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帖撒罗尼迦后书第二章   Ⅲ 主再来(二 1 ~ 12 ) 

  跟前书一样,后书的主体在一段引介性的祷告后,才从第二章开始。有些信徒显然狂热地接受一些有关主再来的错误观念;保罗写信补充他先前亲口告诉他们的( 5 节)。很遗憾我们无法知道他告诉他们些什么,信中引述了许多他亲口对帖撒罗尼迦人讲过的话。这段经文或许是所有保罗书信中最难的,而我们经验认知中许多无法逾越的鸿沟,则助长了漫无边际的玄想。这里所提的事,我们并不能够全部解答。因此读者对于我们的解说最好稍有保留。 76 

  76 在 Geerhardus Vos 的着作 The Pauline Eschatology ( Eerdmans, 1953 )中对这整段的意义有令人激赏的看法,值得参考。 

  A 主的日子尚未来到(二 1 ~ 2 ) 

  1.  一开头保罗就用恳求的口吻(参见帖前四 1 ,五 12 )。 hyper 具有 论到 ( NIV )和“为了”;两种含意,大意是“为了所论到的真理……”。其严肃性因使用正式的全衔 我们主耶稣基督 而提高。 降临 ( parousia ,见帖前二 19 注释 )跟 聚集 ( episynago{ge{ ;新约中另一处在来十 25 ,指基督徒的崇拜聚会)合并在一个冠词之下;两者紧紧相扣,都是整个伟大的主再来的一部分(参帖前四 16 ~ 17 )。 

  2.  保罗盼望帖撒罗尼迦信徒能够沈得住气(参弗四 14 )。动词 saleuthe{nai ( 动 )可用来描述因风和浪而产生的摇动;它是指不停地摇幌,像船没系妥甚或漂离停泊之处。保罗不愿信徒的“心”( NIV 省略 from the mind ,这段经文被引用在 BDF 第 211 页,用来说明 apo “作为表示分离和疏离”的例子)被摇动。心( nous )代表人的精神面,但这里心被视为理性和整体精神的平衡,而非思考机制。不定过去式不定词( aorist infinitive )表示一种使他们失去平衡的打击。 惊慌 ( throeisthai )转而为现在不定词,表示一直处于不安之中(参可十三 7 ),亦即一种持续性的焦虑。保罗要他们留心,抵挡那突如其来的惊吓和持续不断的不安。 

  他举出三种可能的因素。 灵 (或“先知”, pneuma )是指一种超自然的启示; 言语 (或“传达”, logos )是指某种口头上的交通,例如训诲; 书信 可能是指帖撒罗尼迦前书(其中有关主再来的教导曾被误解)或保罗其他已写成的信,或某封冒名的假信。有些注释家认为 有冒我名的 (译注: NIV 译“有冒我们名的”)是单指 书信 (例如 EGT ),但更可能也包含了灵和言语,亦即“也许有人会以为是我们在预言、教导或书信中说过这件事”( GNB )。 有冒我名的 \cs8 ( ho{s di~ he{mo{n )的确相当含混;也许保罗还不是很确定发生在帖撒罗尼迦的是哪一种情况,或觉得没有必要界定得太清楚。但无疑的是,他强烈否认他曾传讲过任何有问题的信息。 

  那信息是说 主的日子已经来了 (译注:中文和合本是“主的日子现在到了”。这里动词 eneste{ken ,常用来指目前的活动,像“这个月”,“今日”(见 MM );保罗刻意把它和未来式(罗八 35 ;林前三 22 )区别。可见当时主明明还未再来(像帖前四 16 ~ 17 所描述的那样)。但 主的日子 是一件复杂的事,包含许多事件。那有问题的信息很可能是告诉人家说,这一连串的事件已开始展开了(或许帖撒罗尼迦的患难被说成是其中之一)。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现在就是那“日子”;令人兴奋的召聚已经很近了。 77 耶稣曾叫人提防类似的风声(可十三 7 )。 

  77 最近有一些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诺斯底主义的形式(如 Schmithals )。 W. Marxsen 认为是“一种诺斯底观念对启示的表达”,让人想到那些声称复活已经过去的异端(提后二 18 )(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 Fortress, 1974 ) , p.39 )。但没有确实的证据,显示诺斯底主义这么早期即已出现;此外这也不是对保罗的话的最适当解释。 

  B 离道反教(二 3 ~ 12 ) 

  1 不法的人(二 3 ~ 10a ) 

  这里保罗说明,对神及其子民的大抵挡,会在主再来之前。 

  3.   人不拘用什么法子 ,不管是第 2 节所列举的或其他任何方法,帖撒罗尼迦都不可受骗。接下来的子句在文法结构上是不完整的,但新国际本英文圣经很正确地加上 那日子以前 。虽然“主的日子”不可预期(帖前五 2 ~ 3 ),有某些事情却会在这之前显露,其中之一就是 离道反教 。用定冠词表示有关离道反教的事,是信徒所熟知的;它显然是保罗先前教导的一部分。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保罗告诉他们些什么。古希腊文中 apostasia 是指政治或军事叛变,七十士译本则是悖逆神(例如书廿二 22 ),此后即成为圣经中的用法。保罗的意思是说,末世抵挡神的邪恶力量会高涨(参太廿四 10 等;提前四 1 ~ 3 ;提后三 1 ~ 9 ;四 3 ~ 4 )。就好像撒但最后倾全力进行绝望的一击。 

  离道反教的一个特色是 不法的人 (译注:中文和合本是“大罪人”)。有些古抄本是“罪人”( GNB 译为“邪恶者”);虽然 不法 似乎才是正确的,但在意义上并无太大差别,因为“违背律法就是罪”(约壹三 4 )。圣经中罪的本质,不在其伦理学的判断,而是因为那是对神的反叛;那是高举人的意志来对抗神的旨意。 不法的人 将要 显露出来 ,暗示这不法的人在显现之前即已存在(参一 7 ,基督的显现)。但这并非如一些注释家所主张的,意味着它在保罗写这信时即已存在,而是说它的产生和显露不在同一时间罢了。那邪恶的力量已经发动(第 7 节),但不必然就是 不法的人 。 

  很难确定 不法的人 到底指谁。有种种不同的猜测,但通常都指向时代中特别邪恶的人。历史上已有许多人做了撒但的工(参约壹二 18 ,“好些敌基督的”),这提醒我们不要太快认定,历史上的某人就是本章所说的不法的人。保罗关心的不是经常出现的坏人,而是那末世将要出现的大恶者。保罗从未提到敌基督这三个字,但对于使徒约翰所指的显然心里有数。不法的人不是撒但,因为两者有区别( 9 节),但却是撒但的工具,被撒但的灵操纵。 

  他又叫 沉沦之子 ( JB ,“堕落者”);这称呼也曾用在加略人犹大身上(约十七 12 ),就是那个已“往自己的地方去了”的人(徒一 25 )。 

  4.  这里的语言,跟但以理书中的许多经节很类似(见但七 25 ,八 9 ~ 12 ,十一 36 ~ 37 ),不过保罗并非单单重复但以理书的思想。他曾深深浸淫于旧约中,所以一有这样的机会很自然就用上了。但他描述的是末世邪恶势力的王,和但以理的不同。译为 抵挡 的分词,若译为有时也用来形容撒但的“抵挡者”或“魔鬼”也很恰当(例如提前五 14 ; NIV “敌人”;译注:中文和合本亦是“敌人”);事实上在希伯来文中,撒但就是魔鬼的意思(参亚三 1 )。这个用语,强调“不法的人”与其头头的血缘关系。紧接着是另一个分词(原文共用一个冠词)“高抬自己”。除这里外,这个动词( hyperairomai )在新约中,只见于哥林多后书十二 7 ( AV 两处都译为“高估自己”;译注:中文和合本另一处是“过于自高”)。 一切称为神的 似乎涵盖广阔,包括了真神和所谓的神;此外,还有 一切受人敬拜的 ( Sebasma 指一切受崇拜的事物,诸如神龛、肖像和祭坛等)。 

  这“不法的人” 甚至坐在神的殿里 ,要求属神的尊荣。有人认为这是把肖像放在神龛中,像罗马加力古拉皇帝就曾企图将自己的肖像,置于耶路撒冷圣殿内(后因身亡而中止)。不过这里应指人本身坐在圣殿里;参考耶稣有关“那行毁坏可憎的”的话语(可十三 14 ,阳性分词显示所说的是一个人)。末世离道反教的一大特色,是企图废掉神权威的地位;恶者要宣称自己就是神(结廿八 2 ;徒十二 21 ~ 23 )。有人认为 神的殿 是指“教会”(参林前三 16 ),但更可能是一个类似耶路撒冷圣殿的地方。 

  5.  这些事对帖撒罗尼迦信徒来说并不陌生,因为那本是他们起初所受教导的一部分;未完成式( elegon )可以表示 \cs9 曾把这些事告诉你们 ,或如路瑟福( W. G.

  Rutherford )所说的,“我常提到这些事”。保罗最初在帖撒罗尼迦传道,显然谈论很多主再来的信息,因此他盼望帖撒罗尼迦信徒能明白他所说的。他用第一人称单数,显示他是直觉地回想起上述那些教导。 

  6.   现在 单单作为一种转折(像徒三 17 等;译注:中文和合本译出,应该是“现在,弟兄们,我晓得……”)时,并不违反逻辑( BDF442 (15)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是严格“指涉现在”的时间副词,与 到了的时候 成一对比。第二种主张或许较具说服力,只是如此一来又出现一个问题,即 现在 应该修饰 知道 或 拦阻他 ?在希腊文两者皆可,但以前者较好(布鲁斯则认为 RSV 译成“你们知道那现在拦阻他的”是文法错误)。因为他们早已知道,所以保罗认为只要稍加暗示就够了,但也正因如此,他的意思就只能用猜的了。译为 那拦阻 的原文,是动词 katecho{ 的中性分词(阳性分词则出现在下一节经文中,“有一个拦阻的”)。这个动词可以表示( a )“持守”(像帖前五 21 );( b )“拦阻”(像门 13 ;译注:中文和合本是“留下”)和( c )“支配”(当反身动词时)。 

  鲁宾森( D. W. B.

  Robinson )主张第三种, 78 但这个动词在新约中未曾这样用过,因此信服的人不多。大部分注释家接受“拦阻”;保罗的意思是,现在那“不法的人”还不会显露,因为有一拦阻的力量(第 7 节中是一拦阻的人)。 

  一般人很容易认定罗马帝国是那拦阻,或说帝国本身,或是说某个皇帝(阳性分词可用来指一个阶级或一个人,例如弗四 28 )。但帝国早已过去,不法的人却仍未显露。目前有许多人认为,是某个在当时末世玄学中,时常提到的天使般的人;果真如此,我们也无从知晓,因为我们已不再有那些末世玄学。有种满有意思的看法认为,前者用中性指传讲福音(末世要等到众人都听过福音后才到来),而阳性是指传讲福音的保罗。瓦菲尔德( B. B. Warfield )认为是犹太国, 79 虽然这种说法和保罗对犹太人的立场(帖前二 14 ~ 16 )很难相容。有些人说是父神或圣灵,但实在无法想像其中任何一个会被“除去”( 7 节)。另一种建议是撒但,不过第 7 节排除了这种观点,该处明明写着,那拦阻的力量在“不法的人”出现前要被除去。狄比流( Martin Dibelius )认为这是发生于某处,连保罗自己也不太确定的某件事,因此从中性的转换成阳性的。 80 

  不管怎样,我们最好坦承一无所知,不要勉强把这段经文,套入一些以我们有限的知识所设想出来的理论。如果一定要做个选择,那么最好将其视为,一安定的国度中遏止罪恶的法律。它可以是法律本身,也可以是人身化的统治者。罗马帝国及后来许多国家都是例子;在帝国所赖以延续的一切正式建制中,罗马法的影响的确最为深远。犹太律法是此原则的另一例子,它限制了罪的运作(加三 19 、 24 )。或许我们应该留意使徒约翰同时谈到“敌基督者的灵”和“敌基督的”(因此他也用了中性的和阳性的);他的确提到灵所呈现出来的“好些敌基督的”(约壹四 3 ,二 18 )。但他说的和保罗说的显然是两回事,而且正如前面说过的,我们对保罗的整个意思,真的毫无头绪。 

  论到他 到了的时候才可以显露 的经文表示神是掌管全局的。只要神的时候到了,“不法的人”马上就会显露;保罗清楚知道时间掌握在神手中。 

  7.  “不法的人”特有的工作,就是和属神的敌对,保罗认定此一邪恶已经在这世上发动(参约壹二 18 );但这事要直到那拦阻的力量被除去,才会达到顶点。 myste{rion ( RSV ,“奥秘”)译为 隐意 ;它不是指某种难以理解的奥秘,而是一种我们永远也无法揭露的秘密。在新约中,奥秘常指现在已显明的(可四 11 ;罗十六 25 ;西一 26 );像“信心的奥秘”(提前三 9 ; RSV ,译注:中文和合本是“真道的奥秘”)和“敬虔的奥秘”(参提前三 16 )等,都是颇有意思的用法。这个字在这里是强调语,意思是“显露,而非出现,因为虽然隐而未现,事实上那恶者已在工作了”(赖富特)。 

  8.   那时 ( tote )指出,在拦阻的力量被除去后,这些事将会马上发生。当然,这里 不法的人 就是前面提到的,这已是第三次说他要 显露 ,且有点强调其超自然的一面。 

  保罗的主要目的,并非在满足人们对这活物的好奇,所以就从其显露直接跳到毁灭,并没有详述其活动。这整段经文,标示出神无可置疑的主权;因此那 不法的人 在显露后,自然是紧跟着毁灭(参赛十一 34 )。较好的古抄本用“杀掉”( anelei ,参 RSV )而不用“消灭”( analo{sei ,参 AV ),但两者的差别不大。 口中的气 (新约中只此一处;参诗卅三 6 )显示 不法的人 再可怕,也无法在主面前站立片刻,甚至不必战斗,只要神的一口气(“话”,加尔文)就够了(参启十九 21 )。 

  用降临的荣光废掉他 是一对等的思想;就主而言,甚至只要显现祂自己,就是对敌人致命的一击。译为 废掉 的 katarge{sei (新约中这个动词出现二十七次,其中保罗占了二十五次),本意是“使无用”,进而“使无效”。这不是说 不法的人 要被变成乌有,而是要完全没有力量。译为 荣光 的 epiphaneia 意思和 降临 ( parousia )很相似;它在新约中,另有五次也确实都指主的降临,其中一次是第一次显现(提后一 10 ),另外四次是第二次显现(提前六 14 ;提后四 1 、 8 ;多二 13 )。之所以这么译,是因为它显然含有荣光的意义(参 Rutherford ,“祂显现的荣光”;腓立斯,“降临的光辉”)。 

  9.  正如主要再来, 不法的人 也要来。许多早期的注释家已指出,“不法的人”处处仿冒基督;他靠撒但的能力行动,正如基督之于父神;他也像主一样,行各样的异能神迹。 运动 ( energeia )不光指能力;它更是行动中的能力;那时 不法的人 将使撒但的能力具体化。 

  这节经文后半段有点难解。新国际本英文圣经中, 虚假 ( pseudos ,“欺瞒的”)是形容异能 、神迹及奇事三者;修正标准英文译本圣经的“一切异能和假装的神迹奇事”,只修饰后两者;而新美国标准英文圣经( NASB )则翻译成“一切异能、神迹,和虚假的奇事”,单单形容奇事(译注:中文和合本亦同)。其中似乎以第一种较为正确,即三者都是 一切 和 虚假 所形容的对象。这三种事都是不可思议的奇迹:第一种,是指那在他们之中运作的能力;第二种是,指他们那看似意味深长的特征(他们行那超乎自己所能的事);第三种,大意是说他们所行的是令人难以解释的奇异事物。保罗说,这三者尽都虚假。修正标准英文译本圣经译为“假冒的”,并不正确;保罗认定这些奇迹都是真的,它们之所以成为虚谎,是其源头和目的使然。 

  10a .  这里持续前一节的思想。“不法的人”将以诡诈(正确地说是“各样出于不义的诡诈”, adikia )的手段进行活动,不义是其特征( adika 是最广义的不义,涵盖所有形式的罪恶);但这种诡诈只对 那沉沦的人 (参林前一 18 )有效。这里用现在式更加显得生动,可以说保罗是眼睁睁看着这整个过程在进行。 

  78 Studia evangelica , vol.ii, ed. F. L. Cross ( Akademie-Verlag, 1964 ) , pp.635 ~ 638. 

  79 B. B. Warfield, Biblical and The

  Theological Studies (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1952 ) , p.473. 

  80 Charle, H. Giblin 的论文 The Threat to Faith ( Pontifical Biblical Institute, 1957 )专门探讨这一章中的一些难题。 Giblin 收集了大量资料,且详细加以研究。不过他的解决之道并不吸引人。这里他把它译为“捆绑的力量”,而显露的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在 Best 的着作中对这些问题有很好的讨论, pp.295 ~ 302 。 

  2 不法的人的信从者(二 10b ~ 12 ) 

  保罗转而论及那些被误导而信从“不法的人”的人。 

  10b.  这些人 沉沦 ,理由是 他们拒绝去爱真理 ,更确切地说,是“他们不领受真理之爱”(译注:中文和合本为“他们不领受爱真理的心”)。动词“领受”有欢迎之意(见帖前二 13 注释 ),而此等人不欢迎福音。“真理之爱”颇不寻常(希腊文圣经中只此一处),它被放在强调语的位置。我们不应认为 真理 是指一抽象的道德属性,而是指“福音的真理”(加二 14 )、“福音真理的道”(西一 5 )以及紧紧接连于耶稣的真理(约十四 6 ;弗四 21 ),这真理由神揭示且来自于神(参罗一 25 ;译注:中文和合本是“真实”)。接受此真理便得救赎(正如这节经文最后所说的);这些人对神的道有些认识,却不去拥有它,他们不欢迎,也不爱神的道,尽管这真理是他们得救的唯一方法。加尔文指出,那些沉沦的人“罪有应得,甚至应得到他们自己所选择的死亡”。 

  11.  将发生错误的原因归于神而非撒但,的确会令许多现代西方人大吃一惊。但在圣经中,神的主权是无庸置疑的,而这可呈现为种种意想不到的形式。因而神被认为,是把说谎的灵放在假先知口中(王上廿二 23 ;参结十四 9 );另外,一个人或同一件事,也有被同时归因于撒但(代上廿一 1 )和神(撒下廿四 1 )。希伯来思想中,罪恶的力量并非独立存在,而完全要看神的旨意如何。神使人的忿怒成全祂的荣美(诗七十六 10 ,见 RSV ),甚至在人(或撒但)的罪恶中,成就自己的旨意。特别是神以罪的恶果来惩罚罪人;这些恶果,并非单单来自一种与个人无关之过程的运作;保罗因此能大胆说,神任凭他们活在他们自己罪的结果之中(罗一 24 、 26 、 28 ;参十一 8 )。在罪人应受相称之报应的整个过程中,有神在管理;但我们不要忘了,神即使管教不顺服者,仍是出于怜恤(罗十一 32 )。 

  保罗明白,在拒绝福音而去信从虚谎的整个过程中,有神在掌管。 故此 引我们再回顾上一节说到的,某些罪人拒绝领受真理之爱。这些人注定要越陷越深。保罗这里稍微强调了 神 这个字,表示接下去所说的事,不是出于偶然或自然律的运作,而是神的作为。关系到未来之事的现在式( 给 ),是先知式的现在式,表现出一种更为确信的语气。 energeian

  plane{s ( 一个强有力的错觉 )不容易翻译(译注:中文和合本是“一个生发错误的心”)。从第 9 节我们知道 energeia 是运作的能力,因此这里不只是意味着姑息坏事,更是积极为恶。当人们以拒绝善开头,将以助长恶结束。 

  这事的结局是 他们信从虚谎 。虚谎与前一节的真理对立;它表示撒但想让人相信的东西,特别是指“不法的人”;那是特定的虚谎( the lie ;参罗一 25 )。拒绝神福音的人,终必以罪恶为真实的。为此,神利用撒但作为惩罚他们的工具。这不是神和撒但之间的竞技,好像神只比撒但强了一点点;而是神的主权遍及一切,甚至利用(撒但和人的)恶来达成祂的旨意。 

  12.  上述观点,在这第二个表达目的的子句中,得到进一步的解释: 使 ( hina ) ……都被定罪 ( NASB 用“被审判”,使我们注意到其中含有公义);神在他们接受这虚谎时,定他们的罪。他们认为所接受的就是一切(罪人所见,无法超越他们所陷溺其中的罪),但绝非如此,在神的旨意中,它必导致被定罪。 

  那些被定罪者 不信真理 。保罗常用“信”这个动词,但这里的文法结构(用人称与格),在保罗的书信中除了引语外,只见于另外两处(提后一 12 ;多三 8 )。保罗比较喜欢能表达“使其信靠”之意的文法结构,而这里只表示相信。这些人不仅不欢迎福音,甚至不接受(“信”)神的真理为真。 

  更甚的是:他们 喜爱不义 ;这是人拒绝神所赐的光和背离真理后,所落入的一种光景。它必然会有影响;他们变成热衷于追求污秽低下,以至于到了乐此不疲的地步。他们远远偏离他们受造的真正目的( 简短要道问答 [ The

  Shorter Catechism ] 界定为“荣耀神,永远喜爱祂”),不喜爱神,只喜爱罪。对他们而言,恶变成善。 

  Ⅳ 感恩与激励(二 13 ~ 17 ) 

  A 感恩(二 13 ~ 15 ) 

  13.  相对于“不法的人”及其信从者,保罗转而指出,那摆在帖撒罗尼迦信徒前面的光明未来。他重述一 3 说过的,强调他和同伴,因神在帖撒罗尼迦信徒身上所成就的事,而不断感谢神是应当的。这种着重其义务性的字序,也许是有意使读者回想这封信开头所说的话,再次强调帖撒罗尼迦信徒不必谦虚地认为,自己不配得前书那样的称许。保罗 本该 因神的工作如此清楚地彰显在这些卑微的信徒身上,而献上感恩。 

  他们是 主所爱的弟兄们 (参帖前一 4 ),其中 主 指耶稣。保罗常用此一措辞,而用在这里特别合适,因为他才刚刚论及敌基督的能力。凡 主所爱的 ,对此一无所惧。保罗并非在陈述三位一体的信条,但他却很自然地提到三个位格(正如在太廿八 19 ;林前十二 4 ~ 6 ;林后十三 14 ;弗四 4 ~ 6 ;来九 14 ;彼前一 2 ;犹 20 ~ 21 一样)。 

  保罗因帖撒罗尼迦信徒蒙拣选而感谢,这里 拣选 ( heilato )不是个常用字;它在新约其它地方都未曾表示这种意义(虽然七十士译本的申廿六 18 用来指拣选以色列人,在申七 6 ~ 7 和十 15 也用到其复合字)。有好几个字被用来表示拣选,可见拣选是多方面的。帖撒罗尼迦信徒 从起初 就被拣选,范莱及其他学者认为,是福音开始在帖撒罗尼迦传讲之时。保罗在别处未曾有过这种精确的描述,而其他新约作者则用它来表示万物的起初(例如太十九 4 ;约壹二 13 );况且拣选是在创世之前的观念,在保罗书信中也不陌生(参弗一 4 )。因此这里我们应如此解释较恰当(参 NEB ,“从时间的开头”)。有些古抄本写成“初结的果子”(即 aparche{n 而非 ap*arche{s ),莫法特、怀特里和现代英文译本圣经等都接受这种读法;但证据有利于 从起初 。 

  拣选是为了“能以得救”;另一方面,它更进一步被界定为 因信真道,又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洁 。后者告诉我们,整个人分别为圣来服事神,而这只有倚靠圣灵的能力(参帖前一 5 ;彼前一 2 )才能达成;前者则较关心,信心对福音的回应( 真道 意义和 10 、 12 节的真理相同)。这种组合,显示了圣灵的主要功能,也指出了回应的必要性。 

  14.  保罗从神旨意中永恒的目的(“从起初”),讲到这目的的彰显( 召你们 )和其未来的完成( 得着……荣光 ,参罗八 28 ~ 30 ;帖前二 12 ,五 24 )。神的呼召非常重要。保罗用“召”这个字含有呼召且得到回应之意。福音书里这个字的用法则不一样;被召的人多,但“选上的人”少(例如太廿二 14 )。不过用法虽异,其观念在本质上则一样,即神都居首位。 我们所传的福音 见帖撒罗尼迦前书一章 5 节注释 。 

  得着 荣光 ,并非只是得救( 13 节)的附加物,而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得着 的意义见 peripoie{sis (帖前五 9 )注释 。 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荣光 贯穿整个福音;当人们接受福音,他们也得着基督的荣光(参约十七 22 ;罗八 17 )。这荣光现已彰显了一部分(约一 14 ,十三 31 ),以后必要完全显现(见一 10 及注释 )。 

  丹尼说,上述的两节经文是“一神学体系的雏型”,被公认为是含意丰富的经文。像十字架和复活等重要的基督教信息,虽没有提到,却都已隐含其中。对于那些和帖撒罗尼迦人有同样遭遇和困惑的人,这两节经文对他们必定有很大的帮助。 

  15.  因为神清楚地把你们纳入祂伟大的旨意中,且使撒但和“不法的人”也不能阻挡这计划, 所以 ( ara oun ,见帖前五 6 注释 ), 弟兄们 (注意在这严肃劝戒中所流露的感性), 你们要站立得稳 ,不要害怕敌多势众,也不要因无法确知末世的光景而动摇。保罗以福音中那众所周知的真理,来护卫帖撒罗尼迦信徒,免得他们被打败。 

  paradoseis 译为 教训 ,但更好的译法是“薪传”( NASB , NEB , JB 等),可以使人注意福音渊源的本质(参林前十一 23 ,十五 3 )。它代表所有基督教教训,包括口传和文字。基本上它是经过许多人传递下来的,而且最初是来自于神;“ paradosis 的卓越意义……是来自一种,外在于教师本身的权威”(赖富特)。米利庚指出这个字曾被用在一碑文中,上刻有“珠宝清单和财产目录……所有列出的东西都已‘让渡’”。这是说明福音并非源自于人(帖前二 13 等经文所坚决主张的)的另一种方式;传道人绝不随意以自己的想法,去替代那所领受的。薪传是靠 口传的 和我们( hemon ) 信上写的 (或许是帖撒罗尼迦前书)。神的话语不管用什么方式传达都是权威的。 

  B 为帖撒罗尼迦信徒祷告(二 16 ~ 17 ) 

  16.  正如前书,保罗将信的主体以代祷作为结束(参帖前三 11 ~ 13 ),其中有些字非常类似。他把 我们主耶稣基督 摆在 我们的父神 之前,或许是因为,前面的经文主要是谈到主耶稣。通常保罗是先提到父,但有时顺序也会更换,特别是说到大家所熟知的“恩惠”时(林后十三 14 ;参加一 1 )。主耶稣紧紧跟父神连在一起,且偶而被置于首位,是保罗提到耶稣时的主要方式。他显然没将主耶稣和父神严格区分,这可从下一节经文中的“安慰”和“坚固”两个动词都用单数看出来。保罗视父和子是一体的(见帖前三 11 注释 )。在 我们的父神 后的两个分词( 爱 和 赐 ;译注:中文和合本在“我们的父神”之前),只用同一个冠词;它们可能单单指父神,虽然文法上也有可能是指主耶稣。两个分词都是不定过去式,前者似乎着重于在髑髅地所彰显出来的爱,而后者是指神最初的恩赐。 永远的安慰 强调,神的上好恩赐是持续不断的,不为任何现今或未来的事物所动摇。 美好的盼望 延续前面末世论的特色。盼望在当时的各种宗教中,很少能占一席之地,但却回荡在整部新约中;它远非今天常被视为盼望的肤浅的乐观主义。新约论到盼望,是带着确信的语气,因它是根基于神的本质之中,且建立在神的应许之上。盼望在这里,是祂 恩惠 (见帖前一 1 注释 ;译注:中文和合本是“开恩”)的赐予,以神的恩惠为基础的盼望绝不会落空(参罗五 5 )。它是 美好的 盼望,不只是此时此地如此,而是直到永远。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