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Ⅰ 问安:使徒彼得问候蒙神拣选入永生的寄居客(一1-2)   1. 作者自称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得。“使徒”(apostolos)在新约时代以前的文献中偶然出现,一般的意思是“捎信者”。但根据福音记载,耶稣把此字的含义推广了。祂挑选十二位门徒,称他们为“使徒”(路六13)。五旬节以后,那些曾作过耶稣门徒(学生)的,开始四处传道,尽使徒的职分(徒一25)。

  使徒这职称极为重要,因为耶稣基督的名只加在使徒前面,并不加在其他任何新约教会的职称前面。因此我们没读过“耶稣基督的教师”,“耶稣基督的先知”,或“耶稣基督的传道人”等称呼,只有“耶稣基督的使徒”是带着主名的。那些担当此职事的人,其权柄等于旧约时代的先知,因为只有使徒可以传扬或记下神说过的确实字句(徒五3-4;罗二16;林前二13,十四37;林后十三3;加一8-9;帖前二13,四8、15;帖后三6、14;彼后三2),也只有使徒可以写新约圣经(林前十四37;彼后三16;另参,启二十二18-19;帖前五27;帖后三14)。

  开头的词语提醒读者一项事实,即彼得乃是以耶稣基督的使徒身分写信,信中的话也是神的话,我们当先有此认识。

  彼得接着说:“写信给分散在……寄居的”。这段话在原文是一句精简语,其字面意义是“写给分散在各地寄居的选民”。(RSV与中文圣经都把“被拣选”一词放在第2节)。

  “寄居的”一词,原文为parepidēmos,常指暂时寄住在国外的异乡客旅。亚伯拉罕在赫人中间曾自称“外人,是寄居的(parepidēmos)”(创二十三4,原文照LXX)。希伯来书十一13也说,所有从亚伯到亚伯拉罕的信心伟人都“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parepidēmoi)”。与这词令相关的动词曾出现于埃及王的御令中。这道御令限制外来者不得在亚历山太寄往(parepidēmeō)超过二十天,因为曾有许多人流连于繁华奢侈的都市生活,竟不肯回乡下继续种田〔阿立斯提亚的书信(Epistle of Aristeas)第110节;另参革利免壹书(1Clement)一2〕。

  以上诸例指出RSV所译“被放逐者”(exiles)并不恰当,因为原文中并没有强迫人离开家乡的意味。同样,若译此辞为“陌生客”(strangers)(AV及NIV都译成“世上的陌生客”)也不恰当,因为“陌生客”代表周围邻居都不认识的人。例如,亚伯拉罕在赫人中间就不是这样(创二十三4-5),那些旧约时代的圣徒也为其邻人熟知(来十一13)。较理想的译法为“那些以客旅身分寄居的”(those who reside as aliens,NASB)。这样译或有人嫌冗长,却能正确把握住远离家乡暂住异地的意义,也是较古老的英文字‘sojourners’(寄居客)代表的意思。

  在古代犹太教或基督教文献中,没有其他人像彼得把“寄居客”冠以“被拣选”(eklektos)的形容词(译注:中文圣经把“被拣选”一词放在第2节)。此形容词在新约圣经中共出现22次,并且总是指神从一群人中间特别挑出来的人,为要把这些选民收纳在神的子民中间,叫他们一起享受爱神子民的特权与福气(太二十16,二十四31;罗八33等等)。许多初代教会读者读到此形容词,就会联想到它在七十士译本(LXX)出现时,是指神的“选民”以色列〔诗八十九3(=LXX八十八4);诗一○五6、43(=LXX一○四6、43);诗一○六5(=LXX一○五5);赛四十二1,四十三20,四十五4,六十五9、15、22(=LXX六十五9、15、23)〕。所以他们认为彼得用这词,目的是叫他们明白,他们在神面前也享有与旧约时代以色列人同样的特殊地位,同受神的保守与祝福(请参,彼前二4-10)。

  “被拣选的寄居客”一词于是成为彼得信息的重点:第一读信者是“寄居客”,是就其属灵意义而言,而非属世意义(因不容置疑地,许多读信者可能一辈子都未曾离开过家乡)。他们真实的家乡原在天上(请参,腓三20),世上生活都不过是暂时的。第二,他们是“被拣选的”寄居客,他们被宇宙之王挑出来作自己的子民,叫他们受保护,将来更要住在天国中。

  彼得进一步说,这些寄居客分散在各处(diaspora)。这词原指说希腊语的犹太人,因他们祖先被“驱离”(dispersed)他们的家乡以色列(约七35),而“散居”(scattered)在各国中间。但彼得前书一1和雅各书一1所提“分散在各处的”是指基督徒,而非犹太人,也不是信主的犹太人(请参导论,Ⅳ 目的地与受书者)。这词有新的属灵含义。它代表散住世界各处远离天家的基督徒(他们盼望将来能回去那里)。这词更深一层强调“寄居客”的意义,并补充说明读信者也算是散住世界各地基督徒的一部分。

  读信者包括分散于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的基督徒。这五个地方分别座落于黑海以南的四个罗马行省,就是今日的小亚西亚。其中一大部分属于今日的土耳其(参阅地图)。(那时的“亚西亚”不是亚洲大陆,而是位于爱琴海东岸的罗马行省。)五个地名中,有三个(加拉太、加帕多家,和亚西亚)刚好是罗马行省名字。“本都”和“庇推尼”是两个区域,合起来便构成另一罗马行省,名为“庇推尼本都”。彼得为何把这两区分开,一在头一在尾呢?根据侯特的解释56,地名的先后次序代表送信者所走路线。(这送信者可能就是彼得前书五12提到的西拉,请参导论,I C 西拉的角色。)侯特的理论后来由何模加以补充。(参导论,Ⅳ 目的地与受书者。)何模强力主张,送信者必然是遵循下列路线57:他先在本都地区的一个港口上岸(何模认为只有亚米苏,即今日的桑松才适于登岸,因为只有从那儿才有路直通内陆),先到加拉太(他落脚于加拉大东部的亚玛西亚),再经齐拉到加帕多家的该撒利亚,然后向西循着横越加拉太南部的贸易大路,穿过几个保罗设立教会的大城,包括以哥念和彼西底的安提阿,而到达亚西亚行省的老底嘉,并可能顺便拜访亚西亚的其他教会(如:歌罗西或以弗所)。最后,送信者经过庇雅尼区的几个主要教会(如:尼西亚、尼科米底和迦克墩)。他完成任务后,可能从迦克墩,或从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orus)对岸的拜占庭登船直接回罗马。这样,所有小亚西亚的基督教重要据点都一一拜访到了。

  2. 被拣选的意义前面已讨论过了。原文中,它被用于形容“寄居客”(RSV译为“被逐者”,exiles)。

  “照着……的先见”原文为kata prognōsin(NASB,NIV,和AV都如此译,‘according to the foreknowledge’,但RSV作“预定”,destined)。“先见”的相关动词为“预知”(foreknow),不但指神预先知道一项事实(例如神预知读信者将是被拣选的小亚西亚寄居客),也指神以亲切、慈爱,与为父的态度了解各人(罗八29,十一2;彼前一20;并参,约十14;林前八3;提后二19,以上三节提到的“认识”)。所以“照父神的先见”意思是“照父神在创世以先,就对你们产生的关怀”。

  然而“照着父神的先见”到底指的是什么呢?AV、NIV,及NASB等几个版本把“被拣选”看作被动词而非形容词。也就是说,这些人“被拣选”是“照着父神的先见”。(译注:中文圣经也是这意思。)但原文“被拣选”是形容词(它原意为“被拣选的寄居客”),且在它与“照着父神的先见”中间隔了九个字。由于第1节没有动词,“照着父神的先见”一词很自然成为对读信者(第1节提到)特征的描述。也就是说,他们照父神的先见,成为散住在本都、加拉太等地被拣选的寄居客。这意味神在创世以先便早就知道下列诸事要发生:他们要作寄居客,他们要享受神选民的特权,以及他们必须在本都与加拉太的恶劣环境下生存。神既早已知道这些事要发生,所以(我们可以下结论)父神是带着对祂子民的关爱而容让这一切事成就。父神的先见充满了对选民的安慰。

  在第1节中提到的读者,还有另外的特征58:他们藉着圣灵,得成圣洁,以致顺服耶稣基督,又蒙祂血所洒。前面所说:照父神的先见,指的是从前的事。藉着圣灵,得成圣洁指的是今世的事。顺服耶稣基督,又蒙祂血所洒则代表从今直到永远不变的事实,也是盼望的目标。

  更进一步说,这段经文提到三位一体的真神:……父神……圣灵……耶稣基督。彼得所讲的是三位一体的真神,以及其中每一位不同的作为,可是他也把三位看成一体,共同为使这些“被拣选的寄居客”得到永恒而丰满的救恩而工作。

  圣灵的工作是分别为圣的工作。圣灵一步步引导基督徒脱离各样罪恶,使他们愈发像基督一样圣洁、信实和仁爱。这就是藉着圣灵,得成圣洁的意义。RSV的翻译过份注重过去成就的工作,而原文直译应为“在圣灵叫人成圣的工作里”,没有任何过去式的意味。

  另一方面,NIV和NASB却狭隘的把重点放在“被拣选”这形容词上,为要强调拣选乃是“照着父神的先见”。为了使上下文前后连贯,语气相同,此两版本接下来的译文反而使人困惑:“藉着圣灵叫人成圣的工作……而被拣选。”(chosen……by the sanctifying work of the Spirit)这种译法在文理上不通。第一,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动作(拣选)如何能藉另一个动作(成圣的工作)来完成。第二,照圣经讲,神永恒的拣选从前就决定了。但照圣经其它部分的解释,圣灵分别为圣的工作,却是在今世进行着。一件过去就已发生的事(神的拣选)怎能“藉”今世的工作(圣灵叫人分别为圣)来完成呢?(因此祁理书中第43页必须引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观念来解释这段经文:“这项预定的拣选……先前就已藉着圣灵叫人成圣的工作而进行着”。)

  若说“藉着圣灵,得成圣洁”一语并非形容“被拣选”,而是形容当时读信者的特征,这样就叫人容易懂了。彼得的读者当时是“活在圣灵叫人成圣的工作中”(en agiasmo pneumatos),而他们的身分是“散住各地为神拣选的寄居客……”。神的圣灵虽不可见,也听不到,但祂运行在他们周围如同大气层包围地球一样。他们在这层属灵的保护罩中存活、呼吸,把每一种情况、每一样烦恼、每一次试炼都当作圣灵试炼人,叫人成圣的工具(参,约十五2;罗八28;林后四16-18;来十二10-11;雅一2-4;彼前四14)。

  以致顺服耶稣基督代表神赐给这些读者的生活目标。这些读者既是生活在本家本乡“蒙神拣选的寄居客”:他们的生活就应该“朝向”(eis)更加顺服基督的目标前进(参,弗二10;帖前四3;约十四15)。这是父神的计划,也是圣灵不断加添力量鼓励信徒达到的目标,好叫基督最终得到荣耀,成为神所高举的伟大救主,也是统治万邦的主。

  有人认为顺服(hypakoē)一词代表初闻福音(得救之初)时生发的顺从之心,但彼得在其他地方也用hypakoē描述信徒时刻的顺服(彼前一14,而一22可能与此同义;并参三6所用的字hypakouō)。此外,保罗书信(罗五19,六16;林后七15,十5-6及门21)和希伯来书(五8)也用这词代表日日的顺服。圣经中找不出其他明显的例子足以证明此词为“初信时生发的顺服之心”(罗一5和十五18用此字的意义不明显)。

  当然,彼得的读者必然会察觉,他们此生的顺服总是不完全的。即使是最成熟的基督徒也会因剩余的罪而感到无比痛苦。所以无人能在今生完全达到神的标准,彻底顺服耶稣基督。所以彼得又补充一句,说这些人的生命正蒙祂血所洒(原文的介词eis有“迈向”的意思)。

  在旧约里,洒血代表在神与人面前作见证,有生命已被牺牲,赎罪祭已被献上。但在大多数旧约献祭的礼仪中,祭司常弹血于祭坛或施恩座上(利四17,五9,十六14、15、19;民十九4)。旧约只提过三次洒血在人身上的例子:(1)摩西在西乃山下举行立约仪式,把献祭的牛血一半洒在所有百姓身上〔出二十四5-8;来九19;另外赛五十二15也可能有此意,参亚居拉(Aquila)和狄奥多天(Theodotian)的着述〕:(2)摩西立亚伦和他儿子为祭司时,洒血于他们身上(出二十九21;来十22或有此意);(3)祭司洒血于先前得大麻疯后来痊愈的人身上(利十四6-7)。

  如果彼得前书一2指的是第一种仪式,它就代表神在信徒身上的旨意为:神要象征性地把耶稣的血洒在信徒身上,这样他们就与神立约,成为神的子民。于是“洒血”就有开始过基督徒生活的意味。可是彼得事实上把洒血与“圣灵叫人成圣”及“顺服耶稣基督”并列,而“立约成为神的子民”与上面两样关联不大。此外原文的意思是“朝向”(eis)顺服耶稣基督,并被祂血所洒,似乎与立约无关。

  如果彼得指的是第二种洒血仪式,则它代表神要象征性藉洒基督的血立这些信徒为祭司。然而彼得早已因他们进入新约而把他们当作祭司了(参,彼前二9:“惟有你们……是有君尊的祭司”)。此外希伯来书十22也说:“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子用清水‘洗净’了。”其中“洒去”和“洗净”指的是过去已完成事件。所以彼得指的不可能是第二种仪式。

  第三种仪式,即祭司洒血于得大麻疯痊愈者身上的仪式,较有可能是彼得的原意。旧约对此仪式的描述(利十四6-7)其实并不含糊。这仪式适用于各种严重皮肤病(利十四54-57)。患者常因此被摒拒于以色列百姓的营外,必须单独生活,且时刻喊叫“不洁净了,不洁净了”(利十三45-46)。因此,利未记十四6-7可以很恰当地代表人得到洁净,一切足以破坏与神与人关系的污秽都被除去。大卫在诗篇五十一7显然就是引用利未记十四6-7。他说:“求你用牛膝草洁净我,我就干净。”(LXX则译成“用牛膝草洒(血)在我身上”,所用动词为rhantizō,相当于彼得用的名词rhantismos,都是洒血之意)。大卫并非因得麻疯病,需要蒙洒血洁净,而是指他被罪玷污,求神洁净他。以上所提两种情况(麻疯病人及罪人大卫)都代表他们与人与神的交通已经中断,可是他们仍是神约中的百姓。

  第三种仪式所代表的正合彼得前书一2的原意。虽然神希望这些“被拣选的寄居客”以“顺服耶稣基督”为生活目标,但他们却常被罪“玷污”。彼得因此提醒他们要时刻被基督的血所洒。换句话说,藉基督牺牲的血象征性地洒在他们身上,他们可以一直不断地与神保持交通。这血也不断地提醒神,他们的罪已得赦免,他们也永远被神和祂的子民接纳(参,约壹一7,其中讲到耶稣基督的血不断地在洁净基督徒的罪)。

  所以以致顺服耶稣基督,又蒙祂血所洒代表神的计划并非叫他们带着未赦之罪顺服,乃是不但顺服祂,并且基督的血也遮盖了他们的软弱。这便是“日日顺服,时时得赦罪”。蔡斯(F.H. Chase)曾深入阐释此点:“照神所定旨意与样式生活……又不断靠基督的血迅速除去罪的玷污59。”这段经文同时又包含训诫与劝勉,也是我们需时刻铭记在心的。

  愿恩惠平安,多多的加给你们比保罗常说的“愿恩惠平安……归与你们”更富感情。(罗一7;林前一3;林后一2;加一3;弗一2;腓一2;西一2;帖前一1;帖后一2;多一4;门2)。彼得同时把旧约常提的神所赐平安与新约常提的神所赐恩惠(charis)连结。这恩惠是神白白给的,原是祂子民不配领受的。彼得求神多多的赐下祂的福气,以致于他们一生都充满神所赐却非人所配得的恩典。

  Ⅱ 教义概述:你们蒙受的伟大救恩(一3-二10)

  A 你们要藉着充满大喜乐的信心长进(一3-12)

  1.因可以得着属天的赏赐而喜乐(一3-5)

  3. 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这段颂词与旧约中对神的颂赞前后呼应(创十四20,二十四27;得四14;撒上二十五22;王上一48;诗二十八6,三十一21,四十一13等等)。但彼得赞美神更进一步,带上了神从未在旧约中启示的尊名:“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

  “父神”代表三位一体真神的第一位。父神从未创造子神,也从未叫子神开始存在(子神一直都存在,绝不是被造的,参,约一1-3,八58,十七5、24;启二十二13),但子神与父神的关系却像常人父子关系一样:父神筹划指导,子神遵从执行;父神“差遣”子神去做祂的工,子神就顺服地从父神居所来到这世界(加四4;约三16、18,五19、22、26-27、30)。父神“藉”子神造万物;所以经上说,万物都“本于”父神,却藉着子神而被造(约一3;林前八6;西一16;来一2)。

  彼得鼓励他的读者们时刻赞美神,这对那些因受苦而灰心沮丧的人是一剂良药。他接着列举必须赞美神的理由:祂曾照着自己的大怜悯,藉着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重生”anagennaō,原文含义充满主动意味。其字根为gennaō,指父亲在传宗接代的事上占有主动的份量。(AV译为“已重生了我们”,has begotten us again)这词可用在肉身的生产(太一2-20),也可用于属灵的重生(林前四15)。在此,AV译为“生产”(begot),乃一古字。NASB用现代话译成“已叫我们重生”(has caused us to be born again)。彼得由赞美神直接联想到神赐祂子民的属灵新生命60。

  重生是照神的大怜悯。“照”字的原文(kata)与第2节的“照父神的先见”是同一字。不论是在彼得前书或圣经其他书卷中,当经文讲到神赐我们救恩的终极缘由时,从未说因神预知我们会相信祂,就把救恩给我们,也没说因神预知我们有美德或渴慕之心,就赐我们救恩。神是“照着祂自己的大怜悯”赐我们新生命。

  彼得又说,重生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这话或许也可说成进入“活泼的盼望”(原文eis的意思是进入某一领域或层面),这项盼望是对来世热切且满怀信心的盼望。彼得在下一节对这盼望有更详细的解释。彼得说这盼望是“活泼”的——代表这盼望年年增长,日日加强。如果这种日渐增长的盼望乃是重生后的必然结果,则信徒对来世渴慕的程度似乎就是信徒迈向灵命成熟的有效指标。所以我们看过许多年老信徒在临死前表现出对来世热切的期待,这是不足为奇的。

  神使人的重生必须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从原文上下文看,“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接在“活泼”一词之后,似乎指活泼的盼望是“藉复活(的大能)”而生的(祁理书中便这样解释,48页)。但这样解释并不通顺,因为(1)彼得若有此意,他会用相对子句。他可写成:“进入那藉复活而产生的活泼盼望”(eis elpida hē zōsan iánastaseōs),或者“进入那因复活而生的活泼盼望”(diánastasin);(2)第23节有一段极近似第3节的经文,那儿讲到信徒重生是藉着(dia)“神活泼常存的道”;另外(3)彼得讲到藉(dia)人或事成就某事时,总有一定形式(例如:彼前一5、12、23,二5、14,三1、21,四11,五12;彼后一4)。

  基督从死里复活,便为祂子民带来新的复活形体及属灵生命。基督徒今世不会得到新身体,但神却基于耶稣复活而赐下新的属灵生命。所以我们说,信徒在灵里已经“与基督一同复活了”(西三1;弗二6;并参,罗六4、11)。

  4. 彼得接着说,他们“活泼的盼望”是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他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新约圣经常用“基业”(klēronomia)代表在两种状况下接受的产业。一是在地上继承的遗产。另一是信徒将来在天国里要得的属天赏赐(加三18;弗一14、18,五5;西三24;来九15)。但旧约圣经则说所应许的迦南地为以色列的“基业”(民三十二19;申二12,十二9;书十一23;诗一○五11;并参,徒七5;来十一8),却也常用“基业”代表以色列人每一家族在迦南所分得的一块地(作为产业):民数记二十六54,二十七7-11,三十六3-12;约书亚记十三14、23、28等。

  因此,新旧约对“基业”一词的解释差异极大。在新约里,信徒的重生并不能叫他们在地上的迦南地分得一份地产,却能叫他们在神的永恒之城中分得一份产业(他们在地上寄居的地方不是神的永恒之城,参第1节)。所以“基业”代表他们在神要造的新天新地中将得的福气与赏赐。

  “家业”的原文前有一介词(eis)。本来它常用作“进入”解释。在这里则指信徒的重生使他们在今世就能在灵里预先“进入”天国,享受属天的产业。

  这份属天产业乃是“不能朽坏的”,也就是说,它不会因年日渐长而衰败。新约里讲到属天的实际乃是永恒不朽时,只用这字。例如神是不朽的(罗一23;提前一17),神的话语是常存的(彼前一23),以及我们复活的身体也不会朽坏(林前十五52;并参,林前九25;彼前三4)。所有地上的财产都会衰残或被毁坏(路十二33;罗一23;林后四16;西二22;彼前一18),因为受造之物现在都在“败坏的辖制”之下(罗八21)。

  这份属天产业同时也是“不能玷污的”(即“不被罪所污染”之意,参,来七26,十三4;雅一27)。LXX常用“污秽”来形容一人或一物因着被玷污,不合礼仪的要求,就不能来到神面前敬拜祂,或作为敬拜的器皿(出二十25;利十一24、43、44,十三3、8、11;民十九13、20)。此外一地若因罪恶充斥而被玷污,所用也是这字(民三十五34;申二十四4;耶二7,三2;参,民五13-29;申二十一23;何五3,六10)。彼得要信徒认识属天的基业是不会被罪玷污的,其中没有一样不是神完全悦纳的。

  更有甚者,这份属天产业同时也是“不能衰残”的。地上产业或会衰残(雅一11),但属天产业永不会凋零,失去光彩或缺乏美容或荣耀(参,彼前五4)。

  末了,属天的产业乃是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存留”一词的时态为被动完成式,代表一项(神)已经完成的动作,其结局到现在一直没改变:神已亲自在天上为信徒“储存”或“保留”了一份基业,且这份基业直到如今仍为他们存留着。(我们可以比较彼得后书二17同一动词的用法,并参,犹大书13节)。

  这份产业绝不会被取消,因为彼得说它是为你们存留的。这儿彼得意外地用“你们”,而不用“我们”(这是彼得第一次用第二人称复数),使人感到神为信徒保留产业是特别针对个人的。

  新约时代的基督徒要得的产业远胜于旧约时代住在迦南地的以色列百姓所得地上产业。因为地上产业不但没有“为他们永久存留”,却在他们遭放逐时被夺走。到彼得时代,占领迦南地的是罗马人。那时,以色列人虽也拥有一些地土,但从地土中却生出会朽坏衰残的产物,而该地也被罪重复的玷污,失去从前蒙神悦纳的佳形美容与圣洁(民三十五34;耶二7,三2)。

  5. 彼得的读者可能会对未来觉得忧虑。他们担心如果试探与苦难变得剧烈,他们会因吃不消而失去对基督的信心。但彼得却向他们保证,他们是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豫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

  蒙保守(guarded)(phroureō)代表“放在安全的地方,且加以小心守护”。这字常被用在战事上。例如:摩西派遣探子入迦南地窥探,其中十个小信的探子回来报恶耗,于是众人一致同意,迦南地“守卫(guarded)坚强”,他们绝不可能拿下那地〔参,斐罗(Philo)着摩西生平(Moses),1.235节,其他文献用到此字的有犹滴传(Judith)三6;以斯拉续篇上卷(1Esdras)四56:智慧书(Wisdom)十七16〕。保罗自述他在大马色的经历,说“在大马色亚哩达王手下的提督,‘把守’(guarded)大马色城要捉拿我”(林后十一32)。另外,在加拉太书三23和腓立比书四7两处经文中,同样的字也用在属灵的事上。从这些经文中,我们看到“蒙保守”一词有“防止逃脱”,和“抵抗攻击”“的双重意义。此处经文可能兼容两者:神一方面守住天国,以免信徒流落天国以外。另一方面,神也保护信徒,使他们免于外界攻击。NIV译为“遮护”(shielded)只代表其中一种意思。

  “蒙保守”在文法上是现在式,故其意义为“你们不断受保护”。彼得强调蒙保守是靠神的能力。然而受保护者若无信心,则神的能力在他们身上不起作用。所以彼得再加上一词:“因信”蒙神的能力保守。彼得常用“信心”(pistis)代表信徒忠心为神的个人活动(例如:彼前一7、9、21,五9;彼后一1、5,在新约其他出处也多半指同样意义)。彼得的书信中常提到神“藉”某人或某事成就祂的计划(彼前一3、23;和彼后一4,另外彼前一12,二14,三1也有类似意义)。这表示信徒个人对神的信心与交托正是神藉以保守祂子民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对这节经文作如下的阐释:“神不断地藉着祂子民的信心,并用祂自己的大能保守他们。”这种说法同时暗示神的大能实际上也不断维持并更新他们的信心61。

  这样的保守不为实现短期目标,而是要叫信徒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救恩非指过去初信时得以称义,也非现今正在进行中的成圣过程(“称义”与“成圣”都是神学术语),而是将来完全拥有我们蒙赎后应得的一切福气——也就是救恩到末世完全的实现(参,罗十三11;彼前二2)。这救恩虽已预备好了,它却要等到末世才会由神向世人普遍显现出来,那时也是最后审判的时刻。

  以上的经文令人感到神的保守似乎永不止息。神即已决心保守信徒,直到他们得着丰满的属天救恩,则我们可以放心相信神必定做得到,信徒必会得着全备的救恩。总而言之,信徒要得全备的救恩仍需靠神的大能。

  然而神的大能必须透过信徒的信心方能成事。信徒若想知道神是否正在保守他们,他们就当不断藉着基督信靠神,神就会不断在他们身上作工,并保守他们,他们也要因此感谢神。

  附篇:有关新约提到的赏赐(一4)

  彼得在第4节提醒读者,新约中论到赏赐,其中属地上有形物质的成分极少。新约并不强调属世财产充裕为赏赐,因为“神已拣选了世上贫穷人,叫他们在信上富足。”(雅二5;旧约中从未如此提过,也不可能这么说)。新约也不特意强调身体健康为赏赐,因为“我们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四16)。新约更不说免于受迫害的自由为一种赏赐。相反的,“你们若为基督的名受辱骂,便是有福的,因为神荣耀的灵,常住在你们身上”(彼前四14)。多子多孙在新约中也不一定是神的恩惠,因为婚姻与守独身同时都是神的恩赐(林前七7)。

  然而基督徒也不该以缺乏今世物质的赏赐而忧愁,却要靠信心寻求新约中提到的更大更美的赏赐:在今世的生活所需不缺乏(腓四19),在灵里能与基督相交(彼前一8),并在将来得到属物与属灵的永恒基业。这基业是“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彼前一4)。

  神在旧约时代鼓励祂的百姓以信心等候仰望弥赛亚的来临。如今弥赛亚降世已成历史,神乃鼓励我们等候将来承受全备的属天基业。这对每一个新约信徒是极大的鼓舞!“所以我们不丧胆……,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6-18)。

  2.在受苦中仍然喜乐(一6-7)

  6. 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此句中的此指的是3到5节所描述的对未来所有的盼望,而不是指“救恩”。若这原因是救恩,则原文中的代名词当为阴性。但事实上,原文的代名词只能用作阳性或中性。若作第三人称代名词(whom),指的就是3节提到的父神或耶稣基督。然而这样解释也不可能,因为3节离本节太远,若不特别指明,读信者必难以掌握这类前后文关系。从上下文看,写书者的思路从“因对未来有盼望而喜乐”(3-5节)转到“在现今受苦中暂时忧愁”(6-7节)是很自然的。

  大有喜乐原文的动词为agalliaō。通俗希腊语作者多半不用此字。在新约圣经里,它代表一种深藏于灵里的欢乐,以神为乐,也因祂成就大事工而欢喜62。例如,童女马利亚得知她要怀孕生耶稣后,便唱诗赞美神:“我心尊主为大,我灵以神我的救主为乐”(路一46-47)。又如受苦的信徒“在祂(基督)荣耀显现的时候,可以欢喜快乐”(彼前四13)。腓立比的禁卒“和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徒十六34)。这种喜乐可以称为“救恩的喜乐”,因为它总是由灵里生发的喜乐。巧的是LXX中,大卫的祷词也用了“喜乐”的相关名词:“求祢使我仍得救恩之‘乐’(诗五十一12)63。”

  喜乐在文法上可以当作叙述语用(“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也可当作命令语用(“你们要大有喜乐”)。彼得在第3到5节讲到信徒将来要得到极大的福气,他的意思不可能是命令信徒喜乐。相反的,喜乐应该是蒙福的自然反应。更进一步说,这段经文讲的是信徒新生命的特征,而有关基督徒生活的命令却在第13节后才出现,所以第6节前半句应译为“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我们也可强调句中现在进行式的意义,而把它译成“因此你们是‘不断的’大有喜乐”。

  读彼得书信的基督徒一想到他们将来要得的基业,就不禁流露出“救恩的喜乐”。这喜乐将不断充满在他们生命中。彼得认为这种对天国实存的喜乐是正常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基督徒的生活也不全是喜乐。彼得接着说: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但”字在原文中并不明显存在。可是加了这字却能把文意顺利转到“忧愁”的分词(having beengrieved)。因为喜乐与忧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所以“但”字比其他连接词更能显出两者相反的意义64。简单说,信徒虽有大喜乐,但仍会忧愁。

  忧愁一词,RSV译为“受苦”(suffer),NIV译为“受忧愁之苦”(suffer grief)NIV译法较好,另外译成“担忧”(be grieved)也不错。原文的动词(lupeō)总是与担忧的情绪相关,而非指受苦(参,太十四9,十七23,十八31,及帖前四一3)。

  彼得又笼统指出引起忧愁的环境。他说,不是所有信徒都在受苦或受过苦,而是他们在百般试炼中可能免不了受苦(原文直译:“若有必要”)65。他不需详述其真正含义:“在神眼中是有必要的”,虽然他这么说会大大鼓励他的读者。

  “彼得的目的是要指出神并非无缘无故试炼祂的子民。神若无故叫我们受痛苦,我们一定受不了,所以彼得叫我们要从神的计划中得安慰。我们相信祂并非因我们已完全了解祂的旨意,乃是我们应在任何情况下都相信神本来就有祂的计划66。”

  简单说,彼得的意思是,基督徒会经历忧愁,但却是在神伟大而满有智慧的计划中不可缺的。

  百般的试炼一语代表试炼不止一种,所以我们不可任意将某一类迫害或苦难当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彼得未曾明说是哪一类试炼或试验,所以他指的是基督徒受的所有试炼(参,雅一2)。

  我们再回头看如今一词的意义。它指的是信徒在今世生活中可能需要暂时受苦,这时期比起他们在永恒中的喜乐是极短暂的。

  有注释者(如:Selwyn, p.127)以为受苦的经验才刚结束(所以他们解释经文为:“但如今你们刚脱离在百般试炼中暂时的忧愁。”)这种说法并不实际,因为它带着一项不可能的假设,就是众教会的读信者都刚脱离苦炼。较佳的译法还是把“忧愁”(be grieved,过去不定式分词)当作与喜乐同时发生的感觉67。若忧愁已过,那彼得又何必再鼓励他们呢?相反的,他们如果现在已有大喜乐,却仍(不时)会在诸般试炼中忧愁,则彼得的鼓励就很有力了。于是第6节的文意便成为:“因对未来有指望,你们才不断有大喜乐。但若神看为必要,你们在今生会遇到百般试炼而暂时忧愁。”

  这样,彼得就指出,正常基督徒生活中一定会同时有忧愁与喜乐。信徒忧愁是因在堕落的世界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靠着信心信徒就能看到紧随短暂人生后面的是无比的福气,于是生出大喜乐。

  7. 彼得在本节详释神为何叫基督徒如今暂时忧愁。他们之所以在诸般试炼中忧愁,是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炼,……,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被试炼一词,原文是dokimion,它出现在世俗作品中时,常有“真实的,已被证实的”等意思68;此处,在该词前有一定冠词,所以经文意义变成“你们信心的真实性”,或“你们信心中通过试炼的部分”。

  此词与其他相关名词常用于描述试验或精炼金属的过程〔参,诗十二6(=LXX十一7);箴二十七21〕。彼得特意用这比喻,为要强调神锻炼祂子民的信心好像工人用火精炼贵重金属一样(参,赛四十八10:“你在苦难的炉中,我拣选你”)。试炼可以炼净信徒信心中的一切杂质,所以经过试炼的信心是纯净真实的,好比从炼炉中出来的纯净金银一般。

  所以经过试炼的真实信心,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自古以来,一般人都把金子当作最珍贵且能持久的财产。但彼得说,真实的信心,要比(原文直译是“远胜于”)金银或一切财产都珍贵。

  即使是被火炼过或通过试脸(dokimazo,由相关字dokimion衍生)的金子都会朽坏——其实金子还是所有物质中最能持久的呢!彼得说,金子“仍然能坏”,因为他知道整个受造界正走向毁灭的终局(参,彼后三7、10-12)。神看真实的信心比金子更宝贵,因为神喜悦人信靠祂。又因神对事物的价值观就是整个宇宙实存意义的根据,读信者对他们自身生命的意义与重要性就有了稳固的信念。

  彼得说,信徒在诸般试炼中会忧愁,但他们被试验过的信心却要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他并不明说,这称赞是否指神在末日要赐给祂子民的称赞(如同罗二29;林前四5;彼前五4所说的),抑或众人对神的赞美。不过较有可能的是第一种想法:神要在末日把称赞加在祂子民身上。这是因为在第4节中,彼得鼓励他的读者要盼望得着天上的赏赐,也因本节讲到神看真实的信心比金子更宝贵。然而信徒在今世不会因信心而得到任何有形的奖赏,只有在最后审判的大日,神才会依着祂的信实显出祂对信徒的赞许而赐下祂的赏赐。

  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彼得指的就是在末日审判时,人心一切的隐密都要显明(参有关“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的章节,包括林前一7;帖后一7;彼前一13,四13;还有讲到“显现”的经文,包括路十七30;彼前一5,五1等)。彼得提醒基督徒注意,神哄他们忧愁的原因,不一定立刻就会显明。可能要等上一周、一年,或甚至一生。说真的,就是信徒离世与主同在时,也不可能知道神的全部旨意。神的旨意只有在最后审判的大日才会完全显明,那时主要揭露人心一切的隐密,又要赐特别的尊贵给凡在苦难中仍相信祂的人。这些人并不明白主为何要奖赏他们。他们在世时只因神是他们的神就相信祂,也把祂当作配得信靠的。他们在不明原因的苦难中仍持守着对神纯净的信心,这一点在神眼中看来尤其珍贵。神不会忘记这样的信心,却要把它当作无价的珠宝存留到审判的日子,然后信心的美容才会展现,供人欣赏。

  3.因认识基督祂自己就有说不出的大喜乐(一8-9)

  8. 彼得然后大胆讲出基督徒生活的特质:你们虽然没有见过祂,却是爱祂。“爱”的原文是agapaō,其时态为现在式,代表一项不断进行或例行的活动。读信的基督徒每天都不断爱着耶稣基督,虽然他们从未见过祂。由此看出他们与升天的主耶稣之间有从未间断的灵交——他们藉祷告和敬拜与祂相交,也透过圣经的话语领受祂的教训(参,彼前二2-3注释)。

  彼得接着深入描述信徒在今生与耶稣基督之间的关系。

  他说: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祂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本节与第6节的“如今”都代表信徒在世的时光或主再来以前的世代。在“如今”的世代,我们肉眼看不见基督。虽然如此,彼得时代的基督徒与今世的基督徒都同样相信这位看不见的主。

  “信”(pisteuō)代表“信靠”、“依靠”,或“把信心放在某某身上”。原文中,“信”之后的介系词为eis。在新约圣经写成之前,eis从未与pisteuō连用。在本节,eis是“进入”的意思,等于说这种个人对主的信心“进入”了主耶稣基督里面,且停留在其中不再出来69。这种动词与介系词的连用也代表信仰需要全人的投入,让自己完全安息在基督里。

  “喜乐”和“信”同样为现在进行式(现在分词),有“不断喜乐”之意。此一动词(agalliaō)也曾在第6节出现,描述信徒因未来要得着天上的赏赐而喜乐。但第6节中的喜乐未加任何副词或片语。本节在喜乐前面则加了说不出来,满有荣光一语,以强调这种喜乐的特质。相形之下,第6节的大喜乐只是因着对未来有盼望。本节则讲到与耶稣基督每日灵交能叫人有更大的,说不出来,却是满有荣光的喜乐。

  说不出来的原文是āneklalyto,在新约中只出现这一次,描述一种无法用话语表达的深刻喜乐。(因此,我们连想到唱诗与其他崇拜中使用的音乐能帮助基督徒表达心中感受到的完全喜乐。这种方式比任何言语更有效。)

  这喜乐也是满有荣光的。“满有荣光”原文是doxazō,其相关名词为“荣耀”(doxa)。这类词语易使人想到旧约常提的“神的荣耀”,就是那围绕在神周围的明亮光辉。满有荣光(被动完成式分词)的意思就是“充满属天荣耀的喜乐,散发出荣耀的光辉”。所以它是因为能进到神面前而产生的喜乐,也是不断领受天恩而得的喜乐。它更是天国来临的前奏,是与现今看不见的基督相交所产生的喜乐。

  9. 本节接续第8节未完成的句构。彼得用现在式片语描述与基督灵交的另一果效:“并且得着你们信心的果效,就是灵魂的救恩”。NIV则加上连接词“因为”(for):“因为你们达到你们信心的目标,就是你们灵魂的救恩。”(for you are receiving the goal of your faith, the salvation of your souls.)这样译法在文法上可被接纳,但却与上下文不合。信徒虽可以因属灵上有长进而喜乐,这无疑也是值得欢喜的,但却绝对不值得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中文圣经的翻译与NASB意义相同(obtaining as the outcome of your faith the salvation of your souls),两者都用极普通的语意解释(表达了与主灵交的附带效果),保留了喜乐的超然特质。这喜乐是因我们相信并深爱基督而生的。

  彼得说,读信者因信基督并在祂里面喜乐,将会“得到”他们信心的果效。“得到”的原文是现在分词,所以本节有继续不断,愈得愈多的意思。这些果效(或目标)都是因着他们的信心而不断得到,愈得愈多。救恩在此当指完全得着救恩所包含的一切福气(参5节)。本节讲到一种过程,就是基督徒生命长进的整个经过,也是不断累积救恩福气的生命。彼得说,这种过程的产生,都是因为基督徒不断相信基督,且因信祂就大有喜乐。这样每日在主里凭信心过喜乐生活便叫人得到意想不到的益处:就是向着基督徒灵命成熟的目标长进。

  4. 众先知与天使都因你们得到荣耀的救恩而希奇(一10-12)

  10. 本节的目的是要叫彼得的读者明白,他们现在得到的属灵福气比旧约先知和众天使想象到的更伟大。因此,彼得要他的读信者更珍惜他们在基督里的无比救恩。

  第10到12节当与第9节连贯起来读,因为第10节原文头三字的意思是“论到这救恩”(就是第9节讲到的救恩,也是信徒渐次得到救恩福气的过程)。那豫先说你们要得恩典的众先知,就是一般所说旧约时代的众先知70。而恩典则指新约时代救恩的福气(参,彼前三7提到的“恩”,charis,以及徒二十24“恩惠”;罗五2,六14“恩典”;来十二15“恩”)。

  众先知早已详细寻求考察这救恩。“寻求”和“考察”并非仅仅寻思或猜测而已——这些动作代表积极搜索探寻。寻求(ekzēteō)是勤奋不懈地找,常用来描写追求神的热切,(徒十五17;罗三11;来十一6)或者描述对神话语的寻求(诗一一九22、33、45、56、94、100、145、155,照七十士译本诗一一八之希腊文翻译)。

  考察(exeraunaō)在新约中只出现一次,但在七十士译本、约瑟夫和斐罗的书中则出现三十二次。这字大多用于在房屋中、帐蓬中、城市中或国家里彻底寻找某人或某物,也可解为查考圣经(参,诗一一九2、34、69、115、129)。

  11. 考察不一定表示他们多发问题,而是他们“努力寻求”(参,NIV译“尝试找出”,trying to find out)。他们找什么呢?彼得没说,我们也没把握。然而本节的“考察”又是另一字(eraunaō),在新约其他处出现时则解为查考圣经(参,约五39,七52)。由此推之,他们查考先前写成的圣书或他们自己的预言,为要明白他们所预言“救恩”和“恩典”的意义。更进而言之,他们后来明白这些预言不会在他们的世代成就,而是要在未知的将来应验(“他们所传讲的一切事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你们”,12节)。由此推之,他们也曾仔细考察他们的时代和环境,想知道能否在有生之年亲眼看见预言应验(参看第12节后面的附录)。

  在他们心里基督的灵指的是圣灵71。可是彼得在“灵”字前面加上基督的尊名,代表圣灵主要的工作,就是预言弥赛亚的降生(弥赛亚是希伯来文音译,基督是希腊文音译,两者都代表同一意义,即“受膏者”之意)。因此彼得称圣灵为“基督的灵”等于是“弥赛亚的灵”。

  按照希腊文法,“豫先证明”原是现在分词,其主词应为“基督的灵”,而不是先知(NASB及NIV的译文都明白指出此点,RSV的译文则不明显)。豫先证明(promarturōmenon)原文为一极冷门的字,但若把该字拆开为pro-和marturōmenon,则明显为“豫先指明或作见证”之意。

  圣灵藉着先知预言基督受苦难,此主题在新约圣经一再出现,为要宣布基督降世的目的(彼得自己也在二22-24引用以赛亚书五十三章的经文)。由于旧约时代先知预言的准确,使历世历代以来读过圣经的人不得不相信圣经真是神所默示的。彼得又说,先知身上的圣灵也预言基督后来得荣耀。荣耀的原文是复数,所以应译成“后来得着诸般荣耀”。后来指“基督受苦以后”,而“诸般荣耀”不但包括基督的复活与“得荣耀”(“得荣耀”的原文与“荣耀”无关,乃是基督被神高举到祂右手边),更包括祂国度的一切荣耀,这一切荣耀也要藉祂救赎之工临到我们身上。

  有人以为基督的受苦指的不是基督自己的受苦,而是基督徒学习基督样式时所受的苦72。原文为to eis christon pathemata,因此被译成“面向基督受苦”(根据Selwyn, p.263),但这种译法不是第一世纪的读信者所领会的意义。新约圣经有“像基督一样受苦”,“跟随基督”,“跟随祂的脚踪行”一类话语,但它从未提过“面向基督(eis加上受格)”。一般人也不会了解“面向基督”是什么意思。塞氏为要叫人明白他的意思,便强解经文,说成受苦的人向着基督的方向奔走(而不是基督受苦)。这样的观念从未在原文圣经出现过。此外,如果本节的受苦指的是彼得读者受的苦,则“后来的荣耀”(meta tauta dozas)必须等到受完苦之后才能得着。这种说法就和彼得前书四14冲突。彼得前书四14讲到荣耀现今就已经临到受苦的人身上了。所以这一段最佳的解释还是“基督将要(或注定要)受的苦”。

  我们现在可以查考整部旧约圣经,看看先知们说了哪些有关基督受苦的预言。因为新约作者有时把整部旧约圣经当作“先知”写的书(参看路加福音二十四27和使徒行传二30,后者称大卫为先知),所以第一个有关弥赛亚受苦的预言应该是创世记三15:“你(指蛇)要伤他(指女人的后裔)的脚跟”。接着还有其他预言,分别出现在诗篇二十二1、7-8、18,三十四19-20,六十九21;以赛亚书五十6,五十二14-15,五十三1-12;撒迦利亚书十二10,十三7等等。

  弥赛亚后来得荣耀一事也在旧约中多次被预言。例如:诗篇第二篇,十六10,二十二22,四十五7,一一○1、4;以赛亚书九6,四十3-5、9-11,四十二1-4,六十一1-3;耶利米书三十三14-15;以西结书三十四23;但以理书七13-14;玛拉基书三1-3等等。属于弥赛亚的人也要得“荣耀”。这事记于以赛亚书五十一11,六十1-22,六十二2-5;耶利米书三十一31-34;但以理书七18、27;何西阿书二23;约珥书二28-32;阿摩司书九13-15;哈巴谷书二14;西番亚书三14-20;撒迦利亚书十四章等等。

  然而以上经节并未涵盖全部预言。另外有一类“身教预言”隐藏在旧约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中。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摩西、约书亚、大卫、所罗门、约拿等人的生活和以色列民族的历史都可看到神的作为。神叫事件发生,从而预示一种先受苦后得荣耀的生命律。这律在大卫的子孙中,那位“比所罗门王还大”的后裔身上发扬光大。

  所以彼得说,因基督的灵藉旧约的先知预言基督要先受苦后得荣耀,这些先知就热心查考他们自己的预言,前人写的圣书及他们自己的时代背景,为要找出基督的灵到底指什么人或什么时候说预言。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那人是耶稣,那时代是耶稣在世的时代和其后教会的时代。我们就当更加热心勤读旧约众先知的书,效法众先知的榜样,专心查考有关救主为我们受苦的经文,思想我们将来要得荣耀的预言,并要因这些预言衷心赞美神。

  12. 他们得了启示,指先知与神之间的交通。“启示”(apokalyptō)作动词用,在新约中出现二十六次。“启示”作名词用(apokalypsis),新约中出现十八次。“启示”从未被用来代表人的活动或彼此间的沟通(讲到沟通,新约用另外一字,gnōrizō,即“叫人知道”的意思)。圣经中的“启示”,总是指由神(太十一25,十六17;腓三15),或基督(太十一27;加一12),或圣灵(林前二10;弗三5)主动引发的事件,或这类事件的后果(特别是基督的再来,参,罗二5,八19和彼前一7)。

  本节所讲的启示可能从在先知身上作工的圣灵而来,也使先知的考察得到部分解答。他们因此知道,他们所作有关弥赛亚和祂国度的预言,不会在他们自己的时代应验,却要在未来的世代成就。因此彼得说:他们知道他们所传讲的一切事,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你们(传讲原文作服事)。原文的动词“传讲”有一直接受格,即auta,“那些事”的意思。RSV并未译出这字。“那些事”指的是基督受苦和天国荣耀。更清楚的讲,我们可以把这段译成“他们不是服事他们自己,却是为你们传讲这些事。”然而先知的预言也与那时代的人有关。那些在信心里等候盼望主来的人便因预言而得安慰与鼓励(参,来十一13)。不过先知的预言主要仍是针对你们,指新约时代的信徒(罗十五4和林前十11,并参,路二十四25-27;提后三16;以上这些经节都肯定旧约圣经主要是为叫新约时代的信徒得益处而写成的)。“传讲”的原文是diakoneō,这字在新约圣经中常被用到,原是服务或事奉某人的意思(可十45;路十40;徒六2;提前三10、13;彼前四10、11等等)。这字提醒我们神差遣先知原是为服事人的。那些受神托付大使命的也是这般服事人的(参,太二十三11)。因为有这些古代伟人的服事,我们今天才能享受极大的福气。

  彼得又说,那靠着从天上差来的圣灵,传福音给你们的人,现在将这些事报给你们。读信者听到靠圣灵的人传的福音信息,其内容不外乎古代先知的预言,以及从耶稣基督身上和从祂的教会得建造的事实上看到这些预言的应验。(彼得自己也曾在使徒行传二14-40那段有名的五旬节讲道词中阐明这点。)

  这些事——指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乃是神藉“传福音给你们的人”报明或“宣布”的。NASB和NEB都用through表明神“藉”传福音者宣布这些事,例如NASB译文为through those who preached the gospel to you,但RSV则用by,意思是神“靠”传福音者工作。其实,“藉”比“靠”更达意,因为原文的结构(dia加上所有格)常被彼得用来描述神“藉”某人或某事成就祂的事工(彼前一3、5、23,二14,三1;彼后一3、4;并参,彼前五12)73。另外报明的原文通常指向听者宣布一些人所不知却极重要极实际的消息。彼得没有明说,却暗示这些事的宣布实际上是神主动发起的。神“藉”那些传福音的人“报明”了这些事件。换句话说,传福音的人“靠着”从天上差来的圣灵报明这些事。他们“在圣灵的能力与恩赐中”行事。圣灵从天上满有能力的降临是在耶稣升天后第一个五旬节(路二十四49;徒一8,二33)。

  最后彼得又补充说,就连天使也愿意详细察看基督先受苦后得荣耀的事。“愿意”的原文是epithumeō,用在新约中,指的是极强烈的愿望,这类愿望有好有坏。本节所讲的是无罪的天使所怀真实的渴慕(其他经文也有类似意义,如:太十三17;路十七22,二十二15等等)。此一动词为现在式,所以天使察看耶稣的事,并不限于基督降世以前,或圣灵降临的五旬节以前。彼得虽在那个五旬节讲了一篇完整的福音信息,天使也听到了,但在彼得着书时,天使仍愿继续察看这些事,并从中学习。天使的愿望必然含有一种圣洁无邪的好奇心,冀求看到并享受基督国度的荣耀。这荣耀已在历代教会中每个基督徒生命中彰显出来了(参,弗三8-10)。

  “察看”原文是parakyptō,用在本节十分恰当。它代表一位旁观者居高临下,暗中注视事情发展,当事者却不知有人在注意(见创二十六8:非利士人的王亚比米勒从窗户里往外“观看”;代上十五29:扫罗的女儿米甲从窗户里“观看”;又如以诺一书九1也用此字描述天使从天上“观看”)。从以上经节看出这字没有“弯下腰来看事物”这意味(虽然它有时也可以这样用),也没有“惊鸿一瞥”的意思(有人只“略略一瞥”,箴七6和歌二9,就假定本节的“观看”是后者的意思)。

  从第10到12节强调教会时代的新鲜与美善。彼得对读信者说:古代先知早已豫言恩典本来是“你们的”(10节);你们生在“满有荣耀”的“伟大时代”中(11节);这时代先知早已豫言到了;先知不断传讲这些事是为“你们的”益处(12a节);传福音者“现在”向“你们”宣布改变历史的大事,乃是靠着圣灵,这圣灵从天上“被差”下来,带着划时代的能力在传福音者身上作工(12b节)。世人也许以为这种基督徒既没用又该当被唾弃嘲笑(参,三14-16,四4),但天使却从神的观点看到事情的真相,便兴起强烈的愿望要查明事情的原委(12c节)。天使也知道,这类在苦难中挣扎的信徒,实际上却得了神所赐极大的福气,并在整个宇宙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极尊贵的角色。我们也确信今世的基督徒的生命也是圣天使们所关心重视的,正如他们看重当年彼得书信读者的生命一样。

  附篇:先知查考的重点:

  “时候与场合”或“人物和时候”(一11)?

  先知们热切关心的重点,是他们心里的圣灵所指示的到底是什么人或什么时候,这是第11节的要义。有关第11节先知关切对象的译文曾引起许多议论。一般说来,RSV和NASB所译什么人与什么时候(what person or time)较合适。NIV译成“什么时候与什么场合”(the time and circumstances)。AV译成“什么时候并怎样的时候”(what,or what manner of time),后两者较勉强。

  上面这句的原文是tina ē poīon kairon,头一字tina可以作“谁?”或“什么?”解释,必须与上下文连着一起读才能分辨。第二字ē为“或”之意,最后一字kairon则为“时间”之意。两者字义都很明确。

  但第三字poion则可作“什么?”或“哪一种?”解释,则poion kairon就变成“哪一种时候”。于是头一字也变成“时候”的形容词,就是“什么时候”。两者合起来,照字面说,就成了“什么时候与哪一种时候?”NIV因此译成“什么时候与什么场合”。

  但是如果poios的意思只是“什么?”,则后两字的意思就变成“什么时候?”。于是头一字tina就变成“什么人?”(因为若译成“什么时候与什么时候?”便是重复而无意义)。两者合起来,照字面说,就成了“什么人与什么时候?”RSV因此用这译法。

  虽然以上所提两种译法在文法上都说得过去,但我们若仔细查考原文实际用法,就不得不偏向用后一种译法:“什么人与什么时候?”。下面列出四点原因:

  (1)在新约中poios共出现五次。除本节外每次它都与时间名词连用,并且它的意思都是“什么?”或“哪一个?”,而不是“哪一种?”。马太福音二十四42讲到“哪一天?”;马太福音二十四43讲到“几更天?”;路加福音十二39讲到“什么时候?”;启示录三3讲到“几时?”。

  (2)poios也被用在圣经以外的文献中,其中五次它都与时间有关的字句连用,且形式是一样的。耶利米轶书(Paralipomena Jeremiou)五33讲到“这是什么月分?”,以及九13讲到“他要在什么时辰兴起?”;所罗门遗训(Testament of Solomon)(版本D)四10讲到“他在哪一天死的?”(麦康74,p.93,第8行):UPZ65(写成于主前154年)第4-7行讲到“请写一份报告给我,上面注明彼屈梭比奥斯到底有多少财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拥有的?”斐罗着更名探讨(Philo,Mut.)第264章也提到“什么季节?”;至于希腊文的以斯拉启示录The Greek Apocalypse of Ezra二26〔参,提圣多夫着伪经启示录75,p.26,第二行)用到poios则兼有两者之意(着者从未找到poios被用作“哪一种时候”的例子)〕。

  (3) tina的字源是tis。此字在新约中出现552次,但它从未被当作“什么时候?”、“什么日子?”或“什么时辰?”等等一类问题。而前面(1)、(2)都讲到当poios与时间代名词连用,都是“什么?”的意思(而不是“哪一种?”)。由此我们可以说,第一世纪的人要问“什么时候?”是用poios kairos,而不用tis kairos76。

  (4)照第11节的描述,有关“弥赛亚先受苦后得荣耀”的豫言势必让先知们不但想找出“什么时候?”,也想知道豫言指的是“什么人?”(参,太十一3)。“谁是弥赛亚?”一直是吸引人的问题,若说旧约时代的先知们对此问题的答案不感兴趣,这是不可思议的。

  以上多项原因总合起来,便叫我们不得不同意RSV与NASB所译“什么人与什么时候”最能表达彼得的意思,也是初代教会读信者所能接纳的意义。

  B 行道:行一切事要圣洁(一13-25)

  1.要效法神的圣洁美善(一13-16)

  13. 所以是指门徒得着第3到12节描述的救恩,他们就必须照一定的方式行事为人。

  首先要约束你们的心。原文的字面意思是“束上你们心中的腰带”(AV也如此译,gird up the loins of your mind)。现代读者若不熟悉古代东方人的传统习俗,就不能了解这话的意思。那时人为要预备跑步、快走或作苦工,就把长袍拉紧,多余的部分夹在两脚中间,然后用带子拦腰绑紧(参,王上十八46;王下四29,九1)。NIV译文“预备你的心好行动自如”(prepare your minds for action),虽也大致达意,但却抹煞旧约背景的浓厚色彩。这是因为本节的“束腰”在旧约另外有“警诫百姓要随时儆醒察验神的作为并迅速响应顺服神的呼召”的意思(见出十二11;伯三十八3,四十7;耶一17;参,路十二35)。这种灵里的儆醒在新约时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为神要在各人心中满有能力地发动善工。人若不儆醒,就不能跟上神的脚步。

  谨慎自守一方面代表肉体上要禁戒荒宴醉酒,另一方面则要求心灵不可放纵无度,不可沉迷于叫人灵性昏沉的想法,也不可轻忽大意,“心不在焉”,懒散成性,重蹈罪网。(这话前后文都讲到心灵的态度)彼得在四7及五8都用同样的话鼓励信徒要在灵里儆醒祷告抵挡魔鬼。他知道基督徒很容易因“心窍沉迷”于属世的事物,便忘记在灵里专心仰望主(参,可四19;西三2-3;约壹二15-17)。我们今天当时刻记住,表面“美善”的,实际上却是危险的,诸如事业、财富、娱乐、名誉、友情、学业与权力等等。

  专心盼望一语用到新约中常用的词“盼望”,elpizō。这词专指一种强烈的期盼,比“一厢情愿”更实际,比“作白日梦”更具体。虽然新约中的“盼望”缺乏有形有体的对象(请看罗八24-25;提前三14“指望”),它却代表满怀信心的等候以及可供作行事为人根据的期待(请看路六34,二十三8;腓二19“指望”、23)。专心代表极有信心,并热切盼望的态度,是一种强烈的表现。

  基督徒若有这种对基督再来以及永享天国福气的盼望,不但能化沮丧为振奋,更能按照神的计划重新调整生活重点与次序(太六19-21、24),并且生活方式也必然改变(参,约壹三3)。彼得接下来就讲到许多生活上的教训(从第14节直到结尾都是这类教训,其中只有少数其他方面的讲论)。从上文的神学论述到下文的生活教导需要有适当转折语,所以彼得用对未来的盼望承先启后,叫人因有盼望而约束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读信者既已知道救恩的伟大真理(1-2节),也愿意把自己当作天路客,正向着超乎想象,存于天上的赏赐奔走(13节),他们自然就会带着成熟的心志努力在神面前过圣洁的生活(14-16节)。

  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这话代表当基督再来时,神要更进一步把门徒不配得的福气浇灌在他们身上(试比较第10节的“恩”与第4节的“基业”,另外并参考第7节有关“耶稣基督显现”的注释及其他参考经文)。“带来给你们”,原文是heromenēn,为现在分词,用在本节极不寻常(若用彼得前书三13的未来分词,或相对子句也许较能表达“将要临到你们身上”的意义)。但彼得用现在式可能是想藉此传达对未来福气更真实的渴望,或表示这种企盼现在就已生发。

  本节的文法结构也指出生活表现的次序。第一项要求是束腰(主动词前的不定过去式),代表在专心盼望恩典前应有的准备。第二项要求是谨慎自守(现在分词),与上下文配合代表在盼望的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因此本节实际意义为:“首先要做的是约束你们的心——就是随时随地思想神的作为,并顺服祂的呼召。然后要不断保持灵里儆醒,再热切且满怀信心的盼望等候基督再来时所带来的无比福气。”

  14. 作顺命的儿女,代表读信者都是神家中的儿女,都过着顺服天父的生活77。彼得写书时,他心中只想到顺服神(第一章第2和22节都讲“顺服”)。他先用父子关系比喻基督徒当顺服父神,然后又在第14节到第二章第3节以顺服为背景讲论圣洁生活。

  就不要“效法”……78,在新约中只有罗马书十二2用了同样的字。“效法”的意思是“仿效别人生活的方式”。彼得提醒我们,顺服神并过圣洁生活(15节)与随从“天然”的情欲导引(即非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是两种极端。遵行神旨意和听从我们身上残余的罪的引诱,使我们“想做”某些事是相对的(罗六12;加五16-24)。

  彼得说,外邦信徒“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不认识神也不明白祂的道(参,徒三17,十七30;弗四18),他们放纵私欲。虽然“私欲”(epithymia)有时也被用在好的一面(如:路二十二15;腓一23;帖前二17),但彼得总把这字用在坏的一面,指着犯罪的情欲,或是引诱人违背神律法的念头(如:彼前二11,四2-3;彼后一4,二10、18,三3)。基督徒应该认清这些情欲的本相(加五19-21及约壹二16列了几样),并努力不让这些情欲影响他们的生活。腓利蒲(Phillips)对这段的意义做了很好的说明:“不要让你无知时候的情欲塑造你日后的性格。”彼得居然这样教训人,表示他很清楚知道真基督徒的心里仍存留着部分旧时的情欲,并不时受其影响。另一方面,他这么说,也表示他同意保罗的主张(罗六11、14及加五24),认为只有靠圣灵不断更新人的心思意念,人才能摆脱情欲的控制,并真正胜过情欲的主宰。

  15. 本节原文开头有一“但”字(中文圣经未译出),代表下文与“效法你们先前无知时候放纵情欲”的生活有一强烈对比。“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意思是“由于神有圣洁的样式,你们也当使自己圣洁,就是效法神的圣洁。”“那召你们的”特指父神祂自己(请看彼前五10;并参,罗八28、30;林前一9;腓三14)。彼得在本节及本书其他四处(彼前二9、21,三9,五10)提到“神的呼召”,为要提醒他的读者,只有神才是救恩的创始者。神藉着传给他们的大能的福音,呼召他们脱离黑暗(彼前二9),并进入与祂相交的光明境界。这是一项大能又有果效的呼召,为要叫人得着基督所赐的生命——神呼召人与祂同行且要学习祂的样式79。

  神若是圣洁的,祂就与罪无关,且决心保持祂自己的尊荣80。所以旧约圣经中列举了很多分别为圣的事物,专为荣耀神而用,以示有别于凡俗与邪恶的事物(出十九4-6,二十11,二十六34,二十九44;诗二十四3;亚十四20-21)。神自己为至圣者(诗七十一22,七十八41,八十九18,九十九9;赛一4,五19、24,六3)。

  神子民的圣洁生活并非一般所说“离群”的单纯生活,而是特指在生活上脱离邪恶,追求公义。从第14节到第15节中“不要……,要……”的对比就可看出这点。新约的其他书卷也用“圣洁”一字的相关名词来代表生活上的洁净(罗六19;林后七1;来十二10)。

  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就是要我们过一种每时每刻思想言行都不断更新的生活。所行的事,原文为anastrophē,是彼得常用的字(它在新约共出现十三次,其中八次出现于彼得前书与后书)。彼得用这字代表不信者邪恶的生活方式(彼前一18;彼后二7),以及能够荣耀神并引领人得救的好行为(彼前二12,三1、2、16;彼后三11)。

  “像神一样圣洁”代表全面性的圣洁,就是贯彻我们个性每一方面的圣洁。我们不但求避免外表犯罪,更求在内心常有以神为乐,追求圣洁的能力。

  16. 因为(dioti)一语带进前面所说,人必须圣洁的原因。为什么基督徒需要追求圣洁?因为经上记着说,(表明神的话已记在白纸黑字的圣经里,直到今天都还有效)“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利十一44-45,十九2,二十7(照七十士译本经文);以及二十26〕神的圣洁因此就成了祂子民必须圣洁的原因。这诫命在新旧约都重复出现。

  本节代表新约圣经里一再叫人以学习神的圣洁样式作个人行为基础的一例。为什么有些事是对的,有些事是错的呢?为什么宇宙中存有道德的绝对标准呢?因为神悦纳那些反映祂圣洁样式的事物(这类事物也彰显祂的美善),却恨恶那些不合祂圣洁本性的事物。所以我们要效怯祂的圣洁(弗五1;太五48;路六36;西三9-10;约壹三2-3,四11、19;此外并参,弗五2;彼前二21;约壹二6),藉以荣耀祂。

  彼得在此用父子关系来提醒他的读信者(14、17节)乃是很恰当的,因为孩子们天生就喜好模仿他们父母。基督徒当以效法神为乐,因为神是他们的父,并且神的美善本质也是他们向往的——有神的样式乃是最美好的生活表现(诗三十四8,七十三25)。

  2.当存敬畏天父的心,因祂不偏待人(一17-21)

  17. 彼得接着为追求圣洁提供了另一项动机:敬畏父神的管教。你们既“称”,原文中的动词[称”是epikaleō,文法上属中语调。其意义本为“求告、呼求、上诉”(如:徒二十五11-12;罗十13;林前一2;提后二22)。“称祂为父”(NASB译为Address as Father)适合原文积极的口气,可是由于原文在文法上属中语调,其本意没有“称”的意思。新约中其他地方多把此字用为“求救”(参,BAGD,p.294)。原文中的动词为现在式,代表习惯性或按常例向神求救——基督徒特有表现之一(参,林前一2;提后二22)。

  “你们既称”中间的“既”,原文是kaiei,代表彼得已相信他的读者日日都求告神,也认神为天父(参NIV新译“since……”)。如今彼得则提醒他们,他们所称的天父也是宇宙万物的主审者(Judge)。原文的精意就成了:“你们若呼求天父,而这天父却是不偏待人的主审者(祂也不会偏袒祂的朋友或儿女),祂也不断施行审判,并按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那么你们就当在世上度敬虔的生活(就是要敬畏祂的管教)。”我们作为神家中的一分子,虽享有极大的优待,却不能因此以为神就会忽视我们悖逆的行为。

  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主可以被解释为在将来的一场末日审判中,信徒虽然仍能进入天堂,但神还是要依着各人生前的行为赏罚(如:罗十四12;林前三10-15;林后五10等)。然而,以上经文若应用在今世的审判与管教则更恰当,因为(1)原文的句构(ton krinnonta,为现在分词)很自然的叫人想到“那正在审判人的主”。(2)如果彼得说的是最后的审判,则彼得叫基督徒因此要在世“敬虔”度日就不合适,因为基督徒无需惧怕末日的定罪。

  彼得讲的若是信徒在世时受神管教则很恰切,因为书信其他部分也讲到神加诸信徒身上的祝福与管教(彼前四14、17;这两节的原文用了相关名词krima,另外其他书卷也提到审判的事,如:来十二5-11;太六12)。

  各人代表这种审判的施行并不限于非基督徒,也不限于基督徒,更不限于某些活在另一时空的基督徒。它是一种单独针对每一个人的审判(虽然照上下文看来,这儿指的还是对信徒的管教)。不偏待人的原文甚少在新约其他地方出现,它的意思是“不表现对某人的偏私”(类似意义的语句出现于路二十21;徒十34;罗二11;弗六9;西三25;雅二1、9)。

  就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这话再一次指出信徒当过的生活。“度”原文为anastrepho,作动词用,有“度过”的意思,也可当“为人行事”解释。其相关名词为anastrophe,就是第15节提到的“所行的事”。敬畏照上下文的意思,主要是指“畏惧神的管教”(对现代读者而言,“敬畏”指的是崇拜时对神产生的一种恭敬之心,并不能表达“害怕管教”的态度)。

  今天许多信徒把敬畏神当作一种旧约的观念而认为它在新约中没有分量。其实他们忽视了许多有关的新约经节,也使他们自己过着贫乏的属灵生活。畏惧(phobos)神的管教是良好而正当的态度,也是新约时代教会迈向成熟并经历神的祝福的一项特征(徒五5、11,九31;林后七11、15;西三22;提前五20;彼前二17;此外彼前二18,三2,三15也可能有类似意义)。除此以外,新约中也有把敬畏神与成圣结合的例子(林后七1;腓二12;并参,罗三18)。我们敬畏神并不与爱神或认识神的爱冲突81。若敬畏神与爱神不相容,我们必须说敬畏神的旧约时代信徒就不爱神,或说神也不爱他们,但这说法显然错误。相反地,敬畏神,不叫我们的父神不悦就等于爱祂了。

  “这儿提到的畏惧……乃是一项圣洁的自我检讨,以免得罪神。它与各样敬虔的美德,诸如恒切盼望救恩,持守信心和爱心,灵里充满喜乐等等,非但不冲突,反而相辅相成。这样的畏惧并非懦弱,也不是自我压抑,反倒使灵性提升,因为它盖过了所有无谓的恐惧,却叫人生发真实无伪的毅力与决心去面对一切危险,为要叫良心坦然且顺服神的引导82。”

  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指的是今生,也就是信徒暂时在地上做“过路客”的日子。“寄居”原文是paroikia(RSV译为exile放逐),在新约中只出现一次(徒十三17),讲到以色列人“寄居”埃及,其意义与第一章1节的“寄居”(parepidēmos)相近。请参彼得前书一1有关译文与彼得用词动机的注释。

  18. 知道……为一分词片语,接续上面未完的语句(RSV译文则把它当作新句的开头)。但它可以有不同译法,完全视上下文的意义而定。彼得虽未明说是哪一种,但其意义似乎是“你们当带着畏惧神管教的心立身处世(17节),因为你们知道神付了极大的代价——就是基督的宝血,把你们从罪恶的生活型态中救赎出来(18-19节)。”(由此看出彼得等于在说:“你们若随便轻慢神的救赎,忽视祂的伦理教训,神必不喜悦。”)

  你们得赎其中的动词是Lutroō译为“得赎”(redeemed)甚能达意,因为此一动词可以很清楚解释为“付上赎金以买回某人的自由”,所以它通常被用于赎回奴隶或敌人扣留的人质83。英文redeemed也有此意。(NIV和NASB都用此字)系统神学更把它当成专门术语。但我们需注意,原文的语意极清楚,专指“买赎”,而今天“得赎”的意义较广泛(大约相当于得救之意)。

  彼得的读者已经得赎,并“脱去他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换句话说,他们是从这些虚妄的行为当中被赎出来。脱去,ek,不止是“躲开”,而是“脱离”。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生动地想象神的子民从一“地”(即充满罪恶的生活方式之境域)被迁移到另一“地”(即充满顺服神的生活方式之境域)。行为的原文仍是anastrophē,即“生活方式”之意(参,15节注释)。此种生活方式是虚妄的——空洞、无价值、无意义,缺乏持久影响力(参,林前十五17;多三9所用同义字;与此字相关的名词在七十士译本出埃及记第一至第二章出现十三次)。信徒归信基督,其生活方式产生惊人的改变。他们放弃了“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古代社会注重历代祖先所遗传下来的智慧,所以这些行为在人身上更显沉重。有人因此说“古代家庭与国家传统对人的拘束得以被打破……,都是由于耶稣基督叫人得自由的工作造成的84”。以弗所书二10和提多书二14则肯定救赎有这一类目的。祖先遗传加在人身上的锁链终被基督打断(参,出二十5-6)。

  彼得再一次彰显了实存的属灵事物所具有的超凡价值。他称呼那些最贵重最耐久的金属为能坏的金银等物。“能坏的”一词,原文为phthartos,在新约中总是指会腐烂衰残的事物(罗一23;林前九25,十五53-54;彼前一23)。这是因它们属于这时代和这世界(参,4节有关“不能朽坏”,aphthartos,的注释)。

  19. 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这话说明基督宝血肯定比金银更宝贵更有价值(“宝贵”的原文是timios,乃重价之意,用于形容宝石的贵重,例如哥林多前书三12提到的“宝石”;也可用来形容果子的珍贵,例如雅各书五7讲到“地里宝贵的出产”)。基督的血在神看为宝贵,所以这血的价值本来就高昂。

  基督的宝血是基督为我们牺牲的外在表征。祂的鲜血为我们而流,成为我们得赎的代价——所以“基督的血”象征祂的死能救我们85。虽然我们以为基督的血是祂为我们牺牲的表记,特要除去我们因不守律法而在神前背负的罪担——这也是祂牺牲的主要目的——但新约书卷的作者也指出这血的其他功效。这血能洗净我们的心(来九14),也能让我们坦然进入至圣所,直接敬拜神,并向祂祈求,不用经过人间的祭司(来十19),还能渐次洗净我们的罪(约壹一7;并参,启一5b),更能胜过那昼夜控告我们弟兄的(启十二11),并救我们脱离罪恶的生活(彼前一19)。我们今天讲道若能注重这些新约圣经强调的重点,就不亏职守了。

  基督不但流血作我们得赎的代价,祂也为我们受责罚,作我们的替罪羔羊(参,彼前二24)。所以彼得接着说,祂的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当然这话很可能指逾越节用来献祭的无残疾羔羊(出十二5;并参,Hort, p.77),但它更可能指旧约中许多祭礼所需用的无残疾羔羊(民六14,二十八3、9等)86,或是一般基督徒所了解的“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一29;另外参,林前五7;来九14;启五6、12;赛五十三7)。神既极重视基督的舍命和象征这牺牲的血,我们就决不可轻看这事,更不可糟踏宝血。只有基督的宝血能偿付我们得赎的代价。

  20. (祂)是豫先被神知道的乃从原文proginōskō翻译过来。其相关名词曾出现在第2节,即“父神的先见”(prognōsis,RSV译为destined)。此字虽然通常作“预先知道”解释(参,徒二十六5和彼后三17)。但英文版本却有另外译法;AV译成foreordained(预先决定),NEB译成predestined(注定),NIV译成chosen(拣选)。以上这些译法都含有预定论的观念,因为:(1)神若预知某事将发生,则那事必然发生。所以我们必须说,“神预定”某事发生,以别于非基督徒把事件发生的原因归于无情而机械化的命运;(2)通常此字与神连用时总有“预定”的意思(徒二23;罗八29,十一2);(3)彼得如果说,父神在创世以先,就认识基督,就没什么意义。相反地,由于前面一节强调基督的牺牲,因此神“预知”或说神在创世以前就把神的儿子“当作”受苦的救主。以上这些原因合起来,就让我们看到,神的“预知”实际上是永恒的神在创世以前作的决定。祂早已命定祂的儿子将来要降世作人类的救主。

  创世乃新约的术语,指起初世界的被造(注意它曾在太二十五34;路十一50;约十七24;弗一4;来四3,九26;和启十三8,十七8出现)。彼得接着重申新约时代的基督徒在人类得救的过程中占有中心地位。他指出神差祂儿子降世的永恒计划先前一直没实现,却在这末世才为你们显现(或作启示)。“末世”指整个未蒙救赎的受造界在世存留时代的结束。未蒙救赎的世代(徒十七30;罗十六25)是在现今蒙救赎的世代之前。彼得在此特别说,众望所归的弥赛亚为你们的缘故才显现(请参第12节的注释,其中有关于信徒在现今神拯救人的世代所占重要地位之讨论87)。

  21. 彼得从信徒所受的恩时(基督为他们显现),讲到你们也因着祂(就是藉着基督),信那……神。这里指的乃是父神(原文是theos,在新约圣经中常指“神”)。神既为他们的救赎立下计划,就值得他们信靠。

  信原文是pintos,它也有“信实、可靠”的意思。但在本节却不能如此解释,因为彼得在句尾总结“信”就是依靠神。他说:[叫你们的信心和盼望,都在于神。”彼得特别说,“因”着基督才能信神,为要排除基督徒“信靠基督却是畏惧神”的观念,好强调基督徒不但要信靠基督,同时更要因着基督信靠神。

  彼得说,神是那位叫祂(基督)从死里复活,又给祂荣耀的神,也间接指出基督的复活、升天,并得到天父的尊荣(参,腓二9;弗一20-23)。

  第20和21节的要点在于彼得的结语:“叫你们的信心和盼望都在于神88。”其实彼得在第14到16节教训信徒要过圣洁生活,又在第17节叫信徒畏惧因不顺服神而招惹神的忿怒与管教——因为神用重价买赎他们脱离罪恶(18-19节)。彼得最后提醒他们,神是他们当惧怕的审判者,却也是他们可以信靠的救主。这位神在永恒中立下救赎的计划(20a节),然后为他们的缘故差遣祂的儿子来到这世上(20b节)。因着神的儿子,他们可以信靠祂(21a节),祂叫基督从死里复活,又给祂荣耀(21b节),祂是他们全心信靠和盼望的对象(21c节)。基督徒畏惧的神也是他们永远信靠的神,因为神自永恒中为他们立下救恩的计划又这么行了。

  3.从今开始,彼此切实相爱(一22-25)

  22. 你们既因顺从真理,洁净了自己的心这话可以指重生(“顺从真理”可作“信从福音”解释),也可以指重生之后追求生活的洁净(“顺从真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神的命令”)。

  “洁净了”(hēgnikotes,完成式分词)若指重生,则代表一件已经完成的事,其果效仍存在。但彼得在其他出处提到成圣过程也用完成式(彼前四1;彼后一12),我们便不能肯定说“洁净了”指的是重生。

  较令人信服的解释可能是“重生后追求心灵上与生活上的洁净”,其理由如下(1)新约中顺从(hypakoē)一共出现十五次,没有一次明指重生时赖以得救的信心89;(2)彼得于第2和14节用顺从(hypakoē)代表行为上的顺服;(3)洁净(hagnizō)在新约其他出处常用来比喻重生后在生活上求洁净(雅四8;约壹三3)90;(4)在第15节,使徒呼召信徒过圣洁生活。由此可知他们说“因顺从而得洁净”乃是积极响应此呼召的结果;(5)这项“洁净”是信徒必须主动完成的事(“洁净了”自己的心),然而在新约中,基督徒在重生,灵魂得洁净时,从未被要求扮演积极角色。但在另一方面,神却要求他们在追求成圣的工作上要主动积极(参,林后七1;雅四8;约壹三3)。

  “洁净”于是代表在精神上脱离罪的玷污,并在追求心灵的纯净上有实际的进步。这种观念类似雅各书四8和约翰壹书三3的教训。

  自己的心则强调“洁净”在精神上与属灵上的本质。虽然“心”(psychē)指人的全部(如:彼前三20;彼后二14),但在此却不这么解释。彼得如果这么说,他很可能用heatous,即“你们自己”(如同约壹三3)。心(psychē)可以是“内在属灵本质”的意思(太十28;彼后二8;以及BAGD,p.893)。因下文是“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我们便了解“心”在本节是指“内心”而非“全人”。

  你们既因顺从了真理(by your obedience to the truth ,照AV译法)也可译成“你们既在顺从真理中”〔in(your)obedience to the truth,照NASB译法〕。两种译法都合乎语文学原则,也表达了正确的神学观。但第一种译法较为可取,因为基督徒洁净内心是靠主动顺服神(“真理”在此有“讨神喜悦的正确方式”之意,所以它不但包括福音信息,也涵盖所有基督教有关教义与生活的教训——参,约贰4;约叁3、4;彼后一12,二2)。

  这样的“洁净”并非成圣过程的结束,因为新约圣经从未提到这类成长过程的结束,彼得也不可能假设各个不同教会的成员都达到了某一圣洁的标准。

  对本节较正确的了解乃是把它当作彼得论述的必然推论。顺从是“顺从那先前提过的教训”。我们因此可以解析本节文意如下:“你们已经得顺从这些叫人圣洁的诫命而洁净了内心,……接下来就要热切的彼此相爱。”彼得因此期望圣洁生活会带来基督徒彼此之间更深刻的相爱(其实不论“洁净内心”是“因着顺从真理”或“在顺从真理(的行为)中”,“彼此相爱”都应该是必然结果)。

  爱弟兄没有虚假代表真实的爱,而非外表的敷衍或口头的应付。也许彼得看这种“兄弟之爱”(philadelphia)比“爱加倍”(agapē)在感情上更强烈(请注意彼得提到这两种爱的次序,以及下面要讨论的“爱加倍”(agapaō);另外请参看彼得后书一17,其中提到“亲爱教中的弟兄”,用的是“爱加倍”)。

  RSV把这段译为for a sincere love of the brethren(“为了”弟兄之间真诚的爱),表示“顺从”与“洁净”有其目的。然而新约圣经中提到“爱其他基督徒”时,常指成圣的一部分或其果效。所以照原文句构(eis加上目的格),弟兄的爱应该代表结果而非目标(NIV、NEB、及Phillips都如此译:请参一3,二9、21;这些经文都有相同句构)。例如:NEB就译成:“直到你们对弟兄感到真挚的爱”(Until you feel sincere affection towards your brother Christians)。

  就当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乃是叫人相爱要超过前节所说弟兄真挚相爱的地步。彼得在前节用phileō的字根(亲爱、友爱),但在本节用agapaō(“爱加倍”,特指又强烈又深刻的爱)91。原文在“相爱”之后加上“切实”(ektenōs),此字在其他出处代表极强烈,极深刻,又极火热的情感或愿望(参,LXX珥一14;拿三8;及徒十二5,二十六7)。

  许多古卷(包括最早期与最完整的抄本)在此处都加了一个形容词katharos,即“纯洁、干净”之意。所以“从心里”也可作“从清洁的心里”。这么说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前节提到内心的洁净。

  整节的意思组合起来便成了:“一旦你们开始追求圣洁,你们彼此间就会真挚的相亲相爱,但你们要更进一步带着热诚、深刻,又强烈的态度去继续相爱。”这便是彼得在第13-21节劝勉人追求圣洁后,信徒可能生出的第一项实际表现。它提醒我们,每个真实过圣洁生活的人以及每个圣洁的教会,其最重要的记号就是对同作基督徒的有深切爱心。它也使我们对人性产生新希望。一般人都以为人性在年轻时便被塑成定型,但彼得却强调,藉着福音的大能,人性可能在一瞬间永远改变。

  23. 按照RSV译法,本节为一新句:“你们蒙了重生……”(You have been born anew)。但原文则为第22节的后续,所以是分词。“……且已蒙了重生……”。这样就解释第22节的教训:“因为你们已蒙了重生,所以要切实相爱……”(NASB便是如此译)。“重生”代表新的属灵生活的开始(参,约三3-15;并参约一12-13;弗二1、5;西二13;多三5;雅一18;彼前一3) 92。彼得在本节所用的动词(anagennaō)与第一章3节相同(注意第3节的注释)。这儿的动词为完成分词式,所以它强调先前重生持续不断的果效。

  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这话肯定撒在读者心中的新生命“种子”乃是永恒与耐久不坏的(参,一4有关能朽坏与不能朽坏的注释)。“种子”的原文(spora)可以解释为“撒种”(动作)或“种”〔名词,用来栽植或撒播的;参看马喀比一书十30,约瑟夫着犹太古典(Josephus, Ant.2.306;BAGD, p.763)〕。在本节,原文作“种子”解释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若把它解释成动作,则说“一个动作不会朽坏”就不通(参,约壹三9)。

  是藉着神活泼常存的道93,这道可以指神口中的话(福音宣言)或神默示人写下的话(圣经),或两者都是。这是因为下面两节引用以赛亚书四十6-8,其中提到神的道,就是神藉旧约先知所说所写的话。在这我们也许不需分辨得太清楚,因为以赛亚书的经文是指神的话语一般的通性,并没提到神的话是以何种特定形式出现。

  我们接着要问:“那不能坏的种子”是不是神的话(参,路八11)?或者说,彼得把“种子”当作圣灵用神的话或透过神的话所作的功夫?我们回想彼得所说,信徒蒙了重生,是“由于”(ek,即“出于、从”之意)不能坏的种子,也是“藉着”(dia,“透过、经由”)神活泼常存的道。以上两句介词的转变可能代表措词的变化,然而其间的差异从神学观点看是微不足道的。不论如何讲,圣灵都一直积极推动使人重生的工作(参,约三5-8;多三5),而神的话语也是神藉以唤醒不信者来接受新生的工具(参,罗十17;雅一18)。然而本节经文中并未明确提到圣灵。此外彼得提到神活泼的道(参,来四12),就表示神的道有其能力——不同于任何人自己的话,神的道能唤醒不信者接受新生。并且神的道也是常存的(参,可十三31),就更强调因神的话语而带来的新生也是持久的。还有,第24和25节继续重申神话语的永恒性。如果第23节指圣灵叫人重生的工作有持久性,则它与第24和25节就不连贯了。固然我们不该把神的话语和说话的神分开,然而以上的讨论指出彼得认为神的话实在是赐生命的“种子”。这在传福音事工上的意义很明显:能叫不信者来接受新生的,不是我们的道理,也不是我们的生活见证,而是神祂自己大有能力的话语——祂的话语至今仍被保存在圣书中。人能得新生命是在于读神的话或听神的道。

  于是我们有如下讨论:

  (1)彼此切实相爱(22节)

  (2)这是因你们已靠不能坏的种子而蒙了重生(23节)

  但第23节怎会是第22节的原因呢?或许彼得想重申信徒重生叫他们有彼此相爱的能力。可是这样就不能解释他为何强调神的话是“不能朽坏的,又是‘常存’的”。此外,相爱的能力或许是信徒能够彼此相爱的充足理由(例如说,“你们因为已蒙了重生,才能彼此相爱”),但相爱的能力却不是第22节叫人彼此切实相爱的原因。

  对第23节的正确了解,必须能解释为何彼得强调藉神的道而得的新生命是常存的。其实彼得很有可能着重于信徒相交的永恒本质,因他说“当彼此相爱(22节),因为你们蒙了重生,是要进入神子民的彼此相交,而这相交将持续到永生(23节)94”。所以基督徒的长进绝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或强调个人色彩,却是必须藉与其他基督徒相交而长进,这样的相交也必须日渐进深直到永生。

  24-25. 神的话是永存的,这点已在第23节提过。此处再次重申其重要性。彼得引用以赛亚书四十6-8,把人性的软弱与神道的永存作一对比。凡有血气的,指“所有天然人的存在”,或者直接说,就是“所有人”95——其实两者意义也是相近的。野草的原文指普通的草(太六30,十四19),或指干草(林前三12)。这草只活一季便会干枯。他的美荣指所有人为的美容、装饰,和声名。草必枯干,花必凋谢,所以人的美容与丰功伟迹也会迅速消失(参,雅一10-11)。这样说来,是什么给人永恒的盼望和生命的意义呢?答案是惟有主的道(rhēma,“瑞玛”,实际说过或写下的话)是永存的,也就是彼得读者听后相信的道。这道显然包括旧约圣经、新约使徒教训,和初世纪传福音者引用前面两者的信息。这道叫信徒心中产生对新生命的盼望。所以信徒不像那些必干的草、必谢的花,乃是有永恒常存的生命(参,约壹二17)。彼得在本节用rhēma代表神的道,却在第23节用logos代表神的道,表示他看这两者意义是相当的。本节经文藉比较神话语的永恒与人类成就的短暂,再次强调前者的特殊。我们都知道,所有人为的“荣耀”,包括实力、权柄、财富、美容,和声名都会迅速消失,但“重生”(23节)的基督徒却要永远与神同在。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