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利门书导论   Ⅰ 写作背景

  虽然腓利门书是所存留的保罗书信中最短的一卷,它还是较当时多数世俗书信为长。腓利门书不是漫不经心写下来的便条,而是运用了技巧、反喻,仔细雕琢,细腻用字的文件。毫无疑问是保罗亲手所写。

  但他为何写这封信?特别是他真正在对谁发言?他请求的又是什么?腓利门似乎是收信人(1节)。但另一看法也有它的道理:居住在老底嘉而非歌罗西的腓利门,是所有吕家山谷地区教会的总监督,而他只不过是将这封信转交给阿尼西母的真正主人亚基布罢了(2节)。亚基布的家是歌罗西教会,或教会的一部分,聚会的地方(2节)。歌罗西教会要念的“从老底嘉来的书信”(西四16),根据此说指的就是“腓利门书”;而亚基布所要尽的“职分”(西四17)就是应允保罗向他对奴隶阿尼西母的请求。创始这项看法的学者诺克斯(John Knox)1并将顾思壁(E. J. Goodspeed)的建议并入其学说内,说腓利门书的本质尽管十分个人性且又不具神学内涵,但它还是被保存下来,乃因它对第一位收集保罗书信的阿尼西母意义重大。据伊格那丢(Ignatius)自己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一3(日期约在主后110-115年间)所言,阿尼西母是以弗所教会的会督。

  顾思壁的理论既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推翻,它是有可能的,但果真是真相吗?阿尼西母年轻时就受保罗培育,是很可能说明主后五十五年时的年轻奴隶(或60-62年,若此信写自罗马)会在主后一一五年变成了受人敬重的年长教会人士;但“阿尼西母”这名字并非不普遍,且伊格那丢的以弗所书信,对腓利门书的讨论十分贫乏,我们也没有任何证据证实阿尼西母——奴隶也好,会督也好——是收集保罗书信的人。即使将以弗所书与腓利门书两卷合成一套,以弗所书是头卷,占有优势,那也无法证实什么。顾思壁或许对,但他也可能错,这个论证不具任何历史或神学的重要性。

  倒是诺克斯较急进的假说(亚基布是真正的收信人)制造了不少问题2。(a)我在歌罗西书四16-17的注释中已经说明过,可用更自然的方法解释这几节经文。(b)虽然“腓利门书”同时正式写给教会和个人,而收信人是教会的一个肢体,且信函本身读起来是一对一的请求,很不可能是要读给老底嘉和歌罗西所有的会众听的。(c)第2节中亚基布的名字虽紧接在“你家的教会”之前,并不证实亚基布就是教会的领导人或真正的收信人。拿这封信与古时用不止一项问安来开头的信相比3,显示出这封信头一个提到的名字就是信件的主要收信人。所以我们可以很放心的断定,这封信是保罗在狱中(可能在以弗所,那么时间约在第一世纪50年的早期到中期)写给住在歌罗西、负有监督家庭教会之责的腓利门的。推基古和阿尼西母不但携带了主要的歌罗西书(西四7-9),也携带了这封个人信函给一位教会领袖。

  Ⅱ 请求的原由

  保罗请腓利门做什么?这个问题变得出人意外地复杂。从信本身看来,阿尼西母从腓利门家中逃跑,而且走的时候或许还偷拿了一些钱(看18节的注解)。这种情形在古时并非少见。许多奴隶冒着主人发怒的危险(并有严苛的法律为支持)企图逃亡。

  这时阿尼西母可能加入另一批逃亡的奴隶行列中,躲在大都市的黑社会里,又或许他奔向外邦的庙宇以求护庇4。但不知是计划好还是有神的助佑,他遇着保罗且成为基督徒。

  保罗现在处身于微妙的地位。我们没有当时亚洲地区足够的奴隶法规来探知保罗的法律地位为何(看司图马克,23页下),但收藏一逃跑的奴隶绝无法替保罗招来好名声,更无法帮保罗自己取回自由之身(22节)。然而这里还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保罗面对的是两位疏远了的基督徒,他们俩人在神恩典下欠保罗救恩的债(19节)。如果这两位接受的福音是和好的信息(西一18-20,三12-17;参,林后五17-21),那么它一定能够使为奴的和自主的和好,就像它使犹太人、希腊人,或男的、女的和好一样(西三11;加三28)。保罗面临光能讲高言大智而无法在需要时付诸实践的考验,因此他把阿尼西母送回歌罗西给腓利门,尽他所能的在信中要求、确保一完全的和好。

  但他们的和好是保罗主要的目的吗?有人建议这封信真正的目的是请腓利门将阿尼西母送还给保罗,因此第13至14节说虽然保罗愿意留下阿尼西母,但他必须先征得腓利门的同意才愿如此行5。这种看法有四个难处:

  第一,它没有留余地给第21节(“知道你所要行的,必过于我所说的”)。这一节指出保罗(a)提出了第一个请求,且(b)暗示进一步未指明的要求。但如果这第一个请求是将阿尼西母永远的还给保罗,那还有什么“更多”可要求的呢?

  第二,第15节强烈的建议阿尼西母和腓利门至少得预备再度生活在一起,如果这是保罗第一个基本的要求,那么“更多”的则是微妙暗示腓利门在与阿尼西母完全和好之后,还阿尼西母自由之身,或可能(这几乎是同一回事)将他永远的“借给”保罗作助手及旅行同伴。

  第三,此封信从头到尾讨论的重心不在于阿尼西母将来可能对保罗的事奉,而在于保罗所寄望的和好的产生。保罗直接的命令:收纳他(17节),将任何亏欠都记在我账上(18节),如此行使我心得畅快(20节),并给我预备住处(22节)等等;都指向这一目的。

  第四,支持这项请求的论点同样指出和好是主要的目的。表面上与腓利门书十分相似的皮里纽(Pliny)写给他朋友沙比尼纳Sabinianus)的信,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平行对照。沙比尼纳的佣人(比奴隶高一级)来求皮里纽帮忙(EP 9:21),皮里纽根据自己的利益(“当有正当原因发怒时,施怜悯可赢得最多赞美……发怒只折磨你温和的自我”),站在沙比尼纳一边责怪那倒霉无助的佣人(“我已经严严的责备他,并重重警告他我不会再作如此的请求”)。皮里纽向沙比尼纳所作的请求不是要他全心全意与佣人和好,而是要他“因其年轻无知流泪悔过,又因你自己慈善的心,作一些让步”6。保罗的动机和请求则全然两样(这点为那些认为腓利门书既不含神学,又不配出于使徒之手的早期教父提供了答案)7。保罗并非请求腓利门以为父之心让过去成为过去,他也不是向他献出自己善全的忠告,教导他如何不为情感、怒气所动,保持庄严的姿态。保罗所寻求的乃是特殊的以爱心饶恕他人的基督徒美德,这美德要求双方都虚己——阿尼西母需求饶恕,而腓利门需应允这饶恕;阿尼西母必须抛下惧怕,而腓利门必须放下骄傲8。驱使双方如此行的是一神学实际,即属于基督的人之间的团契(koinōnia)。

  那么,如果基督徒的和好是保罗的目标,则全封信的推动力就是第6节的祷告。这个祷告虽然表达的含义深长,但就书信整体来看,还是可以明了它(看注解以明细节)。腓利门要从实践中去学习团契(koinōnia)的意义,它就是基督徒之间彼此的“交换”9。保罗在这封信中首先印证自己和腓利门的关系(1-7节),然后他以最亲密的方法,说明自己和阿尼西母间的联结(10-14节),这样“交换”的结果是,阿尼西母和腓利门因保罗再被拉在一起(17-20节)。路德看出保罗在此扮演了基督的角色,将他自己与罪人和受害人认同,因之成就了和平10(参,林后五16-21,那里含有许多这样实践出来的神学观念),结果是教会一同成长“进入基督里”(6节),而非分门别类。世界上总有各种力量欲将教会分裂,但福音总是能替教会指出道路——谦卑、饶恕、和好——藉此,合一就可以稳固地建立起来。

  为何保罗不简单地请求腓利门解放阿尼西母的奴隶身分呢?为何(仅就事论事)他不吩咐所有拥有奴隶的基督徒释放他们全部的奴隶,而不要从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中取利?奴隶制度是古时一大恶,在这制度下大量奴隶人口隶属于他(她)们的主人,或好或坏命运未卜,他们没有权利,没有将来,并可能遭受性虐待,因小事而被毒打至死。某些奴隶运气好,有慈善大方的主人,然此制度在第一世纪末期已饱受不齿的世俗作家攻击。对多数人来说,生活最好不过是服贱役,最坏则免不了“无情的剥削”11。那么为何保罗不抗议整个非人道的制度呢?

  保罗有其他的选择吗?他献身于新世代的生命和标准远胜于旧的规条(西三章)。但在那时刻的社会历史中,大声抗议也不过是根据旧世代的层次运作而已:他的抗议只会被认为是社会的一部分,批评另一部分的说辞而已(保罗本身不拥有奴隶,没什么好损失的)。所以毫无疑问,若保罗大声抗议必弊多于利,使身为奴隶的基督徒们生活更艰苦,并使执政掌权的对幼嫩的教会采取不利、错误的看法。如果保罗被下监是因传讲“另一位王”(徒十七7),那必然很明显,他所传的国度有别于凯撒的王国。此外,猛烈评击奴隶制度将会完全无效;在西方现代社会里,一个人也照样可以抗议抵押制度而不起作用。即使保罗时代的基督徒全部释放他们的奴隶,我们也无法确知奴隶本身,或社会整体而言,会得到益处:在古时这么多人突然同时失业,他们能真正享受自由的快乐吗?

  保罗的方法比较敏锐。他当然知道(林前七21-23),原则上自主总比为奴好,和耶稣一样,他改变世界的方法是栽种一粒芥菜种,这芥菜种一开始不引人注目,却长大成为展开的树。同时(看西三22-四1的注释)他教导奴隶和主人彼此以“人”互相对待。保罗就像艺术家或诗人,不用直接陈述的明显方式来完成他最好的作品,而用隐约的引述及幽默式的暗示去完成它。

  Ⅲ 腓利门书在新约中的地位

  此信为何被保存?我们无法得知。腓利门自己可能珍藏了它,阿尼西母可能保留了一份抄本,如果伊格那丢后来提及的以弗所会督果真是阿尼西母,那么很可能“他的”信,与其他的信,一同被保存在以弗所城里。我们或可确知一件事。就是若这封信没有照作者的意思被接纳,它绝不可能被保存下来。所以假定这故事有美满的结局是错不了的。腓利门和阿尼西母的和好演出了福音的比喻,将耶稣基督所启示的神救恩的目的、人的完全,及爱和饶恕的团契的好消息散播到充满罪恶、猜疑、愤怒、自大,和惧怕的世界。

  腓利门书似乎触及了释经学中一个敏感的问题——今天的我们如何应用其中的教训?这封私人信函是针对他家庭中一份子的特殊情况来讨论,虽然题材离我们很遥远,但新约中没有任何其他一卷书比它更清楚的刻画出基督教思想和生活的结合。它是保罗的特征——爱、智慧、幽默、温和、机智——的综合,是基督徒人性成熟的最佳表现。这书信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一则有关奴隶的单张,事实上其用意根本不在此。它是一封讲到“团契”的信,基督徒的团契,互相参与,才是那原则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更深层次。它所传讲的,它也做出榜样。这封信是基督化生活一个活生生的范例,它发生在与我们相去甚远,却和我们十分类似的人身上。或许我们在此需要的唯一释经原则,是那声清脆的吩咐,即耶稣在习俗和信心抵触时,发出的吩咐:“你也去照样行罢!”(路十37)

  Ⅳ 大纲

  将腓利门书分析成几大部分并不困难,只有一件事比较难为,是我们已从歌罗西书看出来的:保罗的思想并不朝着整齐、安排好的部分前进,反而,它从蕴含的叙述里(在此指4-7节)成长,并发展至较完满的解释(8-22节)。我们将此书的大纲归纳如下:

  Ⅰ 开头的问安(1-3节)

  Ⅱ 谢恩及祷告(4-7节)

  Ⅲ 请求(8-22节)

  A 阿尼西母和保罗(8-16节)

  B 阿尼西母和腓利门(17-22节)

  Ⅳ 末了的问安(23-25节)

  腓利门书注释

  Ⅰ 开头的问安(1-3节)

  1. 保罗没有在其他书信中指自己为为基督耶稣被囚的作信的开头。他把自己的等级(“使徒”,加一1;看8-9节)或使命(“仆人”,罗一1)抛开,以自己目前坐监的情况来面对腓利门,这个情况成为此信的次要主题(9-10、13、22-23节)。除此特点之外,信的开头依据了通常的格式(看西一1- 2)。兄弟提摩太与保罗在一起,保罗却从没说提摩太也是被囚的,所以即使此封信正式提到提摩太,就整体来说,它非常清楚是保罗一人写的信,而不是与提摩太联合写的。

  这封信主要写给我们所亲爱的同工腓利门12。这种称呼指出腓利门与歌罗西教会大多数的人有别(西二1),他是亲自认识保罗,并与他在福音事工上同工过——除非“同工”这字只是所有从事基督事工之人不论远近的共称,腓利门因保罗传福音给他而得救(19节):这可能是发生在他拜访以弗所时,虽然有人推测他们俩人的相遇是当保罗从加拉太、弗吕家一带到以弗所从事“内陆地区”宣教时发生。

  2.如果阿尼西母被接纳,他必须被腓利门全家人所接纳。所以保罗也写给妹子亚腓亚。亚腓亚被公认是腓利门的妻子13,本身也是基督徒(“妹子”)。同时还有同当兵的亚基布,歌罗西书四17含义深长地提到他(看导论),他和腓利门一样同是保罗的同工。亚基布并与以巴弗提(腓二25)共享这特殊的称呼,NEB将它译成“战友”(Comrade-in-anms)。至于说他才是此信的真正收信人的理论,请参考导论内文。

  虽说这是封个人的信,但没有一人是个孤单的岛屿:它同时写给在你家的教会。腓利门的生活与其他基督徒肢体密不可分。早期教会没有自己“单独的”建筑物,都是在个人家中聚会14,腓利门的家庭教会可能就是所有歌罗西教会所组成的,虽然可能还有其他家庭教会,好比宁法的家庭教会就可能是其中之一(看四15)。同样的,罗马的教会可能包括好几个这样的团体(看罗十六5、10、11、14、15),保罗对合一的请求的部分原因可能就发自教会分裂所导致的危险。这封信里他最关心的是腓利门家庭教会的内部合一,一个曾为奴隶的主内弟兄考虑要回来,他们至少会有掺杂的情绪。

  3. 面临这项(及每一项)信心与爱心的挑战,腓利门及其家人必须具备超乎人性的特质。他们需要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这项传统问安方式(看西一2),从来不只是一虔诚的句子或任人随便使用的惯语。保罗要他的书信成为恩惠的管道——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写这封信——而且他的用意是要他的信带来和平,带来人与神及人与人彼此之间丰富的和谐。这只有在神自己将由基督来的赏赐赐给祂的儿女时才可能发生。

  Ⅱ 谢恩及祷告(4-7节)

  保罗在此与歌罗西书一3下一样,依照当时的习惯告诉读者,他正为他们祷告:而他的祷告通常集中在谢恩。神已经为他们成就的,是祂将来要为他们成就的根据,这包括祂要藉这封信的阅读来行事。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信的后面看见许多像第4至7节的回响,好比:5、9节中的“爱心”;6、17节中的“团契”(即koinōnia字根);6、14节中的“善行”;7、12及20节中的“心”(splangchna,字义为“内脏”、“肠”);7及20节中的“畅快”及“兄弟”。所有这些使我们自然期望保罗在第4至7节的祷告,成为第8至20节请求的基础,而事实上证明也是如此。

  4-5. 腓利门可以放心保罗不是寻求自己的目的,而是寻求神最美好的旨意,因我祷告的时候提到你,常为你感谢我的神。保罗在此称神为“我的神”唤起诗篇的回响(参,诗三7、五2,七1、3,十八2、6,二十二1,四十二6、11,四十三4、5等)。“常”(always——“总是”)可以与“感谢”并列,好比在NIV、RSV、NEB中所见(即不论何时保罗为腓利门祷告,他总是感谢神);或与“提到”并列,好比在JB、AV中所见(“我总是在祷告中提到你,并为你感谢神”)。这点差异无关紧要:即使一开头,保罗就没有暗示他的祷告是随随便便的,比较重要的是他感恩的内容:因听说你的爱心,并你向主耶稣和众圣徒的信心。这子句的希腊原文呈现一个问题,因按字义读来,它是“听说你向主耶稣和众圣徒的爱心及信心”(看RSV)。有可能腓利门对主耶稣及众圣徒都具爱心及信心,但这读法使“信心”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个是“信靠”,第二个是“忠于”。比较好是将它当作第一和第四个因素,及第二和第三个因素配搭起来的文学格式来读(AB:BA)15;即:拿A对A(爱心……对众圣徒),B对B(信心对耶稣基督)。(注意在原文中pros“向着”和eis“对”(to)的差别)。这领我们回到NIV对此节的译法。我们很难断言保罗是否故意地设计了这文学架构,或他的思想跑得比话快,如此在说明腓利门爱心的根源时(因相信主耶稣),略过了爱心的对象,直到后来才提起。他的爱心和信心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它们是神恩惠工作的成果。毫无疑问地,保罗先提到爱是因他将请求于爱,但我们也将看出,在这爱之下的每一点滴都是凭信心才看得见的基督。

  6. 下一节表达出保罗为腓利门祷告的内容(这内容与7节中另一感恩的原因相对)。NIV在这节加上我祈求……使它更清楚是祷告的内容。然而这几乎是学者们对这一节能同意的唯一一件事。这祷告内容中的每一因素似乎都会令现代读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保罗到底为什么祷告?我在别处已详尽讨论这节16,现在仅摘要结论。

  我想了解这节的线索在于它同时与全封信息息相关,是导致结论的前题——即,这句祷告支撑了保罗的请求——并且,更特殊的是,这请求的神学本质。我在导论中已提过,保罗的论证是建立在“互换”的基础上,基督徒生活从参与教会肢体生活衍生出来的相互性,超越了互相关心的层次,进入实际的互换:“我们受患难呢,是为叫你们得安慰得拯救……因为知道你们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林后一6-7,拿这与四10-15及西一24比较)。腓利门要接纳阿尼西母,就好像他是保罗一样,且偿还保罗的恩就好像他是阿尼西母一样(17-19节)。希腊字koinōnia17表达出这一切,它就是解开第6节的方法。

  koinōnia这字很难翻译。“团契”对许多人而言,只不过意味着享受其他基督徒的作伴:“分享”通常含有互相赠与及接受物质事物的意义;而“互换”这道出koinōnia如何运作的字,又似乎有些机械化。我们所捕捉到的意念——即掌握这封信的主题——是在基督里,基督徒不但彼此互属,且实际的相互认同了,真真实实的与快乐的同乐,与悲哀的同泣(罗十二15;参,林前十二26;林后十一28-29)。koinōnia是基督身体之真理的一部分,所有的基督徒都被绑在相互联结中,令珍贵的个人主义看起来肤浅又微小。另koinōnia的基本意义可从它别的用法,特别是“大方”或“施舍”这两字来看(即罗十五26;林后八4):基督徒彼此赠与乃因他们彼此互属。NIV在此读成使你们能活跃的分字你们的(that you may be active in sharing your faith),引入了一个相当无关的概念,因“分享你们的信心”这片语在今天指的是口头布道。虽然口头布道是重要,但保罗在此谈的不是这个。koinōnia也不是指将某物均分或将它包裹好送出的“分享”。它更不是主要用在商场的语言18。它最主要的意思是“相互参与”。因此这句子的意思应该是“与你们信心相宜的相互参与”。这信心指的是腓利门的信心,并非它与别人的信心有别(这信心就是相信耶稣基督,别无其他),乃单纯的因他是保罗请求的对象。

  这整个句子其他部分的意义就开始明朗了。保罗祈求这相互的参与能“大能的”在腓利门里面动工19,以带出“知识”。而这“知识”不仅止于神学的了解,更是溶入生活让“各样善事”都运行出来的领悟——神在基督里面做的,也要在腓利门里面做出来。这知识与第14节的“善行”又有关:它是一件完成或实践的事……而不是拥有知识或以知识为目标20。假若腓利门让相互参与的原则(它本身就是信仰基督的一部分),有力的影响他的思想及生活,那么正确的结果就必会产生。

  以上面的了解来看这节经文的上半段,就可以圆满的解开这节经文的最后四个字(字义为:in us unto Christ,“在我们里面对基督而做”)。多数译本没有保留保罗原来的字眼,NIV写成we have in Christ就是一例。我们在此或许该重复“能力”这字根,用它的动词形式(work powerfully,“大能的做工”)来表明神是祂子民里面成就这些事的那位21。“在我们里面”于目前的上下文内带出一个想法:神在祂子民里面动工,以产生祂所喜悦的行为。

  现在我们只剩下“对基督做的”(unto Christ)这个奇特的片语需要解释。有人建议这片语指的是基督的再来,或指它的意思是“为了基督的荣耀”,但这两种解释并不恰到好处22,我情愿相信,由以弗所书四12-13的意思来看这片语才是最好的办法,……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23。

  换句话说,我认为保罗在此处(与他在某些其他经文中一样)24以速记的手法用“基督”,代表那些“在基督里的人”完全且成熟的生命,以致“对基督而做”就指教会向着那个目标成长。保罗的愿望是腓利门和他的弟兄姊妹间相互的参与,能带来“在基督里”完全的福气,即:基督的身体完全的合一,在此则特别指的是奴仆和主人的和好(参,加三28)。

  因此,我们可以将这节经文意译成:“我祈求,那与你们所拥有之基督徒信仰相宜的相互参与,能够在神要在我们里面所成就的各样善事中完全生效,以引导我们进入基督徒团契的完全——那就是基督。”以此方式读这节经文,公平的表达了保罗显然有些特异的文笔,这一读法并不外添原意,并正确的、全然的为即将来临的请求铺路。

  7. 从这优势地位我们可以看出,第7节解释了第6和第5节(NIV,根据多数学者的译法,明显的只将7节连到5节,省略了连结6节和7节的for“因为”)。保罗能如此充满信心的这么为腓利门祷告,乃因他知道腓利门的灵力:因兄弟啊,我为你的爱心,大有快乐,大得安慰;因众圣徒的心从你得了畅快。正如在歌罗西书一8,是爱给了保罗最大的安慰,因为它是基督已在信徒里面成形最确切的表记。腓利门的爱意味着,歌罗西教会不但在与神相交时直接经验了基督的爱,他们也在这位领导人身上看见爱:他们的“心”(字义为“内脏”;这字常被用来指所有最深情感的所在)因他而“得畅快”。“得畅快”这动词原本是军事用语,表示军队行军时得以稍事休息。歌罗西的基督徒,每日操劳为主争战,却在腓利门里面找着所需的休息及纡解,重获下一次争战所需的力量。“我的兄弟啊”这片语(“我的”这称呼不在希腊原文中,但加上它,表达出原句中具有的亲密语气)暗示保罗看重腓利门那吸引人、有力的事奉,而因着一同事奉基督的缘故,他俩之间有特殊的情谊。因着腓利门已达致的成熟地步,保罗现在可以请求他:“在基督里畅快我心”(20节,请看注解)。

  Ⅲ 请求(8-22节)

  这封信的微妙处现在开始明显起来。保罗写这封信的用意不在于建议,甚或强行一件律法或行为准则。相反地,他从一系列几乎令人困惑的认同起步。(a)一开头就称腓利门和亚腓亚为兄弟、姊妹(1节),并给腓利门“亲爱的”、“同工”等特殊的称呼,又在第4-7节完全地与他认同:腓利门的爱使他快乐、感恩。他以后还会回到这一点(20节)。同时,他特别写到腓利门对“众圣徒”的爱(4、7节),并祈求这爱能完全生效(6节)。(b)保罗然后转过来与阿尼西母认同。阿尼西母是“我的儿子”(10节),“是我心上的人”(12节),“是亲爱的兄弟”(16节);且保罗愿负责他的债(18-19节)。甚至当保罗在做这第二个认同时,他已在暗示这三段论法的结论了。(c)保罗假定腓利门必定愿意在他坐监的情况下帮助他,然而阿尼西母已经代表他(13节,参,腓二30),替他事奉保罗了。虽然阿尼西母和腓利门尚未得知这点,但因他们彼此是“亲爱的兄弟”(16节),这替代事奉是绝对可能的。(d)保罗然后写下适切的结论:你愿意给我的接纳,必须给予他,而你向他索的债,却落在我身上(17-19节)。事实上,腓利门和阿尼西母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欠保罗的债(19节)。所以保罗的请求终于说了出来:假若腓利门有畅快圣徒的心的好名声(7),让他现在也畅快保罗的心(20节)。腓利门和阿尼西母要在保罗里面合而为一。所以使徒保罗向他们扮演了基督的角色,他这使人和好的事奉,在各方面都反应出基督自己使人和好的事奉(林后五17-21)。

  A 阿尼西母和保罗(8-16节)

  保罗请求的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阿尼西母身上(“我为我的儿子阿尼西母求你”,10节)。这一部分包括五个短的段落:保罗作此请求权利的依据(8-9节〉;请求的本身(10节);阿尼西母的新身分(11-12节);保罗不保留他,送他回去的原因(13-14节)及神允许这件事发生的目的(15-16节)。有两件事情从头到尾都强调着:一是保罗和阿尼西母之间紧密的联结,二是保罗寄望唤起腓利门对逃走之奴隶的爱。从这里保罗将能够撷取他的结论(“因此……”,17节)。

  8. 保罗已为腓利门的爱感谢神,所以他现在诉诸于爱,而非责任。我虽然靠着基督能放胆吩咐你合宜的事,保罗这么说,表示他不否认身为使徒,他有某些权利的事实。然而他知道,在此一情况中使用那些权利是不恰当的。仅仅顺从一项吩咐,并不一定能够引出腓利门的知识和爱心,而那正是保罗所祈求的(6节)。同时,保罗实则暗示,腓利门“应该做”某件事(“你的责任”,JB,NEB),虽然事实上他说道:“但我不愿提它”(拿这与19节修饰的语法比较)。

  9. 保罗知道有更妙的方法。“宁可凭着爱心求你”,在这正确的请求之后,是一非常重要的真理:以基督化的方式生活,使人更具人性,而非更乏人性。没有一个基督徒可在额外的爱的要求下埋怨。它们是撷取神圣的爱的黄金机会,这样做会使他在基督里更成全自我,更完全的有神的形象,且更像人。保罗在这里所关心的不仅只阿尼西母一人。

  当腓利门想到使徒保罗现在的身分时,他对他的爱会再度燃烧起来。然而像我这有年纪的保罗,现在又是被囚的……。“有年纪的”(old man,“老人”)比较可能应读成“使者”(ambassador)。因这两字的希腊文(presbutēs和presbeutēs)不但拼法和标点几乎完全相同,它们也经常互换使用(看赖富特,338页下),且哥林多后书五20及以弗所书六10-20中,观念的相似排列,强烈的建议“使者”的读法(此外,我们不很清楚保罗现在是否很年长,即使他是,以目前上下文看来,“使者”的读法还是较胜一筹,特别是当他所请求的对象或许和他一般年纪)。

  保罗先称自己为“使者”,然后再称自己为“囚犯”(如:1节),这两个称呼的并用,自然而然引起人的敬意,似乎他毕竟有意要发号施令给腓利门,而非单凭爱心来求他。解决这左右为难的一种方法,是将此子句视为一种让步:这些是保罗特有的权利,但他现在不打算使用它们(卡德如此认为)。但另一更令人满意的看法,是将此句子的重点落在基督耶稣身上。祂是那选保罗为“使者”、为“囚犯”的那位。保罗踏上祂曾走的路径,要在第17-19节显出其目的来。所以如果保罗是以基督的使者及囚犯的身分来写,那么最适合他使用的方法,就是基督自己的榜样,即为了将救恩带给别人而放弃权利(看腓二1-11,三2-11)25。这一节可以意译为:“为了爱的缘故,我请求你,既然我真实的身分是使徒保罗(现在26,更确切的,是囚犯),我不模仿某些骄傲君主的自大,我乃模仿权柄来自十字架的基督。”

  10. 保罗现在建造在这基础上,我为儿子阿尼西母求你(I appeal to you for my son Onesimus)。某些人认为,保罗延缓提及阿尼西母,为的是先替他说尽好话。这有可能,但腓利门或许早已料到他的奴隶要回来。重要的是他不是以奴隶身分,而是以儿子身分回来27。拉比们喜欢用儿子的比方,描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保罗很喜欢用它来说明,自己和因他而归主的人之间的关系(林前四14-15;林后六13;加四19;腓二22;参,提前一12等等)。奴隶阿尼西母已重生了:我在捆锁中所生的儿子,或,更接近希腊原文:“在我受捆锁中,我成为他的父亲”这案子转呈给你”:当然就律法来说,腓利门具有最后决定的主权,但以这种语气来读,就有些反讽味道。保罗绝非暗示他无法作主解决问题30:阿尼西母是我心上的人。被译成“心”的那字,很奇妙的将此信的三个步骤连接起来:腓利门已经畅快众圣徒的心(7节),阿尼西母是保罗的[心”,而保罗将请求腓利门也畅快他的心(20节)。这一节经文(事实上是这全封书信)令人想起将保罗看成顽固、丑陋、武断的思想家的画面是多么扭曲了他的形象。保罗绝对是可以与别人建立深厚,且满意的友谊的。我本来有意将他留下,即使我被指为收藏逃亡的奴隶,在我为福音所受的捆锁中替你伺候我。一份好作品的力量常不在于陈铺直述,而在于其暗示力。保罗认为有两件事是理所当然的:第一,他(腓利门)在非不得已的情况下,绝对会帮助保罗的。第二,阿尼西母可以代替腓利门好好的伺候他。他们之间的认同(koinōnia)再一次将阿尼西母的事奉转归在他主人的账上(参,林前十六17;腓二30,四18)。假若腓利门同意这两点,那问题就解决了。保罗即使在狱中,还作了和解的中间人。

  14. 保罗已放弃了他的权利(8-9节),他现在放弃自己的偏好:但不知道你的意思,我就不愿意这样行。“我不愿意”这简单过去式指出一个出于意志的单一行动,与前面的过去不完成式“我正思考”形成对比。这句话并不意谓保罗请求腓利门将阿尼西母归还他。希腊原文单纯的指,保罗不愿没有腓利门参与意(RSV)。“阿尼西母”这名字的字义是“有益处的”,与第20节“得益处”这片语来自同一字根。它是极普通的奴隶名字,起初就像小名似地流行起来。这一节可以读成“他是我生成‘阿尼西母’”,以强调这点,即他藉着重“生”,终于变成真的“有益处”了。另外一个看法说,“阿尼西母”是他受浸时被赐予的基督化名字,这种看法不太可能,因它将大量减低下一节双关语的果效。对这节经文,最好的看法是,保罗为奴隶阿尼西母来请求,他和许多人一样,藉着保罗的事奉,成为他的“孩子”,神的孩子。

  11. 保罗现在尽情发挥阿尼西母这名字的意义:他从前与你没有益处,但如今与你我都有益处。“没有益处”和“有益处”这两字的希腊文比英文还要接近(achrēstos和euchrēstes,后者实际上是强调字,“真有益处”,表示名实相符)。这类双关俏皮话在古代文学中很普遍28。另外,chrēstos这字与christos(基督)这字的发音几乎分辨不出差别来29。所以保罗或许更有意使用双份双关语的技巧。阿尼西母现在在基督里,如果他是euchrēstos,基督徒,且“有益处”,这意谓他与腓利门的关系,要从一新的角度来看——他将是“阿尼西母”,对你对我都“有益处”。

  12-13. 我现在打发他亲自回你那里去([打发”(sent)在希腊文中是过去式,而非‘am sending’现在进行式。保罗写这封信,好似腓利门当场就在读一样,正如在西四8的情形)。“打发”这动词也可看成是暗含法律意义的比方:“我把见而单独采取行动。这样做叫你的善行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31。这善行与第6节[各样善事”可以放在一起看。腓利门不论如何在这情况中必须行[善”的事,但保罗要他自己作决定。当神动工时,所有戏中的演员都是重要的。这里译成“甘心”(或“自发的”spontaneous)的字,不表示未经过周全的考虑就贸然采取行动。而是指出采取行动的人,经过周详考虑,而乐意的执行它。所以它的相反词不是“未经考虑”,而是“不甘心”。

  保罗的婉转请求并没有激发外在、藐视的冲动。相反的,它使腓利门能够从神的观点来领会这件事(再看一次6节),并且激起了自己行善的愿望。帮助某人作决定不在于操纵他,而在于释放他。这就是保罗“在基督里”的权利的本色:为了带来医治,又为了担负起责任,保罗创造性的从神学、实用,及牧者的角度,将案情事实向参与人分析清楚,然后求他们凭信心作最恰当的结论并实行之。或许保罗在此再一次微微暗示他真正想说的。他似乎想说:被像“人”一样的对待与被像“一份不会思想的财产”来对待的感觉是多么不同啊!

  15. 在试图从神的观点来了解某种情况,并以基督徒的样式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总会猜测,在这些奇异事件的幕后神的目的为何。如果“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八28)是对的,那么基督徒有时在某种限度之内,有幸一览神的目的成就也是真的。这节一开头的或者就是形容所有对神旨意的猜测,必要的字眼:它们仍是凭藉信心,而非眼见揣摩得来的。所以保罗可能建议,神使阿尼西母逃跑32,或许是为要他能亲自找着基督——要不然他“或许”会在腓利门家里,沿袭得自他人的信仰,或只看见基督徒的外在模式。因此,他暂时离开你,或者是叫你永远得着他。自从第四世纪屈梭多模(Chrysostom)以来,读这信的人,都讶异于它与约瑟在埃及,以慈爱对待他的兄弟间的相似处:“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创五十20)。约瑟,和保罗一样,对神超越掌管人的罪恶和愚昧有稳固的信念。耐心和饶恕在那种信心的土壤里会生长得最好。

  但腓利门“永远得着他”的意思为何?译成“永远”的那字,可能主要的含义是“属灵的”永远:腓利门和阿尼西母将永远是主内的弟兄。但如果保罗的用意仅止于此,那么他根本无需打发阿尼西母回去,推基古可以捎另一封不同的信函给腓利门,阿尼西母可以继续留在保罗那里,一个理论上的“和好”也可以产生。这种解释根本不够完善。下一节经文句子最后的片语(字义为“在肉体里及在主里”),指明aiōnion这字具有“永远的”和“不变的”两种意义33。虽然第21节很可能暗示一最后完全不同的结果,但腓利门至少得“预备”迎接阿尼西母永久的回来。同时,非常重要的是阿尼西母必须依那些条件回去(就像那浪子)。仅互相寒喧,并出现几天,便再度离去,并不是真正的和好。

  16. 所以神会愿意腓利门接纳阿尼西母回来。不再是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兄弟。保罗不是请求腓利门解放阿尼西母,他只不过单纯的要他们将他所教导的,基督徒主人与仆人的关系应用出来即哥林多前书七22,或歌罗西书三22一四1。即使阿尼西母回到原来的岗位,他也不再仅是家中任人差使的奴仆了。他对我十分亲爱,但对你更是亲爱(He is very dear to me but even dearer to you),实际上保罗没有重复“亲爱的”这字。他看来好似有意先写下“亲爱的兄弟”后就停下来:这表示腓利门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对待阿尼西母。然后保罗扩大这点,再加上“在我实在是如此”;腓利门必须将阿尼西母看待成保罗亲爱的兄弟;之后,保罗再一次改变方向,进一步朝着第17、18节的命令逼近;“何况在你呢”。这句话乍看有些奇怪:保罗和阿尼西母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腓利门呢?他尚有理由生这奴仆的气啊!然而保罗是说正经的,家中一员归向基督(即使从前是无用的人),总比陌生人的信主更使人喜乐。其次,阿尼西母真正是腓利门的“兄弟”,因他俩“在主里”的父亲均是保罗。因此,阿尼西母,无论是身为一个“人”或主内的兄弟,对腓利门都是亲爱的(both as a man and as a brother in the Lord),或如RSV更字义化的译法,“在肉体里及在主里”。

  B 阿尼西母和腓利门(17-22节)

  保罗将腓利门可能有的猜疑排除之后,他现在用四个直截了当的命令,写下他的请求:收纳阿尼西母,将他的债都归在我账上,在主里畅快我的心——及(顺便一提)为我预备住处。此处,我们在这封信的最高峰,亲眼见证因信称义的信条有力的被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一个基督徒有权拒绝接纳神所接纳的。因信称义的基础——信靠基督,也是koinōnia的基础。而因信称义,也必带来信徒的团契34。这封信表示不论基督徒多么的不同,他们的背景又多么的复杂,他们必须下定决心,彼此完全的相交35。

  在基督徒称义及相交的基础下,有路德所号称的“奇妙的互换”。根据哥林多后书五17-21,保罗“和好的事奉”,集中在下面这个令人敬畏的宣告:“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五19、21)。我们在腓利门书里面看到的是,保罗自己扮演了基督角色那超乎意料、令人震惊的事实。神为了阿尼西母的缘故,使保罗成为腓利门的债主(即使腓利门不欠保罗什么),这样阿尼西母在保罗里面,可以找着他现在所属的教会及家庭的欢迎。所以神在保罗里使腓利门和阿尼西母和好。这就是保罗在歌罗西书一24-29所写,藉基督来成形的事奉。

  17-18. 保罗现在可以下结论了,你若以我为同伴,就收纳他,如同收纳我一样。这里用的“同伴”这字是koinōnos:不只是生意上的“同伴”,而是与他同享第6节koinōnia的人。保罗现在站在稳固的基础上:腓利门不会不承认保罗是koinōnos,如果他接纳保罗(由于8-16节),他必定一道接纳了阿尼西母。如果阿尼西母代腓利门在狱中伺候了保罗(13节),那么他现在也照样可以代保罗拜望他的朋友,接受原本凭自己不可能,但藉使徒之名却可能的欢迎。所以,保罗十分有把握,在腓利门眼中,阿尼西母就像保罗一样“公义”,保罗愿意承担阿尼西母罪过的责任:他若亏负你,或欠你什么,都归在我的账上。我们在这里无法断定保罗所指的债,是否就是阿尼西母所偷拿的钱。但若腓利门没有理由抱怨,或保罗自己不确知这件事情的真相,他提这回事就相当古怪。Qui S’excuse s’accuse。因此非常可能,阿尼西母从主人偷了一些钱,作为自己的路费36。从腓利门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全部事件中最令他伤痛的事;保罗面面俱到的安抚,使他的伤痛减至最低点,而带来最快的医治。阿尼西母的债要归在保罗的账上,这债最后终必抵销。它们就像基督藉十字架将罪账完全抵销一样的消失了。

  19. 保罗用幽默的“我欠你”(IOU)这句话来强化这点:我必偿还。这是我保罗亲笔写的。不论保罗在这里,第一次从秘书手中拿过笔来(看西四18的注解),或这一节指出这封信全是他亲手写的,我们无法辨知,但我个人倾向后者的看法。重要的是,那真正难于启口的请求——要腓利门饶恕向他犯的错,是以美妙、精细的论证及正确的口吻发出的。保罗从未对他施加压力。腓利门不论对第18节的反应情绪多么复杂,他的嘴唇在读了第19节必会抽动,看到保罗如何温柔又有效的笑话他:我不用对你说,连你自己也是亏欠于我。保罗在这里,跟他在第8节中一样,用了修辞学家言明不提,而实则在提的透明技巧(与林后九4比较)。就是这一节告诉我们,腓利门和阿尼西母一样,藉保罗而成为基督徒,因此他欠保罗他的自己:那在基督里找着的真自我37。这个债将远超过阿尼西母所可能欠的任何物质的债。

  20. 这温和的幽默继续下来。假如这是债务问题,那么保罗有权收取他在腓利门身上投资而得的利息:弟兄啊!望你使我在主里因你得益处。这种译法几乎没有把希腊原文的气氛表现出来,它应可译成:“是的,亲爱的弟兄,现在我想想,我要你还一些给我!”“益处”那字是onaimēn,与Onēsimos(阿尼西母)同源,这节经文的语气,加上第11节双关语的支持,强烈暗示保罗再一次故意使用双关语。现在轮到腓利门对保罗“有益处——做他所能做的(7节)38:在基督里畅快我心。“我的”在希腊文中是强调字:现在轮到“我”被畅快,如何呢?藉腓利门迎接(不是保罗,而是)阿尼西母:koinōnia的原则仍在动工。

  21. 这一节可能还是用了温和的修辞,但保罗认识腓利门甚深,他就照实而说:我写信给你,深信你必顺服(“写”在英译中是现在式,但按原文字义是过去式,看12节)。“顺服”,这字的希腊文比英文更具弹性,保罗用这字并不表示他终究对腓利门下了命令,他经常用这字来指出,全人对神藉福音而发的呼召的回应(罗一5,六16,十五18,十六19、26;林后七15,十5-6)39。保罗并非要腓利门盲从的顺服。他已经用清楚可认知的方式,将福音的含义再一次提醒腓利门。而他所寻求的“顺服”乃是腓利门从内心回应那爱的呼召。如果他可以对此有信心,那么他必可确知那爱既被唤醒,一定会走上第二里路:知道你所要行的,必逼于我所说的。“过于”,这个表示引起许多问题,似乎保罗在取笑腓利门之后,又来揶揄现代的读者。我已在前面(导论中)讨论过这问题最恰当的答案。虽然此信的主要目标是主人与奴隶间永远的和好,然“过于”可能暗示第二个目的:或许腓利门愿意解放阿尼西母,虽然不是立刻,但或许保罗来住的时候(22节),他会。又或许,如果腓立比书(看二24)来自同一监狱,那么保罗马上就要踏上去腓立比的路;他可能盼望阿尼西母能获允准陪他一同去。

  22. 此外——几乎可译为“哦,顺便……”。为了与全书信的语气配合,保罗以不经意的方式提起他的跟进拜访:给我预备住处(这字一般可意为“好客”、“接待”,但众人皆同意此处只指住,不包括吃)。我们在哥林多前书四18-21及哥林多后书十二14,十三1-3看见相似的主题,但它们与此的差别是哥林多教会需要的是铁腕,而腓利门只需要小孩的手套——向聪明人说一句话就够了。保罗计划中的拜访不是威胁(“你最好照我的指示去办,要不然……”),而是应该:因为我盼望藉着你们的祷告,必蒙恩到你们那里去。保罗为腓利门祷告(4-7节);现在我们发现腓利门和他的家人也为保罗祷告。“回到”(restored,英译,中译为“蒙恩”)这字不甚对:因保罗从未去过歌罗西(西二1)。希腊文的原意只是单纯的“蒙允准”、“恩赐”,它的字根是charis,“恩惠”,因此按我的解释,腓利门的教会为保罗的开释祷告,保罗的来到,对他们来说是经验神的恩典。而且假若他们真的是这么祷告,那么他们不会对保罗的信采取敌对的看法。他们活在基督徒的团契中,用祷告彼此托住。

  保罗计划中的歌罗西之行,是决定他的监狱书信,特别是腓利门书写自以弗所的有力证据(看歌罗西书导论)。保罗在对地中海西部“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去到罗马,从那里他全心全意要去西班牙(罗十五23、24、28)。即使保罗的信写自罗马,他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行程,决定还是回到小亚细亚去,那么他在以弗所城之外一定还有许多地方要去拜访40。按最保守的估计,他绝不可能在开释后一两个月内到达歌罗西。腓利门可等到保罗开释后到了临近的大城,好比以弗所,写信给他后才准备客房啊!我们也可用类似的论证来反对撒迦利亚监狱是保罗写信地点的理论;到那时,保罗已经看见罗马,在预备下一步去到西班牙的行程中,他不可能有时间顺路拜访所有小亚细亚小城里的教会。

  Ⅳ 末了的问安(23-25节)

  23-24. 问安的名单上头一个写的是以巴弗(看西四10-14的注释)是很自然的;他本身是歌罗西人(西四12),是他先向自己城里的人传福音(西一7-8),现在他与保罗在以弗所为基督耶稣同坐监。我们无法断言这“坐监”该以字义来看,还是寓意来看。一个可能暗示以寓意来看的线索,是此处用的字与在第1、9节译成“囚犯”及第10、13节译成“捆锁”的字根不同源。但它却与歌罗西书四10那儿“一同坐监”的字同源(原意“同为战俘”)。接下来的片语,字义是“在基督耶稣里”,而非“为基督耶稣”(如1节)。我与歌罗西书里,亚里达古的例子一样,认为以巴弗和保罗一样,是被囚在监狱里,为基督与当世的权柄争战。

  以巴弗,问你安,与我同工的马可、亚里达古、底马、路加,也都问你安。这份名单与歌罗西书里的名单几乎完全相同。唯一的例外是称为耶数的犹士都不在这名单中。有人异想天开的提说犹士都是在的,他只不过被掩饰在基督“耶稣”那片语里面;按希腊原文的顺序是“以巴弗问你安,与我在基督耶稣里同坐监的,马可,亚里达古……”。只要将标点换一下,我们就可以将抄本中一个片语变成两个字:“在基督里,耶稣、马可……”但这说法还是不太可能,因保罗不可能那么含糊。同样不可能的是,有人提出耶数犹士都不被提到,是因为歌罗西人不认识他:这种说法可以照样用在名单上其他人的身上,但保罗却没有在歌罗西书四11避他不提。或许这位耶数在保罗口授歌罗西书时在场,在写腓利门书时不在场吧!至于名单上其他的人皆被称为“同工”,则请看西四10-14的注释。

  25. 再一次,末了问安传统的语气,不应该使我们不见它要向我们传达的真理,及祷告的能力对腓利门所具的意义。保罗要求他的是件艰难的事:由内心发出来的和好,及饶恕的“超人”使命。如果腓利门可以不骄傲、不生气的去作,他绝不能没有神的恩典而作成。这恩典是可及的:主耶稣基督的恩。祂虽然富足,却为我们的缘故成为贫穷,叫我们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八10);这同一位基督,自己取了奴仆的形象和死亡(腓二7-8)。这种藉基督成形的恩典使保罗完全明了koinōnia的意义,转而将它支配全信。就是这同一恩典,现在要在你的心里(灵里):藉着保罗的祷告和话语,要让它在腓利门的生命里释放出来,使他的家,及他家中的教会,成为和好的地点,证明耶稣基督的福音不是言论,而是大能。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