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F 作教会的好长老与好肢体(五1-7)   1.你们作长老的务要牧养神的群羊(五1-4)

  1. 我这作长老……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这话初读似乎与上文无关。但原文中有一连接词“所以”(oun),表示这节是接续上文的合理转折。有可能彼得想到审判要从神的家(殿)起首(四17),所以教会的人应当保持清洁的良心,以及与神的亲密关系。这种洁净的生活要从教会的长老开始。以西结书九6可能是本节的出处。前面提过,彼得借用了这段旧约经文的字句:“于是他们从殿前(七十士译本作“殿中”)的长老杀起”。彼得将这段经文转换成“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因此第四章末了与第五章起头的关联是这样的:因为炼净人信心的审判要从神的家开始,特别是要从神家中的领袖开始,所以我……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

  彼得为了避免因宣布审判的预言而变得骄傲,他立刻强调他自己与众长老是同一级的人:与我同作长老的人。这话使众长老知道彼得也把自己当作最先受神审判的人。他虽是使徒,也不能幸免。他的读者就更不能自高自大,自以为圣洁而妄想免去神的审判。更进一步说,他为要鼓励众长老作群羊的“榜样”(3节),便首先指出自己是如何愿意作众长老的榜样。

  使徒彼得不但谦卑地说,他自己“与众长老同作长老”,他更把自己当作基督受苦的见证。他若说自己是“主复活的见证”,他只能叫人相信他信息的真确(徒二32,三15;参,彼前一22)。他甚至可以自称是“主登山变像的见证”,他也只能证实他使徒的身分(参,彼后一16-18)。但他竟说自己是“基督受苦的见证”,这便直接让人想到彼得生平最痛苦的一段故事。这事彼得自己不会忘记,其他亲眼看见基督被钉十架的人也不会忘记。我们都知道彼得是怎样地“见证”:在耶稣被捉拿时,他胆怯了,他三次不认基督(太二十六69-75)

  彼得为什么提这些呢?或许他要指出基督甚至可以原谅最严重的罪。(保罗也用他自己的生平作例子,指出靠恩得救的真理,参,提前一16。)因此他鼓励众长老要甘心情愿地谦卑下来,为罪后悔,不要带着伪善的骄傲,固执地不肯认错。

  彼得也要与众长老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彼得的罪已藉基督完全得赦,所以他才能享受将来的荣耀。藉基督完全得赦免的恩典是开放给每个人的。有人以为彼得是指他在变像山上看到耶稣的荣光,那时有神荣耀的云彩遮盖陪伴耶稣的门徒(太十七1-8;并参,彼后一16-18)。彼得若有此意,他可能会另外说:“并见证从前显现给我们的荣耀。”但他在自称是基督受苦的见证人之后,只提到同享荣耀,并说这荣耀是后来所要显现的,表示他心中只想到基督再来时要赐给信徒的荣耀(此主题在一7,四13,五4、10屡次出现)。彼得是教会里的“长老”,他曾犯罪,后来悔改,罪得赦免,与主复和,并与主基督同享荣耀。他有资格“劝诫”其他长老,叫他们同样为罪悔改,与神和好,以避免受到神的管教与火炼。

  另一方面,提到基督的受苦或许也提醒众长老一件事。因为基督情愿为他们受苦,所以他们也当为教会群羊忍受苦难(参,三18之注释,其中讨论该节在经文中所起作用)。由于彼得在前面自称是长老兼见证人兼同享荣耀者,经文重点似乎在强调彼得自身的经验,而非基督的榜样。

  2. 彼得劝勉众长老,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原文中的动词为牧养(poimainō,作牧人,作牧师),但名词群羊(poimnion)也出自同一字根。所以我们也可把这段话译成“作神群羊的牧者”。彼得所用的字与耶稣在约翰福音二十一16用的字一样:“你牧养(poimainō)我的羊”。在你们中间与原文意义相合,但RSV译成“归你们管的”(that is your charge)。

  接着RSV的边注加了一句话“施行监督权”。中文圣经也加一句按着神的旨意照管他们。这两种译文都根据某些古抄本,其中加了一个动词episkopeō,意义是“作监督”。这话加在经文中也是合宜的。(NIV也在正文中加了“作监督”,serving as overseers。在许多古抄本中,有三本主要抄本遗漏了这段话。这三本都来自同一地理区域,但其他带着这句话的抄本则来自不同地区,其中有几本年代也很古老。)在第1到第2节中间,彼得连续用了“长老”,“牧养”(牧人)和“照管”(监督)等词,表示它们的意义在新约时代是相通的。

  彼得接着教训长老们在教会当如何行。他列举了三样长老们特别容易犯的罪,以及三种应付之法。

  加尔文对本节作了一番透彻的讨论。他的结语是:

  彼得在对长老们的训诫中,特别指出他们在行使职责时易犯的三种恶习,就是怠惰、贪心和抓权。152

  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意思是不为应付职责而工作,或是“因没人做所以我必须做”,而是因为长老自愿做这有价值的工作(羡慕善工,参,提前三1)。RSV的边注在此有一段话:照神的要求。〔as God would have you照字面意思是“根据神(的意思)”,即“按着神的旨意”。中文圣经则把这句放在“照管他们”之前〕。这句在许多古抄本中都有,所以应该放在经文中(NIV及NASB都包括了这句)。如果有人并不真心想做长老,他就不该勉强自己去做。神要的是我们甘心乐意的服事。如果事情没人做,祂会另有安排。长老们服事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乐意的原文意思较偏向乐于工作白守情绪。相对的,前文中的“甘心”则注重在毫无勉强的自由选择,即愿意工作的自由意志。

  我们或许会问,如果服事不是因为贪财,那么人是否永不得为赚钱而在教会服事?或者人不得为赚“可耻”之财而服事?(就是带着贪婪或自私的动机,或用诈欺或不公平的手段。)第二种想法较可取。一方面是因为彼得讲不得“贪财”而非不得正当地“赚钱”,另一方面圣经其他地方也讲明至少有些长老靠服事赚钱是对的。(这些长老的服事就是他们全时间的工作,也是他们经济收入的来源,参,提前五17-18)。所以长老有这种赚正当钱财的动机并不为过,并且也是他们服事的一部分推动力。但我们若仔细推敲经文,彼得并非说“不是因为贪财,乃是要诚实赚钱”,而是指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动机:“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贪财与自私常潜伏在人心里,所以长老们服事时要格外提防这类私心。

  3. 也不是辖制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前两种服事的动机是内在的。现在所讲的是外在的表现。但就是外在的表现也反映出内心的态度。一个抓权的长老就会“辖制”群羊,喜欢常常用权威压制人,并不断求更多的权力,一旦得着就紧紧抓住这权力,并常在人前炫耀。相对的,一个不求自己地位名利,只求造就他人的长老(如:腓二3-4、5-8、20-21和太二十三11的例子),会努力使他自己成为别人的“好榜样”,以供人学习。

  辖制(katakyrieuō)意思是“高压控制,制服人”,引伸义是“苛刻或过度地使用权柄”(注意它在太二十25,十42;徒十九16;以及LXX的创一28,九1的用法。另外它也代表军事上的征服,如:民二十一24,三十二22、29;诗一一○2,等等)。这字似乎总有凭体力、武力,或政权来制服人的意味。彼得在此不准长老随便地或傲慢地或自私地或过分地设定各种控制人的规条。他暗示长老不可靠恫吓来治理教会,也不可靠人情关系要胁,更不可炫耀权力。甚至在教会里用“政治权力”管理群羊也是严格禁止的。长老只能尽量藉自己的榜样去感化人。虽然如此,第5节却提到,众人要“顺服”长老,暗示长老在教会中有实质的权柄,他们引导教会的方向,所以教会当顺从他们的领导。(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及腓利门书曾运用他自己使徒的权柄教训人,这是很好的例子。)

  虽然我们可能早已明知神自己是我们效法的榜样(弗五1),并且耶稣的生平是神所喜悦的完美生活样式(彼前二21;约壹二6等等),我们却不得不惊讶于初代基督徒是如何常常盼望他们的领袖作一般人的榜样。他们不需要十全十美,却要作群羊的榜样。使徒保罗也一再要求别人效法他自己(林前四16,十一l;腓三17,四9;帖后三7-9),又告诫提摩太和提多(提前四12;多二7-8)要活出基督徒的样式给人效法(参,来六12,十三7)。

  所以在教会作领袖的需要知道,活出可让人效法的生活样式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主要的职责所在。这等责任十分具挑战性。更进一步说,挑选教会领袖的人也当明白,教会领袖的资格并非学术上的成就或高明的行政或理财技术(好像大学雇教授或商场找经理),而是能以身作则的品德。长老不该因处在给人效法的地位而自鸣得意,反而要不断保持谦卑,时常警惕自己仍要抵挡存留在心中那可恨的罪恶,并专心仰望神,追求圣洁的生活。事实上,长老若因自己在属灵上有长进而沾沾自喜就大错特错。只有那些效法保罗高呼:“这事谁能当得起呢?”的人,才有可能立下最好的榜样。连彼得自己都说:“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5b节)。

  所托付你们的,这话有人以为是指每位长老都有一些人交给他去照顾,但这种说法并无充分证据支持。这话可以代表“你在神面前负责的那一部分”。

  4. 彼得应许长老们将来要得属天的赏赐,而不是得地上的赏赐: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你们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在这儿,彼得把长老们都当作牧者,所以基督很自然的就是众牧者的牧长。(此名称在新约中只在此处出现,但类似的称呼则出现于彼前二25;来十三20;太二十六31;约十11-16)牧长显现的时候,意思是“当祂出现的时候”或“祂被人看见的时候”,指基督再临的时刻。那时辰(不是人死的时刻,参,一7的注释),就是你们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的时刻。

  冠冕(stephanos)代表胜利者所戴的荣冠,或体育竞赛优胜者头上的“桂冠”,或罗马将军赏给打仗最勇敢的士兵一顶金冠(参,Josephus, War 7.14),或君王头戴的皇冠(撒下十二30,LXX的王下十二30;并参,启六2,十四14)。每种情况都代表特殊尊荣,不是每人都能得到的,而是只给值得众人特别尊崇的某些人,通常是那些有特别功绩的人。这正是本节的精神。彼得说,有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特别为“众长老”存留,他们要在来世得到这奖赏,因为他们在今生凭公义执行长老的职责。更进一步说,荣耀的引申义是外表可见的尊荣。最后一点,启示录中的“二十四长老”头上也戴“金冠冕”(启四4),他们后来并把冠冕放在神的宝座前(启四10)。他们虽不是彼得所说众教会的长老,但他们的“冠冕”也代表尊荣的标志,只有少数人可以戴,而非所有人都能戴。

  圣经中尚有其他章节讲到某种“冠冕”,将来要赏赐给所有信徒(提后四8;雅一12;启二10,三11)。然而在这些章节中,“冠冕”似乎被用来笼统地比喻属天的生活。提摩太后书四8讲到“公义的冠冕”,是主不但要赐给保罗,也要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即所有信徒)。这冠冕可能代表“把公义像冠冕一样加在信徒身上”。同样地,雅各书一12和启示录二10并三11提到生命的冠冕。它也可能是“把属天的永生像冠冕一样赏赐给达到生命赛跑终点的信徒”。哥林多前书九25则暗示所有信徒当努力争取“不能坏”的冠冕,但在经文中它也可被看作属天的赏赐。这赏赐不是给所有信徒,而是给那些一生忠心顺服神的人,因他们配得特殊的奖励(参,林前九24,并注意在林前三12-15提到奖赏程度不一)。

  本节因此似乎指教会的长老应当以神所喜悦的方式服事,不求今世的尊荣或财富,却要求基督再来时赐下的特别奖赏,就是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参,一7的注释)。这本来是今天教会的长老所应努力的目标,但事实并非如此。

  2.你们年幼的也要顺服年长的(五5a)

  5a. 彼得在本节开头加了照样(中译从缺),为要把重点转到另一群人身上,但主题没有改变。他在三7也用了这种转折法(参,三7注释以及三1有关homoios{的讨论)。这两处的“照样”不是“照同样方式行事”,乃是“继续同一主题”之意(在三7讲婚姻关系,在本节讲教会同工与其他人的关系)。

  你们年幼的,也要顺服年长的,教训教会里的人要顺服长老治理教会的权柄。)顺服代表原则上自愿支持长老的领导方向(参,三1有关hypotassō的注释),除非长老带领人犯罪(见二13的注释)。

  在新约里年长的(presbyteroi)可代表“老人”或“占长老职份的人”。正确的意义必须从上下文中推敲。所以有人以为年长的应指教会中“一般老年人”(NIV就如此译:年纪较长之人,those who are older),因为彼得前面直接讲“你们年幼的”,而不是讲“你们都要顺服长老”。“年幼的”与“年长的”放在一起,代表年龄的差别而非教会职份的不同。

  然而下面几点使我们偏向把年长的解释成在教会作长老的,而不是一般老年人。(1)第5节以“照样”开头,表示彼得有意继续讨论第1到4节的主题,就好像三7开头的“照样”也是继续讨论三1-6的主题一样。由于第1到4节的主题是以“长老”为中心,所以第5a节可以当作教导其他人如何与长老相处。如果这节讲的是年幼的如何与年长的相处,那主题就完全变了。(2)除非经文明确指出“年长的”代表其他人,不然读者们按正常直觉自然会把“年长的”当作第1到4节所提到的“长老”。(3)hypotassō一字是“服从”之意,代表顺从权威的管理,而非尊重或恭敬(参,三1之注释)。在教会里,老年人通常没有治理的权威,但作“长老”的人则能监督信徒。

  即使“年长的”代表长老,我们仍然会问,为什么彼得叫你们年幼的要顺服长老,而不是“全教会”要顺服长老。这或许是因为年轻人最需要被提醒要顺服教会权威。(“年幼的”包括一切青年男女。原文虽用阳性复数名词,但它代表一群有男有女的人。)只提“年幼的”也不表示其他人就可自由违背长老管制。相反的,如果那些最容易独立思考,甚至时而反叛教会领袖的年轻人都必须顺服年长的(长老),则其他人自然也必须顺服长老的领导。坡旅甲书信(Epistle of olycarp)5.3节肯定这观念。坡氏用了同样的字:“年幼的”(neōteroi)和“顺服”(hypotassō)。他命令“年幼的”要“顺服长老与执事,如同顺服神与基督”。他显然是指教会负责人说的。(请注意他提到长老与执事,另外他在五2与六1分别对执事与长老有指示。)

  3.你们众人也要彼此顺服(五5b)

  5b. 第5节下半应该是另一节,且是另一段落的开头:就是你们众人,也都要以谦卑束腰,彼此顺服,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彼得的主题已从长老与教会其他人的关系转移到教会里的人际关系(五5b-7)。(我们所用的分节法最早是由出版家Stephanus在一五五一年建立的153,在彼得时代没有这样分节。把圣经分段更是晚近的事,因为每一位近代译者都有不同的分段法,所以不同的译本有不同分段法。)

  彼得用“衣服”作比喻,以束腰比喻各人在主里谦卑,彼此顺服。这是基督徒相处应有的态度。无人能免除这种态度。彼得说众人,是指教会的长执、平信徒、年轻人、老年人、初信者,和老基督徒。谦卑是指把别人放在第一位的态度,就是以别人的愿望、需要,和主张为重,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其次。腓立比书二3-4对此词tapeinophrosynē)有很好的定义:“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NASB译成“看别人比自己更重要”,more important than)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二5-8所描述的基督就是一个伟大的榜样。)

  为什么要以谦卑束腰呢?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这是从箴言三34引出的。(另外雅各书四6也用了这话。)神为何如此行事?显然骄傲的人只相信他们自己(那些倨傲骄矜之人以为他们自己比别人更伟大,更重要),而谦卑的人却信靠神,神也喜悦人信靠祂。此外,骄傲的人为自己寻求荣耀,但谦卑的人却归荣耀给神。荣耀本该归神,不该归我们(林前四7;还有林前一26-31;启四11)。恩本是神赐下的,也是我们不配得的。神的恩不但救我们免于永远受刑罚,也叫我们能过基督徒生活。这整句引自箴言的经文很适用于基督的日常生活。其中动词用现在式,表示“神继续不断阻挡骄傲的人,但也一直赐恩给谦卑的人。”

  a.在神前要自卑(五6)

  6. 彼得接着从对别人谦卑讲到在神前谦卑。他说:所以你们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所以”把第5节的旧约经文与本节的经文相连。如果神一直都在阻挡骄傲的人,则在神前谦卑实为智慧之举。这其中包括降服于神的智慧之下,并把我们一切的挂虑交给祂。这样做或许会招致个人生活上的不便。但从长远来看,信徒在神前谦卑对他们自己只有好处,因为到了时候,祂必叫你们升高。

  至于“升高”是在怎样的时候,采取何种方式,经文中没有说。所以我们只能笼统地了解经文。“在神认为最合适的时机,或在今生或在来生,祂会把你从谦卑的地位抬举到尊贵的地位,这一切都照着祂看为最美好的方式实行。”“升高”可以代表属灵福气的加增,或与祂更深刻的灵交,或被赋与更多的责任,或得更多的赏赐与尊荣。这些奖励都会被别人看到。

  b.将一切忧虑卸给神才得谦卑(五7)

  7. 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为他顾念你们。原文中本节并非新句起头,反而与第6节有重要关联。英文译本多半忽略了这种关联(如,RSV和NIV),而把第7节当作另一个句子。彼得接续第6节的命令(“要自卑……”),用一分词片语讲出实行的方法。在神前适当的自卑是把“一切的忧虑都交给祂,因为祂仍顾念我们。”

  彼得明白,如果人要看别人比自己强又比自己重要,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人会自然而然地忧虑:“那谁来关心我呢?”答案是,神祂自己会顾到我们的需要。我们照顾自己远不如祂照顾我们好(祂的手是“大能”的,6节)。祂也很愿意这么做,因祂一直都顾念祂的儿女。所以把一切的忧虑都交给祂乃是谦卑之道,使人从忧虑的捆绑中得释放,并能真实的去关切别人的需要。

  卸代表把某物丢给别人或放下(路十九35)。这段经文的背景可以溯自七十士译本的诗篇五十五22,其中用了同一字“卸”:“你要把你的重担卸给耶和华,祂必抚养你,祂永不叫义人动摇”。此外,第7节的“忧虑”与诗篇的“重担”原文为同一字。它代表“操心、担忧、人所焦虑或愁烦的事”。(注意路二十一34和林后十一28用同一字。)

  G 在属灵的争战上作坚固的信徒(五8-11)

  1.提防魔鬼的攻击(五8)

  8. 本节开始了一个新段落,警诫信徒要保持灵里儆醒。彼得劝读者们“务要谨守、儆醒”。这就好像劝一个走在险路上的人要提高警觉,小心谨慎一般。(见一13有关谨慎自守的注释,此外在四7,彼得也同样劝读者要“谨慎自守,儆醒祷告”。)儆醒原文为rēgoreō,也是在灵里警惕之意,但重点可能较偏于一人注意力的集中。(对罪,对邪魔的攻击都要“提高警觉”。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也劝门徒要“一同儆醒”,参,太二十六38、40-41;外加:徒二十31;西四2;启三2、3和十六15,以上经节都用了同一字。)“儆醒”的相反就是属灵的昏沉。这样的信徒与不信的人对事务的看法没有两样,并且极少从神的角度去看事务。

  儆醒的最大理由就是防备受仇敌魔鬼攻击: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这段经文中蕴含了很恰当的比喻。一头到处巡行的狮子常常在猎物进行例常活动时,猛不提防的凶狠攻击,毫不留情。吞吃意思是“吞下、猛咽”。(约拿书一17讲到“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其中用的也是同一字。)

  魔鬼(diabolos)指有位格的属灵活物。它主动背叛神,并率领其他像它一样的邪灵与神作对(太四1-11,十三39,二十五41;启十二9等等。希腊文是从希伯来文撒但翻译过去的,在七十士译本出现十八次。)但如果diabolos不是指某位活物或魔鬼,则它代表一般性的“毁谤者、诬告者”。(如:提前三11;提后三3和多二3都提到不做“谗言者”,diabolos。另外七十士译本的以斯帖记八1:“‘仇敌’哈曼”也用这字。)彼得把撒但当作狡猾邪恶的活物,它有能力也喜好攻击(并伤害)基督徒。

  在新约圣经里提到受邪魔影响的后果不外乎下列几项:诡异或暴力而不合理的邪恶行径,特别是针对福音或基督徒而发的。这些表征使谨守儆醒的基督徒立刻察觉其中有魔鬼或邪灵的作为(可一24,五2-5,九18;徒十六16-18;启二10)。另外恶言中伤、说谎(约八44;约壹四1-3),益发猛烈的自我伤害(可五5,九20);顽固的宣讲假教义(约壹四1-6);突发性且莫名其妙的情绪不稳(如:恐惧、仇恨、抑郁、焦虑、暴怒等),这些都违背神的旨意,且叫人失去理性(正是以弗所书六16提到的“恶者一切的火箭”)。基督徒在灵里对这等行径感受到的深切不安,简单说,就是“辨识”邪灵的洞察力(参,林前十二10)。

  然而我们也要小心,有许多邪恶的事不是直接来自撒但或邪灵,却是从我们内心残留的罪性或我们周围不信者的恶习而来。我们若对邪灵的活动过分好奇,也会造成伤害——我们“在恶事上要作婴孩”(林前十四20)。

  2.用坚固的信心抵挡魔鬼(五9)

  9. 彼得说,基督徒不要怕这等表面很吓人的仇敌,却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他。这节经文很鼓励人,因为它讲到基督徒抵挡魔鬼攻击必然得胜。忽略魔鬼的存在是错误的,但在魔鬼面前胆怯退缩也不对。我们要抵挡他!坚固的信心代表相信神必插手叫基督徒得胜。雅各也同样叫基督徒抵挡魔鬼。他并保证若魔鬼不能得逞,“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雅四7)。本节与雅各书的经文都讲到抵挡,代表一种主动且有决心的抵抗,常必须经过正面的争战。(提后三8用这字形容埃及术士抵档摩西,另参,徒十三8;罗十三2;加二11以及提后四15。)

  基督徒当怎样抵挡魔鬼?彼得没有明说,但在以弗所书六10-18当中,保罗列举属灵争战的全副军装,正是对本节很好的解释。用实际的话来说,基督徒生活中所有属灵活动都能用来抵挡恶魔的侵扰——包括祷告、读经、赞美、信徒互相鼓励、口头上斥责仇敌魔鬼(路十17-20;徒十六18),以及重视圣洁生活(注意以弗所书六14所提“公义”)等等。总而言之,就是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弗六11)。

  所以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他(魔鬼),象征基督徒一定能击败魔鬼。基督徒必须抵抗魔鬼的搅扰,相信仇敌必然会逃跑,神国必要扩展。并且经过属灵的争战,他们就必然在信心与生活的圣洁上有长进,而神也会把撒但原本恶毒的计谋变成有益于基督徒的祝福。

  彼得并附加一句话:因为知道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的苦难(或作“受过、体会过”这等苦难)。他藉着其他基督徒的例子,来鼓励读者,告诉他们世界各处的基督徒都会受到相同的试探,所以不要以为自己的苦难是不寻常的。

  3.等你们暂受苦难后,神必叫你们重新得力(五10-11)

  10. 本节的转折语最好用“但是”,而不是RSV所译“和”(And)。(中译无此转折语。)彼得惯常用连接词de来代表与前文完全不同的对比154。(这种用法在彼得前书出现二十八次。)本节主旨是说,受苦与伴随受苦而来的魔鬼攻击——有时魔鬼攻击是受苦原因——或许很难受,但这些只是短暂的。的确,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这话特意不提时间的长短,因神成全的工作或在今生成就或在来世成就——那赐诸般恩典的神……必要亲自成全你们。换句话说,神要“叫他们完全准备好能接受各样恩典,并叫他们重新得着因受苦而失却的各样本领或才能”。祂要坚固他们,恢复他们受苦前的地位、权利与责任。祂又要赐力量给他们,因而他们的软弱变为刚强,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变为胜利。还有,祂更要建立(坚立、巩固)他们的正当地位。从前他们虽不公平的失去地位,但神终将重建他们。总之,神要使他们得回一切从前失去的,还要叫他们保有这些直到永生。

  除了这些令人安慰的应许以外,彼得更提醒读者,神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祂永远的荣耀。这话更是一粒定心丸。神的应许不是暂时的,而是永远的。在神的国度里,神的各样圣洁特质都奇妙地蕴藏在祂永远的荣耀里——祂的光明与荣耀使我们产生极端的敬畏。然而神并不希望我们对祂因此“敬而远之”,反而呼召我们进入祂自己的荣耀中——没错,祂正是要我们在基督里(也就是与基督联合)分享这荣耀155。我们在今世可以预享这荣耀之一部分,但在来世就要完全得着。神的应许就是祂要赐下丰盛的恩典,尽够我们用来克服一切今生受苦所带来的痛苦(林后十二9)。

  11. 本节是一句简短的结束赞美词,愿权能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它称颂神的权能,并盼望神统管世界的时代早日来到,因为这世界到处都是邪恶的势力,看不到神的公义。

  Ⅳ 结语(五12-14)

  彼得在末了加了一段结语。他在第12节提到要西拉转信,并继续劝勉读者要保持信心。第13和14节则转达其他教会与弟兄的问候,并祝福受信的教会。

  A 我托忠心的西拉转交此信(五12a)

  12a. 西拉也与保罗的传道事工有密切关联(在林后一19;帖前一1;及帖后一1都提到他)。路加在使徒行传也提到他(从使徒行传十五22到十八5总共提到十二次之多)。事实上,在使徒行传十五22讲到他曾把使徒的信从耶路撒冷带给安提阿教会。西拉是希腊名字西瓦努(Silvanus)的简称。(A.T. Robertson, Grammar, pp.172-173,曾列举一长串希腊文名字,每个名字都有其简称。)

  我略略的写了这信,托我所看为忠心的兄弟西拉转交你们。有些注释者认为西拉是送信者,也有其他人把西拉当作“录信者”(amanuensis,书记),以为他把彼得的话作成笔录。(参,罗十六22;保罗用德丢代笔写罗马书,但他在其他书信则惯常加上一段尾语“亲笔”或“亲手”,表示是他自己写的,见林前十六21;加六11;西四18;帖后三17;门19)。按照“导论”中列举的证据,西拉较有可能是“带信者”而非“录信者”。(NIV译为靠西拉的帮忙……我略略的写了这信,With the help of Silvanus, ......I have written to you briefly.这显然把西拉当作书记。)

  一方面,“托……西拉”表示彼得把信交给西拉送给各教会(参,导论C)。另一方面,我所看为忠心的兄弟西拉,也暗示彼得相信西拉能忠实地完成任务,所以派他送信。这种在信中称赞送信者的例子屡见不鲜,也甚为恰当。(类似的例子有林前十六10-11;弗六21-22;西四7-9;多三12-13。)但在信中称赞录信者的明显例子就很稀少。彼得也没有理由要这么写。(虽然在罗马书十六22中,德丢自己是提名道姓,但没有其他任何一卷新约书信的作者称赞代笔的书记。)

  当然,我们也可假定,西拉既奉派作送信者,他也有可能受彼得指示,作书记写成这封信,甚至(或许)把信的体裁加以修饰整理。然而本节专讲西拉为送信者(参导论中的讨论),并未提到他也是录信者。另外,也没有其他历史证据证明他是彼得的书记。所以我们最恰当的结论是,书信中没有明确证据足以证明西拉也参与了写书之工作。

  B 务要在神的真恩上站立得住(五12b)

  12b. 我略略的写了这信,这话类似希伯来书十三22的声明。我们若温习希伯来书与彼得前书的内容,就不禁要惊讶于这些作者竟能用短短的信笺道出极丰富的信息。许多近代的读者由此看出彼得前书乃是神与人合写的。(英文版的注释者花了许多月的时间仔细研究彼得前书的内容,最后也有相同的感觉。)

  彼得说,他一直都在劝勉你们,又证明这恩是神的真恩。他的信,总括而言,就是生活的教训(劝勉)和真理的教导(证明这恩是神的真恩)。这恩最佳的解释,就是信中所有有关基督徒生活方式的教训。基督徒生活的全部都是神赐下恩典的结果。神日日赐下祝福、力量、帮助、赦罪的恩和与祂相交的特权。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却都不是我们配得的。每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细节都是神的恩典。基督徒既已不断靠这恩典过活,也已靠神的能力不断顺服,他们就不能退后或倒下,反而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直到死为止。

  C 罗马的教会与马可都问候你们(五13)

  13. 巴比伦不可能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古城。巴比伦在旧约时代虽很出名,但到主后第一世纪,它已变成一个既小又藉藉无名的地方(参,导论Ⅱ)。没有证据显示彼得曾造访该地(马可也没去过),该地也没有基督教会。然而新约圣经以外的文献包含充分的证据,证明彼得写此书信时正在罗马(参,导论Ⅱ,另参,启十六19,十七5,十八2)。彼得并非藉故掩饰他的居住地。他只是藉此传达教会为神的新子民,为真以色列的形像(参,二10注释)。彼得在一1就称教会为“分散在各地寄居的”,也影射教会暂受巴比伦代表的黑暗势力逼迫。在旧约时代,巴比伦是世界权势的集中地,也是神子民仇敌的大本营。在新约圣经写成的时代,罗马城是当时罗马帝国的政治枢纽,罗马人的生活与福音倡导的生活完全相反。然而彼得那时就住在罗马城。

  彼得并不孤单。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教会必然指罗马教会这是因彼得的读者一定会把这影射的名字当成罗马教会,因为罗马教会在当时最为人熟知。整个罗马教会问你们安。我儿子马可也问你们安代表马可当时和彼得在一起。这也间接指出第二福音书的作者可能是马可。儿子并非指肉身的儿子,而是属灵的“儿子”,也是一同服事基督的密切同工与助手(参,提前一2;提后一2)。

  D 彼此问安(五14a)

  14a. 你们要用爱心彼此亲嘴问安。这话题似某些保罗书信中结尾的劝勉(罗十六16;林前十六20;林后十三12;帖前五26)。这类的亲嘴不含任何恋情,因为保罗总是称呼它为“圣洁的亲嘴”。我们虽然可以把亲嘴只当作第一世纪文化中的一种风俗,但我们也可进一步认出亲嘴对改良人际关系产生的好处,也是以肉体接触来表达同在基督里的友谊与交情的方式。两人若刚刚互相拥抱亲嘴,就不容易立刻翻脸成仇,反而容易互相接纳,因为亲嘴使人感到在主里的温暖,觉得受欢迎。若把这段译为“你们要彼此握手问安”就显得太冷淡,太正式——或许译成“圣洁的拥抱”会较接近彼得的原意。这类的动作也当出自在基督里的爱心。

  E 平安归与凡在基督里的人(五14b)

  14b. 愿平安归与你们凡在基督里的人。这正是信徒需要的。烦恼的心需要平安,而这平安只有在神赐他们脱离苦难,得着安息的恩典后才有(参,一2b有关“平安”的注释)。在基督里代表与基督联合,并得着救恩一切的好处。所有真实的信徒一旦变成基督徒后就得到这地位,他们要保有这地位到永生。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