷野住帐篷时的日子,且在收成之后(特别是葡萄、橄榄和水果的收成),在神面前欢乐。它也涉及企盼一个新的出埃及记,亦即当神的国度和随之而来的福祉来临的时期,是每年三个朝圣节庆(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中最受欢迎和快乐的节日。在新约时代此节庆中还包括其他习俗:浇水和壮观的点腊烛仪式,而这些都构成耶稣在此节庆所做的事和教导的背景,这些礼仪将在接下来的注解中适当之处作些描述。

  3-5. 住棚节近了,成千上万的人会涌向耶路撒冷,耶稣的弟兄就对他说:“你离开这里上犹太去吧,叫你的门徒也看见你所行的事。”耶稣在前面迦拿的婚宴中行第一个神迹时(二12),作者已提到耶稣的“弟弟们”,现在他们再度出现且催促祂在节庆中“公开露面”,让祂的“门徒”看到祂的神迹。此处的“门徒”并非指十二位门徒,而是来耶路撒冷过节且被祂吸引的人(参二23,四45)。祂弟弟与犹太群众拥有相同的信念,认为弥赛亚是以叫人惊叹的奇迹而得到人的信任,就对祂说,人要显扬名声,没有在暗处行事的;你如果行这些事,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祂的弟弟说:“你如果行这些事”,表示他们晓得祂行过神迹,现在鼓励祂“向世人”显明祂自己,“世人”在这段经文指去耶路撒冷过节的犹太人。也许弟弟们听到耶稣在作了生命之粮的演说后,许多“门徒”退去不再跟从祂,现在摇唇鼓舌地要祂去露几手,把这些人再吸引回来。在热闹的住棚节期间,有什么地方比耶路撒冷更能炫耀祂是谁的呢!作者加了一个评语说,因为连他的弟兄说这话,是因为不信他。他们若不信祂,为何又要祂去耶路撒冷做点什么把祂的“门徒”吸引回来呢?敢情许多门徒最近的变节有损他们家的声誉,他们想要重振声名。

  6-7. 耶稣回答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此处(和七8)的“时候”原文是kairos,只在第四卷福音书的这几节出现,通常是用另一字hōra,hōra带有很重的神学味道,主要是指耶稣钉十字架和被高举的时辰(参二4注释)。七章6和8节用kairos而不是hōra,暗示耶稣只是说还没到祂去过这节的时候。祂也许知道在节期的前几天,“犹太人”会等着祂(11节),且想找机会除掉祂(参七1)。祂的弟弟们却没有这个顾虑,因为他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这解释法可用耶稣接下来所说的话证明:世人不能恨你们,却是恨我。“世人”(此处指敌视耶稣的“犹太人”)没有理由恨祂的弟弟,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过节。耶稣就不同了,必须谨慎选择祂的时间,因为“世人”恨祂且打算杀了祂。恨祂的理由是什么呢?祂说,因为我指证他们所做的事是恶的。耶稣是以光的身分进入人间,祂本身和祂的教导都将世人的邪恶揭发出来(参三19-21,五37-38、41-45)。

  8-9. 告诉弟弟他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之后,耶稣说,你们上去过节吧,我现在不上去过这节。NIV版本和AV版本是用“还不”(oupō)这字,可是其他版本(例:RSV、NRSV、REB)则只是用“不”(ouk)这字,表示源自不同的希腊文手抄本。若接受RSV、NRSV、REB版本,耶稣就是对弟弟说祂不会去过这节,这会引起麻烦,因为在祂弟弟上路后,耶稣也去过了节(10节)。认为应当是“不”(ouk)这字的原因,是根据经文批判的一项规则,较难懂的经文应当是原稿,因为文士通常会将经文改得容易了解一点,而不是难懂一点。有人头头是道地辩论道应该是“还不”(oupō)这字73,可是即使“不”(ouk)是原稿,这段经文也不是说,耶稣说祂绝对不去过节,而不是按着弟弟所说的时间去,或为了他们所说的目的去。祂说理由是因为我的时候还没有满。时间不对的原因,是祂知道在节庆开始时,有人等着祂的到来(11节),“犹太人”想要除掉祂(1节)。耶稣说了这话,仍旧住在加利利。留在那里从对手来的风险要少得多。

  ii 节庆中:“犹太人”寻找耶稣(七10-13)

  10-11. 七章10-36节所描述的事情都发生在住棚节期间,当作者告诉读者耶稣仍留在加利利后,现在却说,但他弟兄上去以后,他也上去过节,不是明去,似乎是暗去的。祂的弟弟怂恿祂去向世人炫耀祂自己(4节),可是耶稣拒绝了这建议,选择“不是明去,似乎是暗去的”,理由很简单:正在节期,犹太人寻找耶稣说:“他在那里?”那些仇视耶稣的犹太首领正在四处寻找祂,他们的敌意从“他在那里?”这问话中充分显示。

  12-13. 虽然耶稣的对头坚决反对祂,可是一般老百姓却分为两派:众人为他纷纷议论,有的说:“他是好人。”有的说:“不然,他是迷惑众人的。”那些见过祂的神迹,特别是看过祂医治病人的,会说:“祂是好人”,其他人则可能受到首领的影响,会说:“祂是迷惑众人的”,这确实是个严重的罪名(申十三1-5)。只是没有人明明的讲论他,因为怕犹太人。那些对耶稣有好感的人不敢公开说话,因为怕“犹太人”,这是有来由的,因为“犹太人”已决定将所有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的人从会堂开除(九22,十二42,十六2)。惧怕“犹太人”的群众也是犹太人,这又再次提醒我们并非所有犹太人都敌视耶稣。

  iii 节庆中:耶稣在圣殿教导(七14-24)

  14-15. 作者描写完群众分成两派之后,又回去记录耶稣的动向:到了节期,耶稣上殿里去教训人。祂是暗地里去耶路撒冷的,直等到节期过了一半以后才在圣殿露面,一点都不怕对手,开始在全耶路撒冷最公开的地方,圣殿的前院,作教导的工作。民众听完后,犹太人就希奇说:“这个人没有学过,怎么明白书呢?”人们从未听说过耶稣是哪位知名拉比的门徒,可是祂的教导却充分显示祂有满腹经纶,真令听众大大刮目相看(45-46节)。群众虽然佩服耶稣的教诲,宗教领袖却不然,一个人若从未在一位饱读诗书的拉比门下作过门生,他的教导是不可信的,那只不过是他个人的看法而已。

  16-17. 耶稣知道他们是指什么,就说:“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在教导时若不引用博学多闻的拉比的话,就表示傲慢,仿佛是靠自己的权威作教导。但耶稣宣称祂不是靠自己的权威教导,祂的教导来自差祂到人间的父神。针对那些质疑这宣称的人,祂说,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神,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耶稣说他们若定意照着神的旨意行,就会发现祂的教导来自神。这说明一个极重要的事实:不是靠智商、正规教育或真心探索真理,才能领悟耶稣所教导的真理,而是靠着愿意遵行神旨意的一颗心。没什么比道德问题(缺乏遵行神旨意的意愿)更能拦阻人明白神的真理了!在约翰福音中,神的旨意就是要人信祂的儿子(六28-29、40;参:约壹三23),意味着惟有信耶稣的人才能了解耶稣所教导的真理。相信就能明白!这一点都不令人惊奇,因为神何必向不愿信祂儿子的人启示真理呢!

  18. 耶稣继续对别人批评祂是凭自己的权威说话这事作些回应,人凭着自己说,是求自己的荣耀。祂的对头理当同意这话,他们在教导时都引用别人的权威——某某拉比如此说,若不如此行就是目中无人,也是抬高自己的证据。耶稣并没引用拉比的话做祂的权威,可是祂并不心高气傲,祂说惟有求那差他来者的荣耀,这人是真的,在他心里没有不义。这段话是用在某一个人的代理人或代表身上,代理人若是“真诚的人”(新译本),就只会为他主人的名誉着想,也可以说“在他心里没有不义”。然而耶稣所说的“那差他来者”是指父神,祂只为父神的荣耀工作,因此祂是“真诚的人”,并且“在他心里没有不义”。后来当耶稣向“犹太人”挑战说:“你们中间谁能指证我有罪呢”(八46),就隐含此意。

  19. 耶稣的对手自认熟悉摩西律法因而就明白神的旨意(参九28-29;罗二17-20),耶稣问他们说,摩西岂不是传律法给你们吗?你们却没有一个人守律法。为什么想要杀我呢?他们没兴趣遵行神所启示在摩西五经里的旨意,证据就是他们违反摩西律法想要杀掉耶稣。耶稣在住棚节提到摩西(19、22、23节)真是太贴切不过了,因为在这节期犹太人会纪念神透过摩西在旷野供给他们祖先日用的饮食。

  耶稣的对头或许认为杀掉耶稣是遵行神的旨意且遵守摩西的律例,也许下结论说,耶稣就是申命记十三1-5所抨击的那类人物,一个行神迹奇事的人若将人民带离永生之神,就当被处死。他们知道耶稣行过神迹,也相信祂鼓动人违犯安息日的规矩,因此,祂将人民带离神,理当被处死。更甚者,他们相信祂犯了亵渎罪,自称与神同等(五18)。问题是,耶稣的对头不明白耶稣的真正身分,且曲解了安息日的规条。稍后在七章21-24节时,耶稣会谈到此点。

  20. 耶稣对“犹太人”说的话群众也听到了:众人回答说你是被鬼附着了!谁想要杀你?群众仿佛不知道他们领袖所定的一些阴谋(五18,七1),认为耶稣说别人要杀祂的话,显示祂患有被鬼附着之人的恐惧症。

  21-22. 耶稣不理会这侮辱,反而说:“我做了一件事,你们都以为希奇。”祂是指在安息日在毕士大池旁医治一个长期病患的事(五1-18)。祂接着说,摩西传割礼给你们(其实不是从摩西起的,乃是从祖先起的),因此你们也在安息日给人行割礼。摩西所传下的割礼最早记载在摩西律法(利十二3),可是耶稣解释说,行割礼的命令在摩西之前就已赐下,最早的是神命令亚伯拉罕如此做(创十七10-13)74。耶稣提醒对手说,他们明明知道是犯了安息日的规条,可是仍在安息日替婴孩行割礼。

  23-24. 耶稣将祂的立论说得更透彻:人若在安息日受割礼,免得违背摩西的律法,我在安息日叫一个人全然好了,你们就向我生气吗?犹太男婴在生下后第八天应当受割礼(利十二3),这第八天若刚好碰上安息日,为了遵行摩西的律法就仍要行割礼。这显然违反了安息日的规矩,可是却不算违规,因为割礼的律例大过安息日的律例(Mishnah, Nedarim 3:11“割礼是伟大的,甚至凌驾在安息日的重要之上”)。耶稣问他们,若在安息日可以给婴儿行割礼,那么为何要因为祂在安息日治好一个人的病而对祂发怒呢(参五16-18)?犹太学者也运用同样的辩论方式,为保全一个人的性命而违反安息日的规条做辩解,生命垂危自然比割礼更为要紧,因为割礼只影响到身体的一个部分而已75。耶稣将他们的原则应用在更广泛的范围——虽然那人没有生命危险,可是祂是医治他的整个身体。

  耶稣对祂的对手说,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他们听说耶稣在安息日医好了一个人的病,马上就下断语说,耶稣违犯了安息日,可是这样的判断是错的。割礼是让人完全,同样地耶稣也是让那人完全或痊愈。他们应当明白此点,才能学到“按公平断定是非”。

  iv 节庆中:耶路撒冷人问道:“这是基督吗?”(七25-31)

  25-26. 听了耶稣的教导,耶路撒冷人中有的说:“这不是他们想要杀的人吗?”有些耶路撒冷人知道他们领袖在想办法置耶稣于死地,所以很惊讶地说,你看他还明明的讲道,他们也不向他说什么。他们看到耶稣在大庭广众前教导群众,官长们却按兵不动,就问道,难道官长真知道这是基督吗?耶稣最近的一些活动令他们纳闷,难道官府改变了对祂的想法吗?

  27. 他们正思索这可能性时,又面对另一个难题:然而我们知道这个人从那里来;只是基督来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从那里来。耶路撒冷人所说的话需谨慎解释,表面看来他们似乎在说,弥赛亚的族谱和出生地没人知道。可是显然不是这意思,因为大家都知道弥赛亚是大卫的后裔且出生在伯利恒(42节;弥五2/太二4-6)。耶路撒冷人以为他们知道耶稣的来历,因为一般人认为祂是拿撒勒人(一45,十八5、7,十九19),但那是祂成长的地方,不是诞生地。

  耶路撒冷人的资讯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他们以为自己晓得耶稣从哪里来,相信祂绝不是弥赛亚。他们相信一直要到弥赛亚荣耀地被显明时,祂的身分才被揭晓,这信仰可从次经以斯拉二书十三52(4 Ezra=2Esdras)反映出来:“一如无人能探测或知道海的深度,世上也无一人能看见我的儿子和与祂在一起的群众,除非祂的日子来到的那天”(NRSV版),另外也可从基督教卫道士游斯丁(Justin Martyr)与他的犹太对手特里弗(Trypho)的对话中看出,特里弗对游斯丁说:“即使弥赛亚现在已活在世上也不为人知,连他本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弥赛亚,他也没有任何能力。只有当以利亚来到且膏抹他时,才能将他公诸于世”(Dialogue with Trypho viii.4)。

  28-29. 耶稣晓得耶路撒冷人心中的困惑,那时,耶稣在殿里教训人,大声说:“你们也知道我,也知道我从那里来。”因为耶稣在此是作一个重要的公开声明,作者就用了“大声说”(krazō)这动词,在另外三处经节也是一样,都是作个重要的公开声明(一15,七37,十二44)。耶稣在此声明中表明祂知道人们的问题,其实是针对他们的“以为”而说:“你们以为认识我,以为自己知道我从哪里来,就认为我不可能是弥赛亚”。他们却不知道耶稣是从父神那里来。祂接着说,我来并不是由于自己。但那差我来的是真的。“真的”(alēthinos)这字在第四卷福音书有两种用法:(1)是正确或靠得住的意思(四37,八16,十九35);(2)“真正”的意思,例如指真光(一9)、真敬拜者(四23)、真粮(六32)、真葡萄树(十五1)和真神(十七3)。当耶稣在此处说那差我来的是“真的”时,就是指后面这意思。祂被“真神”差来,或如十七章3节所说,被“独一的真神”差来。然后耶稣对耶路撒冷人民说,你们不认识他,我却认识他;因为我是从他来的,他也是差了我来。他们自称认识神,可是耶稣却说他们完全不认识祂,又用祂从神那里来且是被祂差遣来的,证实祂所说祂认识神的话。

  30. 耶稣的声明在他们眼中肯定被视为亵渎神,因为作者说,他们就想要捉拿耶稣;只是没有人下手,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这是在一连串有关耶稣“时辰/时候”的句子中的第二个(参二4,七30,八20,十二23、27,十三1,十六32,十七1),“时辰/时候”在本福音书是个极重要的概念,在这福音书的前半段,所有事件都朝着这“时辰/时候”发展,那就是耶稣受难受死和接下来的复活得荣耀(参二4注释)。耶稣的对头无论用任何想使耶稣的圣工胎死腹中的阴谋,都无法得逞,在祂的“时辰/时候”来到之前,祂不会将自己交在他们手中。诗篇作者祷告的情绪正符合耶稣的情景:

  我终身的事(原文是“时候”)在你手中;

  求你救我脱离仇敌的手

  和那些逼迫我的人。(诗三十一15)

  31. 耶路撒冷的人虽怀有这样负面的态度,但众人中间有好些信他的。这些人也许是从各地来耶路撒冷过节的,他们决定不顾一般人认为“基督来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27)这看法,反而说:“基督来的时候,他所行的神迹岂能比这人所行的更多吗?”这些人认为他们亲眼看到的神迹远胜过一般人的信念,这正是作者希望读者能发出的回应(二十31),而七章25-31节清楚帮助作者达到他的目的。

  v 节庆中:官员被派去捉拿耶稣(七32-36)

  32. 许多民众愿意相信耶稣的事,没能逃过人的眼目,法利赛人听见众人为耶稣这样纷纷议论,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就打发差役去捉拿他。早先他们就想逮捕祂且计划除去祂(五18,七1、19、20、25、30),现在又要做另一次尝试。被差去执行此任务的“圣殿差役”应当是利未人,他们平时的任务是维持圣殿地区的治安,可是在大祭司的命令下,他们也可在较广的地区做此事(参十八3、12)。

  33-34. 于是耶稣说:“我还有不多的时候和你们同在,以后就回到差我来的那里去。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句话开头的“于是”(oun)这字,表示当圣殿差役来到后才促使耶稣说这些话,NIV版却省略了“于是”这字。住棚节之后,耶稣只再去了耶路撒冷两次,一次过修殿节(十22),一次过祂的最后一次逾越节(十一55,十二1、12-13),就在那次祂被交给罗马人钉十字架。耶稣必须经过钉十字架和接着的被高举之后,才回到差祂来的父那里去,群众将没有机会再看到祂,显然祂去的地方,他们不能去。

  35-36. 群众被耶稣的话弄糊涂了,犹太人就彼此对问说:“这人要往哪里去,叫我们找不着呢?难道他要往散住希利尼中的犹太人那里去教训希利尼人吗?”“散住希利尼中的犹太人:原文是tēn diasporan 76 tōn Hellēnōn,字面意思是‘the Diaspora of the Greeks’,意指住在希腊人当中的犹太人。群众怀疑耶稣会离开犹大地和加利利,去住在犹侨当中,并且教导希腊人/外邦人。果真如此的话,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就无法找到祂。但这不是耶稣的意思,本卷福音书的读者将会知道,当耶稣回到父神那里去之后,祂会差遣圣灵住在门徒心中,引领他们将祂的信息真正带去给犹侨和希腊人/外邦人听。

  “犹太人”再度彼此问道(参七34),他说:“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他们还是不明白祂的意思。

  vi 节庆最后一天:耶稣提供活水(七37-39)

  住棚节的最后一天,耶稣许下诺言说,凡相信祂的人都会得到活水(37节)。若想领悟耶稣这应许的意思,就需先了解这节庆在一世纪时所举行的浇水礼。在这节期的前六天,他们用一个金水罐去西罗亚池取一罐水拿回耶路撒冷的圣殿,走到水门时,就会用公羊角做的号角吹响三声,抵达圣殿时,人们摇着手中的树枝(香橼捆着的桃金娘、棕树枝和杨柳枝),祭司也摇着他们的杨柳枝,一边绕着祭坛游行,一边唱赞美诗(诗一一三-一一八篇),然后将金水罐交给在祭坛当职的祭司,他将水倒在两个银质盆子里,一个为盛水用,一个则为盛酒用。当这两个盆子装满水后,就将水浇在祭坛上。第七天则绕着祭坛游行七次(Sukkah3:9;4:4-10,5:1-4)。犹太人相信当弥赛亚来临时会像摩西一样,将水供应给他们(一如提供吗哪一般):

  前一位救赎者如何使水泉涌出,后一位救赎者也同样使

  水涌出,如经上所记,必有泉源从耶和华的殿中流出来,

  滋润什亭谷(珥三18)。(Qohelet Rabbah 1:9.1)

  从这段拉比经文看来,作者在六章记录了耶稣喂饱五千人的神迹和说了有关生命之粮的演讲后,在第七章记录耶稣提供活水的事就具有重大意义。

  37-38. 作者先叙述耶稣在发出这应许/宣告时的场景:节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如前所述,住棚节的头一日以一个严肃会掀开序幕,庆祝七天后,第八天再举行一个严肃会。当作者说“节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很难确定是指哪一天。若是第八天,已没有浇水仪式也没有游行了,这些仪式都已结束。若指第七日,祭司和人们都绕着祭坛游行七次,一边唱赞美诗,一边手摇着树枝,当水倒在祭坛上时,大家都在耶和华神面前欢乐,那么耶稣宣告的应许中所蕴涵的象征符号就更显突出。在歌声与欢愉声中进行最后一次浇水礼时,耶稣邀请人们来到祂这位能供应活水江河的神面前。因此,“节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似乎指第七天最为恰当,是住棚节的庆祝达到最巅峰的一天。

  无论末日、最大之日是指第七或第八天,在那天,耶稣站着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一如作者在别处每当描写耶稣作重大的公开宣告时(一15,七28,十二44),都用krazō这字,是“大喊”或“大声说”的意思,此处也不例外。耶稣在四章10、13-14节向撒玛利亚妇人提供活水,此处则向自己的同胞提供同样的东西(参四10、13-14注释中讨论有关“活水”的意义)。

  耶稣的这句话有两种放标点符号的方法,因而可有两种解释。一种如NIV版圣经所翻译的,活水江河会从来到耶稣那里喝水之人的腹中流出,即从信祂的人腹中流出。另一种放标点符号的方式是:“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即凡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如此翻译可让经文的前半部解释为,耶稣邀请凡信祂的人来喝活水,后半部则是作者的评语,解释旧约圣经应许说,将有活水从弥赛亚身上流出。

  若喜欢第一种解释,就该注意到当耶稣向撒玛利亚妇人提供活水时,祂说在她里面“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四13-14),与此处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没什么差别。第二种解释法乍看之下有些奇怪,可是有两件事对它有利。当耶稣向撒玛利亚妇人提供活水时,祂自己显然是活水的源头,七章39节也说活水是象征圣灵,在第四卷福音书中,耶稣与父神都是圣灵的源头,而信徒绝不是圣灵的源头。到头来到底选择哪种解释并不重要,因为圣灵这活水是由耶稣赐给门徒的,所以祂才是活水的源头,并非信徒。活水一旦赐下,就会在他们腹中直涌到永生,或像江河一般流出来,可是它的源头永远是耶稣。

  这里引用的经文很难在旧约找到,因为没有一处与这句一字不差地吻合,一个可能性是以赛亚书十二3:

  你们必从救恩的泉源

  欢然取水。

  这段经文虽然与七章38节不完全一样,可是有证据显示它与住棚节的浇水礼和赐下圣灵之事有关。约书亚·班利未拉比(Joshua ben Levi)在犹太法典(Sukkah 5:1)中引用以赛亚书十二3时说:“它为何称为汲取之地呢?因为他们在那里汲取圣灵,与接下来的经节相符合:‘你们必从救恩的泉源欢然取水’(赛十二3)”。作者所引用的典故也可能是以西结书四十七1-11或撒迦利亚书十四8。

  39. 作者在此节解释耶稣所说的活水江河是指什么:耶稣这话是指着信他之人要受圣灵说的。一如约书亚·班利未拉比将住棚节的浇水礼与圣灵连在一起(参七37-38注释),作者也同样将耶稣所说的活水江河与要赐下圣灵的事连在一起,当新时代来临时,人们期望神会将圣灵浇灌下来(结十一19,三十六26-27,三十九29;赛四十四3;珥二28)。

  对当时听见耶稣说这话的群众而言,接受圣灵仍是未来之事。后来在本福音书中,耶稣对门徒解释说,在祂受死、复活、回到父神那里去之后,祂会差圣灵到他们当中取代祂的地位。但差遣圣灵来到世上的事,必须等到祂回到父神那里去之后才发生,作者就在此节解释此事: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第四卷福音书常提到耶稣得荣耀的事,几乎总是与祂的受死、复活和回到父神那里去有关(七39,十二16、23、28,十三31、32,十七1、5)。

  vii 节庆最后一天:民众分成两派(七40-44)

  40. 在住棚节期间,犹太人缅怀他们的祖先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经历,和摩西奇迹似地从磐石流出水来给他们喝。他们也知道摩西预言神会为他们兴起一位像他一样的先知(申十八15),而耶稣在这节期的最后一天公开宣告,祂将把活水江河提供给口渴的人,这可说是卓越非凡的事,难怪众人听见这话,有的说:“这真是那先知。”他们认为耶稣就是像摩西的那位先知。

  41-42. 这并非惟一的看法,有的说:“这是基督。”但也有的说:“基督岂是从加利利出来的吗?”虽然有些人准备接受耶稣是被神膏抹将祂的国度带来的弥赛亚,可是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认定祂来自加利利,于是争辩说,经上岂不是说“基督是大卫的后裔,从大卫本乡伯利恒出来的”吗?弥赛亚应当是大卫的后裔,这是出自撒母耳记下七12和诗篇九十八3-4,而祂应当诞生在伯利恒则出自弥迦书五2(参:太二5-6)。讽刺的是,耶稣确实生在伯利恒,祂的出生地不是如这些人以为的加利利。比这更要紧的,当然是耶稣的真正起源是天堂,父神从那里将祂差下人间。

  43-44. 此事的结果是,于是众人因着耶稣起了分争。有些人愿接受祂是弥赛亚,可是其中有人要捉拿他,但又一次只是无人下手(因为祂的时辰尚未到)。

  viii 节庆最后一天:官员空手而回(七45-52)

  当法利赛人听到民众对耶稣议论纷纷,且发现许多人相信祂是弥赛亚后,就与大祭司联手差派圣殿差役去捉拿祂(31-32节),这段经文则是说圣殿差役回来报告。

  45-46. 观察完在圣殿发生的事情之后,差役回到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那里。他们对差役说:“你们为什么没有带他来呢?”他们空手而回,差他们去的人要知道这是为什么。这些差役是利未人和信犹太教的人,对耶稣的教导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在回答法利赛人和大祭司的问话“你们为什么没有带他来呢”时说,从来没有像他这样说话的。在对观福音书,群众对耶稣教导的方式刮目相看:“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太七29;可一22;路四32),并且还有神奇的作为伴随着祂的教导(可一27,二10-12;路四36),可是作者似乎要读者明白,圣殿差役所佩服的不是耶稣具权威的演讲,而是祂充满恩典的提供活水。在差派差役和他们回来禀报之间,第七章只记录了耶稣的一个教导,就是耶稣在住棚节最后一天的宣告,祂能将活水赐给所有口渴之人。

  47-49. 差派圣殿差役出去的人立即怒火中烧,法利赛人说:“你们也受了迷惑吗?”在这些法利赛人眼中耶稣是个江湖骗子,而且这样的评价影响了一些群众(12节;参:太二十七62-63)。他们要差役想想自己这些宗教领导级的人物,就问道,官长或是法利赛人岂有信他的呢?当作者继续述说这故事时,读者就会发现这话带有讽刺意味,因为在七章50-51节,在领导阶层当中,就有一人挺身而出勇敢地为耶稣辩护,也有一些别的领导相信祂但不敢公开承认而已(十二42)。审讯差役的法利赛人不知道这些事,就自问自答地说,没有!但这些不明白律法的百姓是被咒诅的。他们以为差役受到群众的影响,就说小老百姓对律法一无所知,并且“是被咒诅的”,因此差役不当听信他们的意见。

  可悲的是,一般平民百姓因为不懂律法,就无法行出律法,法利赛人因而深信他们是被神咒诅的。法利赛人所用的“百姓”这字是个专门用语,是对不谨慎遵行摩西律法和法利赛人传统之犹太人的鄙视称呼。法利赛人绝不与小老百姓来往,因为他们的“不洁”会有损于他们礼仪上的洁净。

  50-51. 虽然在前一节中法利赛人极端自信的说没有官长和法利赛人信耶稣,可是内中有尼哥底母,就是从前去见耶稣的,对他们说:“不先听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做的事,难道我们的律法还定他的罪吗?”这里说尼哥底母是“从前去见耶稣的”(三1-2),且是“他们当中”(新译本)的人,因为他是犹太的官长和法利赛人(三1)。目前为止,尼哥底母尚未表明他信耶稣,可是却在法庭程序当中仗义直言,并且质疑同僚们对耶稣草率下断语。申命记一16-17,十七2-5和十九15-19都命令以色列的法官(士师)说,必须先彻底调查清楚后才可下判决,需得到两三个证人的支持后才可定人有罪。拉比律法中还有关于该如何进行审讯更详细的指示,包括“甚至是被告说:‘我要为自己的脱罪作证’,他若真有具分量的话要说,法官也当聆听”(Sanhedrin 5:4)。整件事最大的讽刺是,法利赛人瞧不起不懂律法的群众,自己却做违反律法和他们自己传统的事,对耶稣妄下断语,而尼哥底母就在此提醒他们此事。

  52. 然而,这些人没心情听尼哥底母的警惕之语,他们回答说:“你也是出于加利利吗?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尼哥底母质问他们的草率判决,就等于把自己与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的耶稣放在同一边。同僚们问他:“你也是出于加利利吗”,完全是侮辱的口气,因为犹大人看不起加利利人。没有理由让人相信尼哥底母是加利利人。与尼哥底母同作公会委员之人所说的:“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这话很有问题,因为旧约圣经中的确有几位先知来自加利利(约拿、何西阿、那鸿,此外,以利亚、以利沙和阿摩司也可能是)。早期蒲草纸文献中有一卷(p66)的七章52节有不同的写法,不是写“一个先知”而是“那位先知”。在此情况下,他们就不是说没有先知来自加利利,因这明显是错的,而是说没证据显示“那位先知”(像摩西的那位,参:申十八15)出自加利利(但也没证据显示祂不是来自加利利)。作者已说过,群众中有些人说耶稣真是“那位先知”,也有人说祂是基督/弥赛亚(40-41),因此,尼哥底母的同僚也许是对他说,没证据显示那位先知或弥赛亚是来自加利利。果真如此的话,本福音书的读者就会发现这是个极大的讽刺,因为知道耶稣不是出生在加利利,而是犹大的伯利恒。

  尼哥底母在本福音书中共出现三次,此处是第二次,第一次是三章1-15节,他晚上来见耶稣且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最后一次则在十九章38-42节,当亚利马太人约瑟向彼拉多求得耶稣的尸体后,尼哥底母带了一百斤重的香料来,把耶稣的身体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且埋葬在坟墓里。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