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研经丛书注释

马太福音第二十章   主人寻找祂的工人(二十 1-16 ) 

  看来这个比喻描写的,只是一个纯粹想像的情境,但事实上不是如此。除了付款的办法以外,这比喻中所述的是在巴勒斯坦常发生的事。在巴勒斯坦葡萄是在九月底收成,过后不久两季就会来到。假若收成的工作在两季来到以前没有完工,葡萄就会腐烂。所以收成是一件拚命赶时间的工作,任何的工人都受欢迎,即使做一小时的工作也是好的。 

  所付的价钱也十分正常,‘一钱银子’,即一个第那流( denarius )或一个得拉肯( drachma ),是通常付给一个工人一日的工资。虽然现代的生活水准与购买能力跟以前有不可,但是四便士一天的工资并不是一个太大的数字。 

  在市场上站的人并不是在街头巷尾浪费光阴的游手好闲者,巴勒斯坦的市场也是交换劳力的地方,人们早晨带工具出去,等有人来雇他去工作。站在市场上的人,他们在等工作,有的人等到下午五点,表示他们是何等迫切地需要工作。 

  这些人是雇工,他们是最低层的工人,他们的生活经常很不安定。在某程度之下奴隶与仆役至少是家庭的附属,他们是在这个家庭团体之内;他们的命运与家庭的命运兴衰有关,但在通常的情形之下决不会有捱饿的危险。那些雇工就不一样了,他们并不附属于任何团体,完全听命于雇用机会的摆布,所以常在饥饿的边缘上挣扎。我们已经看到一天的工资只有四便士,如果他们有一天没有工作,家里的孩子就得捱饿。没有人能够从一天四便士的收入中有所积畜,因此一天没有受雇就是他们的灾难。 

  在比喻中的时间,是犹太人一天从日出,即早上六点钟开始,直计算到下午六时为止,就是第二日正式的开始。所以从早上六点钟开始计算,经过三个小时,即已初,早上午九点钟;经过六小时,即午正,是中午十二点;经过十一小时,即到西初,就是下午五点钟。 

  这个比喻中的故事是在葡萄收成的时候,为了要在雨季以前赶收成的工作,在犹太任何一个村庄或市镇的街头都可能发生这幅生动画面。 

  上帝国度的工作与工资(二十 1-16 )(续) 

  蒙特佛雷( C. G. Montefiore )把这个比喻称作:‘所有的比喻中,最伟大,最荣耀的一个比喻。’初次听起来,虽然很可能只得很有限的应用,但在其中却包含了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的真理。我们要从它原来相当有限的意义开始说起: 

  (一)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门徒的一个警告。耶稣似乎在对他们说:‘你们已经得到了最早加入基督教会与团契的权利。将来还有其他的人要进来,你们千万不可以因为你们比他们先成为基督徒,而要求特殊的荣耀和特殊的地位。所有的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加入,在上帝看来都是同样地有价值。’ 

  有的人以为他们在教会作了多年的教友,教会就应当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可以发命令控制教会的政策。这样的人厌恶那些新血输入教会里面来,或有不同计划与不同方法的新一代的兴起。在基督教会之中,并非以年资来代表荣誉。 

  (二)这个比喻同样地警告犹太人。犹太人知道他们是蒙拣选的族类,他们永远也不愿意忘记这个拣选。结果使他们轻视外邦人,他们经常憎恨、轻看外邦人,只盼望他们毁灭。假若外邦人准予加入教会的团契,他们一定要以低级的身份进来。 

  ‘在上帝的制度中,’正如有人曾说:‘没有所谓最得宠的国家的字眼。’基督教对于最优秀民族的观念一无所知。可能我们作了多年基督徒,反而要向后来加入教会的青年,学习许多的方面。 

  (三)以上所述是这比喻原来的教训,但对于我们就有更多含意。 

  这里有 上帝安慰的话 ,表示无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进入天国。或早或晚,从朝气蓬勃的青年,身强力壮的壮年。到暗影笼罩的晚年,都是同样地为上帝所宝贝。拉比有一句格言:‘有的人在一小时内就进入天国,有的人一生也难进去。’启示录中描述圣城有十二个门,东边的门是指黎明,有的人可能在他生命的早晨进入。西边的门是指日落。有的人可能在晚年才进入。不论在什么时候进去,同样是祂所爱的人。 

  我们还可得到更进一层的安慰。有的人寿终正寝的时候充满了光荣,息了他白日的工作,大功告成。有的年青人却在人生事业成就的大门尚开启以前,就已经离开世间。在上帝看来这两个人都会受到欢迎。耶稣基督在等待他们。从属灵的眼光看来,没有一种人是太早或太迟离开世界。 

  (四)此地也显出 上帝无限的同情 。在这个比喻中有一种人性的温柔成份。 

  世上再也没有比失业更为悲惨的事,一个人为了没有工作给他作,使他的才干迟钝无用。休哥马丁( Hugh Martin )提醒我们,有一位伟大的教师,时常说到莎士比亚的剧本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欧思罗失业了。’在巴勒斯坦的市场上,有那些人仍在等候,因为没有人雇用他们。主人基于同情给他们工作做,他不忍看他们闲散,因为他看见了那些没有工作的人心里就动了怜悯。 

  按严格的公义来说,人做的工少,应得的工资也少。但主人深知一天一钱银子并不是太多的工资,他知道做工的人如果带了比这个数目更少的工资回家,将会使家中的妻子忧愁,儿女挨饿。所以主人就超越了公正,给了他们多于应得之份的工资。 

  这个比喻很清楚地提到两个伟大的真理,也就是工人的宪章──每一个人有工作的权利,和从他的工作中得到足以生活的工资的权利。 

  (五)此地也显出 上帝的慷慨 。这些人做的并不都是同等的工作,却得到相同的工资。在这里有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有人曾说过:‘在上帝看来所有的事奉都是同等的。’要紧的不是工作的份量,两是工作中的爱。一个人也许从他的富余中拿出一百英镑来作为我们的礼物,我们会感谢他。一个小孩在生日或圣节,用耗费了很大的力量与爱心所积存的几分钱买一件礼物给我们,这件礼物的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却使我们的心受到更大的感动。上帝不是看我们的工作有多少份量,只要我们尽力去做一份工作,所有的工作在上帝看来都是同等的。 

  第二是更为重大的教训。上帝所给的一切都是出于恩典。我们没有法子赚到上帝的给予,我们是不配得的,上帝所赐给我们的完全是出于祂心中的良善和恩典;上帝所给的不是工资而是礼物,不是奖赏而是恩典。 

  (六)这一点带给我们这比喻最崇高的教训── 工作的重点是在于作工的精神 。这个比喻中的工人分作两种,第一种是与主人谈妥价钱订立契约的工人,他们说:‘如果你给我们多少工资,我们就来工作。’他们是为工资而作,他们的行为表示他们所关心的是从他们的工作中得酬报。但是那些后来被雇用的人,双方并没有契约,他们所要的只是工作的机会,他们不曾提到工资或契约。他们所要的只是工作,他们愿意让主人来决定酬报的数额。 

  人若单为工资而工作,他就不是一个基督徒。彼得问:‘我们要得什么呢?’一个真的基督徒是为工作,为乐意服事上帝与同伴而工作。这也说明为什么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的道理。在这世界上许多得到酬报的人,在天国里只有很低的地位,因为他的思想是集中在他的酬报上面。在这世界上有许多在人看来是酬报很低的穷人,他们在天国里却要为大,因为他从来也不想到酬报,只是为了工作的事奉。在此又有一个基督生活似非而是的理伦,凡是要得酬报的,必要失去酬报;凡是忘记酬报的,反而会得酬报。 

  走向十字架(二十 17-19 ) 

  这是耶稣第三次警告祂的门徒,祂是走在十字架的路上(太十六 21 ;十七 22-23 )。马可与路加在这故事中加上他们自己的感觉,表示当时使徒中间有一种紧张的气氛,似乎对于将要发生的悲剧有一些豫感。马可说耶稣自己走在前头,而门徒感到希奇、害怕(可十 32-34 )。他们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但他们从耶稣身上看到祂心灵的挣扎。路加告诉我们耶稣如何单独地带门徒,好迫使他们了解摆在前头的事(路十八 31-34 )。这里有那不可避免的悲剧最后的一幕第一个决定性的步骤。耶稣郑重地并昂首向耶路撒冷与十字架走去。 

  耶稣看到前面奇异的痛苦,在其中无论身、心、灵都不能幸免。 

  祂‘被卖’交在祭司长与文士的手中;我们在这里看到 祂为不忠实的朋友而心碎痛苦 。祂要 被定罪处死 ;我们在这里看到那难忍的 不义 的痛苦。祂要被罗马人所 嘲笑 ;我们在这里看到 受轻视,侮辱 与故意伤害的痛苦。祂要受鞭打,世界上很少有痛楚可以跟罗马人的 鞭打 相比拟;我们在这里看到祂肉体上的疼痛。最后祂要 被钉在十字架上 ;我们在这里看到 死亡 最终极的痛苦。好像耶稣正在把世界上每一种可能的痛苦,身体上、情绪上的、心灵上的痛苦、完全搜集来汇聚祂自己的身上。 

  即使在这样的时候、祂的话语仍旧没有停止,因为祂以对复活确实的信心来走完这段路程。在痛苦的幕幔之后有荣耀的启示,在十字架之后有冠冕,失败之后有胜利,死亡之后有生命。 

  虚假与真实的野心(二十 20-28 ) 

  我们在这里看到门徒属世野心的动。马太与马可记载这同一件事实,略有一点差别。按马可福音十章卅五至四十五节的记载,雅各与约翰来到耶稣面前,提出这个请求。而马太的记载却是他们的母亲,这改变的原因是由于马太福音比马可晚写二十五年,在那时候门徒有神圣的光辉与圣徒的品性。马太不愿意显示出雅各和约翰有属世的野心,所以把这个请求放在他们母亲口中说出来。 

  这个要求有一个很自然的原因,可能雅各与妁翰是耶稣的近亲。马太、马可与约翰都指出耶稣钉十字架时,在场妇女的名单,现在我们要把这些名单列出来: 

  马太的名单: 

  抹大拉的马利亚,又有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并有西庇太两个儿子的母亲(太廿七 56 )。 

  马可的名单: 

  内中有抹大拉的马利亚,又有小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并有撒罗米(可十五 40 )。 

  约翰的名单: 

  耶稣的母亲,与他母亲的姊妹,并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约十九 25 )。 

  所有的名单中都有抹大拉的马利亚;雅各与约西的母亲马利亚,一定与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是同一个人。因此第三个妇女有三种不同的描述,马太称她西庇太儿子的母亲,马可称她撒罗米,约翰称她为耶稣母亲的姐妹,使我们知道雅各与约翰的母亲叫撒罗米,她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的姐妹。换而言之,雅各与约翰就是耶稣的表兄弟,他们可能认为他们与耶稣的亲戚关系,使他们有资格在祂的国度中要求一个特殊的地位。 

  这是新约中,尤其是福音故事中,最富于启示性的经文之一,它有三方面的亮光: 

  第一、亮光照在 门徒 身上。它告诉我们与门徒有关的三件事。它告诉我们他们的野心,他们仍然以个人的闻名,个人的酬报,个人的成功为念。他们相望个人的成就而无须个人的牺牲。他们要耶稣挥一下祂的手以王的命令,保证他们过王子的生活。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真正的伟大并不是在于管辖,而是在于服事;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会,无论在什么范围中,高地位一定要付上其代价。 

  这是关于作门徒的借方,但是在贷方还要许多。再也没有一件事能够表明他们对耶稣有 不能征服的信心 。试想他们提出要求的时间,正是耶稣一连串地宣布在祂的面前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十字架,整个沉重的气氛豫感悲剧将要来到的时刻。虽然如此,门徒竟会想到一个王国。眼看当时黑暗渐临的世界,门徒还是无法想像耶稣最后的失败,的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胜利必属于耶稣,虽然每一件事都在否定它,证实它的不可能,门徒仍旧不放弃这确信。在基督教中,当所有的事都驱使人失望的时候,必须有不可征服永远的乐观主义存在。 

  而且更进一层,在此也表明门徒 不可摇动的忠实 。即使坦白的告诉他们前面有苦杯,都不能使他们退缩,他们决心要去喝这个杯,假如基督的得胜与基督的受苦是同一件事,他们十分愿意面对痛苦。 

  要定门徒的罪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在他们野心后面的信心与忠诚,却是决不能忘记的。 

  耶稣的心意(二十 20-28 )(续) 

  第二、这段经文的亮光是照在 基督徒的生活中 。耶稣说凡要分享祂得胜的人,必须喝祂的杯。杯是什么呢?这话是耶稣对雅各和约翰说的。雅各与约翰生命的遭际很不相同。雅各是第一位殉道的使徒(徒十二 2 ),他的杯是殉难。另一方面,许多的传说论及约翰在以弗所活到很老,他在将近一百岁的时候自然地死去。他的杯是在他有生之年,基督徒生命的不断操练与挣扎。把基督徒的杯当作殉这者短促、尖锐、苦痛的挣扎是错误的。基督徒的杯可以是指基督徒生活中长久的过程,有每日的牺牲,有每日的挣扎,心灵的破碎,失望与眼泪。有一次有人发现一枚罗马的钱币,上面印了一条牛,牛的面前有两件东西:一个祭坛和一个。底下刻这句话:‘准备接受任何一个。’牛必须准备在祭坛上献祭的崇高时刻,或是长久在田地劳苦地田。基督徒所必喝的,不是只有一个杯,他可能在一个伟大的时刻喝下了他的杯,他也可能喝的是一生之久的杯。喝主的杯意思是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跟随基督,并在生命任何的情况下学像基督。 

  第三、这段经文的亮光照在 耶稣 的身上。它向我们显示耶稣的 仁慈 。耶稣最令人惊异的一件事,就是祂从来也不会被人激怒而失去忍耐。无论这些人和他们的母亲,竟不顾祂说过的那些话,还在喋喋不休地论到属地政权与国度中的职位。但是耶稣并没有责备他们的迟钝,或因他们的盲目而发怒,或因他们的不受教而失望。祂在温柔、同情和慈爱中,不说一句没有耐心的话,还是努力地要带领他们进入真理,耶稣最令人惊异的一件事,就是祂永远不对人失望。 

  它还向我们显示了耶稣的 诚实 。祂很清楚知道,有一个苦杯必要喝的,祂并不犹疑地说出来。没有人会在虚假的伪装之下开始跟随耶稣。耶稣从来也不忘告诉人,即使生命终结栯冠冕,但它是继续不断背负十字架的结果。 

  这段经文也向我们显示耶稣 对人的信任 。祂从来也不怀疑雅各和约翰会忠诚到底,他们虽有错误的野心,也有盲目的地方,他们有错误的观念,可是祂从来也没有想到要把他们一笔勾消。祂相信他们既能够也愿意喝这个杯,到最后仍旧会跟祂站在一边。有一个伟大基本的事实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就是我们虽然可能憎恨、厌恶、轻视自己,耶稣基督仍旧信任我们。基督徒是一个把他的荣誉寄托于耶稣基督的人。 

  基督徒的革命(二十 20-28 )(续) 

  雅各与约翰的要求自然引起其他门徒的恼怒。他们两兄弟虽然是耶稣的表亲,为什么要比他们抢先一步?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两兄弟竟可排斥他人争取崇高的地位?耶稣知道他们心中的意念,祂对他们所说的话,乃是基督徒生活的根基。耶稣说在这个世界上,伟大的人的确是那控制人的人;那作主人的,是那发出命令使别人会跳起来的人;是那一挥手就能够吩咐人服务的人,以及最小的需要也获得满足的人。在世界上,有罗马的总督和他的随从,有 东方的 君主和奴隶。这世界认为他们都是伟大的人物。但在基督徒看来只有服务才是伟大的标记,伟大并不在于吩咐别人替我们做事,却在于替别人做事;服务得越多,荣誉也越高。耶稣采用一种等级的方式,‘谁愿为大,’祂说道:‘就必作仆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一个奴隶。’这是基督徒的革命,把世界的标准完全翻转过来,带进人生一套全新的价值观。 

  希奇的是这世界本身也在本能地接受这个标准,世界很知道一个好人就是服事众人的人。这世界可能尊敬、佩服、惧怕那有权势的人,但它一定会喜爱那有爱心的人。那不分昼夜随时愿意出去服事并拯救病人的医生,那经常在他的同胞中工作的牧师,那活跃在雇员的生活与困难中的雇主,还有那随时可以让我们到他那里去,从来也不会感到厌烦的人──这些都是人们所敬爱的人,在他们里面自然可以看到耶稣基督。 

  当近代伟大的圣人贺川丰彦初次与基督教接触的时候,就感到一种吸引力,直到有一天从他的内心发出呼声说:‘上帝啊!使我像基督那样吧!’他为了能像基督那样,他甚至不顾自己正患肺病,就到贫民窟中生活。在世界上这是人最不愿意去的地方。 

  诺斯柯特( Cecil Northcott )在着名的人生的抉择一书中,述及贺川丰彦所作的。他到东京的贫民窟中,住在一个六尺见方的草屋里面。‘第一个晚上他就要和一个患了传染性的人同睡。这是他信心的试验。他会再转回头吗?不会,他观迎他的睡伴。然后有一个乞丐向他要衬衫,他就给了他。第二天他又来要贺川的外衣跟裤子,他也给了他。贺川就剩下一套穿得很破旧的衣服,东京贫民窟的人取笑他,可是到后来却尊敬他。他在大雨倾盆之下站,一面传道,一面咳嗽。“上帝是爱,”他呼喊说:“上帝是爱,什么地方有爱,什么地方就有上帝。”他时常筋疲力竭而倒在地下,贫民窟中的粗人就小心翼翼地把他抬到他的草屋中。’ 

  贺川自己写道:‘上帝居住在最低贱的人中,祂与脏兮兮囚犯同坐,祂与少年犯同站,祂与乞丐同处,祂在患病者之中,祂与失业者同在一起。凡愿见到上帝的人,在未进圣殿以前先去监狱,未去教会以前先到医院去拜访,未念圣经以前先去帮助乞丐。’ 

  这就是伟大。世人可能以一个能够控制多少人,多少人对他惟命是从;或以他的智力程度与学业成就,或以他参加多少委员会,或以他银行存款之巨大,以及他拥有的物质产业,来估计他的伟大。但是耶稣基督的估计,跟这一切都没有关连,祂的估计非常简单──你曾经帮助了多少人? 

  十字架的支配地位(二十 20-28 )(续) 

  耶稣呼召祂门徒所做的,祂自己都做了。耶稣来并不是要爱人服事,而是要服事人。祂来并不是占据一个宝座,而是背负一个十字架。就是在这点上,当时的正统派犹太教人士无法了解祂。历代以来,犹太人都在梦想弥赛亚,但是他们所梦想的弥赛亚是一位得胜的君王,是一位大能的领袖,他要击败以色列的仇敌,并要建立那管辖世上万国的国度。他们在寻找一位征服者,可是他们所接受的竟是一位破碎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他们寻找的是犹太吼叫的狮子,可是他们找到的竟是上帝柔和的羔羊。布勒特曼( Rudolf

  Bultmann )写道:‘犹太人审判的标准与民间对弥赛亚辉煌的观念,在基督的十字架上被打破了。’这里空前地显示了受苦之爱和牺牲之服务,与新的荣耀和新的伟大的关系。这是新的王权与王道的要求和声明。 

  耶稣用一句沉痛的话,作为祂整个生命的总结:‘人子来为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我们很值得停下来看看神学粗糙的手,在这个可爱的句子中所下的工夫。很早就有人开始说:‘耶稣既舍去祂的生命作多人的赎价,这赎价到底是付给谁的呢?’俄利根毫无疑问地说,赎价是付给撒但。‘赎价既不可能付给上帝,所以说是付给恶者,它把我们紧紧抓住,直等到赎价,就是耶稣的生命,给了它。’女撒的贵勾利( Gregory of

  Nyssa )发现这理论的错误。它竟将撒但放在与上帝同等的地位上,它意味撒但在释放人以前,可以跟上帝谈条件。所以他有一种奇特的观念,认为撒但受了上帝的作弄,它好像无助地受了耶稣的作弄;它把耶稣当作是一个人,它想要留住耶稣,因而丧失了它的能力,而且被永远破坏,大贵勾利( Gregory the

  Great )将这幅图画再进一步地描述得更为奇异,几乎到了令人恶心的地步。他说道成肉身是上帝捕捉大海兽(即魔鬼)的策略,基督的神性是勾,祂的肉身是铒,饵在大海兽面前摇动,使祂吞下了。郎巴德的彼得( Peter the

  Lombard )竟达到最惊人的限度。‘十字架,’他说:‘是以基督的血为饵捕捉撒但的捕鼠机。’ 

  这一切都是人们要把爱的诗歌,转变成人为的理论所产生的结果。那么耶稣舍弃自己,作多人的赎价,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很简单。人在邪恶的力量束缚之中无法脱离,他们的罪把他们拉下去,使他们与上帝隔离。他们的罪破坏了生命,不只对他们自己而言,也是对世界,甚至对上帝自己。那么,所谓赎价,是指那用以释放人,从他本身无法从中得获自由的情况之下出来应付的代价。所以这句话的意义只是: 为使人归向上帝需要付上耶稣基督的生命与经历死亡的代价 。 

  并没有赎价付给谁的问题存在。这里只有这个简单伟大的真理,即没有耶稣基督,以及祂服务的生命和爱的死亡,我们永远无法找到归回上帝之爱的路。耶稣给出了祂的一切,为了要帮助人归向上帝,我们也应当跟从这位受到极处者的脚踪而行。 

  对需求者爱的答覆(二十 29-34 ) 

  这是两个人找到通往神迹之路的故事,因此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故事,因为它描绘一幅精神与内心的态度的图画,而上帝最宝贵的恩赐对这样的心灵开放。 

  (一)这是两个眼瞎的人在等候,他们的机会一来到,就用双手抓住。他们一定听闻了耶稣有奇妙的能力,他们一定想要知道这能力可否施行在他们的身上。耶稣经过的时候,如果他们就让祂过去,他们的机会就会永远失去;但机会一来到,他们就把它抓住。 

  有许多伟大的事,必须在一刹那做成,否则永远也做不好。许多重大的抉择必须马上决定,否则永远也不会决定。那行动的时刻一过去,决定的冲动即消褪。行动有时,抉择有时。保罗站在亚略巴古的战神( Mars )之中布道,有人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徒十七 32 )。他们要拖延到一个更方便的时候,可是这方便的时候却永不再来。 

  (二)这两个瞎子并不沮丧。众人吩咐他们不要喊叫,他们使人讨厌。按照巴勒斯坦当地的风俗,拉比走在路上教导人,旁人是不可以喊叫;那些在耶稣四围的人一定因这喧闹的嚷叫声,听不见耶稣所说的话。可是没有方法可以拦阻这两个瞎子;因为这是关乎自己的眼睛看见与看不见的大事,没有其么能使他们放弃或退后。 

  我们时常很容易在寻求上帝同在的事上灰心。只有那一位下定决心不与基督隔绝的人,终于找到基督。 

  (三)这两个人有一种不完全的信心,但是他们决意照他们所相信的采取行动。我们称耶稣是 大的子孙 ,他们的意思就是相信祂是弥赛亚。但是他们所想到的弥赛亚,也带有君王与属世能力的色彩。这是一种不完全的信心,但他们照所信的去行,耶稣竟接受了。我们的信心不论是多么不完全,只要有信心,耶稣就会接纳。 

  (四)这两个瞎子并不害怕提出大的要求。他们虽是乞丐,但他们所求的不是金钱,而是要看见。没有一件请求过于庞大,大到不能够带到耶稣基督的跟前。 

  (五)这两瞎子是会感恩的人。当他们接受了他们所求的掌赐,他们并没有走开、忘记;他们跟从了耶稣。有许多人得了物质和灵性上的恩赐,就忘记感谢。忘恩是最丑恶的一种罪行。这些瞎子从耶稣那里得到他们的视力,他们就献给祂感恩的效忠。我们永远也无法偿还上帝为我们所作的一切,可是我们能够随时向祂感恩。──《每日研经丛书》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